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2.2《红烛 》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2.2《红烛 》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26 17:26: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语文(统编版)必修 上册
【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把握“红烛”这一意象,(重点)
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拟人、反复。
2.审美鉴赏与创造:阅读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题。(难点)
3.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学习闻一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与报国志向。
学习活动一 预习检测
时期 特点 代表诗人 代表作
新文化运动时期 新诗的“尝试” 胡适 《尝试集》
20年代 新诗的奠基与开创 郭沫若 《女神》
30年代 新诗的规范 闻一多与“新月派” 红烛
40年代 新诗的成熟与深化 戴望舒与“现代派”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1.中国新诗的发展
2、新月派
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 主张,即 。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 。
提出“三美”主张,音乐美,指音节和韵律的美; 
绘画美,指辞藻的华丽,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建筑美,指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学习活动一 预习检测
“三美”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新格律诗派”
闻一多(1899—1946)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
新月派的诗人
旧经典的学者
昂首作狮子吼的民主战士
新诗集《红烛》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
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学习活动一 预习检测
参照下面划分的节奏,诵读全诗。
红 烛
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学习活动二 诵读全诗,感受诗韵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学习活动二 诵读全诗,感受诗韵
2.诵读指导(以1、2节为例)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语调深沉,饱满,上扬
“红的”拉长,且“红”重音
激情,上扬
“心”重音;“比比”拉长,上扬
“是”重音;“颜色”重读,上扬

字韵饱满,充满激情
“是谁”重音,上扬;“蜡”重音;
“给你躯体”读出疑问
学习活动二 诵读全诗,感受诗韵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是谁”重音,上扬;“火”重音;
“点着灵魂”充满疑惑
“为何”上扬;“烧蜡”重音;
“成灰”重音,语调深沉
“放光”重音;“出”拉长,上扬
“一误”的“误”重音;
“再误”的“误”重读,拉长,深沉
“矛盾”重音;“冲突”重读,上扬
学习活动二 诵读全诗,感受诗韵
【温故】
1、何为意象
2、意象特点:同一物象,被不同的情感或者哲理包裹,变成不同的意象
举例:“花”和“鸟”
“蜡炬”和“红烛”
【知新】
学习活动三 再读诗文,分析意象
文艺评论里总能看到一个术语,“意象解构”,它指的是诗人经常将一个完整的意象,分解成不同的部分来表情达意。
请大家找出“蜡炬”这个意象在李商隐的这句诗中主要被分解成了哪几个部分,“红烛”这个意象在闻一多的诗中主要被解构成了哪几个部分,分析各部分的象征意义。
“蜡炬”被分解为“灰”和“泪”两个部分!
“红烛”被分解成“红” “灰” “泪” “光”四个部分!其中,灰和泪是蜡炬和红烛所共有的,色与光是红烛独有的!
“红”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明确将红烛的红,类比为红心的红。
红心的红:赤诚、热烈、忠诚;
根据作者的类比,同理推之
红烛的红色也是代表赤诚、热烈、忠诚。
“光”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
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光”象征着红烛自我牺牲,拯救世人的理想信念。
灰:①“蜡炬”的“灰”象征着因不能承受相思之苦而逐渐残损、衰亡的躯体。 ②“红烛”的“灰”象征着为了拯救世人,而主动自我牺牲后还能培育花果的脂膏;
泪:①“蜡炬”的“泪”象征着相思的悲伤之情。②红烛”的“泪”象征着因理想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着急焦虑之情。
依据:¨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分析“蜡炬”与“红烛”的“灰”和“泪”象征意义的不同之处。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闻一多笔下“红烛意象的象征內涵和所寄情感是比较固定的,但是诗人每次面对“红烛”的情绪却是不一样的,尤其是每节诗歌的开头,诗人咏叹“红烛啊!这背后的情绪都不尽相同,请你分别用一个词来概括诗人在每节诗歌中咏叹红烛的不同情绪。
举例:第一节,对红烛的赞颂
第二节,对红烛的困惑
学习活动四 三读诗文,理清脉络
红 烛
1节
2节
3节
4节
5节
6节
7节
8节
9节
赞颂

赤诚、热烈、忠诚
困惑
了悟
激励

感伤
彻悟
慰藉

认同
肯定期望

照亮别人
牺牲自己拯救世人的理想信念
不停不稳
因理想受阻碍而产生的着急焦虑之情
泪灰红烛
创造
创造光明、牺牲自我、拯救别人
全诗情感经历了几次变化?
全诗情感经历了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的情绪起落
第1节:赞叹红烛的“红”
第2节:困惑于红烛的自焚
第3-4节: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
第5-6节: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
第7节:欣喜于红烛的伟绩
第8节:掂量“灰心”与“创造”的份量
第9节:红烛精神的总结
------扬
------抑
------扬
------抑
------扬
------抑
------扬
闻一多,24岁,清华赴美留学生。此诗写于1923年,这一年
苏联提供援助,为中国争取民族独立 日军在长沙肆意枪杀中国平民
胡适力倡研究旧国学 毛泽东创办《新时代》杂志;
蔡元培愤然辞去北大校长职务 北大哲学系教授引发爱情问题的社会大讨论。
思考:李商隐和闻一多笔下同一蜡烛意象的象征义为何不同?
李商隐,38岁,晚唐末世,气骨顿衰,时代让他走不出封闭的小我。历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大唐帝国,繁华落尽,满地狼籍。国势的衰微使得生活在晚唐的诗人的生活、心理以及诗歌创作覆盖了一层悲凉的气氛。朝中宦官把持政权,科场风气败坏,士人再也不可能进入核心政治圈,他们的前途一片暗淡,故而晚唐出现了一大批失意文士。诗歌作为言志的载体,表现了晚唐诗人在整个唐王朝历史发展轨迹中的末世情怀。
即使处于风雨动荡,社会变革的时代,依然反帝、爱国,激情满怀的为理想而献身,由小我走向大我。
时代中的“我”
学习活动六 四读诗文,理解主旨
红 烛——为理想而献身的青春底色
学习活动六 四读诗文,理解主旨
诗人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表达了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1、闻一多先生在《红烛》一诗中写道:“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岀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 )
A.正确的价值观必须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B.精神贡献比物质贡献更可贵。
C.要使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必须对社会作出贡献。
D.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为
前提。
学习活动七 课堂检结,学以致用
C
2、全诗九节,每一节开头都是一声“红烛啊”,这是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①这是反复、呼告的修辞方法。 ②局部复沓吟咏,形成诗节的排比,便于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成为诗人抒情的依托。
学习活动七 课堂检结,学以致用
采用拟人、呼告、复沓的手法。
3、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诗人将自己比做红烛,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破世人的迷梦,捣毁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和快乐的果。尽管是“流一滴泪,灰一分心”,但是即使是“直到蜡炬成灰泪始干″,也在所不惜。《红烛》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白,体现了对祖国前途的执著追求和献身于祖国的伟大抱负。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二选一)
学了这首诗歌,结合初中学过的《最后一次的演讲》《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和闻一多的事迹,给闻一多先生写几句墓志铭来表达对闻先生的纪念和崇敬。
请同学们在古今诗歌中找出含有“蜡烛意象的诗句,思考“蜡烛”意象的象征内涵及其蕴含的作者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