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
教材分析:
本文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本单元的课文,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本单元的目标是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敢于质疑问难、自主思考的品格。由于本课又是自读课文,所以我打算本课用导学案来讲述,有目的的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去学习探究,通过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享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这样可以更好地将课堂还给学生,还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说明文这种文体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大都感觉枯燥无味,特别是事例说明文,更是冷淡乏味。而这篇自读课文如何让学生乐学,是摆在教师面前的挑战。基于这种情况,在设计理念上采用了在春天的诗意中欣赏美文,思路上将诗的清泉活水注入枯燥乏味的说明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中收获知识,感悟诗的唯美意境,力求创新高效。
学习目标:
1.弄清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3、体会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
4、用“五个一”语文教学法梳理全文。
教学重点:弄清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方法:圈点勾画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工具: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实物投影仪上的东西是什么吗?他们是雨花石和三叶虫化石标本。谁能说出它们的作用,雨花石可以欣赏,三叶虫化石标本可供科学研究。除此之外,在科学家尤其是地质学家的眼里,他们还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质学家陶世龙先生所写的说明文<<时间的脚印>>。
二 整体感知课文
(一)用“五个一”分析文本。
寻找一条线索,关键词文中的“时间“岩石”
2、抓住一个重点,从书本后P46页阅读提示,找到独立成段关键单据文本,第七段,25段,27段这些中心句.
3、明确文本素材组合的方式,分析文本31个自然段的衔接关系.
4、升华由文本内容得来的一个反思,找到文本表议论的段。
(二)熟知课文内容。
1.这篇课文中有一些字词我们接触较少,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些字词,特别是“龟裂”和“楔形”。(齐读)
2.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读完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3.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脚印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文中的重要语句,读后完成下列填空题:
从( )可以看出地壳的活动;( )可以说明地球上气候的变化;( )可以帮助认识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
4.那么,了解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并举例回答。教师小结: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三、质疑并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提问: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为什么要接着写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我觉得这一部分可以删去。对此说法,同学们可以自由发表意见,但须言之成理。
四、课堂反馈
1.这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作者却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说说你的具体感受。本文标题便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是“时间的脚印”。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就使无形的时间有形化了,既生动形象又很准确。
2.本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告诉了我们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你认为除了可以把岩石比做时间的脚印外,还可以比作什么?请大家拿起笔,把想到的句子写下来,全班交流。学生发言。
岩石是历史的证人。
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是内蕴丰富的书。
(同步播放幻灯)
4.再次讨论,学生发言。
五、结语
岩石是时间的脚印,她讲述光阴的故事。希望同学们珍惜时间,勤奋学习。最后,让我们齐读高士奇爷爷的诗《时间伯伯》。
六、布置作业
优化设计P33页1——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