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新课标版2018-2019学年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单元第6课《冬阳·童年·骆驼队》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达标
1.看拼音写词语。、
zhān mào jǔ jué jiāo cuò yòu zhì
jì mò mián ǎo páo zi tuó róng
2.组词
毡 咀 袄 袍
站 租 妖 泡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选项是( )。
A.咀嚼 阻止 缓慢 支援 B.侵犯 毛毯 傻笑 寂莫
C.幽默 瞬间 巴掌 粘帽 D.铃铛 清翠 胡须 旅程
4.写近义词。
安静—— 侵犯——
幼稚—— 轻松——
寂寞—— 等候——
5.选择合适的解释。
“冒”的解释:①向外透,向上升 ②不顾 ③以假充真 ④不加小心,鲁莽
冒冒失失 冒着热气 冒牌货 冒着大雨
“临”的解释:①来到 ②对着 ③快要
④照着字画模仿
居高临下 重临心头 临别 临帖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
A.听了这个消息,受到很大启发。
B.我买了书包和文具盒,妈妈说它比它漂亮。
C.我们要运用和理解学过的知识。
D.星期三下午,我们全校同学都去看电影。
7.细读课文深感悟。
①作者从骆驼咀嚼时“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粘在胡须上”的样子,体会到 。
②骆驼为什么系铃铛?作者想象到的原因是 。
③作者写的《城南旧事》,主要记叙了 。
8.我会加标点。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 她说 总是问 总是问 你这孩子
9.根据文章填空
《冬阳·童年·骆驼队》以 为线索,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 和 几个片段,表现了 。
10.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改成反问句)
②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缩句)
③我听见了驼铃声。(扩句)
1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
(1)课文以 为线索,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 、 、 和 几个片段,表现了 。
(2)“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如何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
12.阅读,回答下面问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伍
林海音
①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②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③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呢?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④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⑤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⑥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⑦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地,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很难看。
⑧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当、当、当”地响。
⑨“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⑩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们戴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吗?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的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21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22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23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24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贝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1)第⑥段画线句的作用是
(2)对骆驼挂铃铛的解释,“我”的想法比爸爸的想法“更美”在哪里
(3)作者多处描述骆驼队,对此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①段由一句话构成,简洁而有画面感,将骆驼队这一描述对象凸现出来。
B.第②段先写骆驼群的沉默,再写拉骆驼的人头上冒的热气,有比较的意味。
C.第③段中画线的“但是”一词有强调的作用,语意上与上文没有形成转折。
D.第④段“屈”、“撅”、“跪”一连串动作的描写,让人们感觉到骆驼的温顺。
E.第⑩段不用对话描写而是转述爸爸的话,改变了表达方式,行文富有变化。
F.第 段描写了冬天快过完时的骆驼队,暗示“我”对骆驼的感情发生改变。
(4)有人评论林海音的文字“细致而不柔弱”,结合这一评论,赏析第⑦段画线句。
(5)最后三段和前文叙述视角不同,传递的情感也有差异。请根据前后两部分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6)“冬阳”在行文中着墨不多,却是标题的一部分。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笨笨童年
我小时候在很多人眼里是不折不扣的笨小孩。
我七岁才上小学。第一天放学回家,母亲问:“老师今天讲了啥?”我思索良久,才吞吞吐吐挤出三个字:“脚板印。”母亲不解,便问同学。同学言辞清晰地回答:“老师要我们脚踏实地,好好学习。”
有一天,我摔破了家中珍爱的花瓶。把碎片扫在客厅中央,搬张小凳老老实实地坐着等。母亲回来之后,生气地责问,我委屈地说:“老师说要做诚实的孩子,但没有说,诚实了会挨骂……”母亲忍不住“扑哧”笑了。
上了三年级,也许由于智商有限,成绩一直不大理想。人家的父母见了面总是夸自己的孩子如何了得,我父母只能一边讪讪而笑,一边借机脱身。
于是我想采些花做个漂亮的花环,让父母惊喜一下。结果却从二楼摔了下去,医院下了病危通知。半个月以内,父母一直轮流守在我身旁,昼夜不离。
出院以后,由于我尚未完全康复,必须由父亲背着去上学。我趴在父亲背上,不喜欢的学校变得亲切又美丽。
那学年结束时,我破天荒考了个全年级第一名。我把成绩单递给父亲。父亲展开成绩单一看,眼睛睁大了,双手更微微颤抖,连声喊母亲出来。母亲接过成绩单,那一瞬间她眼里的闪亮泪水,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思考—— 清楚—— 颤动——
(2)文章开篇说“我小时候在很多人眼里是不折不扣的笨小孩”,作者通过 、 、 这几件事来表现自己的“笨”。
(3)“我”原来是个让父母蒙羞的孩子,可是后来却考了全年级第一名,发生如此大的转变是因为 。
(4)你有让父母骄傲的事吗?用简短的语言说给大家听!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毡帽;咀嚼;交错;幼稚;寂寞;棉袄;袍子;驼绒
【知识点】拼音;词形;冬阳·童年·骆驼队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汉字)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帽、嚼、幼、稚、寂、棉、袍、绒”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毡帽、咀嚼、交错、幼稚、寂寞、棉袄、袍子、驼绒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2.【答案】毡帽;咀嚼;棉袄;袍子;站立;租用;妖精;泡茶
【知识点】字形;字义;冬阳·童年·骆驼队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首先记清每个生字的写法,尤其是容易混淆的形近字,要学会正确辨析并组词。掌握他们的结构组成,并理解其含义。例如:“咀”和“ 租”偏旁不同,读音和含义都不同。
故答案为:毡帽;咀嚼;棉袄;袍子;站立;租用;妖精;泡茶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形近字的掌握及组词能力。
3.【答案】A
【知识点】字形;冬阳·童年·骆驼队
【解析】【分析】A正确。这道题是同音字、形近字弄错,B“莫”改为“寞”C“粘”改为“毡”D“翠”改为“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4.【答案】宁静;侵略;天真;轻快;孤寂;等待
【知识点】词义;冬阳·童年·骆驼队;近义词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如:安静: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周围安静极了。根据其意思,安静的近义词可以是“平静沉静、沉默、安乐、静寂”中其中之一。其他依次类推。
侵犯:侵凌触犯。
幼稚:年纪小;头脑简单。
寂寞:冷清孤单,清静;静寂无声。
故答案为:宁静、侵略、天真、轻快、孤寂、等待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5.【答案】④;①;③;②;②;①;③;④
【知识点】字义;冬阳·童年·骆驼队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一字多义”的练习题。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
冒冒失失 “冒”:不加小心,鲁莽。
冒着热气 “冒”的解释:向外透,向上升。
冒牌货 “冒”的解释:以假充真。
冒着大雨 “冒”的解释:不顾。
居高临下 “临”的解释:对着。
重临心头 “临”的解释:来到。
临别 “临”的解释:快要。
临帖 “临”的解释:照着字画模仿。
故答案为:④、①、③、②、②、①、③、④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义字的理解,正确理解字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然后根据字的意思再一 一对号座。
6.【答案】D
【知识点】修改病句;冬阳·童年·骆驼队
【解析】【分析】修改病句,指对一句有语病的句子进行修改,使其不改变原意,句子更通顺。常见的病句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成分残缺;②前后矛盾;③用词不当;④词序颠倒;⑤搭配不当;⑥表意不明。A句缺主语,应加一个主语,即:我们听了这个消息,受到很大启发。B两个“它”表意不明。应该为:我买了书包和文具盒,妈妈说书包和文具盒漂亮。C“运用和理解”词序颠倒,应该为:我们要理解和运用学过的知识。
【点评】修改病句是一项综合能力训练,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注意句子的病因。改病句时要对症下药。
7.【答案】“我”看得入神,喜爱之情不言而喻;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主人公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冬阳·童年·骆驼队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冬阳·童年·骆驼队》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本文主要讲了作者小时候,冬阳时骆驼队来临,作者观察骆驼并学它吃草,以及问爸爸驼玲的来历。春天到了,作者又想替骆驼剪毛。骆驼队又走了,她又追问骆驼队的去向。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怀恋之情。
故答案为:(1)“我”看得入神,喜爱之情不言而喻
(2)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3)主人公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以及文中重点句子含义。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必须做到:日常多读书,多思考,多观察。
8.【答案】,;:“;,;,;!”
【知识点】标点符号;冬阳·童年·骆驼队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点评】对于标点符号的考查有选择题、加标点题、修改题。所以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还要注意标点符号的位置。
9.【答案】童年生活;看骆驼咀嚼;对骆驼脖子上铃铛的讨论;骆驼脱皮毛;问妈妈骆驼夏天的去向;对童年的怀念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冬阳·童年·骆驼队
【解析】【分析】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会概括文章内容及所讲事件,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才能填好每一空。书写时一定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和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阅读和综合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
10.【答案】①我怎能不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呢?②铃铛响得清脆。③我在梦中经常会听到响亮的驼铃声,一直在耳边回荡。
【知识点】扩写、缩写句子;句式转换;冬阳·童年·骆驼队
【解析】【分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是:一、陈述句改为反问句:1、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2、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3、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气词.4、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二是会缩句:缩句,就是把“枝稠叶茂”的长句子,缩短为只留“主干”的短句子,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就是去枝减叶。最后剩下的就是这个句子的“主干”,主干也就是主语 谓语 宾语。三、理解扩句:扩句,又称扩写,顾名思义,与缩写刚好相反,它是在主干的基础上添枝加叶,也就是说,根据表达的需要添加上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分,使句子的或课文意思更具体形象,充实丰满。
故答案为:①我怎能不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呢?②铃铛响得清脆。③我在梦中经常会听到响亮的驼铃声,一直在耳边回荡。
【点评】本题的三个知识点都是重点,也是很多学生的薄弱环节,需要学生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11.【答案】(1)骆驼队;看骆驼学咀嚼;想象驼铃用处;想替骆驼剪毛;追问骆驼去处;童年美好的童真童趣
(2)这个“童年”是指童年时那段有趣、难忘的生活,是因为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时,触景生情,不禁想起儿时的那段生活。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冬阳·童年·骆驼队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2)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故答案为:(1)骆驼队、看骆驼学咀嚼、想象驼铃用处、想替骆驼剪毛、追问骆驼去处、童年美好的童真童趣
(2)这个“童年”是指童年时那段有趣、难忘的生活,是因为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时,触景生情,不禁想起儿时的那段生活。
【点评】(1)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概括性比较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12.【答案】(1)细致入微地写出骆驼吃草料的样子,突出“我”观察的仔细,表现了儿童的好奇和天真。
(2)爸爸认为挂铃铛是骆驼安全的需要,是从实用角度讲的。“我”认为挂铃铛是人的需要,是从情感需求角度讲的。“我”的想法富有情趣,所以更美。
(3)C;F
(4)用两个“慢慢”修饰“走”和“嚼”的动作,两个“总会”修饰“走到”和“吃饱”,两两呼应,写出骆驼不着急的性子,意味深长。用词朴素,句子简短,表达恰到好处,不见柔弱。
(5)前一部分以孩子的视角,写出了“我”对世界的好奇以及童年生活的美好;最后三段以成年人视角,表现出作者对童年的追念和珍惜。
(6)“冬阳”在行文中虽然着墨不多,但与全文都有内在联系。“冬阳”点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冬阳的温暖烘托了童年生活的温馨美好,为全文奠定温暖的基调。这样写足见作者构思之巧。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冬阳·童年·骆驼队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从短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1)第⑥段画线句的作用是细致入微地写出骆驼吃草料的样子,突出“我”观察的仔细,表现了儿童的好奇和天真。(2)爸爸认为挂铃铛是骆驼安全的需要,是从实用角度讲的。“我”认为挂铃铛是人的需要,是从情感需求角度讲的。“我”的想法富有情趣,所以更美。(3)第3段中“拉骆驼”所说的实际上否定了“我”的猜想,前后有转折关系,因此C选项错误。第 段虽然写到骆驼的邋遢、难看,但从天气的交代以及“我真想”“轻松的步伐”“清脆”一类词中可以看出“我”对骆驼的感情没什么变化,因此F项也错误。其余的简答题根据意思答出即可,尽量答全面。(4)用两个“慢慢”修饰“走”和“嚼”的动作,两个“总会”修饰“走到”和“吃饱”,两两呼应,写出骆驼不着急的性子,意味深长。用词朴素,句子简短,表达恰到好处,不见柔弱。(5)最后三段和前文叙述视角不同,传递的情感也有差异。前一部分以孩子的视角,写出了“我”对世界的好奇以及童年生活的美好;最后三段以成年人视角,表现出作者对童年的追念和珍惜。(6)“冬阳”在行文中着墨不多,却是标题的一部分。“冬阳”在行文中虽然着墨不多,但与全文都有内在联系。“冬阳”点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冬阳的温暖烘托了童年生活的温馨美好,为全文奠定温暖的基调。这样写足见作者构思之巧。
【点评】做好每一个小题,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阅读和运用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
13.【答案】(1)思索;清晰;颤抖
(2)“我”刚上小学,把老师说的“脚踏实地,好好学习”说成“脚板印”;“我”打碎花瓶,诚实地和妈妈讲述老师告诉的话;“我”的学习成绩,让父母脸上无光
(3)父母的关爱
(4)略
【知识点】记叙文;冬阳·童年·骆驼队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如:思考:思索、考虑。根据其意思,思考的近义词可以是“思索、考虑、沉思、琢磨、揣摩 、思量、推敲、寻思”中其中之一。其他依次类推。清楚:清晰,明白,有条理。颤动:急促而频繁地振动。
(2)、(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所相关信息,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叙事要注意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
故答案为:(1)思索、清晰、颤抖
(2)“我”刚上小学,把老师说的“脚踏实地,好好学习”说成“脚板印”;“我”打碎花瓶,诚实地和妈妈讲述老师告诉的话;“我”的学习成绩,让父母脸上无光
(3)父母的关爱 (4)略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2)、(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表述正确,文通句顺即可。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新课标版2018-2019学年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单元第6课《冬阳·童年·骆驼队》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达标
1.看拼音写词语。、
zhān mào jǔ jué jiāo cuò yòu zhì
jì mò mián ǎo páo zi tuó róng
【答案】毡帽;咀嚼;交错;幼稚;寂寞;棉袄;袍子;驼绒
【知识点】拼音;词形;冬阳·童年·骆驼队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汉字)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帽、嚼、幼、稚、寂、棉、袍、绒”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毡帽、咀嚼、交错、幼稚、寂寞、棉袄、袍子、驼绒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2.组词
毡 咀 袄 袍
站 租 妖 泡
【答案】毡帽;咀嚼;棉袄;袍子;站立;租用;妖精;泡茶
【知识点】字形;字义;冬阳·童年·骆驼队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首先记清每个生字的写法,尤其是容易混淆的形近字,要学会正确辨析并组词。掌握他们的结构组成,并理解其含义。例如:“咀”和“ 租”偏旁不同,读音和含义都不同。
故答案为:毡帽;咀嚼;棉袄;袍子;站立;租用;妖精;泡茶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形近字的掌握及组词能力。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选项是( )。
A.咀嚼 阻止 缓慢 支援 B.侵犯 毛毯 傻笑 寂莫
C.幽默 瞬间 巴掌 粘帽 D.铃铛 清翠 胡须 旅程
【答案】A
【知识点】字形;冬阳·童年·骆驼队
【解析】【分析】A正确。这道题是同音字、形近字弄错,B“莫”改为“寞”C“粘”改为“毡”D“翠”改为“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4.写近义词。
安静—— 侵犯——
幼稚—— 轻松——
寂寞—— 等候——
【答案】宁静;侵略;天真;轻快;孤寂;等待
【知识点】词义;冬阳·童年·骆驼队;近义词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如:安静: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周围安静极了。根据其意思,安静的近义词可以是“平静沉静、沉默、安乐、静寂”中其中之一。其他依次类推。
侵犯:侵凌触犯。
幼稚:年纪小;头脑简单。
寂寞:冷清孤单,清静;静寂无声。
故答案为:宁静、侵略、天真、轻快、孤寂、等待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5.选择合适的解释。
“冒”的解释:①向外透,向上升 ②不顾 ③以假充真 ④不加小心,鲁莽
冒冒失失 冒着热气 冒牌货 冒着大雨
“临”的解释:①来到 ②对着 ③快要
④照着字画模仿
居高临下 重临心头 临别 临帖
【答案】④;①;③;②;②;①;③;④
【知识点】字义;冬阳·童年·骆驼队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一字多义”的练习题。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
冒冒失失 “冒”:不加小心,鲁莽。
冒着热气 “冒”的解释:向外透,向上升。
冒牌货 “冒”的解释:以假充真。
冒着大雨 “冒”的解释:不顾。
居高临下 “临”的解释:对着。
重临心头 “临”的解释:来到。
临别 “临”的解释:快要。
临帖 “临”的解释:照着字画模仿。
故答案为:④、①、③、②、②、①、③、④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义字的理解,正确理解字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然后根据字的意思再一 一对号座。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
A.听了这个消息,受到很大启发。
B.我买了书包和文具盒,妈妈说它比它漂亮。
C.我们要运用和理解学过的知识。
D.星期三下午,我们全校同学都去看电影。
【答案】D
【知识点】修改病句;冬阳·童年·骆驼队
【解析】【分析】修改病句,指对一句有语病的句子进行修改,使其不改变原意,句子更通顺。常见的病句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成分残缺;②前后矛盾;③用词不当;④词序颠倒;⑤搭配不当;⑥表意不明。A句缺主语,应加一个主语,即:我们听了这个消息,受到很大启发。B两个“它”表意不明。应该为:我买了书包和文具盒,妈妈说书包和文具盒漂亮。C“运用和理解”词序颠倒,应该为:我们要理解和运用学过的知识。
【点评】修改病句是一项综合能力训练,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注意句子的病因。改病句时要对症下药。
7.细读课文深感悟。
①作者从骆驼咀嚼时“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粘在胡须上”的样子,体会到 。
②骆驼为什么系铃铛?作者想象到的原因是 。
③作者写的《城南旧事》,主要记叙了 。
【答案】“我”看得入神,喜爱之情不言而喻;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主人公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冬阳·童年·骆驼队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冬阳·童年·骆驼队》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本文主要讲了作者小时候,冬阳时骆驼队来临,作者观察骆驼并学它吃草,以及问爸爸驼玲的来历。春天到了,作者又想替骆驼剪毛。骆驼队又走了,她又追问骆驼队的去向。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怀恋之情。
故答案为:(1)“我”看得入神,喜爱之情不言而喻
(2)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3)主人公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以及文中重点句子含义。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必须做到:日常多读书,多思考,多观察。
8.我会加标点。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 她说 总是问 总是问 你这孩子
【答案】,;:“;,;,;!”
【知识点】标点符号;冬阳·童年·骆驼队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点评】对于标点符号的考查有选择题、加标点题、修改题。所以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还要注意标点符号的位置。
9.根据文章填空
《冬阳·童年·骆驼队》以 为线索,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 和 几个片段,表现了 。
【答案】童年生活;看骆驼咀嚼;对骆驼脖子上铃铛的讨论;骆驼脱皮毛;问妈妈骆驼夏天的去向;对童年的怀念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冬阳·童年·骆驼队
【解析】【分析】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会概括文章内容及所讲事件,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才能填好每一空。书写时一定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和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阅读和综合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
10.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改成反问句)
②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缩句)
③我听见了驼铃声。(扩句)
【答案】①我怎能不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呢?②铃铛响得清脆。③我在梦中经常会听到响亮的驼铃声,一直在耳边回荡。
【知识点】扩写、缩写句子;句式转换;冬阳·童年·骆驼队
【解析】【分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是:一、陈述句改为反问句:1、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2、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3、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气词.4、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二是会缩句:缩句,就是把“枝稠叶茂”的长句子,缩短为只留“主干”的短句子,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就是去枝减叶。最后剩下的就是这个句子的“主干”,主干也就是主语 谓语 宾语。三、理解扩句:扩句,又称扩写,顾名思义,与缩写刚好相反,它是在主干的基础上添枝加叶,也就是说,根据表达的需要添加上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分,使句子的或课文意思更具体形象,充实丰满。
故答案为:①我怎能不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呢?②铃铛响得清脆。③我在梦中经常会听到响亮的驼铃声,一直在耳边回荡。
【点评】本题的三个知识点都是重点,也是很多学生的薄弱环节,需要学生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1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
(1)课文以 为线索,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 、 、 和 几个片段,表现了 。
(2)“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如何理解?
【答案】(1)骆驼队;看骆驼学咀嚼;想象驼铃用处;想替骆驼剪毛;追问骆驼去处;童年美好的童真童趣
(2)这个“童年”是指童年时那段有趣、难忘的生活,是因为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时,触景生情,不禁想起儿时的那段生活。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冬阳·童年·骆驼队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2)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故答案为:(1)骆驼队、看骆驼学咀嚼、想象驼铃用处、想替骆驼剪毛、追问骆驼去处、童年美好的童真童趣
(2)这个“童年”是指童年时那段有趣、难忘的生活,是因为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时,触景生情,不禁想起儿时的那段生活。
【点评】(1)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概括性比较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二、现代文阅读
12.阅读,回答下面问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伍
林海音
①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②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③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呢?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④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⑤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⑥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⑦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地,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很难看。
⑧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当、当、当”地响。
⑨“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⑩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们戴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吗?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的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21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22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23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24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贝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1)第⑥段画线句的作用是
(2)对骆驼挂铃铛的解释,“我”的想法比爸爸的想法“更美”在哪里
(3)作者多处描述骆驼队,对此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①段由一句话构成,简洁而有画面感,将骆驼队这一描述对象凸现出来。
B.第②段先写骆驼群的沉默,再写拉骆驼的人头上冒的热气,有比较的意味。
C.第③段中画线的“但是”一词有强调的作用,语意上与上文没有形成转折。
D.第④段“屈”、“撅”、“跪”一连串动作的描写,让人们感觉到骆驼的温顺。
E.第⑩段不用对话描写而是转述爸爸的话,改变了表达方式,行文富有变化。
F.第 段描写了冬天快过完时的骆驼队,暗示“我”对骆驼的感情发生改变。
(4)有人评论林海音的文字“细致而不柔弱”,结合这一评论,赏析第⑦段画线句。
(5)最后三段和前文叙述视角不同,传递的情感也有差异。请根据前后两部分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6)“冬阳”在行文中着墨不多,却是标题的一部分。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
【答案】(1)细致入微地写出骆驼吃草料的样子,突出“我”观察的仔细,表现了儿童的好奇和天真。
(2)爸爸认为挂铃铛是骆驼安全的需要,是从实用角度讲的。“我”认为挂铃铛是人的需要,是从情感需求角度讲的。“我”的想法富有情趣,所以更美。
(3)C;F
(4)用两个“慢慢”修饰“走”和“嚼”的动作,两个“总会”修饰“走到”和“吃饱”,两两呼应,写出骆驼不着急的性子,意味深长。用词朴素,句子简短,表达恰到好处,不见柔弱。
(5)前一部分以孩子的视角,写出了“我”对世界的好奇以及童年生活的美好;最后三段以成年人视角,表现出作者对童年的追念和珍惜。
(6)“冬阳”在行文中虽然着墨不多,但与全文都有内在联系。“冬阳”点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冬阳的温暖烘托了童年生活的温馨美好,为全文奠定温暖的基调。这样写足见作者构思之巧。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冬阳·童年·骆驼队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从短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1)第⑥段画线句的作用是细致入微地写出骆驼吃草料的样子,突出“我”观察的仔细,表现了儿童的好奇和天真。(2)爸爸认为挂铃铛是骆驼安全的需要,是从实用角度讲的。“我”认为挂铃铛是人的需要,是从情感需求角度讲的。“我”的想法富有情趣,所以更美。(3)第3段中“拉骆驼”所说的实际上否定了“我”的猜想,前后有转折关系,因此C选项错误。第 段虽然写到骆驼的邋遢、难看,但从天气的交代以及“我真想”“轻松的步伐”“清脆”一类词中可以看出“我”对骆驼的感情没什么变化,因此F项也错误。其余的简答题根据意思答出即可,尽量答全面。(4)用两个“慢慢”修饰“走”和“嚼”的动作,两个“总会”修饰“走到”和“吃饱”,两两呼应,写出骆驼不着急的性子,意味深长。用词朴素,句子简短,表达恰到好处,不见柔弱。(5)最后三段和前文叙述视角不同,传递的情感也有差异。前一部分以孩子的视角,写出了“我”对世界的好奇以及童年生活的美好;最后三段以成年人视角,表现出作者对童年的追念和珍惜。(6)“冬阳”在行文中着墨不多,却是标题的一部分。“冬阳”在行文中虽然着墨不多,但与全文都有内在联系。“冬阳”点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冬阳的温暖烘托了童年生活的温馨美好,为全文奠定温暖的基调。这样写足见作者构思之巧。
【点评】做好每一个小题,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阅读和运用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笨笨童年
我小时候在很多人眼里是不折不扣的笨小孩。
我七岁才上小学。第一天放学回家,母亲问:“老师今天讲了啥?”我思索良久,才吞吞吐吐挤出三个字:“脚板印。”母亲不解,便问同学。同学言辞清晰地回答:“老师要我们脚踏实地,好好学习。”
有一天,我摔破了家中珍爱的花瓶。把碎片扫在客厅中央,搬张小凳老老实实地坐着等。母亲回来之后,生气地责问,我委屈地说:“老师说要做诚实的孩子,但没有说,诚实了会挨骂……”母亲忍不住“扑哧”笑了。
上了三年级,也许由于智商有限,成绩一直不大理想。人家的父母见了面总是夸自己的孩子如何了得,我父母只能一边讪讪而笑,一边借机脱身。
于是我想采些花做个漂亮的花环,让父母惊喜一下。结果却从二楼摔了下去,医院下了病危通知。半个月以内,父母一直轮流守在我身旁,昼夜不离。
出院以后,由于我尚未完全康复,必须由父亲背着去上学。我趴在父亲背上,不喜欢的学校变得亲切又美丽。
那学年结束时,我破天荒考了个全年级第一名。我把成绩单递给父亲。父亲展开成绩单一看,眼睛睁大了,双手更微微颤抖,连声喊母亲出来。母亲接过成绩单,那一瞬间她眼里的闪亮泪水,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思考—— 清楚—— 颤动——
(2)文章开篇说“我小时候在很多人眼里是不折不扣的笨小孩”,作者通过 、 、 这几件事来表现自己的“笨”。
(3)“我”原来是个让父母蒙羞的孩子,可是后来却考了全年级第一名,发生如此大的转变是因为 。
(4)你有让父母骄傲的事吗?用简短的语言说给大家听!
【答案】(1)思索;清晰;颤抖
(2)“我”刚上小学,把老师说的“脚踏实地,好好学习”说成“脚板印”;“我”打碎花瓶,诚实地和妈妈讲述老师告诉的话;“我”的学习成绩,让父母脸上无光
(3)父母的关爱
(4)略
【知识点】记叙文;冬阳·童年·骆驼队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如:思考:思索、考虑。根据其意思,思考的近义词可以是“思索、考虑、沉思、琢磨、揣摩 、思量、推敲、寻思”中其中之一。其他依次类推。清楚:清晰,明白,有条理。颤动:急促而频繁地振动。
(2)、(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所相关信息,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叙事要注意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
故答案为:(1)思索、清晰、颤抖
(2)“我”刚上小学,把老师说的“脚踏实地,好好学习”说成“脚板印”;“我”打碎花瓶,诚实地和妈妈讲述老师告诉的话;“我”的学习成绩,让父母脸上无光
(3)父母的关爱 (4)略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2)、(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表述正确,文通句顺即可。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