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复习
教材图片 图片解读
(1)温度计 如图图所示,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 的原理制成的。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观察温度计的 ,要保证温度计的玻璃泡 在被测物体中,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内液柱的液面 。图 是体温计,其分度值为 ℃,在每次测量前都要 ,它 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2)凝固放热 如图图所示,冬天地窖里常放几桶水,当水 时会 热,使窖内温度不至于降得太低,从而避免蔬菜被冻坏
(3)撒盐融雪 冬天大雪时常撒盐融雪,这是因为盐可以使雪的熔点 。但盐会腐蚀车辆、道路,污染地下水,破坏植被,甚至危害人体等,所以应慎用撒盐融雪的方法
(4)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如图图所示,人们晾衣服时,常常将其尽可能展开,悬挂在有阳光的通风处,以便尽快晾干衣服。这说明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 、 、
(5)汽化与液化 如图图所示,壶嘴附近的水蒸气是由壶中的水 形成的,这一过程需要 热。在离壶嘴稍远的地方可以观察到白雾,它是由水蒸气遇冷 形成的小水滴,这一过程需要 热。壶嘴附近看不到白雾的原因是
(6)人工降雨 如图图所示,将干冰“喷”入冷空气层,干冰会 ,吸收大量的 ,使周围冷空气层的温度 ,这时冷空气层中的水蒸气会 成小冰晶,小冰晶变大下落时会 而形成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并对错误的说法分析指正。
( )1.0 ℃的水比0 ℃的冰水混合物温度高。
分析指正: 。
( )2.体温计和实验室用温度计都可以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
分析指正: 。
( )3.物体温度处于熔点时,只能处于固液共存态。
分析指正: 。
( )4.水烧开时,壶嘴冒出的“白气”为水蒸气,这属于物态变化中的汽化现象。
分析指正: 。
( )5.0 ℃的水不能蒸发。
分析指正: 。
( )6.夏天吃雪糕时,雪糕包装袋的外表面常有一些水滴,这是雪糕熔化形成的。
分析指正: 。
( )7.寒冷的冬天,乘车时,经常会发现在汽车的车窗内表面出现水珠。
分析指正: 。
( )8.演出舞台上经常释放“白气”,这是干冰在常温下的升华现象。
分析指正: 。
( )9.相同情况下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比被100 ℃的水烫伤严重,是因为水蒸气的温度高。
。
考点●1 温度计的使用
1.[2020·广元] 学校在预防新冠肺炎期间,要求对每位师生进行体温检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体温计的量程是35~45 ℃
B.体温计的分度值是1 ℃
C.检测某同学体温是36.8 ℃,该同学体温正常
D.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一定为0 ℃
2.[2020·云南] 如图所示,寒暑表测出的气温是 ℃。
考点●2 物态变化现象的辨识、吸放热及应用
3.[2020·镇江] 如图所示物态变化中,属于汽化的是 ( )
4.[2020·广州] 物质M因发生物态变化放热,M在该物态变化前后都具有流动性,则这种物态变化为 ( )
A.熔化 B.凝固 C.液化 D.汽化
5.[2020·十堰] 炎热的夏天,剥开雪糕包装纸时,常会看到雪糕周围冒“白气”,随后消失。该现象中所包含的物态变化依次是 ( )
A.液化、汽化 B.升华、汽化 C.汽化、液化 D.液化、熔化
6.[2020·南京] 如图所示现象中,物态变化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2020·恩施州] 夏季,我们吃雪糕感到凉爽。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是 ( )
A.熔化吸热 B.熔化放热
C.汽化吸热 D.升华吸热
8.[2020·天津] 在北方的冬天,为了很好地保存蔬菜,人们通常在菜窖里放几桶水,水结冰能使窖内温度不会太低。这是利用了水 ( )
A.熔化吸热 B.汽化放热
C.液化吸热 D.凝固放热
9.[2020·朝阳] 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烧水时壶嘴冒出“白气”是液化现象,需要吸收热量
B.用铁水浇铸工件是凝固现象,要放出热量
C.冰花是水在寒冷的玻璃上凝华形成的,要放出热量
D.冰块液化为水,需要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10.[2020·雅安] 下列场景与所蕴含的物理知识,对应完全正确的是 ( )
A.春季,小卉体育训练后满头大汗,回到教室不停扇风——提高液体温度加快蒸发
B.夏季,小卉手拿着一瓶冰冻矿泉水,一段时间后冰减少,手感到凉——熔化吸热
C.秋季,小卉发现清晨操场上的双杠上铺满了一层霜——霜是水蒸气凝固而成的
D.冬季,戴眼镜的小卉从教室外走进教室内,镜片模糊不清——液化吸热
11.[2020·丹东]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从冰箱拿出的雪糕包装袋上的“白霜”是水凝固形成的
B.可以用冰袋给发烧的病人降温,主要是利用冰熔化时吸热
C.夏天,将皮肤润湿会感到凉快,主要是利用水蒸发时放热
D.可以利用干冰人工增雨,主要是因为干冰能迅速升华放热
12.[2020·巴中] 关于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冰箱冷冻室内壁霜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B.衣柜里的樟脑丸不断变小是凝华现象
C.潮湿的衣服放在通风处能使蒸发加快
D.烧开水时,壶嘴不断冒出“白气”是汽化吸热过程
13.[2020·宜昌] 如图甲所示,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到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 ℃。这时观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就会发现白霜(图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霜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B.水蒸气形成白霜时吸收了热量
C.冰中加盐提高了冰的熔点
D.如图果不加盐,则罐底出现小水珠而不是白霜
14.[2020·枣庄] 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为固态,由甲到乙是凝华过程
B.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汽化过程
C.丙为气态,由丙到甲是液化过程
D.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熔化过程
考点●3 物态变化的温度—时间图像
15.[2020·湘潭] 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可知 ( )
A.该物质是晶体
B.该物质的熔点为60 ℃
C.该物质熔化过程经历了10 min
D.该物质在B点时全部变成了液态
16.[2020·西宁] 如图所示是某物质发生物态变化过程中的温度-时间图像,下列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 )
A.这种物质是晶体,其熔点是40 ℃
B.在0至5 min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C.在BC段物质不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D.在CD段物质处于液态
考点●4 重点实验
17.[2020·沈阳节选] 安安和康康共同探究物质A和物质B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实验所用装置如图甲所示,在安装上有一处明显的错误,其错误之处是 。
(2)调整好器材后,他们开始实验,如图图乙所示,读取温度计示数的方法正确的是 (选填“a”“b”或“c”)。
(3)在实验过程中,他们每隔1 min记录一次物质A和物质B的温度,并把数据记录在表格里。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判断 (选填“物质A”或“物质B”)是晶体,它在4~7 min这段时间内处于 (选填“固态”“固液共存态”或“液态”)。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物质A 的温度/℃ 40 44 46 48 48 48 48 48 48 48 49 51 54
物质B 的温度/℃ 60 61 62 63 64 66 67 69 71 74 77 81 85
18.[2020·临沂] 小明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水的沸腾特点。
(1)除温度计外,本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2)组装图甲所示实验装置时,应按照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3)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图甲所示,此时水的温度为 ℃,这时小明观察到水中产生气泡的现象如图图 所示。
(4)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描绘的水的沸腾图像,由图像可知,水的沸点不是100 ℃,这是因为 (选填序号)。
A.实验操作错误造成的
B.实验误差引起的
C.当地气压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
答案
[知识梳理]
①冷热 ②摄氏度(℃) ③温度计
④常用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⑤固 ⑥液 ⑦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⑧熔点 ⑨吸热 ⑩吸 保持不变
没有固定熔化温度 没有 液 固
凝固点 放 放 保持不变 没有 液 气 任何 表面 缓慢 温度
表面积 空气流动速度 一定 表面
内部 剧烈 沸点 吸 保持不变
气 液 温度 体积 固 气
气 固 熔化 汽化 升华 凝固
液化 凝华
[图说教材]
(1)热胀冷缩 量程和分度值 浸没 相平 甲
0.1 甩动 可以
(2)凝固 放
(3)降低
(4)液体的温度 液体的表面积 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
(5)汽化 吸 液化 放
壶嘴附近温度较高,水蒸气不能液化成小水滴
(6)升华 热量 急剧下降 凝华 熔化
[易错辨析]
1.×,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0 ℃的水和0 ℃的冰水混合物温度都为0 ℃,则它们冷热程度相同,温度相等
2.×,体温计由于有一段细弯管,可以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而实验室用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取出后示数一般会发生变化,故实验室用温度计不能从被测物中拿出来读数
3.×,物体温度处于熔点时,可能处于固态、液态、固液共存态中任何一种状态
4.×,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白气”是看得见的,“白气”是壶内冒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后形成的小水珠
5.×,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
6.×,雪糕包装袋外表面的水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7.√
8.×,干冰升华吸热制冷,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白气”,是液化现象
9.×,100 ℃的水蒸气和100 ℃的水温度相同,相同情况下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比被100 ℃的水烫伤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放热
[中考链接]
1.C 体温计测量的范围(量程)是35~42 ℃,分度值是0.1 ℃,故A、B错误;人的正常体温大约在37 ℃左右,体温36.8 ℃属于正常体温,故C正确;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 ℃,故D错误。
2.-3
3.A 湿手烘干是手上的水汽化为水蒸气,故A正确。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固体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故B错误。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液态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故C错误。冰雪消融是冰的熔化现象,故D错误。
4.C 液体和气体具有流动性,称为流体。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放热。
5.A 夏天剥开雪糕包装纸时,雪糕周围冒“白气”,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随后“白气”消失,这是小水珠变成了水蒸气,发生了汽化现象,故A正确。
6.C ①冰袋降温,是利用冰熔化吸热。②冰冻的衣服晾干,是冰的升华现象。③干冰变小,是干冰的升华现象。④冰花的形成,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可见,物态变化相同的是②③,故C正确。
7.A 吃雪糕感到凉爽,是因为固态雪糕在人体内变为液态,发生熔化现象,熔化过程中吸热,故A正确。
8.D
9.B 烧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液化放热,故A错误;用铁水浇铸工件是凝固现象,凝固放热,故B正确;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寒冷的玻璃上凝华形成的,凝华放热,故C错误;冰块熔化为水,需要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故D错误。
10.B 春季,小卉体育训练后满头大汗,回到教室不停扇风,这是利用增大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以加快蒸发,故A错误;矿泉水瓶中的冰块熔化吸收热量,故B正确;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C错误;冬季,戴眼镜的小卉从教室外走进教室内,镜片模糊不清,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附着在镜片上导致的,液化放热,故D错误。
11.B 从冰箱拿出的雪糕包装袋上的“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雪糕包装袋快速放热后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故A错误;用冰袋给发烧的病人降温,主要是利用冰熔化时吸热,故B正确;润湿皮肤后,皮肤上的液态水通过蒸发的方式变为气态水蒸气,蒸发吸热,所以会感到凉快,故C错误;干冰降雨,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使高空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粒,冰粒变大下落过程中熔化成水滴,故D错误。
12.C 冰箱冷冻室内壁的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A错误;樟脑丸变小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故B错误;潮湿的衣服放在通风处,水面上方空气流动加快,使水的蒸发加快,故C正确;壶嘴不断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液化放热,故D错误。
13.D 霜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A错误;水蒸气形成白霜时放出热量,故B错误;冰中加盐后更容易熔化,盐和冰的混合物的熔点低于冰的熔点,故C错误;如图果不加盐,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则水蒸气遇到罐底不会凝华形成霜,而是液化为小水珠,故D正确。
14.C 由图可知,丙放热变为甲,甲放热变为乙,乙吸热变为丙,故甲是液态、乙是固态、丙是气态,所以甲到乙是凝固,乙到丙是升华,丙到甲是液化。
15.A 由图可知,3 ~6 min过程中,物质温度保持不变,故该物质为晶体,熔点约为48 ℃,故A正确、B错误;该物质从第3 min到第6 min是熔化过程,经历时间为3 min;第3 min即将开始熔化,则物质在B点处于固态,故C、D错误。
16.A 通过图像可知,物质的温度随着时间的增加呈降低趋势,这是物质的凝固过程,且该物质有固定的凝固温度(40 ℃),所以是晶体的凝固图像;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则此物质的熔点是40 ℃,故A正确。在0至5 min物质的温度持续下降,第5 min时达到凝固点,则AB阶段物质处于液态,故B错误。BC段是晶体的凝固过程,凝固过程中物质放热但温度不变,故C错误。在CD段物质的温度持续下降,凝固已经完成,物质处于固态,故D错误。
17.(1)试管B碰到了烧杯底 (2)b
(3)物质A 固液共存态
18.(1)停表 (2)自下而上 (3)93 乙 (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