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唱歌《森林水车》教学设计
课题 唱歌《森林水车》 单元 第五单元 学科 音乐 年级 五年级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清新、活泼的歌曲,歌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第一句与第二句的自问自答,引出歌曲的主体——森林水车。第二部分用拟声词来表现水车的运转,全曲用明快的旋律和轻快的节奏表达了一种愉快的心情。
学习目标 审美感知:通过对《森林水车》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春天的思想情感。艺术表现:用视唱法学唱歌曲《森林水车》,能够用轻快、跳跃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出歌曲愉快的情绪。创意实践:掌握顿音的唱法,学会用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在欣赏旋律的同时体会节奏变化带来的欢快情绪,创作舞蹈动作来表达情感。文化理解:初步了解水车的形态和用途,了解日本作者米山正夫,了解世界多元文化。
重点 锻炼学生对顿音的演唱能力。
难点 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情绪的把握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导入教师:同学们有见过水车吗?水车是什么样子的?他的用途是什么?(课件展示)水车是最早最原始的大型灌溉工具,它是用坚硬耐腐的木头制作的,它整体为圆形,像是巨大的车轮,周围还装着许多的水斗。水车种类很多,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风力推动水车,将河中的水抽上来浇灌田地;一种是利用水位落差推动水车,河水被人们顺着沟渠引过来,冲击着水车上顺着圆弧横嵌的木槽,木槽在水的冲击下带动水车旋转。拓展延伸:黄河水车的制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有关水车的歌曲《森林水车》。板书课题:《森林水车》 思考交流学生阅读课件,了解水车。观看视频,了解黄河上水车的制作。引出课题齐读课题 通过思考,引导学生探究课题。通过观看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下面课程的讲解
讲授新课 请同学们初听这首歌。初听歌曲,了解歌曲内容,并感受歌曲情绪。思考:说一说歌曲的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欢快、兴奋、高兴。)歌曲简介《森林水车》是一首流传广泛、由日本作曲家米山正夫创作的歌曲。歌曲为二段体结构,第一部分描绘宁静的森林,第二部分速度转快,运用象声词“咕噜咕噜咕隆”来描绘水车轮子和磨坊里磨盘的转动,在欢快的气氛中歌唱劳动,歌唱春天。拓展延伸:日本作曲家,拓展有关日本的文化了解。聆听歌曲。师: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乐曲是怎样描绘水车车轮转动的?音频播放(咕噜咕噜咕隆)思考:听完歌曲后,你好像看到了什么?脑海里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仿佛看到了一排排森林水车不分昼夜的欢乐的工作着。)(我们成群结队的来到了这劳动场地,与森林水车一起劳动。)随老师唱一唱下面几组音,注意变化音的音准。乐谱中的#记号讲解。#:升记号,表示升半音。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视唱,注意感受顿音处的演唱感觉。讲解顿音记号。黑三角,小又小,唱的轻巧短又跳。教师带领学生尝试学习演唱顿音部分。顿音部分大部分在模拟水车声音。在模拟水车声音的地方一起演唱。思考:歌曲中顿音记号使用较多,塑造了什么样的音乐形象?去掉顿音记号,音乐情绪会改变吗?(塑造表现了劳动时的愉快心情。不使用顿音符号,音乐情绪变得平淡、没有生气。)4、有感情地朗读歌词,读出对春天、对劳动的赞美之情。5、填词演唱。学生跟随伴奏演唱。播放伴奏。6、拓展延伸。欣赏管弦乐《森林水车》(钢琴版)理查德·艾伦贝格。 学生聆听歌曲。思考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阅读课件简单了解歌曲的各部分。简单阅读了解日本学生聆听音乐,思考交流。学生思考音乐所表达的内涵。学生认识音乐符号。学生练习顿音演唱,从歌曲表达的音乐情绪入手,感受音乐的感情。 学生尝试没有顿音的哼唱。思考回答问题。朗读歌词尝试跟随伴奏演唱。观看视频 通过初听歌曲引导学生感受音乐。通过歌曲简介的阅读引导学生了解歌曲创作的背景和歌曲的结构。通过活动音乐带领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所表达的场景和感情。通过乐谱认识和学习相关的乐理知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演唱时的技巧。重点训练学生对顿音的演唱能力。通过活动帮助学生感受顿音有无对乐曲的影响,进一步深刻的感受顿音。通过朗读歌词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将课堂学到的音乐知识应用到实际演唱过程中。通过欣赏不同版本的歌曲感受不同的情感变化。
课堂练习 请同学们设计演唱形式,一起来完成这首歌的演唱。如:独唱、男生齐唱、女生齐唱、演唱接龙等。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日本作曲家创作的歌曲。通过课堂学会了顿音的唱法,还感受了在劳动中歌唱,歌唱春天、歌唱生活的美好情怀,感受到生活的无限美好和劳动中的愉快。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说出自己对歌曲的体会。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概括。
板书 森林水车了解水车歌曲简介顿音、升记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