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3】2022年中考真题汇编 七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B卷(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3】2022年中考真题汇编 七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B卷(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7-26 17:01:3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
七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B卷
中考真题凝聚全国各地历史精英智慧,准确把握大纲要求,紧跟时代步伐,展示各地中考文化。本专辑按照单元精选2022年全国各地中考真题,助力同步教学,欢迎下载。
一、选择题
1.(2022衡阳中考1.)如下表是秦朝行政区划表(部分)。该表反映了秦朝(C )
郡名 建置时代 郡治
陇西郡 昭襄王二十八年置,始皇因之 今甘肃临洮
辽东郡 古燕置,始皇因之 今辽宁辽阳
南海郡 始皇置 今广东广州
A. 设立中央政权机构 B. 加强了地方权力
C. 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D. 消除了地域差异
2.(2022十堰中考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建立者是( B )
A. 汉武帝 B. 秦始皇 C. 隋文帝 D. 忽必烈
3.(2022齐齐哈尔中考3.)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由此开创的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是( C )
A. 世袭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4.(2022牡丹江、鸡西中考1.)秦始皇实行了“书同文字”政策,废除结构上与秦相异的六国文字。这一措施实行有助于推动( C )
A. 王国问题解决 B. 多元文化形成 C. 统一局面巩固 D. 疆域面积扩大
5.(2022河南中考4.) 秦王朝的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亭)、里,层层控制,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又自下而上集中。这也是秦以来中国历代王朝的基本统治模式。材料评论的是( B )
A. 秦朝疆域 B. 秦朝制度 C. 秦朝工程 D. 秦朝暴政
6.(2022贺州中考1 .) 下图为秦朝的政治建示意图。据此可知,秦朝中央政府为加强对地方统治采取的措施是( B )
A. 推行分封制 B. 实行郡县制 C. 实施“推恩令” D. 采取“独尊儒术”
7.(2022北部湾经济区中考 1.) 小明同学要学习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他可以选取的实物史料是(C )
A.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B. 司母戊鼎
C. 圆形方孔半两钱 D. “汉并天下”瓦当
8.(2022安徽中考 1.) 有学者认为:“从春秋到战国是一变,但这尚是小变。从战国到秦却是一大变。”从制度变革的角度理解这句话,此“一大变”是指(C )
A.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 分封制取代世袭制
C.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D. 行省制取代郡县制
9.(2022福建中考3 .)下图所示秦始皇陵兵马俑反映出( C )
A.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全貌 B. 秦王完成统一大业全程
C. 当时制陶工艺水平高超 D. 秦朝北疆防御体系完备
10.(2022随州中考2.)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古代历朝特别注重制度创新。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制度创新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 西周实行分封制,建立大一统王朝 B. 秦朝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C. 唐朝开创科举制,有利于人才选拔 D. 元朝确立行省制,君主专制到顶峰
11.(2022白银中考2 .) 秦统一后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丹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为了有效地管理地方,秦朝( C )
A. 沿用禅让制 B. 实行分封制 C. 建立郡县制 D. 实行行省制
12.(2022包头中考2.) 秦朝能够集中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完成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兵马俑修建的主要原因( A )
A.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B. 儒家思想的影响
C. 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D. 统一六国的需要
13.(2022广东中考3 .)湖北云梦秦墓中发掘的秦律很大一部分内容属于官府行政法规性质,秦的大小官府机构都制定有若干规章制度。官吏若有违反,就可构成犯罪。这些规章制度有助于( C )
A. 废除郡县制度 B. 巩固分封 C. 完善法律制度 D. 尊崇儒术
14.(2022泸州中考3.)《汉书·景帝纪》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这表明当时( A )
A. 经济恢复社会稳定 B. 儒家思想成正统思想
C. 盐铁专卖平抑物价 D. 进入西汉王朝鼎盛时期
15.(2022南通中考4.) 某校七年级历史课堂上同学们表演了关于“文景之治”的历史剧。下面场景不符合史实的是( A )
A. 汉文帝命人按照阿房宫规制修建皇宫
B. 地方官孙平因为关心当地农桑事务被汉景帝提拔
C. 农民李四因为辛勤耕作得到政府的奖励
D. 汉文帝的妃嫔因为铺张浪费受到训斥
16.(2022宜昌中考1.)2022年3月,陕西西安江村大墓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该项考古成果确认江村大墓即为汉文帝霸陵,否定了元代文献记载霸陵在凤凰嘴的观点,此事表明( B )
A. 历史文献可信度高于考古发现 B. 考古发现可信度高于历史文献
C. 考古发现不能作为历史证据 D. 历史文献记载的都不是真实的
17.(2022梧州中考2 .)下图选自某书的部分章节目录。据此判断,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人物是( C )
第二章消灭项羽,建立汉朝第三章确立典章,设立制度第四章休养生息,发展经济
A. 秦始皇 B. 汉献帝 C. 汉高祖 D. 汉武帝
18.(2022宜昌中考4.)为巩固大一统王朝,汉武帝针对封国势力强大的状况(下表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表),采取的措施是( B )
内容类别 人口(万) 郡(个)
中央 450 15
封国 850 39
A. 分封制 B. 推恩令 C. 察举制 D. 屯田令
19.(2022江汉油田潜江天门仙桃中考1.)他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第一次出征河西,率轻骑深入大漠,转战六日,消灭匈奴兵数千人。由于战功赫赫,在他24岁英年早逝后,汉武帝下令将他的坟墓修成祁连山形,以示纪念。他是( C )
A. 蒙恬 B. 王翦 C. 霍去病 D. 张骞
20.(2022牡丹江、鸡西中考2.)翦伯赞在《中国史十五讲》中提到:“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针对“地理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 A )
A. 北击匈奴 B. 建立刺史制度 C. 建立郡国 D. 实行“推恩令”
21.(2022大庆中考4.)为了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B )
A. 统一文字 B. 实行盐铁专卖 C. 颁布“推恩令 ” D. 兴办太学
22.(2022成都中考3.) 舞剧《五星出东方》自2021年首演以来,受到观众热捧。该剧以新疆出土的东汉蜀锦护臂(图)为构想之源,运用舞蹈的艺术想象力,演绎了汉朝戍边将领在北方古城与少数民族首领的儿女从剑拔弩张到结下深厚情谊的动人故事,体现了艺术与历史的精妙结合。该舞剧( D )
A. 宣传普及了系统的古代历法知识 B. 准确复原了真实可靠的历史场景
C. 填补了新疆出土文物研究的空白 D. 艺术表现了边疆民族交融的历史
23.(2022南充中考2.)“一带一路”使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生,小王想通过旅行去探访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他应该到达图中的地点是( D )
A. A B. B C. C D. D
24.(2022营口中考1.)这是一条沟通中外商贸的繁华之路,这是一条串联东西方文化的文明之路。汉朝的丝调、漆器和西域的乐器、歌舞等成为这条路上往来的“常客”。这条路是( A )
A. 陆上丝绸之路 B. 瓷器之路 C 海上丝绸之路 D. 一带一路
25.(2022绥化中考3.)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它的起点是( C )
A. 余杭 B. 涿郡 C. 长安 D. 洛阳
26.(2022龙东中考5.)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清朝设置伊犁将军,是对哪个地区的管辖( D )
A. 东北 B. 西藏 C. 台湾 D. 新疆
27.(2022吉林省中考2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最早开辟丝绸之路的朝代是( B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28.(2022福建中考4 .)“他以坚韧不拔的勇气和毅力,克服了重重的困难,终于完成了出使的任务。从此以后,西域天山南北各国相继归汉,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亦由此开辟”。“他”指的是( B )
A 汉武帝 B. 张骞 C. 班超 D. 甘英
29.(2022郴州中考2.)“坐堂行医”一词源于我国古代一位名医,他写成《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这位“坐堂医生”是( B )
A. 扁鹊 B. 张仲景 C. 华佗 D. 李时珍
30.(2022贺州中考2 .)东汉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称赞“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他所称赞的历史著作是( C )
A. 《论语》 B. 《资治通鉴》 C. 《史记》 D. 《伤寒杂病论》
31.(2022广东中考4 .)汉代体育项目众多,包括蹴鞠、骑射、步射、击剑、格斗等,深受民众喜爱,甚至帝王也参与“斗虎”“格熊”活动。这反映出,汉代社会风尚的一个侧面是( A )
A. 崇尚勇武 B. 含蓄内敛 C. 悠然清闲 D. 宁静纯朴
32.(2022东营中考4)下列关于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叙述,正确的是(C)
A.通往西域的海上交通要道 B.连接亚非之间的陆上通道
C.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要道 D.贯穿南北地区的水上通道
33.(2022聊城中考5.)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能反映这一时代特征的是( B )
A. 全国文字的统一 B. 纸的发明与改进 C. 科举制度的创立 D. 雕版印刷的成熟
34.(2022昆明中考2.)东汉末年疫病大流行,张仲景目睹百姓的痛苦,“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他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写出著名的医药学著作( D )
A. 《齐民要术》 B. 《天工开物》 C. 《本草纲目》 D. 《伤寒杂病论》
35.(2022东营中考5)现在我们接种疫苗预防疾病,是对下列哪一古代中医理论的创新应用(C)
A.望闻问切 B.辩证施治 C.治未病 D.临床诊疗
36.(2022连云港中考3.)某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篇历史人物传记,其中提到了三个关键词:针灸、麻沸散、五禽戏。这篇传记描写的是( C )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
二.非选择题
1.(2022随州中考1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自古以来,各行各业人才辈出,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应问题。
【“医圣”张仲景】
材料一 《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
——齐世荣主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和平使者”郑和】
材料二 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远航海外。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张帆、李帆主编《中外历史纲要》(上)
【“铁人”王进喜】
材料三 王进喜(1923—1970)
(1)材料一中“辨证分析病情”的思想与我国春秋时期哪位思想家看待问题的方法相似?“‘治未病’理论”对应对新冠疫情有何借鉴意义?
(2)结合材料二,指出郑和下西洋最远达到的地区。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背景。
(3)材料三中“铁人”王进喜参加的石油大会战是建设我国哪一油田?他是我国哪一时期涌现出的英雄模范?
(4)综上所述,请谈谈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优秀品质。
【答案】(1)思想家:老子
借鉴:要重视对疾病的预防。
(2)地区: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背景:政府的支持;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航海技术先进;宣扬国威,“示中国富强”等。
(3)油田:大庆油田 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或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4)品质:开放性试题,有道理即可。学生可以从他们的共同品质方面回答,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开拓创新精神等。也可从某个人的个人品质方面回答,如张仲景:救死扶伤的人文关怀;心系黎民的仁爱之心。郑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勇敢坚毅的个人品质。王进喜: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不怕牺牲的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等。
2.(2022天津中考26.) 同学们观看“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后,对相关历史渊源很感兴趣,想和你一起探究下列问题。
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唐宋元时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同步发展。明朝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
——摘编自《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请回答率领这支“和平使团”的人是谁?这一行程为什么被称为“凿空之旅”?
(2)结合所学,宋朝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可到达哪些地区?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宋元时期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请写出该时期中西方交流的表现有哪些?
(3)郑和下西洋是和平之旅,请从和平交流的视角列出相关史实。(至少答出两例)
【答案】(1)人物:张骞
原因:因为他们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所以被称为“凿空之旅”。(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亦可)
(2)地点:波斯湾;东非海岸
表现:中国的创造发明,如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纸币和驿站制度等输往西方;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等传到中国。
(3)史实:围绕突出和平的政治交往、经济交流的史实作答。如:访问当地首领;使者随行;赠送礼物;进行贸易等。(答出两点即可)
3.(2022连云港中考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随着国门的洞开,西方资本主义 文化汹涌而来,侵蚀、冲刷、撞击、溃决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堤岸……有些中国人走出国门,到海外学习。鸦片战争以后,留学生日渐增多……20世纪初,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出现了出国留学生热。1901 年的留日学生为280名,1903年就达到1242名,1905年增至8000名。1910年, 留美学生达到500多人。
——摘编自王玉德《中华文明史稿》
(1)据材料一,逐条归纳图中的历史信息。
(2)据材料一、二,指出其反映历史现象的共同之处。结合时代背景,说明二者的共同作用。
(3)据上述材料,阐述近代“走出国门”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走出国门”的历史启示。【答案】(1)信息:路途遥远;使命艰巨;过程艰难;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从长安出发,经过玉门关、阳关等地,到达西域。
(2)共同之处:政府支持;主动交流;官方组织。共同作用:开拓了交通线;促进了中外交流;展现了大国风度。
(3)变化:由主动到被动;由少数人推动到众多人参与;由官员到民众。
启示:坚持主动走出国门;要符合国家的需要;要体现时代的要求。
4.(2022郴州中考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是张骞通异域,安得佳种自西来?”踏着串串悠长的驼铃声,一支支驼队驮着中原丝织品、服饰、铜镜、瓷器、茶叶、桃、梨、杏去了,驮着造纸术、冶铁术、灌溉术去了。穿过大淡茫茫的风沙,一支支驼队驮着皮毛、琥珀、苜蓿、蚕豆、石榴、黄瓜来了,驮着佛经、乐器、杂技艺术来了。 ——摘自《二十五史详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穿过大漠”的商路名称。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我国从国外引进了多种农作物。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甘薯、玉米、马铃薯三种粮食作物,花生和烟草两种经济作物。它们都是原产于美洲的作物,经南洋传入中国。甘薯、玉米、马铃薯等作物由于生长条件要求低、产量高,为粮食的增产开辟了新的途径,大大丰富了中国人的食物品种。 ——摘自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甘薯、玉米、马铃薯等作物传入中国有何影响?
材料三 铁路建造是带动19世纪五六十年代德国工业革命的龙头产业,德国统一后进入第二个铁路时代,再次出现了兴建铁路的高潮。1870年,德国铁路有18560千米,1880年增至33856千米,这时就已超过英国28854千米,为西欧和中欧之冠……1848年时德国人只提到铁路是统一的因素,而现在,德国则把铁路当成是维护统一的因素……在国家力量推动下的铁路建设,猛烈刺激了钢铁工业、机械制造、冶铁业的高速发展,并全面推进19世纪晚期德国新生技术的采用和工业的发展。
——摘编自梅雪芹主编《世界近代史资料汇编》
(3)根据材料三,归纳铁路对德国的作用。
材料四 截至2015年底,中国铁路营业总里程达12.1万公里,规模居世界第二,其中高速铁路1.9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457.73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2.35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中国民航运输机场达210个,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枢纽机场为中心,省会城市和重点城市区域枢纽机场为骨干,以及其他干、支线机场相互配合的格局。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多节点、全覆盖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2021年9月16日,“起飞新郴州”北湖机场首航仪式举行,标志着北湖机场正式通航,郴州正式进入“航空时代”。
——摘编自《中国交通运输发展》(2016年12月)和《郴州日报》
(4)根据材料四,从交通进步使世界“变大”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丝绸之路。
(2)为粮食的增产开辟了新的途径,大大丰富了中国人的食物品种。
(3)维护统一;刺激钢铁工业、机械制造、冶铁业的高速发展;全面推进19世纪晚期德国新生技术的采用和工业的发展。
(4)交通工具的变革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经济也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也更加频繁。言之有理即可。
5.(2022常德中考25.)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先生说:“历史上有的皇帝是一代之帝王,比如汉高祖刘邦;有的皇帝是百代之帝王,比如秦始皇和汉武帝。”所谓百代之帝王是说他的历史贡献与历史影响并没有因为统治结束而结束,他们所产生的影响延续到此后很多时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人们总是把“秦皇汉武”并称?
材料二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与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成熟办法”是什么?列举唐太宗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史实。
材料三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交融,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因素。
【答案】(1)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我国封建时代重要的君主;都创新了一系列的制度来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些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而且对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所以人们总是把“秦皇汉武”并称。
(2)“成熟办法”是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史实:唐太宗发兵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设置安西都护府;派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通婚。
(3)因素:①民族交融;②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共同发展;③历代统治者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④统治者进行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6.(2022德阳中考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武帝时代是两汉时期在识人用人方面最值得肯定的历史阶段,“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当时的“儒雅”之士如公孙弘、董仲舒,“笃行”之士如石建、石庆,“质直”之士如汲黯、卜式,“推贤”之士如韩安国、郑当时,“定令”之士如赵禹、张汤,“文章”之士如司马迁、司马相如,“滑稽”之士如东方朔、枚皋,“应对”之士如严助、朱买臣、主父偃,“历数”之士如唐都、洛下闳,“协律”之士如李延年,“运筹”之士如桑弘羊,“奉使”之士如张骞、苏武,“将率”之士如卫青、霍去病、李广,“受遣”之士如霍光、金日磾等,都在历史上留有盛名……班固也认为汉武帝时代的“功业”“制度”之所以具有突出的历史地位,正是由于汉武帝身边集聚了一个在文化资质上同样“后世莫及”的人才群体。
——摘编自《新编中国史·秦汉史-帝国的成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课外阅读,选择材料中的一个“人才”,并为其撰写小传。
【答案】董仲舒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的代表人物,是汉武帝时期选拔上来的人才。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思想,他的思想被汉武帝所采纳并运用于统治,使儒学自此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董仲舒一生历经四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约75岁。
7.(2022泰安中考16.)历史作品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载体。研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1)分别说明图一、图二所反映的历史内容,并指出其发展趋势。
材料二
(2)选取材料二中任意一幅作品进行简要介绍。
【答案】(1)图一:记录了孔子的思想言论,宣传了儒家思想。图二:在太学等教育机构讲授儒家经典(或以“五经”作为教材),传播儒家学说,培养儒学人才。发展趋势:儒家学说是春秋以来众多学派的一支,西汉时居于主导地位,被列为正统思想,影响深远。
(2)评分说明:可以从作品出处、创作年代、作品描述的内容、反映的社会状况、作品的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作品介绍。选取其中一幅作品,正确表述两个层面即可。
8.(2022河池中考16.)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继续“与民休息”。文帝重视农业,十三年(公元前 167年)下诏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文帝时,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算赋也由每年120钱减为40钱。文景时期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中纲要》(上)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文帝、景帝时期在发展农业方面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出现了什么局面?
材料二 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由于全党动手,各地组织了大批土改工作队下乡,放手发动农民,组织贫农团和农会,控诉地主,惩办恶霸,农民群众兴高采烈。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特别高涨。东北地区人民解放军力量得以迅速壮大,主要来源是土地改革后踊跃参军的翻身农民。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2) 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的意义。
材料三这种责任制突破了过去“上地一条龙,干活一窝蜂,分配一拉平”的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使广大农民长期被压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释放了出来。从 1979年到1984年,农业生产获得连年丰收,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9%。我国人均占有粮食从1978年的318.74公斤增加到1984的392.84公斤,农民的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摘编自本书编写组《社会主义发展简史》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1979年到1984年,我国农业生产连年获得丰收的主要原因。概括“这种责任制”的实行在农村产生的积极作用。
材料四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使命。 2021年2月,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同时习近平在大会上指出,乡村振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摘编自本书编写组《改革开放简史》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主要原因。在乡村振兴中,就如何“改善民生”工作提出你的建议。
【答案】【小题1】实行“与民休息”政策,重视农业生产。减免田租,减轻赋税和徭役。文景之治。
【小题2】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经过一年多的斗争,解放区一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小题3】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发展。
【小题4】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重视教育,提高村民素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科技手段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等。
9.(2022建设兵团中考19.) 作业是理解学习内容、掌握学习方法、提高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绘制示意图是作业的一种形式。请仔细观察下列示意图.按要求回答问题。
【单课主干知识总结】
(1)图1所示制度是什么?创立者是谁?
单元主体结构梳理】
(2)图2中①处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是什么?按照示意图结构,完成②处内容。
【跨单元专题概括】
(3)请同学们参照图2的结构,绘制一个专题示意图。
要求:
①从下面7个历史事件中最少选择3个事件,确立专题名称,作为第一级;②以确立的
相关事件作为第二级;③以第二级中的一个事件为例,概括其重要影响,字数不超过20字,作为第三级。
【答案】(1)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
(2)一个中国的原则;祖国的统一大业大大推进了一步。
(3)一级:中国的近代化。二级: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三级: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10.(2022黄冈、孝感、咸宁中考12.)【“大一统”与古代政治】
材料一:秦统一全国后,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唐朝时期,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元朝建立后,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清政府平定噶尔丹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稳定和巩固边疆地区,进一步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
材料二:朱绍侯认为,秦统一以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郭沫若指出,自从秦统一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在某些时期出现了分裂割据的状态,统一始终是历史主流。长期以来我国封建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我国很早就建立了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是有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郭沫若《中国史稿》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大一统”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古代“大一统”的积极作用。
【答案】(1)中央集权制度:皇权至高无上;中央对地方有绝对控制权;中央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民族关系融洽。
(2)人民生活安定;各地区经济文化联系加强;有利于国家长期统一;经济文化高度发展;有效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独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
七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B卷
中考真题凝聚全国各地历史精英智慧,准确把握大纲要求,紧跟时代步伐,展示各地中考文化。本专辑按照单元精选2022年全国各地中考真题,助力同步教学,欢迎下载。
一、选择题
1.(2022衡阳中考1.)如下表是秦朝行政区划表(部分)。该表反映了秦朝( )
郡名 建置时代 郡治
陇西郡 昭襄王二十八年置,始皇因之 今甘肃临洮
辽东郡 古燕置,始皇因之 今辽宁辽阳
南海郡 始皇置 今广东广州
A. 设立中央政权机构 B. 加强了地方权力
C. 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D. 消除了地域差异
2.(2022十堰中考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建立者是(  )
A. 汉武帝 B. 秦始皇 C. 隋文帝 D. 忽必烈
3.(2022齐齐哈尔中考3.)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由此开创的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是( )
A. 世袭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4.(2022牡丹江、鸡西中考1.)秦始皇实行了“书同文字”政策,废除结构上与秦相异的六国文字。这一措施实行有助于推动( )
A. 王国问题解决 B. 多元文化形成 C. 统一局面巩固 D. 疆域面积扩大
5.(2022河南中考4.) 秦王朝的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亭)、里,层层控制,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又自下而上集中。这也是秦以来中国历代王朝的基本统治模式。材料评论的是( )
A. 秦朝疆域 B. 秦朝制度 C. 秦朝工程 D. 秦朝暴政
6.(2022贺州中考1 .) 下图为秦朝的政治建示意图。据此可知,秦朝中央政府为加强对地方统治采取的措施是( )
A. 推行分封制 B. 实行郡县制 C. 实施“推恩令” D. 采取“独尊儒术”
7.(2022北部湾经济区中考 1.) 小明同学要学习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他可以选取的实物史料是()
A.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B. 司母戊鼎
C. 圆形方孔半两钱 D. “汉并天下”瓦当
8.(2022安徽中考 1.) 有学者认为:“从春秋到战国是一变,但这尚是小变。从战国到秦却是一大变。”从制度变革的角度理解这句话,此“一大变”是指( )
A.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 分封制取代世袭制
C.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D. 行省制取代郡县制
9.(2022福建中考3 .)下图所示秦始皇陵兵马俑反映出( )
A.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全貌 B. 秦王完成统一大业全程
C. 当时制陶工艺水平高超 D. 秦朝北疆防御体系完备
10.(2022随州中考2.)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古代历朝特别注重制度创新。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制度创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西周实行分封制,建立大一统王朝 B. 秦朝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C. 唐朝开创科举制,有利于人才选拔 D. 元朝确立行省制,君主专制到顶峰
11.(2022白银中考2 .) 秦统一后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丹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为了有效地管理地方,秦朝( )
A. 沿用禅让制 B. 实行分封制 C. 建立郡县制 D. 实行行省制
12.(2022包头中考2.) 秦朝能够集中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完成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兵马俑修建的主要原因( )
A.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B. 儒家思想的影响
C. 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D. 统一六国的需要
13.(2022广东中考3 .)湖北云梦秦墓中发掘的秦律很大一部分内容属于官府行政法规性质,秦的大小官府机构都制定有若干规章制度。官吏若有违反,就可构成犯罪。这些规章制度有助于( )
A. 废除郡县制度 B. 巩固分封 C. 完善法律制度 D. 尊崇儒术
14.(2022泸州中考3.)《汉书·景帝纪》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这表明当时( )
A. 经济恢复社会稳定 B. 儒家思想成正统思想
C. 盐铁专卖平抑物价 D. 进入西汉王朝鼎盛时期
15.(2022南通中考4.) 某校七年级历史课堂上同学们表演了关于“文景之治”的历史剧。下面场景不符合史实的是( )
A. 汉文帝命人按照阿房宫规制修建皇宫
B. 地方官孙平因为关心当地农桑事务被汉景帝提拔
C. 农民李四因为辛勤耕作得到政府的奖励
D. 汉文帝的妃嫔因为铺张浪费受到训斥
16.(2022宜昌中考1.)2022年3月,陕西西安江村大墓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该项考古成果确认江村大墓即为汉文帝霸陵,否定了元代文献记载霸陵在凤凰嘴的观点,此事表明( )
A. 历史文献可信度高于考古发现 B. 考古发现可信度高于历史文献
C. 考古发现不能作为历史证据 D. 历史文献记载的都不是真实的
17.(2022梧州中考2 .)下图选自某书的部分章节目录。据此判断,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人物是( )
第二章消灭项羽,建立汉朝第三章确立典章,设立制度第四章休养生息,发展经济
A. 秦始皇 B. 汉献帝 C. 汉高祖 D. 汉武帝
18.(2022宜昌中考4.)为巩固大一统王朝,汉武帝针对封国势力强大的状况(下表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表),采取的措施是( )
内容类别 人口(万) 郡(个)
中央 450 15
封国 850 39
A. 分封制 B. 推恩令 C. 察举制 D. 屯田令
19.(2022江汉油田潜江天门仙桃中考1.)他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第一次出征河西,率轻骑深入大漠,转战六日,消灭匈奴兵数千人。由于战功赫赫,在他24岁英年早逝后,汉武帝下令将他的坟墓修成祁连山形,以示纪念。他是( )
A. 蒙恬 B. 王翦 C. 霍去病 D. 张骞
20.(2022牡丹江、鸡西中考2.)翦伯赞在《中国史十五讲》中提到:“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针对“地理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 )
A. 北击匈奴 B. 建立刺史制度 C. 建立郡国 D. 实行“推恩令”
21.(2022大庆中考4.)为了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 统一文字 B. 实行盐铁专卖 C. 颁布“推恩令 ” D. 兴办太学
22.(2022成都中考3.) 舞剧《五星出东方》自2021年首演以来,受到观众热捧。该剧以新疆出土的东汉蜀锦护臂(图)为构想之源,运用舞蹈的艺术想象力,演绎了汉朝戍边将领在北方古城与少数民族首领的儿女从剑拔弩张到结下深厚情谊的动人故事,体现了艺术与历史的精妙结合。该舞剧( )
A. 宣传普及了系统的古代历法知识 B. 准确复原了真实可靠的历史场景
C. 填补了新疆出土文物研究的空白 D. 艺术表现了边疆民族交融的历史
23.(2022南充中考2.)“一带一路”使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生,小王想通过旅行去探访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他应该到达图中的地点是( )
A. A B. B C. C D. D
24.(2022营口中考1.)这是一条沟通中外商贸的繁华之路,这是一条串联东西方文化的文明之路。汉朝的丝调、漆器和西域的乐器、歌舞等成为这条路上往来的“常客”。这条路是( )
A. 陆上丝绸之路 B. 瓷器之路 C 海上丝绸之路 D. 一带一路
25.(2022绥化中考3.)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它的起点是( )
A. 余杭 B. 涿郡 C. 长安 D. 洛阳
26.(2022龙东中考5.)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清朝设置伊犁将军,是对哪个地区的管辖( )
A. 东北 B. 西藏 C. 台湾 D. 新疆
27.(2022吉林省中考2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最早开辟丝绸之路的朝代是()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28.(2022福建中考4 .)“他以坚韧不拔的勇气和毅力,克服了重重的困难,终于完成了出使的任务。从此以后,西域天山南北各国相继归汉,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亦由此开辟”。“他”指的是( )
A 汉武帝 B. 张骞 C. 班超 D. 甘英
29.(2022郴州中考2.)“坐堂行医”一词源于我国古代一位名医,他写成《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这位“坐堂医生”是( )
A. 扁鹊 B. 张仲景 C. 华佗 D. 李时珍
30.(2022贺州中考2 .)东汉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称赞“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他所称赞的历史著作是( )
A. 《论语》 B. 《资治通鉴》 C. 《史记》 D. 《伤寒杂病论》
31.(2022广东中考4 .)汉代体育项目众多,包括蹴鞠、骑射、步射、击剑、格斗等,深受民众喜爱,甚至帝王也参与“斗虎”“格熊”活动。这反映出,汉代社会风尚的一个侧面是( )
A. 崇尚勇武 B. 含蓄内敛 C. 悠然清闲 D. 宁静纯朴
32.(2022东营中考4)下列关于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叙述,正确的是()
A.通往西域的海上交通要道 B.连接亚非之间的陆上通道
C.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要道 D.贯穿南北地区的水上通道
33.(2022聊城中考5.)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能反映这一时代特征的是( )
A. 全国文字的统一 B. 纸的发明与改进 C. 科举制度的创立 D. 雕版印刷的成熟
34.(2022昆明中考2.)东汉末年疫病大流行,张仲景目睹百姓的痛苦,“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他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写出著名的医药学著作( )
A. 《齐民要术》 B. 《天工开物》 C. 《本草纲目》 D. 《伤寒杂病论》
35.(2022东营中考5)现在我们接种疫苗预防疾病,是对下列哪一古代中医理论的创新应用()
A.望闻问切 B.辩证施治 C.治未病 D.临床诊疗
36.(2022连云港中考3.)某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篇历史人物传记,其中提到了三个关键词:针灸、麻沸散、五禽戏。这篇传记描写的是( )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
二.非选择题
1.(2022随州中考1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自古以来,各行各业人才辈出,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应问题。
【“医圣”张仲景】
材料一 《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
——齐世荣主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和平使者”郑和】
材料二 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远航海外。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张帆、李帆主编《中外历史纲要》(上)
【“铁人”王进喜】
材料三 王进喜(1923—1970)
(1)材料一中“辨证分析病情”的思想与我国春秋时期哪位思想家看待问题的方法相似?“‘治未病’理论”对应对新冠疫情有何借鉴意义?
(2)结合材料二,指出郑和下西洋最远达到的地区。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背景。
(3)材料三中“铁人”王进喜参加的石油大会战是建设我国哪一油田?他是我国哪一时期涌现出的英雄模范?
(4)综上所述,请谈谈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优秀品质。
2.(2022天津中考26.) 同学们观看“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后,对相关历史渊源很感兴趣,想和你一起探究下列问题。
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唐宋元时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同步发展。明朝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
——摘编自《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请回答率领这支“和平使团”的人是谁?这一行程为什么被称为“凿空之旅”?
(2)结合所学,宋朝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可到达哪些地区?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宋元时期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请写出该时期中西方交流的表现有哪些?
(3)郑和下西洋是和平之旅,请从和平交流的视角列出相关史实。(至少答出两例)
3.(2022连云港中考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随着国门的洞开,西方资本主义 文化汹涌而来,侵蚀、冲刷、撞击、溃决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堤岸……有些中国人走出国门,到海外学习。鸦片战争以后,留学生日渐增多……20世纪初,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出现了出国留学生热。1901 年的留日学生为280名,1903年就达到1242名,1905年增至8000名。1910年, 留美学生达到500多人。
——摘编自王玉德《中华文明史稿》
(1)据材料一,逐条归纳图中的历史信息。
(2)据材料一、二,指出其反映历史现象的共同之处。结合时代背景,说明二者的共同作用。
(3)据上述材料,阐述近代“走出国门”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走出国门”的历史启示。
4.(2022郴州中考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是张骞通异域,安得佳种自西来?”踏着串串悠长的驼铃声,一支支驼队驮着中原丝织品、服饰、铜镜、瓷器、茶叶、桃、梨、杏去了,驮着造纸术、冶铁术、灌溉术去了。穿过大淡茫茫的风沙,一支支驼队驮着皮毛、琥珀、苜蓿、蚕豆、石榴、黄瓜来了,驮着佛经、乐器、杂技艺术来了。 ——摘自《二十五史详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穿过大漠”的商路名称。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我国从国外引进了多种农作物。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甘薯、玉米、马铃薯三种粮食作物,花生和烟草两种经济作物。它们都是原产于美洲的作物,经南洋传入中国。甘薯、玉米、马铃薯等作物由于生长条件要求低、产量高,为粮食的增产开辟了新的途径,大大丰富了中国人的食物品种。 ——摘自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甘薯、玉米、马铃薯等作物传入中国有何影响?
材料三 铁路建造是带动19世纪五六十年代德国工业革命的龙头产业,德国统一后进入第二个铁路时代,再次出现了兴建铁路的高潮。1870年,德国铁路有18560千米,1880年增至33856千米,这时就已超过英国28854千米,为西欧和中欧之冠……1848年时德国人只提到铁路是统一的因素,而现在,德国则把铁路当成是维护统一的因素……在国家力量推动下的铁路建设,猛烈刺激了钢铁工业、机械制造、冶铁业的高速发展,并全面推进19世纪晚期德国新生技术的采用和工业的发展。
——摘编自梅雪芹主编《世界近代史资料汇编》
(3)根据材料三,归纳铁路对德国的作用。
材料四 截至2015年底,中国铁路营业总里程达12.1万公里,规模居世界第二,其中高速铁路1.9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457.73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2.35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中国民航运输机场达210个,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枢纽机场为中心,省会城市和重点城市区域枢纽机场为骨干,以及其他干、支线机场相互配合的格局。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多节点、全覆盖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2021年9月16日,“起飞新郴州”北湖机场首航仪式举行,标志着北湖机场正式通航,郴州正式进入“航空时代”。
——摘编自《中国交通运输发展》(2016年12月)和《郴州日报》
(4)根据材料四,从交通进步使世界“变大”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5.(2022常德中考25.)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先生说:“历史上有的皇帝是一代之帝王,比如汉高祖刘邦;有的皇帝是百代之帝王,比如秦始皇和汉武帝。”所谓百代之帝王是说他的历史贡献与历史影响并没有因为统治结束而结束,他们所产生的影响延续到此后很多时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人们总是把“秦皇汉武”并称?
材料二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与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成熟办法”是什么?列举唐太宗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史实。
材料三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交融,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因素。
6.(2022德阳中考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武帝时代是两汉时期在识人用人方面最值得肯定的历史阶段,“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当时的“儒雅”之士如公孙弘、董仲舒,“笃行”之士如石建、石庆,“质直”之士如汲黯、卜式,“推贤”之士如韩安国、郑当时,“定令”之士如赵禹、张汤,“文章”之士如司马迁、司马相如,“滑稽”之士如东方朔、枚皋,“应对”之士如严助、朱买臣、主父偃,“历数”之士如唐都、洛下闳,“协律”之士如李延年,“运筹”之士如桑弘羊,“奉使”之士如张骞、苏武,“将率”之士如卫青、霍去病、李广,“受遣”之士如霍光、金日磾等,都在历史上留有盛名……班固也认为汉武帝时代的“功业”“制度”之所以具有突出的历史地位,正是由于汉武帝身边集聚了一个在文化资质上同样“后世莫及”的人才群体。
——摘编自《新编中国史·秦汉史-帝国的成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课外阅读,选择材料中的一个“人才”,并为其撰写小传。
7.(2022泰安中考16.)历史作品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载体。研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1)分别说明图一、图二所反映的历史内容,并指出其发展趋势。
材料二
(2)选取材料二中任意一幅作品进行简要介绍。
8.(2022河池中考16.)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继续“与民休息”。文帝重视农业,十三年(公元前 167年)下诏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文帝时,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算赋也由每年120钱减为40钱。文景时期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中纲要》(上)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文帝、景帝时期在发展农业方面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出现了什么局面?
材料二 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由于全党动手,各地组织了大批土改工作队下乡,放手发动农民,组织贫农团和农会,控诉地主,惩办恶霸,农民群众兴高采烈。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特别高涨。东北地区人民解放军力量得以迅速壮大,主要来源是土地改革后踊跃参军的翻身农民。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2) 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的意义。
材料三这种责任制突破了过去“上地一条龙,干活一窝蜂,分配一拉平”的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使广大农民长期被压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释放了出来。从 1979年到1984年,农业生产获得连年丰收,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9%。我国人均占有粮食从1978年的318.74公斤增加到1984的392.84公斤,农民的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摘编自本书编写组《社会主义发展简史》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1979年到1984年,我国农业生产连年获得丰收的主要原因。概括“这种责任制”的实行在农村产生的积极作用。
材料四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使命。 2021年2月,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同时习近平在大会上指出,乡村振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摘编自本书编写组《改革开放简史》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主要原因。在乡村振兴中,就如何“改善民生”工作提出你的建议。
9.(2022建设兵团中考19.) 作业是理解学习内容、掌握学习方法、提高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绘制示意图是作业的一种形式。请仔细观察下列示意图.按要求回答问题。
【单课主干知识总结】
(1)图1所示制度是什么?创立者是谁?
单元主体结构梳理】
(2)图2中①处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是什么?按照示意图结构,完成②处内容。
【跨单元专题概括】
(3)请同学们参照图2的结构,绘制一个专题示意图。
要求:
①从下面7个历史事件中最少选择3个事件,确立专题名称,作为第一级;②以确立的
相关事件作为第二级;③以第二级中的一个事件为例,概括其重要影响,字数不超过20字,作为第三级。
10.(2022黄冈、孝感、咸宁中考12.)【“大一统”与古代政治】
材料一:秦统一全国后,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唐朝时期,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元朝建立后,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清政府平定噶尔丹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稳定和巩固边疆地区,进一步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
材料二:朱绍侯认为,秦统一以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郭沫若指出,自从秦统一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在某些时期出现了分裂割据的状态,统一始终是历史主流。长期以来我国封建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我国很早就建立了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是有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郭沫若《中国史稿》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大一统”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古代“大一统”的积极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