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观 沧 海
【作者】曹操
诗 = 诗歌
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为歌,现在一般统称为诗歌。我们所熟知的诗、词、曲都可以称为诗歌。
作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
写作背景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文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jié
dàn
sǒng
zhì
sè
注释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何:多么
(3)澹 澹:水波摇动的样子。
(4)竦 峙:耸立。竦 ,通耸,高。
(5)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6)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7)星汉:银河,天河。
(8)至:非常。
分析诗义
1、全诗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观”
“观”统领全诗,是本诗的线索,以“观”展开,写登山所见所思。
分析诗义
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交代观海的地点,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开阔,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描写由此拓展开来。
分析诗义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近观还是远观?
远观景物,有动有静
这两句是写从碣石山上眺望沧海的情形,渲染出大海苍茫的气势。
分析诗义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画面由静转动。
草木与波涛,是实写。大海有不但惊人的力量和宏伟的气象,草木又烘托出大海的生气勃勃。使人感到大海不但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动人。
分析诗义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与主旨。
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运用夸张手法,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慨,开阔的境界表达了曹操的博大胸怀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分析诗义
6、诗文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水何澹澹-洪波涌起”:现实中的实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想像中的虚景
分析诗义
7、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写作特点: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主旨归纳
观沧海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百草
秋风洪波
日月出其中
星汉出其里
交待观海方位地点,统领全文
动静相衬,显示海的辽阔和威严
静动相配,显示海的惊人力量宏伟气势
想象大海吞吐日月的气概
实写海之宏伟
虚写海之气概
点题
表达作者的昂扬奋发的精神,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
扩展阅读
相同点:都是诗人、政治家、军事家,都以天下为己任,都建立了丰功伟绩。诗歌中都描绘了雄伟壮阔的风景。
不同点:曹操身处乱世,最终也未能完成全国的统一,而毛泽东却完成了祖国的统一,并带领人民走向新的生活,这一点远非东汉末年可比。在曹诗中更多的是对大海进行横向的描写,而在毛诗中不仅有横的风景更有纵的历史。所以,《浪淘沙·北戴河》除了具有雄浑苍劲的意境,还具有更鲜明的时代感和更宏大的历史感
浪淘沙 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背诵古诗
观 沧 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小 结
作业:
赏析《龟虽寿》完成以下要求。
《龟虽寿 》
-----曹操
神龟虽寿,? 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 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划分节奏。
2、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提示:这里要有对名句的赏析,最好从一两个角度进行比较阅读。 )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