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课课练:10.2 滑轮及其应用 第1课时 定滑轮、动滑轮(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课课练:10.2 滑轮及其应用 第1课时 定滑轮、动滑轮(有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7-26 23:11: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章 第二节 滑轮及其应用 第1课时 定滑轮、动滑轮]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工人用动滑轮匀速提升重物,这样做 (  )
 
A.省力,不改变施力的方向
B.不省力,改变施力的方向
C.既省力,也改变施力的方向
D.既不省力,也不改变施力的方向
2.中利用了动滑轮的是 (  )
3.如图所示,用一根绳子绕过定滑轮,一端拴在钩码上,手执另一端,分别用力F1、F2、F3匀速拉起钩码。忽略绳重及摩擦,则F1、F2、F3的大小关系是 (  )
A.F1>F2>F3 B.F1C.F1=F2=F3 D.F1、F2、F3的大小不能确定
4.如图所示,在研究动滑轮特点的实验中,若物体重为1 N,不计动滑轮重、绳重及摩擦,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  )
A.1 N B.1.5 N C.2 N D.0.5 N
5.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匀速提起一个物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 N,动滑轮重1 N,若不计绳重及摩擦,则该物体重为 (  )
A.3 N B.2 N C.4 N D.8 N
6.用如图甲、乙所示的两个装置分别拉动物块A在水平地面上向右匀速滑动,已知A在地面上滑动时所受的摩擦力为40 N(不考虑绳重、滑轮重及滑轮摩擦),拉力F甲与F乙的大小分别为 (  )
A.40 N 20 N B.20 N 40 N
C.40 N 40 N D.20 N 20 N
7.如图所示,物重为20 N。绳的一端拴在地面上,用力F使滑轮匀速上升2 m的过程中(绳重、滑轮重及摩擦均不计),则有 (  )
  
A.重物上升1 m B.F=40 N C.重物上升2 m D.F=10 N
二、填空题
8.观察如图所示的物理漫画,漫画中体态偏胖的人、体态偏瘦的人、袋子的重力分别为G1、G2、G3,则三者的大小关系为      。
9.如图所示,分别利用甲、乙两个滑轮匀速提起两个重物,图中甲滑轮可以看成
    杠杆,使用它的好处是        。乙为    滑轮,F2端拉升4 m,则物体升高    ;不计滑轮重、绳重及摩擦,若拉力F1=F2,则GA    (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GB。
10.如图所示,用力将重为120 N的物体匀速提升0.2 m,若不计动滑轮重、绳重和摩擦,则拉力F=   N,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m;若拉力F'为70 N,不计绳重和摩擦,则动滑轮重为    N。
11.如图所示,小谦想把被台风刮倒的树拉正。他把绳子的一端系在乙树上,然后绕过甲树用力拉绳子,这样做有    段绳子拉甲树。若不计绳重和摩擦,甲树受300 N拉力,则小谦对绳子的拉力至少为    N。
12.如图所示,物体在拉力F的作用下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4 s内通过的距离是2 m,已知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1 N,则拉力F为    N,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为    m/s。(不计机械自重及滑轮摩擦)
三、实验探究题
13.如图所示是小海同学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特点”的实验装置,实验中测得的数据如图下表所示。
实验 次序 钩码总重 G/N 钩码升高 高度h/m 测力计示 数F/N 测力计移 动距离s/m
甲 0.98 0.2 0.98 0.2
乙 0.98 0.2 1.02 0.2
丙 0.98 0.2 0.55 0.4
请你分析:
(1)比较甲、丙两图中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大小,可知使用动滑轮的好处是  。
(2)比较甲、乙两图中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可知使用定滑轮的好处是  。
(3)把钩码提升相同的高度,比较图乙和图丙中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可知,使用动滑轮      。
(4)根据图丙的实验数据可计算出动滑轮的重力为    N。(不计摩擦和绳重)
14.如图所示,在拉力F的作用下,滑轮和物体A一起沿水平方向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实验中的滑轮是    (选填“动”或“定”)滑轮。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5 N,物体A所受的摩擦力f=    N。若不计滑轮重、绳重和滑轮摩擦,则拉力F=    N。若拉力端移动了2 m,则物体A移动了    m。
答案
第十章 第二节 滑轮及其应用 第1课时 定滑轮、动滑轮
1.A 2.C
3.C  由图可知,图中滑轮是定滑轮,定滑轮不能省力,忽略绳重及摩擦,则F1、F2、F3都与物体的重力相等,所以三种拉法所用拉力一样大。
4.D  使用动滑轮时,承担物重的绳子有2股,不计动滑轮重、绳重及摩擦,所以提起物体的力,即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G=×1 N=0.5 N。
5.A  承重物重的绳子股数n=2,不计绳重及摩擦,绳子的拉力:F=(G+G动),代入数据得G=2F-G动=2×2 N-1 N=3 N。
6.A  甲、乙两图都是水平使用滑轮,这时拉力克服的是摩擦力。图甲中为定滑轮,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也不费力,所以F甲=f=40 N;图乙中为动滑轮,不计绳重、滑轮重及滑轮摩擦,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所以F乙=f=×40 N=20 N。
7.B
8.G1>G3>G2  漫画中的滑轮是定滑轮,所以该机械的特点是不改变力的大小,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因定滑轮不省力也不费力,所以由图可知,体态偏胖的人的重力应该大于袋子的重力,体态偏瘦的人的重力小于袋子的重力,所以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是G1>G3>G2。
9.等臂 改变用力的方向 动 2 m 小于 
甲滑轮不随货物升降,所以为定滑轮,使用时相当于等臂杠杆,不省力,则F1=G1,但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乙滑轮随货物一起升降,所以为动滑轮,使用时相当于省力杠杆,省一半力,则F2=G2,G2=2F2,h===2 m,因为F1=F2,所以G1小于G2。
10.60 0.4 20  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省一半的力,若不计动滑轮重、绳重和摩擦,则拉力F=G=60 N;动滑轮在使用时,多费1倍距离,所以,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2h=0.4 m;若要考虑动滑轮重,则F'=(G+G动),解得G动=20 N。
11.2 150  如图图用绳子拉甲树时,甲相当于一个动滑轮,此时有两段绳子拉甲树;不计绳重和摩擦,甲树受300 N的拉力,则每段绳子承担的力是300 N的,所以人对绳子的拉力至少为F=F甲=×300 N=150 N。
12.0.5 1
13.(1)省力
(2)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
(3)费距离 (4)0.12
14.动 5 10 4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