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 语文 备课组 主备人: 授课人:
教学 内容 第10课 唐雎不辱使命 教学班级 九一班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类型 新授 教学时间
教学 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唐雎和秦王的性格特征。 2、明确本文运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3、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利益而斗争的精神
教学 重点 重点:积累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 难点 难点:学习本文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唐雎和秦王的性格特征。
课前 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不乏凛然正气的伟丈夫,他们有的富贵不能淫,有的贫贱不能移,有的威武不能屈。今天我们来认识《战国策》中的一个英雄人物,他临危受命,出使强秦,以过人的才略和胆识挫败了骄横的秦王嬴政,顺利地完成了出使任务,其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为后世所景仰。 二、作者作品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甦,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代表作品有《新序》《说苑》《列女传》。另撰有《别录》,为中国目录学之祖。《战国策》是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题目为后人所加。战国后期,秦国相继灭掉其他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掉韩国,公元前225年灭掉魏国。安陵是魏国附属的小国,秦王想以“易地”的骗局占领安陵,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要求,秦王不悦。因此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唐雎与秦王斗智斗勇,最终保全了国土,折服了秦王。 四、文题解读 唐雎,战国末期人,是安陵国的臣子。“辱”是“辱没、辜负”的意思,“不辱使命”意思就是没有辜负出使任务。文题点明了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 五、文体知识——国别体 国别体是一种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集著作,其他国别体史书还有《战国策》《三国志》等。 六、检查字词,结合注释疏通课文。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唐雎( jū ) 怫然( fú ) 韩傀( guī ) 免冠徒跣( xiǎn ) 缟素( gǎo ) 庸夫( yōng ) 色挠( náo ) 以头抢地 ( qiāng ) 休祲( jìn ) 寡人谕( yù ) 2、重点词语 不辱使命: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 使:派遣,派出。 谓……曰:对……说。 欲:想。 以:用。 守:守护。 易:交换。 直:只,仅仅。 怫然:愤怒的样子。 布衣:指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徒:光着。 抢:撞。 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士:文中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若:如果。 缟素:白色的丝织品,文中指穿丧服。 色挠:神色变得沮丧。挠,屈服。 谕:同“喻”,明白,懂得。 者:原因。 3、古今异义 直 休 挠 谢 徒 易 4、一词多义 徒 使 与 然 5、词类活用 ①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②请广于君(形容词作动词,扩充) ③轻寡人与(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④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伏,使……流) ⑤天下缟素(名词作动词,穿丧服) 6、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者,……也”表判断。) ②省略句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句首省略主语“吾”。) ③倒装句 a.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正常语序是“于先王受地”。) b.请广于君。(状语后置,正常语序是“于君请广”。) 7、通假字 ①故不错意也(“错”同“措”,安放) ②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青色) ③秦王不说(说,同“悦”,高兴) 第二课时 七、全文分析 1、唐雎为什么要说到专诸、聂政、要离三人行刺的故事?请简要分析。 解析:①反击秦王:面对恐吓,唐雎毫不示弱,以“士之怒”来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②表明决心:唐雎表示要效法这三位有胆识有才能的人,不惜牺牲性命与秦王斗争到底。 2、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者只有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对。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它们的“潜台词”各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2)与臣而将四矣。 解析:(1)你们最好乖乖听我的话,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或刺杀你)。 3、第3段中唐雎是怎样让秦王屈服的?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解析:唐雎先提出“布衣之怒”来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然后举了三个“布衣之怒”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对“布衣之怒”的看法,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最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挫败秦王。 4、为什么说唐雎不辱使命? 解析:秦王要求用五百里的土地换取安陵君的封地,实际上是要吞并安陵,在当时几乎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秦国凭着机智勇敢,面对骄横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交换安陵的打算。唐雎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5、阅读全文,请你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文中人物的突出特点。 解析:安陵君:知人善任 秦 王:恃强凌弱 唐 雎:有胆有识 八、合作探究 1、在这场外交斗争中,唐雎十分讲究说话的技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解析:①“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上。秦王的要求遭到安陵君拒绝后,他当着唐雎的面露出威胁之意,唐雎从容地说明不肯易地是因为“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并非故意违背秦王的意愿。这一句答得委婉,言之有理,言之有“节”,宁“守”不“易”,这是一种崇仰先王、不为利诱的明显反映,这不仅婉言拒绝了秦王的易地要求,还暗暗告诫秦王不要轻举妄动。②“巧”在针锋相对、言之有“据”上。秦王见诈骗不行,便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所谓“天子之怒”进行威吓。唐雎正气凛然,针锋相对,用“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士之怒”进行回击。③“巧”在以行证言、言之有“力”上。唐雎辅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动,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实在性和尖锐性,这就彻底打破了秦王的一切幻想,迫使秦王不得不“长跪而谢之”。总之,在这场斗争中,唐雎的说话技巧是十分高明的,他善于抓对方的弱点,从“道义”和“威力”两个方面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从而震慑强敌,不辱使命。 2、作者为什么详写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而略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和最后斗争的结果,甚至唐雎如何到秦国、怎样回国一概不写? 解析:本文写的是秦国与安陵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重点是写唐睢同秦王展开的一场面对面的较量,从而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中心思想,因此唐雎同秦王的对话是详写。而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和最后斗争的结果,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人物的性格,但作用较小,故略写。至于唐睢如何到秦国、怎样回国的内容与中心毫无关系,写了反而冲淡中心思想,故略去。 九、本文主旨 本文记叙了小国之臣唐雎临危出使秦国,在外交上战胜强秦完成使命的故事,生动地塑造了唐雎这形象,歌颂了他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 十、文本特色 1、对话为主,突出关键内容 本文几乎全是对话,用对话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局,重点突出,层次感强。文章还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安陵君的委婉而坚定,唐雎的沉着干练、口锋锐利、英勇无畏,秦王的骄横无理、色厉内荏,无不跃然纸上。 2、对比衬托,刻画人物形象 作者刻画唐雎、秦王二人形象,主要用了对比手法。秦王和唐雎一会面就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秦王是大国君主,盛气凌人,又是质问又是威胁,却偏又摆出一副关心弱小之邦的虚伪面孔,力图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唐雎;唐雎是弱小之邦的使者,却从容镇定,据理力争,丝毫不因秦王的威胁而屈。一个前倨后恭、色厉内荏、外强中干,一个临危不惧、机智果敢,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两人的形象又相互衬托、相辅相成。此外,安陵君与唐雎也相互衬托。 3、“小说”笔法,增添文学色彩 本文的记事,已经摆脱了史料的束缚,增加了虚构成分。例如按秦律,上殿面君不得带任何兵器,但文中唐雎却有剑。叙事时,人物被置于充满矛盾、紧张激烈的斗争场面中,故事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人物个性鲜明,文学色彩浓厚。塑造人物上也多用“小说”笔法,如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等。 二次备课
作业 设计 完成课后第三、四题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