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7-28 08:5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部编版普通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和创新
新课导入
如果让你用一种颜色来形容大唐王朝,你认为她应该是……
红色,热烈、奔放,体现唐朝的开明开放,盛世统一;
金色,辉煌、灿烂,文化繁荣,才人辈出;
紫色,雍容华贵,四方来朝。
唐朝在我们心目中是色彩缤纷的,因为她统一、盛世、辉煌、包容开放,包括隋朝在内整个隋唐时期都是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时代,尤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创新,更是造就隋唐盛世的重要因素。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①能够利用时间轴勾画出选官制度的变化,说出其变化的原因,总结分析出科举制度的创新之处,并能依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客观评价科举制;
②利用地图和史料,分析概括出三省六部的运行及创新的意义;
③通过史料的阅读与分析,归纳概括出两税法实行的原因、内容、特点及创新意义。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目录
一、选官制度之变
二、中央官制之变
三、赋税制度之变
选官制度之变

一、选官制度之变
(一)察举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材料:汉武帝即位后,他建立了新的选拔官吏的制度,其一为察举制,汉文帝时;已有“贤良”“孝廉”之选,但未形成正式制度。汉武帝始以明文规定下来,凡丞相、列候、刺史、守、相等推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体现了什么选官制度?
察举制以贤良、孝廉为主要名称,由中央及地方官员进行推举,并经过考核,最后任以官职。
一、选官制度之变
(二)九品中正制
思考:结合历史纵横,归纳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及其“毛病”的来源。
家世、道德、才能
家世
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士族没落
标准单一化
特权垄断化
晋代到南北朝都采用九品中正制,不能加以更新,这样毛病就出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咏史(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1.背景
(1)汉末动荡,察举制失去社会基础;
(2)抑制地方大族,集权中央;
(3)察举制自身弊端,不适应选拔需求
2.弊端
一、选官制度之变
创立:
完善:
发展:
僵化:
改革:
废除:
隋朝
(隋文帝,隋炀帝)
唐朝
北宋
明清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规范考试程序,增加录取人数,严密考试方法)
(内容:四书五经;形式:八股取士)
戊戌变法期间
(废八股改试策论,特设经济科
清末新政1905年
(废科举,办各级学校)
(三)科举制
1.发展史
一、选官制度之变
(二)科举制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一、选官制度之变
思考:科举考试新在哪?
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每岁仲冬,州县、馆、监举其成者送之尚书省;而举选不由馆、学者,谓之乡贡,皆怀牒自列于州县。试已……既至省,皆疏名列到,结款通保及所居,始由户部集阅,而关于考功员外郎试之。
-《新唐书·选举志上》
政权开放
阶层流动
自由报名
(三)科举制
2.特点
开放性
公正性
科学性
集权性
一、选官制度之变
(三)科举制
3.影响
思考:据材料和诗歌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神童诗·(汪洙)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 …郎纨绔(wanku)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世。——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①冲破士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了门阀势力;
②扩大官吏来源,推动了各阶级流动,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社会稳定;
③推动教育发展;
④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一、选官制度之变
(三)科举制
3.影响
(1)积极:
2.消极:
①重视才学,忽视品德,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下降;
②禁锢人们的思想,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①冲破士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了门阀势力;
②扩大官吏来源,推动了各阶级流动,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社会稳定;
③推动教育发展;
④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⑤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一、选官制度之变
时间 制度 选官标准 选官方式
西周以来 世卿世禄制
战国、秦、汉初 军功授爵
西汉 察举制、征辟制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隋唐以后 科举制
自下而上推荐
乡评里选,郡县推荐
孝廉
考试
门第
自下而上,定品
才学
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世袭
血缘
军功
中央任免
一、选官制度之变
趋势:
标准:
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
②选官权:
从地方收归中央
③选拔方式:
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
中央官制之变

二、中央官制之变
(一)形成
三公九卿
中外朝制
三省制正式确立

两汉
魏晋南北朝
三省制形成
隋朝
唐朝
三省制完善
皇 帝
门下省
尚书省
中书省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草拟诏令)
(审议/驳回)
皇 帝
门下省
尚书省
中书省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决策系统
行政系统
思考:六部分别处理什么事务?


文教


建设
(执 行 )
政事堂
(三省的一体化)
(二)职权
百答百中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怎样的呢?
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二、中央官制之变
(三)特点与意义
唐代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政府的最高机构,则在政事堂。凡皇帝命令,在“敕”字下,须加盖中枢、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认为是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思考:三省六部制度有什么特点和意义?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特点
意义
①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②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
③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
①三分相权
③节制君权
②职责分明,彼此制约
二、中央官制之变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趋势。
二、中央官制之变
时间 秦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制度 三公九卿 中朝、外朝 尚书令-尚书台 三省制 三省六部制
相权 丞相集权(决策、行政、任免、审议和司法) 西汉:相权被削弱; 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三省共同 辅助决策 三分相权,
分工明确
演变趋势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中央官制的制度化、合法化
赋税制度之变

种类繁多
租调制
租庸调制
两汉
北魏孝文帝改革
魏晋南北朝
唐初
唐中
三、赋税制度之变
(一)发展
均田令
两税法
租:“田赋”即收粮。
调:“户调”即征绢帛
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基础:均田制
征收对象:
实施办法:
21-59岁的成年男子
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三、赋税制度之变
(二)租庸调制
唐代租庸调制,最要用意在“为民制产”,务使大家有田地,自可向国家完粮。耕种田地的自然是壮丁,便可抽出余暇,为国家义务服役。……租庸调项目分明,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调。此制度的最高用意,在使有身者同时必有田有家,于是对政府征收此轻微的税额,将会觉得易于负担,不感痛苦。——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思考:根据材料分析唐代租庸调制相比于前代的进步意义?
③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①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生产积极性提高;
②政府的赋税收入有所保障;
汉代 唐代
租额 三十税一 四十税一
庸役 每人每年三十天 每人每年二十天
调 只征收丝织物和麻织物
思考:结合“史料阅读”分析两税法实行的背景、内容。
三、新局之用——赋税制度之变
(三)两税法
玄宗之末,版籍(户口册)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 cù ] 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司马光《资治通鉴》
背景:土地兼并破坏均田制,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的财政收入锐降。
①“量出以制入”:中央政府先定额、再分配到各地征收。
②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不分主户和客户,以现居住地编户交税;
③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④一年分夏秋两次征收
三、赋税制度之变
(三)两税法
1.背景
2.内容
玄宗之末,版籍(户口册)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 cù ] 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司马光《资治通鉴》
背景:土地兼并破坏均田制,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的财政收入锐降。
①“量出以制入”:中央政府先定额、再分配到各地征收。
②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不分主户和客户,以现居住地编户交税;
③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④一年分夏秋两次征收
三、赋税制度之变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征税标准
征税项目
征税对象
征税次数
人丁
财产
田租、户调、
力役、杂税等
户税、地税
授田农民
不分主客农商
一律纳税
一次
夏、秋两季
①放松了人身控制
②简化了税收名目
③扩大了增税对象
④增加了税收次数
比较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不同,并指出两税法的影响。
消极:土地兼并严重,
贫富差距扩大,
两税法名存实亡
中央集权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维系
维系
保证税收来源
时间 两汉 魏晋南北朝 北魏孝文帝改革 唐初 唐中期
制度 田租、人口税、 力役、兵役、更赋 租调制 (按户征收) 均田令 租庸调制 两税法
情况 种类繁多。 租:“田赋”即收粮。 调:“户调”即征绢帛。 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以庸代役 按土地和财产收税
趋势 以人丁为主到以土地财产为主
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驰
从不定时收税到夏秋两税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三、赋税制度之变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之变
中央官制之变
赋税制度之变
两汉察举制
魏晋九品中正制
隋唐科举制
课堂小结
三省六部制
魏晋租调制
唐初租庸调制
唐中期两税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