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其一)教案-九年级上册三单元13课

文档属性

名称 行路难(其一)教案-九年级上册三单元13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27 22:05: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课《行路难》
别有人间行路难
——《行路难》解读与设计
文本解读: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本文是作者李白受尽长安冷落,无法完成自己的政治抱负,被迫离开长安时所写。本课放置在部编本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的学习任务指出要注意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情感,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
一、巧设计,析作者
李白是学生耳能熟详的人物,传统的字、号、别号等设计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在设计上就借用学生已经积累的古诗词句来分析作者,用“我印象中的李白是______,从学过的___________这句诗可以读出”的方式,既了解了作者,又可以上钩下连,让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李白。
最后更深层次设计了关于对李白的认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不同的诗文展现他全面的人生,让学生对李白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
二、抓诗眼,品情感
苏轼曾云:“君虽不作丹青手,诗眼亦自工识拔”。诗眼是一首诗的灵魂,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叶圣陶先生也曾说:一定要靠讲明语言的运用和作者的思路,也就是思维的发展来讲内容。只有把文本的思想内容和语言结合起来才算是完整的课堂,成功的课堂。
设计的时候,主要考虑了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就是能不能根据有限的材料信息(即文本和课下注释),对文本进行较为深入的解读;第二是诗中提到的意象往往是诗人情感的重要载体,能不能更好地解决这个意象。在这两个问题的引领下找到解读文本的“切入点”——难,通过“知难”、“思难”、“识难”的思路去设计,结合具体的意象来解决诗人的情感变化,从而将文本内容和情感结合在一起,再加上反复地诵读,完成本文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3.通过诵读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批注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师:请同学们诵读此诗,能告诉我这首诗是谁写的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这是李白奉唐玄宗征召进京,此诗是离别儿女时所作。李白素有远大的抱负,他立志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但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得到实现的机会。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已四十二岁,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异常兴奋。他满以为实现政治理想的时机到了,立刻回到南陵家中,与儿女告别,并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的七言古诗。
就是这样的李白,带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雄心壮志踏上了长安的大门。那么他的人生理想能实现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的的《行路难》。(齐读题目:行路难)
一、做一个初识者
初识李白,说一说我印象中的李白。
用句式:
我印象中的李白是______的人,从学过______这句诗可以读出
二、做一个知心者
1、自由诵读,解决文中的字音和断句
2、生读,学生进行点评,然后再由学生读。
读得很准确,还是缺少点情感,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课的写作背景: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仕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行路难》组诗。
读罢,是不是又有想读本诗的感觉,结合背景再来读一读。(生读,男生读、女生读)
3、听录音,感音韵
师:每一首诗都是诗人最真挚的内心独白,每一次诵读都是诗人心情的再现。那么本文作者书写这首诗的时候心情又是如何呢?请大家自由诵读诗歌,跟随李白走进文本,感受李白心情的起伏变化。
你能不能发挥想象说一说这句诗描写出什么样的场景,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并用曲线图画出作者的心情变化。
希望 自信
苦闷 迷惘
( “苦闷”、“迷惘”在波谷,“希望”、“自信”在波峰。)
已然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我们就结合刚才的分析,随着李白跌宕起伏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先自由读,然后配乐齐读。
三、做一个知难者
通过诵读,我们了解诗人的心情变化,文中的哪个字能体现出李白的心情?

“难”的繁体字是“難”,左边的“堇”字有被困、施刑之意,所以“难”有艰难之意。那么行路“难”在何处?
行路难,
难在____________________(诗句),
这里借助_____________(关键词、写法、句式等),
写出了李白的___________难。
【预设】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学生赏析 (夸张、对比、设置悬念、动词的连用)。那么李白面对的是什么样的筵席让他有这些动作呢?对于“嗜酒见天真”,“会须一饮三百杯”的李白,面对如此盛宴,本应豪饮,此时此刻他却举起酒杯又放下,拿起筷子又抛开。写出了他内心的悲愤之难。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学生赏析(比喻)将仕途之路比作冰封的黄河、大雪的太行山,写出了李白的仕途之难。
(3)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学生赏析(反复咏叹,反问)写出了李白的迷惘人生路之难
师:此时的李白,为了自己的梦想终于来到君王侧,然而只如昙花一现般,还没来得及华美灿烂就凋谢结束了。他向苍天诘问: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我们再读李白之难。
3、我来读旁白,大家来填写诗句。
A.端起这百年陈酿的清醇美酒,看着这丰盛奢华的宴席,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B.听着朋友们的声声道别,谁能理解我那酒入豪肠的抱负和理想?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C.正想一展才华,为朝报效,却遭人谗谤,我日日上书自白,终为所拒。我奔往长安,拜见宰相张说,又拜其它王公大臣,依然无望。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D.我在长安已是穷愁潦倒,我只能拖着无助、无奈和愁苦离开长安,途径开封,到达宋城,秋天到嵩山,暮秋时节,我滞留在了洛阳。我无数次的问自己,我的路在哪儿,我的路在哪儿啊?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四、做一个思难者
此时的李白,内心极度迷茫,不禁问自己“路安在”。我们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如何解他的行路之难的?我们来看“難”的另一边。
难的右边为“隹”,有食禽猛兽之意,本意为鸟,李白曾有诗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意喻自己有大鹏展翅之志。在全诗之中,李白的心情经历了两次低谷,那么诗人是如何化解心中苦闷之难的?我们一起来找出诗句并赏析。
(1)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学生赏析(典故)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学生赏析(典故,哲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读出)
小结:
a李白借用吕尚和伊尹的典故,抒写了自己的不甘和想被朝廷重用的难外之意。
B李白用乘风破浪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决心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实现远大抱负的心情。
五、做一个识难者
师: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走着笑对红尘,走着辞别故友。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渴望建功,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翰林遭贬,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流放夜郎,他“凤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他一生命运多舛,却始终未停下脚步,因为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
在我们古典文坛上,有诸多类似李白的伟大诗人,他们面对挫折和失败,依然能够坦然面对。
仿照下面句子,品味古之贤人的忧乐观
正如:
欧阳修,虽然被贬,依旧能够笑对人生的得失,挥笔写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怀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常想一二吧!但愿这节课能够用李白的诗歌和大家共勉,能够正确的认识困难、对待困难、解决困难。纵使“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依旧“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六、作业:随笔小练
学习了《行路难》,我想对自己说……
教后反思:
本课是一篇“乐府诗”,乐府诗具有韵律美的特点,在反复诵读过程中不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一个教学目标。设计时更多地关注到这里,由初读,正字音,到结合时代背景去读,听录音去读,总结诗人心情变化历程去读,都是为了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从而让学生学会诵读的技巧。
又抓住了本文的主线“难”,设计“难”在哪里,如何释“难”两个主问题,结合具体的句式,加深对文本句子的理解,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从而体会李白的豪情。
整体思路较为清晰,但是前面诵读部分用时较长,对后面的分析不够具体到位,课堂随笔也没有进行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