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同步练习
一、基础运用
1.下面的诗文诵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B.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
C.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D.仿佛/傍午的/一点钟声
【答案】C
【知识点】停顿与节奏;曹刿论战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诗文诵读节奏划分。七言绝句的停顿一般为二二三或四三。C项应在“春色”和“浮云”后面停。A、B、D停顿无误。
故答案为C
【点评】古诗词停顿要兼顾意义和音节停顿两个方面。一个词中间不能断开。
2.与《曹刿论战》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又何见焉?
B.小信未福,神弗孚也。
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D.吾望其旗靡,视其辙乱,故逐之。
【答案】C
【知识点】一般型默写;曹刿论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默写。A项“见”应为“间”
B项“福”和“孚”颠倒了
D项“视其辙乱”与“望其旗靡"颠倒了
故答案为C
【点评】文言文的默写,一定要在熟练背诵的基础上进行,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3.下面诗句的诵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B.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C.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答案】B
【知识点】停顿与节奏;曹刿论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诗句朗读的停顿和节奏。A、C、D无误。B项“秋池”不应断开。
故答案为B
【点评】诗歌的朗读节奏,要注意兼顾音节和意义两方面,词语不要从中断开。
4.选择正确的翻译
何以战?( )
A.您要怎样作战? B.您为什么要作战? C.您凭借什么作战?
【答案】C
【知识点】曹刿论战;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本 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时要一一对照词语的含义,连缀起来即可。尤其要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以”是“凭借”本句的正确顺序是“以何战”。
故答案为C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注意特殊句式,补出省略成分。
5.下列对文段《曹刿论战》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刿的同乡对曹刿主动为保家卫国出力的行为十分不满,嘲讽他不自量力。
B.第一段中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C.鲁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的保佑上,是“肉食者鄙”的典型体现。
D.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了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
【答案】A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概括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曹刿论战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选项A:曹刿的同乡对曹刿保家卫国出力的行为是十分不解而非十分“不满”,且对其也无“嘲讽”之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结构及线索,筛选文章信息等多方面的能力。
6.填空
课文《曹刿论战》选自《 》,相传是 时期的 根据 编写的 体史书。
【答案】左传;春秋;左丘明;鲁国史实;编年
【知识点】历史记载类(二十四史、地方志、野史等);曹刿论战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家作品及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关键在于熟悉作品内容,熟记文学常识,抓住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识记。
故答案为:左传;春秋;左丘明;鲁国史实;编年。
【点评】对于课本中所涉及到的课文(现代文和文言文)的文学常识及其大致内容、主题要有正确的理解和识记,不能迎合考试,只顾课外而丢掉课内,要明白课内篇目的重要性,同时坚持由课内到课外的原则,即在学习好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
7.解释下列句中“之”“其”的意思。
①肉食者谋之(之: )
②公与之乘(之: )
③公将鼓之(之: )
④登轼而望之(之: )
⑤公问其故(其: )
⑥吾视其辙乱(其: )
【答案】代庄公迎敌一事;代曹刿;助词,无意义;代齐军;代曹刿这样指挥;代齐军
【知识点】曹刿论战;常用文言虚词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中对“之”字用法的掌握情况。“之”的主要用法有:(1)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必译出;(3)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4)宾语前置标志;(5)定语后置标志;(6)作代词;(7)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判断。
故答案为:①代庄公迎敌一事;②代曹刿;③助词,无意义;④代齐军;⑤代曹刿这样指挥;⑥代齐军。
【点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灵活多变,解答时,需要在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在平时的学习中应注意归纳整理,勤练多思,打好基础,把握规律。
8.根据积累,用成语填空。
①曹刿在齐人一鼓时不进军,三鼓时才进军,意在要鲁军 。
②曹刿在视其辙乱旗靡时才下令追击,说明战争要 。
【答案】以逸待劳;知己知彼
【知识点】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曹刿论战
【解析】【分析】本题是对成语含义的考查,也可以说是对句子意思的概括。做这类题要求学生有一定数量的成语积累。只有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成语,在遇到相关的意思句子意思时自然会产生联想,燕在自己储备的成语词库中来搜索恰当的词语来与这个句义相匹配。比如第一句中的语境会让人想到”以逸待劳“,第二句中的语境会让人想到”知己知彼“。当然也有可能会是其他合适的成语,不强求答案一致,只要符合语境就行。
【点评】本题是对成语含义的理解和运用。成语数量较大,所以要求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包括阅读中,写作中作一个有心人,注意有成语出现的地方,一方面要理解它的含义,另一方面也要体味它出现的语境。
二、文言文阅读
9.(2017九下·番禺月考)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以下小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各组中划线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十年春,齐师伐我/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求其能千里也
D.下视其辙/吾视其辙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刿和鲁庄公在战前的三问三答,足见鲁庄公的“鄙”。
B.《曹刿论战》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
C.本文紧扣题目,详写了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略写了作战中的战术和战争的过程。
D.文章说明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重要政治条件,也说明抓住有利战机是战争取胜的重要因素。
【答案】(1)D
(2)①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去处理.②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昆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
(3)C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曹刿论战;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出自《左传·庄公十年》。作者;左丘明。创作年代:春秋时期。(1)该题考核实词运用中的一词多义。A项,“师”:攻打/砍伐。B项,“加”:虚报/益处。C项,“安”:养/怎能。D项,“辙”:车辙。(2)该题考核文言语句翻译。文言翻译四步骤:一、联系上下文,整体理解文意。二、落实重点实词、虚词意义用法。如“狱”“鼓”“衰”“竭”。三、关注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特殊语气。四、用通顺的现代汉语表达。(3)该题考核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C项中,“作战中的战术”不是略写,是详写。从第一段中“公”与“曹刿”的对话分析中可以判断C选项错误。
10.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文选段。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十年春,齐帅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②忠之属也
③虽千里不敢易也
④今日是也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D.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庸夫/之怒也 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C.臣未/尝闻也 D.下视/其辙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译文: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
(5)这两篇文章都记叙了弱国和强国之间的斗争情况,运用相同的方法塑造出了不同的人物形象,从而揭示了以弱胜强的原因。认真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填写下面表格。
人物 性格特点 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
曹刿 ① ③
唐雎 ②
【答案】(1)虚夸,谎报;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交换;这样
(2)B
(3)B
(4)①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因为)轻视我吗?(主要得分点:“而”“逆”“轻”“与”);②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实情判断。(主要得分点:“狱”“虽”“察”“必”)
(5)深谋远虑(远谋);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语言描写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曹刿论战;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1)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在理解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2)选B。B项中的“者”都是“……的人”。 A项中的“也”依次表疑问语气和肯定语气;C项中的“安”依次是:养生的东西、怎么;D项中的“于”依次为:从、在。(3)选B。正确朗读停顿依次是:A.此/庸夫之怒也;C.臣/未尝闻也;D.下/视其辙。(4)一要注意落实关键词的翻译,如句(1)中的“而”“逆”“轻”“与”,句(2)中的“狱”“虽”“察”“必”。二要注意翻译后的句子语气要同原句保持一致。(5)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就是描写,包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文中主要写了两个人的语言。概括人物性格特点要用词精准。认识曹刿,要抓住“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概括;认识“唐雎”要联系秦王的强硬态度,以及“与臣而将四矣”“挺剑而起”来概括。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实词解释。(2)此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用法。(3)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停顿和句子节奏的划分。(4)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5)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附【甲】【译文】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因为)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
秦王气势汹汹地发怒了,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死人百万,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要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站起来。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同步练习
一、基础运用
1.下面的诗文诵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B.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
C.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D.仿佛/傍午的/一点钟声
2.与《曹刿论战》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又何见焉?
B.小信未福,神弗孚也。
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D.吾望其旗靡,视其辙乱,故逐之。
3.下面诗句的诵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B.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C.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4.选择正确的翻译
何以战?( )
A.您要怎样作战? B.您为什么要作战? C.您凭借什么作战?
5.下列对文段《曹刿论战》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刿的同乡对曹刿主动为保家卫国出力的行为十分不满,嘲讽他不自量力。
B.第一段中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C.鲁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的保佑上,是“肉食者鄙”的典型体现。
D.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了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
6.填空
课文《曹刿论战》选自《 》,相传是 时期的 根据 编写的 体史书。
7.解释下列句中“之”“其”的意思。
①肉食者谋之(之: )
②公与之乘(之: )
③公将鼓之(之: )
④登轼而望之(之: )
⑤公问其故(其: )
⑥吾视其辙乱(其: )
8.根据积累,用成语填空。
①曹刿在齐人一鼓时不进军,三鼓时才进军,意在要鲁军 。
②曹刿在视其辙乱旗靡时才下令追击,说明战争要 。
二、文言文阅读
9.(2017九下·番禺月考)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以下小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各组中划线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十年春,齐师伐我/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求其能千里也
D.下视其辙/吾视其辙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刿和鲁庄公在战前的三问三答,足见鲁庄公的“鄙”。
B.《曹刿论战》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
C.本文紧扣题目,详写了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略写了作战中的战术和战争的过程。
D.文章说明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重要政治条件,也说明抓住有利战机是战争取胜的重要因素。
10.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文选段。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十年春,齐帅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②忠之属也
③虽千里不敢易也
④今日是也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D.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庸夫/之怒也 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C.臣未/尝闻也 D.下视/其辙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译文: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
(5)这两篇文章都记叙了弱国和强国之间的斗争情况,运用相同的方法塑造出了不同的人物形象,从而揭示了以弱胜强的原因。认真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填写下面表格。
人物 性格特点 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
曹刿 ① ③
唐雎 ②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停顿与节奏;曹刿论战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诗文诵读节奏划分。七言绝句的停顿一般为二二三或四三。C项应在“春色”和“浮云”后面停。A、B、D停顿无误。
故答案为C
【点评】古诗词停顿要兼顾意义和音节停顿两个方面。一个词中间不能断开。
2.【答案】C
【知识点】一般型默写;曹刿论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默写。A项“见”应为“间”
B项“福”和“孚”颠倒了
D项“视其辙乱”与“望其旗靡"颠倒了
故答案为C
【点评】文言文的默写,一定要在熟练背诵的基础上进行,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3.【答案】B
【知识点】停顿与节奏;曹刿论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诗句朗读的停顿和节奏。A、C、D无误。B项“秋池”不应断开。
故答案为B
【点评】诗歌的朗读节奏,要注意兼顾音节和意义两方面,词语不要从中断开。
4.【答案】C
【知识点】曹刿论战;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本 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时要一一对照词语的含义,连缀起来即可。尤其要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以”是“凭借”本句的正确顺序是“以何战”。
故答案为C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注意特殊句式,补出省略成分。
5.【答案】A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概括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曹刿论战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选项A:曹刿的同乡对曹刿保家卫国出力的行为是十分不解而非十分“不满”,且对其也无“嘲讽”之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结构及线索,筛选文章信息等多方面的能力。
6.【答案】左传;春秋;左丘明;鲁国史实;编年
【知识点】历史记载类(二十四史、地方志、野史等);曹刿论战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家作品及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关键在于熟悉作品内容,熟记文学常识,抓住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识记。
故答案为:左传;春秋;左丘明;鲁国史实;编年。
【点评】对于课本中所涉及到的课文(现代文和文言文)的文学常识及其大致内容、主题要有正确的理解和识记,不能迎合考试,只顾课外而丢掉课内,要明白课内篇目的重要性,同时坚持由课内到课外的原则,即在学习好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
7.【答案】代庄公迎敌一事;代曹刿;助词,无意义;代齐军;代曹刿这样指挥;代齐军
【知识点】曹刿论战;常用文言虚词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中对“之”字用法的掌握情况。“之”的主要用法有:(1)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必译出;(3)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4)宾语前置标志;(5)定语后置标志;(6)作代词;(7)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判断。
故答案为:①代庄公迎敌一事;②代曹刿;③助词,无意义;④代齐军;⑤代曹刿这样指挥;⑥代齐军。
【点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灵活多变,解答时,需要在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在平时的学习中应注意归纳整理,勤练多思,打好基础,把握规律。
8.【答案】以逸待劳;知己知彼
【知识点】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曹刿论战
【解析】【分析】本题是对成语含义的考查,也可以说是对句子意思的概括。做这类题要求学生有一定数量的成语积累。只有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成语,在遇到相关的意思句子意思时自然会产生联想,燕在自己储备的成语词库中来搜索恰当的词语来与这个句义相匹配。比如第一句中的语境会让人想到”以逸待劳“,第二句中的语境会让人想到”知己知彼“。当然也有可能会是其他合适的成语,不强求答案一致,只要符合语境就行。
【点评】本题是对成语含义的理解和运用。成语数量较大,所以要求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包括阅读中,写作中作一个有心人,注意有成语出现的地方,一方面要理解它的含义,另一方面也要体味它出现的语境。
9.【答案】(1)D
(2)①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去处理.②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昆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
(3)C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曹刿论战;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出自《左传·庄公十年》。作者;左丘明。创作年代:春秋时期。(1)该题考核实词运用中的一词多义。A项,“师”:攻打/砍伐。B项,“加”:虚报/益处。C项,“安”:养/怎能。D项,“辙”:车辙。(2)该题考核文言语句翻译。文言翻译四步骤:一、联系上下文,整体理解文意。二、落实重点实词、虚词意义用法。如“狱”“鼓”“衰”“竭”。三、关注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特殊语气。四、用通顺的现代汉语表达。(3)该题考核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C项中,“作战中的战术”不是略写,是详写。从第一段中“公”与“曹刿”的对话分析中可以判断C选项错误。
10.【答案】(1)虚夸,谎报;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交换;这样
(2)B
(3)B
(4)①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因为)轻视我吗?(主要得分点:“而”“逆”“轻”“与”);②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实情判断。(主要得分点:“狱”“虽”“察”“必”)
(5)深谋远虑(远谋);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语言描写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曹刿论战;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1)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在理解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2)选B。B项中的“者”都是“……的人”。 A项中的“也”依次表疑问语气和肯定语气;C项中的“安”依次是:养生的东西、怎么;D项中的“于”依次为:从、在。(3)选B。正确朗读停顿依次是:A.此/庸夫之怒也;C.臣/未尝闻也;D.下/视其辙。(4)一要注意落实关键词的翻译,如句(1)中的“而”“逆”“轻”“与”,句(2)中的“狱”“虽”“察”“必”。二要注意翻译后的句子语气要同原句保持一致。(5)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就是描写,包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文中主要写了两个人的语言。概括人物性格特点要用词精准。认识曹刿,要抓住“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概括;认识“唐雎”要联系秦王的强硬态度,以及“与臣而将四矣”“挺剑而起”来概括。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实词解释。(2)此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用法。(3)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停顿和句子节奏的划分。(4)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5)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附【甲】【译文】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因为)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
秦王气势汹汹地发怒了,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死人百万,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要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站起来。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