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孟子》两章同步练习
一、基础运用
1.选出划线字注音或解释有误的一项( )
A.胡不见我于王:xiàn,引见
B.曾益其所不能:céng,曾经
C.故患有所不辟也:bì,通“避”,躲避
D.惠子相梁:xiàng,做宰相
2.下列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陶后鲜有闻 鲜为人知 B.益慕圣贤之道 开卷有益
C.苟富贵,无相忘 一丝不苟 D.管夷吾举于士 举世闻名
3.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指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
B.在三者的比较中,强调“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关键的因素。
C.点明了本文的主题思想,明示了本文写作的目的。
D.在结构上总领全文。二,三两段和它是总分关系;第四段和它成递进关系。
4.有的同学喜欢引用孔子或孟子的名句写毕业赠言,下列赠言不得体的一项是( )
A.初中三年,你始终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原则,这让我十分敬佩。
B.希望你时时记住孔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劝诫,争取早日成为受欢迎的人。
C.铭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地利”勿强求,“人和”不能丢。
D.困难是暂时的,切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5.下列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名轲,邹人,思想家,教育家。
B.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C.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春秋时代,他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D.《孟子》二章据事论理,分析透辟,大量运用排比句,文章很有气势。
6.与原文《孟子二章》中的句子不一致的句子是( )
A.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C.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D.寡助之至,天下顺之。多助之至,亲戚畔之。
7.按《<孟子>两章》原文填空。
①故大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 , ,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国恒亡。
8.用《〈孟子〉两章》中的名句填写。
日本政府审议通过右翼势力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肆意篡改历史,美化侵略,遭到许多主持正义国家的强烈谴责,真是“ ”, 。
9.阅读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问题。
用“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的办法的目的是: 。(用课文原句答)
10.用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句填空。
①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方面经受磨难。思想上要“ ”,肉体上要“ ”,行为上要“ ”。
②经受磨难的好处是: , 。
③唐代名臣魏徵认为: 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
④包含“事非经过不知难”的道理的句子是: , 。
11.翻译下列句子。
(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文言文阅读
12.(2017·粤西模拟)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曾益其所不能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运用了排比句式,而且句式灵活,不仅平添了文章的气势,还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B.本文论述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作者认为决定国家存亡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其实是相似的。
C.同样为了证明主动经受磨砺对于成功的意义,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重在现身说法,本文则以六位历史名人的实例从正面有力地论证。
D.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以较多文字从个人的角度论证“生予忧患”,以较少文字从国家的角度证明“死于安乐”,从而全面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13.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通假字;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A正确
B项中“曾”在这里是一个通假字,通“增”。读音应为“zēng”,意思是增加。
C正确
D正确
故意答案为:B
【点评】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2.【答案】A
【知识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A.两个“鲜”都是“很少”的意思。
B.前一个“益”意为“更 加”;后一个“益”意为“好处”。
C.前一个“苟”意为“如果”;后一个“苟”意为“随便,马虎”。
D.前一个“举”意为“(被)举荐”;后一个“举”意为“全”。
故答案为:A
【点评】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
3.【答案】C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A、B、D表述无误。C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故答案为C
【点评】理解文章语句,要结合文章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主题,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
4.【答案】B
【知识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
A正确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人。选项中说希望同学“早日成为受欢迎的人”,那么言外之意是同学并不是一个受欢迎的人,此话放在毕业赠言中,不是很得体。
C正确
D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较为灵活,学生不仅要熟悉原句的含义,还要考虑具体运用的语言环境。语言是活的,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可以注意训练积累。
5.【答案】C
【知识点】先秦诸子百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家作品及常识的识记能力。
A正确
B正确
C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
D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 解答此类试题,关键在于熟悉作品内容,熟记文学常识,抓住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识记。
6.【答案】D
【知识点】一般型默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默写,A、B、C项无误。D项应为“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故答案为D
【点评】默写要在熟练背诵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7.【答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知识点】一般型默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名句的能力。这道题属于直接型默写题。
故答案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点评】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再次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最后在平时注意归类总结。这样才能应对各类题目的考查。
8.【答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知识点】理解型默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名句的能力。这里应注意“寡”的书写。
故答案为:(1)得道者多助 (2)失道者寡助
【点评】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再次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最后在平时注意归类总结。这样才能应对各类题目的考查。
9.【答案】“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知识点】理解型默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默写文章名句的能力。这道题属于理解性默写题。
故答案为:“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点评】复习文章名句,首先要熟练背诵文章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再次要正确理解文章段落和名句的大意;最后在平时注意归类总结。这样才能应对各类题目的考查。
10.【答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识点】理解型默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析】【分析】属于理解型默写,解答时要注意根据题目中的关键信息点筛选符合要求的诗句。要弄懂诗句大意,填写古诗易写错别字,原因是在背诵古诗时只注意读音,不仔细看字,结果在填写时就按音写成其它的同音字,学习时要注意这个问题。比如本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筋、拂、益、忧、患、知。
【点评】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句中每个字的含义,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11.【答案】(1)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2)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知识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本题要特别注意重点词语:是、有。
故答案为:(1)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2)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点评】文言文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考生平时要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以积累语感。
12.【答案】(1)起,被任用;通“增”,增加
(2)①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②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3)D
【知识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翻译;通假字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①句意为: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起,被任用。②句意为: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通“增”,增加(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句中重点词有: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体肤:肌肤句意为: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②句中重点词有:生于忧患:忧患使人生存发展。死于安乐: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句意为: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
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有误,文章第一、二段列举历史上明君贤臣的事例,论证了人才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三段通过举例论证,从个人和国家两方面入手,论证经受磨难的必要。
故选:D。
【点评】重点词解释:故:温故而知新(旧有的,原来的);两狼之并驱如故(旧有的,原来的);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故余虽愚(所以,因此);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阻碍);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bì辅佐);以手拂之(轻轻擦过)
【附参考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13.【答案】(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析】【分析】第一题,论点是作者发表的见解,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本文论点在开头,结尾一句结论。第二题,文段中“夫环而攻之”是举攻城之例,“委而去之”是举守城之例,所以是举例论证,而“得道”与“失道”又是对比论证。
【点评】本文是论证文,学习中要注意用根据论证文有关知识来分析文章,理解问题。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孟子》两章同步练习
一、基础运用
1.选出划线字注音或解释有误的一项( )
A.胡不见我于王:xiàn,引见
B.曾益其所不能:céng,曾经
C.故患有所不辟也:bì,通“避”,躲避
D.惠子相梁:xiàng,做宰相
【答案】B
【知识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通假字;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A正确
B项中“曾”在这里是一个通假字,通“增”。读音应为“zēng”,意思是增加。
C正确
D正确
故意答案为:B
【点评】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2.下列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陶后鲜有闻 鲜为人知 B.益慕圣贤之道 开卷有益
C.苟富贵,无相忘 一丝不苟 D.管夷吾举于士 举世闻名
【答案】A
【知识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A.两个“鲜”都是“很少”的意思。
B.前一个“益”意为“更 加”;后一个“益”意为“好处”。
C.前一个“苟”意为“如果”;后一个“苟”意为“随便,马虎”。
D.前一个“举”意为“(被)举荐”;后一个“举”意为“全”。
故答案为:A
【点评】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
3.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指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
B.在三者的比较中,强调“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关键的因素。
C.点明了本文的主题思想,明示了本文写作的目的。
D.在结构上总领全文。二,三两段和它是总分关系;第四段和它成递进关系。
【答案】C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A、B、D表述无误。C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故答案为C
【点评】理解文章语句,要结合文章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主题,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
4.有的同学喜欢引用孔子或孟子的名句写毕业赠言,下列赠言不得体的一项是( )
A.初中三年,你始终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原则,这让我十分敬佩。
B.希望你时时记住孔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劝诫,争取早日成为受欢迎的人。
C.铭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地利”勿强求,“人和”不能丢。
D.困难是暂时的,切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答案】B
【知识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
A正确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人。选项中说希望同学“早日成为受欢迎的人”,那么言外之意是同学并不是一个受欢迎的人,此话放在毕业赠言中,不是很得体。
C正确
D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较为灵活,学生不仅要熟悉原句的含义,还要考虑具体运用的语言环境。语言是活的,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可以注意训练积累。
5.下列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名轲,邹人,思想家,教育家。
B.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C.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春秋时代,他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D.《孟子》二章据事论理,分析透辟,大量运用排比句,文章很有气势。
【答案】C
【知识点】先秦诸子百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家作品及常识的识记能力。
A正确
B正确
C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
D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 解答此类试题,关键在于熟悉作品内容,熟记文学常识,抓住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识记。
6.与原文《孟子二章》中的句子不一致的句子是( )
A.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C.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D.寡助之至,天下顺之。多助之至,亲戚畔之。
【答案】D
【知识点】一般型默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默写,A、B、C项无误。D项应为“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故答案为D
【点评】默写要在熟练背诵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7.按《<孟子>两章》原文填空。
①故大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 , ,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国恒亡。
【答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知识点】一般型默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名句的能力。这道题属于直接型默写题。
故答案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点评】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再次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最后在平时注意归类总结。这样才能应对各类题目的考查。
8.用《〈孟子〉两章》中的名句填写。
日本政府审议通过右翼势力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肆意篡改历史,美化侵略,遭到许多主持正义国家的强烈谴责,真是“ ”, 。
【答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知识点】理解型默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名句的能力。这里应注意“寡”的书写。
故答案为:(1)得道者多助 (2)失道者寡助
【点评】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再次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最后在平时注意归类总结。这样才能应对各类题目的考查。
9.阅读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问题。
用“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的办法的目的是: 。(用课文原句答)
【答案】“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知识点】理解型默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默写文章名句的能力。这道题属于理解性默写题。
故答案为:“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点评】复习文章名句,首先要熟练背诵文章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再次要正确理解文章段落和名句的大意;最后在平时注意归类总结。这样才能应对各类题目的考查。
10.用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句填空。
①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方面经受磨难。思想上要“ ”,肉体上要“ ”,行为上要“ ”。
②经受磨难的好处是: , 。
③唐代名臣魏徵认为: 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
④包含“事非经过不知难”的道理的句子是: , 。
【答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识点】理解型默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析】【分析】属于理解型默写,解答时要注意根据题目中的关键信息点筛选符合要求的诗句。要弄懂诗句大意,填写古诗易写错别字,原因是在背诵古诗时只注意读音,不仔细看字,结果在填写时就按音写成其它的同音字,学习时要注意这个问题。比如本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筋、拂、益、忧、患、知。
【点评】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句中每个字的含义,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11.翻译下列句子。
(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答案】(1)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2)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知识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本题要特别注意重点词语:是、有。
故答案为:(1)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2)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点评】文言文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考生平时要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以积累语感。
二、文言文阅读
12.(2017·粤西模拟)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曾益其所不能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运用了排比句式,而且句式灵活,不仅平添了文章的气势,还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B.本文论述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作者认为决定国家存亡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其实是相似的。
C.同样为了证明主动经受磨砺对于成功的意义,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重在现身说法,本文则以六位历史名人的实例从正面有力地论证。
D.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以较多文字从个人的角度论证“生予忧患”,以较少文字从国家的角度证明“死于安乐”,从而全面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答案】(1)起,被任用;通“增”,增加
(2)①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②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3)D
【知识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翻译;通假字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①句意为: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起,被任用。②句意为: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通“增”,增加(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句中重点词有: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体肤:肌肤句意为: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②句中重点词有:生于忧患:忧患使人生存发展。死于安乐: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句意为: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
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有误,文章第一、二段列举历史上明君贤臣的事例,论证了人才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三段通过举例论证,从个人和国家两方面入手,论证经受磨难的必要。
故选:D。
【点评】重点词解释:故:温故而知新(旧有的,原来的);两狼之并驱如故(旧有的,原来的);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故余虽愚(所以,因此);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阻碍);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bì辅佐);以手拂之(轻轻擦过)
【附参考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13.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答案】(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析】【分析】第一题,论点是作者发表的见解,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本文论点在开头,结尾一句结论。第二题,文段中“夫环而攻之”是举攻城之例,“委而去之”是举守城之例,所以是举例论证,而“得道”与“失道”又是对比论证。
【点评】本文是论证文,学习中要注意用根据论证文有关知识来分析文章,理解问题。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