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
《鱼类》主要以观察鱼类的外部形态特征、探究鱼类在水中的运动、呼吸等生命现象和对鳃的介绍为主,重点带出鱼类的基本特征。同时,通过鱼类的实物或标本的观察,使学生认识鱼类的多样性和我国丰富的鱼类资源,并通过和鱼类的比较,得出鱼类特征,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实际用”栏目中,重点说明水质污染对鱼类的影响及保护水产资源的方法。
值得指出的是,本节课关于鲫鱼各种鳍的作用的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生物学以来的第一个探究活动,虽然无论采取什么办法,从实验操作技能本身来说难度都不会太大,但从做出假设到设计实验等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需要教师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和引导。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描述鲫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
尝试实验、观察、资料分析等研究动物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知道水产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建立保护和理利用水产资源的意识。
2.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本节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鱼类特征。难点是探究实验的完成过程,由于这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应给与较多的帮助,以保证实验设计和操作的顺利完成。
【教学难点】
学会对鲫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观察方法。
制作PPT课件、视频、图片等。
【导入新课】
我们人类为什么不能像鱼那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水中呢?我们在水中生活会遇到哪些问题?鱼类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鱼类》,看看能不能解开其中的奥秘吧!
打开课件第2页。
【讲授新课】
一、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特点
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照图观察鱼缸中鲫鱼,能看到哪些结构?
让学生注意观察的顺序(如从前向后、由整体到局部)。然后让学生观察鲫鱼的身体分哪几部分?
讨论各部分的界限是如何划分的?
生观察、回答:口、鼻孔、眼、头、鳃盖、鳍(胸鳍、腹鳍、背鳍、臀鳍、尾鳍)、侧线、尾等。
教师注意引导。
鲫鱼分头部、躯干部和尾部三部分,讨论后回答鳃盖后缘以前是头部,臀鳍前面往后是尾部,头部和尾部之间是躯干部。
我们都知道鱼生活在水中,仔细观察鲫鱼在外形上有哪些特点适于水中生活,这些特点有什么意义?可相互讨论。
教师提示侧线的作用:测定方位,感知水流水温。
学生观察、讨论、回答外形:梭形,减少对水的阻力。有鳍,游泳。体色:背部颜色深,腹部颜色浅,不容易被水上和水下的敌害发现,是一种保护色。体表:有鳞片,起保护作用。可分泌黏液,减少对水的阻力。
鳍着生的部位、名称和作用:
鳍是运动器官。包括胸鳍、腹鳍、背鳍、臀鳍和尾鳍。胸鳍和腹鳍保持鱼体平衡,尾鳍保持鱼体前进的方向。鲫鱼的游泳,主要靠尾部和躯干部左右摆动而产生前进的动力,各种鳍起着协调作用。
三、鲫鱼的呼吸
我们在探究时都看到了鲫鱼的嘴在不停地一张一合,鲫鱼是在干什么呢?鲫鱼怎么呼吸呢?接着让学生仔细观察鲫鱼在呼吸过程中,口和鳃盖的变化情况。当鲫鱼在水中相对缓缓游动的时候,用吸管在它的口前方滴一滴红墨水,观察鲫鱼吞入的水从哪里流出来?并结合小辞典的内容,推测鲫鱼吞水的生理意义?
教师出示鲫鱼鳃的结构图让学生观察,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一步讲解。
学生实验、观察、回答:张开口吞水——闭口——鳃盖活动,鳃孔张开——水流出。生活在水中的鱼类,利用鳃来进行呼吸。当水流经鳃丝时,溶解在水中的氧不断地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里;同时血液里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排到水里。
教师出示鲫鱼鳃的结构图让学生观察,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一步讲解。
鲫鱼生活在淡水中,属于淡水鱼类。
鱼类的主要特征
观察图片,认识常见的淡水鱼类和海洋鱼类,归纳总结鱼类的主要特征
四、鱼的分类
我们常见的淡水鱼还有哪些?此外我国还有许多海洋鱼类,谁来说几种?
出示淡水鱼类图让学生观察。
展示:鲤鱼,“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等。带鱼、大黄鱼、小黄鱼、鲳鱼、大麻哈鱼、鳕鱼、比目鱼等。
教师出示海洋鱼类图让学生观察。进行简要的讲解。
水产动物除了鱼类外,还有许多,教师或让学生简要说明其经济价值。
谈一谈:水质污染对渔业资源的影响,我们该怎样保护渔业资源?
1.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法规,治理污染源,防止水体污染,为水生生物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2.杜绝掠夺式的捕捞野生水产资源,如毒鱼、炸鱼。
3.有计划的发展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
【课堂小结】
关于鲫鱼的基础知识是学习后面各类脊椎动物的基础,它在全书占有重要的地位。旧教材讲述鱼的形态、结构、生理及解剖实验的内容占较大篇幅,而新教材主要关注鱼的形态、运动、呼吸等方面的内容。由于大幅度删减了原教材的内容,才可能有效地保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探究活动,以达到重点认识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这一目的。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应侧重于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动脑、动手,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