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1张PPT。第三节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课程标准 1.以东北为例,分析其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
2.了解东北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3.了解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学习目标
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的发展。
理解:东北地区在农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及保护措施。
应用:通过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状况,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利弊和布局。 知能层级突破教材深化透析学业水平达标基础自主梳理第三节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自主梳理一、东北地区区域概况
1.位置范围: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__________________东部。
2.地表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西、北、东三面分别为___________、小兴安岭和_______________,山区森林资源丰富。
(2)中部的东北平原:由_______平原、________平原和辽河平原组成;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广大,______分布广泛;是中国重要的_______________基地。内蒙古自治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大兴安岭长白山脉松嫩三江黑土商品农业生产二、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展
1.自然资源条件
(1)辽阔富饶的_______资源,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中国东部人均耕地_______的地区;土壤肥沃,______、黑钙土分布广泛;__________最多的地区。
(2)气候条件适宜,适于多种作物种植: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大部分地区农作物熟制为_________。
(3)林地面积大,__________蕴藏量大。
(4)__________和渔业资源兼备。土地最多黑土宜农荒地一年一熟森林资源草场资源思考 1.在自然资源上,东北地区发展农业有哪些优势?
【提示】 辽阔的土地资源;适宜的气候条件;森林资源蕴藏量大;草场资源和农产品资源兼备;滩涂面积广大,水产资源丰富。2.社会经济条件:工业部门比较______,工业体系较完整;农业机械工业发展较快,_________________不断提高。
3.农业布局的变化
(1)农田向_______两侧推进,____________面积缩小,玉米分布更加广泛,水稻生产面积增大。
(2)城市周围规模不同的_________基地大量涌现。齐全农业机械化水平东西西部草原副食品思考 2.农田向西部推进会带来什么问题?
【提示】 引起农牧争地,草场破坏,加剧土地荒漠化。
三、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
1.农业生产比较________,_______破坏严重。
2.________和_______的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
3.开垦_________,破坏了湿地环境。
4._____________严重,黑土肥力下降。
5.农产品_______和_____不适应市场要求,农业____________不尽合理。粗放耕地林地草地沼泽地水土流失质量品种内部结构四、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1)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调整好各种作物之间的比重,合理利用土地;按照_____需求,发展______作物。
(2)全面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力发展畜牧业以及___________加工业,提高农业效益。
(3)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因地制宜,发展_____________产业。高产、优质、高效、绿色市场经济农、林、牧、副、渔业农副产品第二、第三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1)加强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
(2)抓好________基地建设,促进基地与龙头企业共同发展。
(3)健全和完善农业的______________体系。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畜产品加工养畜社会化服务(1)加强治涝和灌溉工程建设,提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
(2)加快________产田改造,科学合理用肥,加快水土流失耕地的治理。
(3)加强农畜产品加工和市场建设,延长农业__________,提高效益,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防洪和抵御旱灾的中低产业链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________的建设和保持。
(2)搞好________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
(3)合理解决东北地区西部________________的农牧争地矛盾。耕地森林农牧交错带思考 3.东北地区耕地资源非常丰富,为什么还要加强建设和保持?
【提示】 东北地区耕地资源丰富,人均耕地面积是全国的两倍左右,但是长期以来,耕作粗放、只用不养等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以及环境污染,已导致土地污染、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生态恶化等现象出现,因此必须加强耕地资源的建设和保持。知能层级突破知识精析
1.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
一个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发展状况受发展条件影响,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应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发展条件分析如下表所示:(1)自然条件(2)社会经济条件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3.东北地区主要农作物及分布 读“东北地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东北地区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2)东北地区的耕地主要集中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个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其中,________________提供的商品粮比重最大。
(3)东北地区的天然林区主要集中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解析】 第(1)题,这里指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发展的优势,应从资源方面回答。第(2)题,东北地区的耕地主要集中在平原地区,即辽河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其中三江平原的商品粮比重最大。第(3)题,东北地区的天然林区主要分布在山区,即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
【答案】 (1)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
(2)松嫩平原 辽河平原 三江平原 三江平原
(3)大兴安岭 小兴安岭 长白山学以致用
1.读“吉林省地形示意图”,回答(1)~(2)题。(1)吉林省自东向西地形的排列应该是( )
A.山地、丘陵、平原、湿地
B.湿地、山地、丘陵、平原
C.山地、湿地、丘陵、平原
D.丘陵、山地、平原、湿地
(2)适合该地区生长的主要经济作物是( )
A.棉花、亚麻
B.甜菜、小麦
C.高粱、黄麻
D.甜菜、亚麻解析:第(1)题,从图中看,吉林省东部地区海拔较高,地表起伏大,是山地;西部地区海拔低,是平原和湿地。第(2)题,吉林省位于中温带,适合喜温凉的作物生长。吉林省的热量条件不适宜棉花的生长;黄麻喜高温,不适宜在此地生长;小麦、高梁是粮食作物。
答案:(1)A (2)D知识精析
1.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问题,既有自然条件的不足,又有很多伴随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而出现的诸如水土流失、湿地破坏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引起的土壤污染、水污染等问题。
2.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制定具体措施,一定要针对存在的问题,从调整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考虑。
3.东北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措施 读东北平原某区域植被类型分布图及相关资料,回答问题。(1)A区域人口密度比B区域大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图中区域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该地区解决生态问题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东北地区农业开发的最大资源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以上材料,本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是什么?【解析】 本题以表格和区位图的方式考查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状况,考查读图分析、概括、总结等能力。
【答案】 (1)A地区降水较多,黑土肥沃,农业生产条件优越,产量高;B地区降水较少,地表多流沙,土壤盐碱化,不适宜农耕和放牧
(2)荒漠化 水土流失 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
(3)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
(4)①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②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观光旅游农业等;③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延长生产链,进行深加工。学以致用
2.当前,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农”问题是我国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主要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村就业结构和农业区域结构。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今后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应提高________业的比重,降低________业的比重。在种植业发展中,应保证________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
(2)调整农村就业结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主要措施是(多选)( )
A.将劳动力从种植业向林、牧、渔业转移
B.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运输和销售等第二、三产业
C.加快城市化进程,将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以非农就业促进农民增收
D.将东部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西部牧区转移(3)根据世界农业生产地域分类,乙图中①所在的地区为________业;②所在的地区为________农业;③所在的地区为________农业;④所在的地区为________农业;这表明农业生产具有鲜明的________性,因此不同地区应当依据________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解析:本题虽然考查的是我国的农业问题,但完全可根据所学东北的有关农业知识来回答。第(1)题,由甲图可知,种植业的比重偏大,而林、牧、渔业比重偏小,这不利于农业的整体发展和对各类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所以应提高林、牧、渔业的比重,控制种植业的比重。因粮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问题,所以应保证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第(2)题,A、B、C三项都可作为解决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措施。由于西部环境承载力低,因此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迁往西部会导致西部环境的恶化,同时在客观上这种做法也是行不通的。所以D项不对。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了我国由北到南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可根据各地的情况加以判断。
答案:(1)林、牧、渔 种植 粮食
(2)ABC
(3)粗放畜牧 传统旱作 水田(稻作) 热带种植园 地域 自然教材深化透析1.图2-3-1 东北地区的范围和地形
(1)明确东北地区的位置——位于中国的东北部。东、北、西面分别与朝鲜、俄罗斯和蒙古接壤。所处的纬度位置较高,其最北端就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地方。
(2)明确东北地区的范围——除包括黑、吉、辽三省的全部外,还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是一个较为完整的自然地理区域。(3)在图上找出环抱在本区西、北、东三面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掌握其走向,明白山区森林资源丰富。
(4)在图中找出中国面积最大,有沃野千里之称的东北平原及其三个组成部分: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明白本区耕地面积广阔。
(5)把图中的40°N、45°N、50°N纬线和120°E、125°E、135°E经线描绘一遍,大体以40°N和120°E的交点定位本区的西南端,53°N限定了本区的北界,135°E限定了本区的东界,用以上重要的经纬线准确定位本区。2.图2-3-3 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和沼泽的分布
读图可知,黑土和黑钙土分布相对集中,而沼泽分布广泛。黑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的中东部,黑钙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的中西部和内蒙古东部的草原地区。由于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湿度大、冻土发育等原因,有利于沼泽的发育,所以沼泽分布广泛,如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内蒙古东北部的草原地区都有沼泽分布。
3.图2-3-5 东北地区森林资源的分布
东北林区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森林类型在分布上南北有差异,具体见下表:4.图2-3-6 呼伦贝尔草原景观
呼伦贝尔草原是保存较好的优质草原之一,是我国重要的马、牛、羊牲畜生产基地。该区的三河马、三河牛是闻名全国的良种。
5.图2-3-11 东北地区的水土流失
由于森林的过度砍伐,草场的破坏,湿地的围垦,导致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加剧。生态农业的实践
案例研究之所以选取生态农业,是因为中国农业人口众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阶段,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国家整体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我国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生态农业。中国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是彼此平行的概念,二者在指导思想、基本内涵和目标方面具有一致性。可以说中国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实践源于“中国生态农业”的诞生。中国生态农业的具体内容就是“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它的发展目标兼顾了生态环境、清洁能源和经济增长三个方面,在南方和北方都有具体的操作模式。北方地区“四位一体”温室生态模式和南方地区“猪沼果”模式如下面两图所示:两种模式的指导思想相同,都是从农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单元之内挖掘潜力形成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同时增加农民收入,以期达到遏制植被破坏,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南北方的生态农业模式中,循环过程也有不同。北方的生态农业模式以太阳能为动力,太阳能提供了牲畜冬季生长,沼气池冬季运行产气的适宜温度。而南方地区热量充足,在自然状态下牲畜能正常生长,沼气池也能正常运行,所以没有利用太阳能这个环节,当然,南方多阴雨天气,太阳能相对贫乏也是原因之一。这两种模式中,能源主要是太阳能和沼气能,是可再生能源,也是清洁能源。每一个环节的废物都得到了回收利用,对环境的影响降到了最低程度,实现了可持续利用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