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及解析(乙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及解析(乙卷)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6.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27 09:4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及解析(乙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与西方叙事作品的定点透视不同,中国传统叙事作品往往采取流动的视角或复眼映视式的视角。
流动视角的所谓流动,就是叙事者带领读者与书中主要人物采取同一视角,实行“三体交融”:设身处地地进入叙事情境,主要人物变了,与之交融的叙事者和读者也随之改变视角。读《水浒传》的人可能有一个幻觉,你读宋江似乎变成宋江,读武松似乎变成武松,这便是视角上“三体交融”的效应。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比如武松大闹快活林:武松一路喝过了十来处酒肆,远远看见一处林子。抢过林子背后,才见一个金刚大汉在槐下乘凉。武松自忖这一定是蒋门神了。转到门前绿栏杆,才看见两把销金旗上写着“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对联。西方小说往往离开人物,从另一视角描写环境,细及它的细枝末节、历史沿革,以便给人物活动预先构建一个场景,如《巴黎圣母院》在描绘那座伟大的建筑时,就先用了数十页篇幅。而这里的视角则几乎寸步不离地随武松的行迹眼光游动,武松看不到的东西,读者也无从看到。游动视角不仅紧随人物眼光,也投射了人物性情——这只能是武松的眼光,他豪侠中不失精细,看清环境才动手;换作李逵恐怕就板斧一挥图个痛快了。
流动视角有时也采取圆形轨迹。《水浒传》中杨志、索超大名府比武,采取由外向内聚焦的圆形视角;梁山泊军队攻陷大名府,采取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视角。杨、索比武本身着墨不多,却写月台上梁中书看呆了;两边众军官喝彩不迭;阵面上军士们窃议,多年征战未见这等好汉厮杀;将台上李成、闻达不住声叫“好斗”;观战的诸色人物各具身份神态。金圣叹的眉评甚妙:“一段写满教场眼睛都在两人身上,却不知作者眼睛乃在满教场人身上也。作者眼睛在满教场人身上,遂使读者眼睛不觉在两人身上。”流动视角妙处在于:看客反成被看客,着墨不多自风流。
杨志比武的描写,是在单纯中求洒脱;大名府陷落的描写,要在复杂中求专注,千头万绪由何处着手?叙事者心灵手捷,一下子捉住了梁中书遑遑然如丧家犬的身影和目光,举一纲而收拢千丝万缕。行文没有让梁中书轻易脱险,而是在他逃遍东南西北四门和三闯南门的过程中,由内往外地辐射出圆形的视角,把瞬间遍及满城的战火统一于一人的眼光之中。
视角可以分为内视角、外视角和旁视角等处在不同层面上的类型。视角的流动,可以在同一层面上采取对位的、波浪状的或者圆形的种种流动方式;也可以在不同层面上采取跳跃的或者台阶式的流动方式。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有一则二百余字的故事,使用有如昆虫复眼一般的视角,它先用外视角,写翰林院一位官员从征伊犁,突围时身死,两昼夜后复苏,疾驰归队。随之,作者和翰林院一位同事问起他的经历,采取他“自言被创时”的方式转向内视角。内视角把人物在生死边缘上迷离恍惚的意识滑动,寓于灵魂离体后的徘徊,简直是某种意识流的写法。最后作品又转到旁视角,借同事之口表达对这位官员的赞叹。复眼映视式视角的运用,使小小文本具有多重功能:情节功能、深度心理功能和口碑功能,因而这篇笔记简直成了视角及其功能的小小实验室。
(摘编自杨义《中国叙事学: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体交融”指叙事者以作品主要人物的视角,带领读者跟随人物进入叙事情境。
B.西方语言没有不时省略主语的句式特点,叙事时较难将人物和场景融为一体。
C.如果流动视角采取圆形轨迹展开,叙事者和主要人物的视角有时并不一致。
D.纪昀通过内视角呈现从征伊犁的官员的意识流动,赋予了故事深度心理功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叙事作品视角的分析,证明了流动视角和复眼映视式的视角优于定点透视。
B.文章第二段以《水浒传》中“大闹快活林”为例,论证流动视角更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
C.文章末段以《阅微草堂笔记》中一则小故事为例,论证视角在同一层面和不同层面流动存在着差别。
D.除了举例论证,文章还使用了对比论证等方法,让专业性很强的叙事学概念变得较易理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视角的流动既包括从人物的内视角转为外视角、旁视角,也包括由某一人的内视角转为另一人的内视角。
B.选择由外向内聚焦的圆形叙事还是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叙事,与叙述的内容相关,也与叙事者希望达到的叙述效果相关。
C.相较于长篇作品,笔记小说短小精悍,在采用流动视角或复眼映视式视角叙事时,更容易实现多重的叙事功能。
D.《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一节采用流动视角,既写“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又写黛玉眼中的凤姐、宝玉等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雪花是六瓣的这一事实是什么人最先在文献上发表的呢?是中国人,西汉人韩婴在《韩诗外传》中就指出“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这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可是在其后的古文献中,却没有人去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开普勒出于对几何、对称的兴趣,写了一本小书专门来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尽管他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是不足以解释其成因的,但是,他这个方向是很有意思的。
(摘编自杨振宁《对称与物理》)
材料二:
17世纪初,雪花吸引了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的眼光。当穿过布拉格的一座大桥时,他注意到落在衣服上的一片雪花,并因此思考它六角形的几何形状。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过“材质”寻找,因为水汽是无形且流动的,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进而,他猜想这个机制可能是冰“球”的有序堆积过程。显微镜发明之后,雪花成了大受欢迎的观察对象。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 胡克在1665年出版的《显微术》一书中,展现了他借助显微镜画出的雪花图片,并对雪花晶体结构进行了阐述,这被看作是人类首次具体记录雪花的形态。
(摘编自尹传红《由雪引发的科学实验》)
材料三:
雪晶会根据其形成的云层中的温度和过饱和度的不同而生成不同的形状,在一些温度范围内雪晶呈柱状,在另一些温度范围内则呈板状。随着过饱和度的升高,雪晶变得越来越大,形状也越来越复杂。雪晶的基本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在﹣2℃左右时呈板状,在﹣5℃左右时呈柱状,在﹣15℃左右时又呈板状,在低于﹣25℃时呈柱状或板状。雪晶的结构更多地取决于过饱和度,即取决于生成速度:当湿度高时,快速生成的柱状晶体会变成轻软的针状晶体,而六角形板状晶体会变成星状的枝蔓晶体。随着温度的下降,雪晶的形状会在板状和柱状之间来回变化好几次,而且变化很大:在几度温差范围内,雪晶会从又细又长的针状晶体(﹣5℃)变为薄而平的板状晶体(﹣15℃)。
(摘编自肯尼思 利布雷希特《冰的形态发生:雪晶中的物理学》)
4.下列图解,最符合材料三相关内容的一项是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雪花具有对称的六角形结构这一事实,《韩诗外传》中“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是世界上最早的表述。
B.开普勒思考雪花是六瓣的原因,只是出于对几何和对称的兴趣,因此他的研究没有向前推进,也没有得出可信的结论。
C.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与水汽无关,原因可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但是受到当时的知识限制,他没有再对此机制作出解释。
D.雪晶的具体形状是受到温度和过饱和度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其基本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过饱和度则会影响雪晶结构的复杂性。
6.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对科学研究有什么意义?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九一八”致弟弟书
萧红
可弟:小战士,你也做了战士了,这是我想不到的。
世事恍恍惚惚地就过了;记得这十年中只有那么一个短促的时间是与你相处的,现在想起就像连你的面孔还没有来得及记住,而你就去了。
记得当我们都是小孩子的时候,当我离开家的时候,那一天的早晨你还在大门外和一群孩子玩着,那时你才十三四岁,你看着我离开家,向着那白银似的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奔去。你恋着玩,对于我的出走,你连看我也不看。
而事隔六七年,你也就长大了,有时写信给我,因为我的漂流不定,信有时收到,有时收不到。但我读了之后,竟看不见你,不是因为那信不是你写的,而是在那信里边你所说的话,都不像是你说的。比方说——生活在这边,前途是没有希望的……
我看了非常的生疏,又非常的新鲜,但心里边都不表示什么同情,因为我总有一个印象,你晓得什么,你小孩子。所以我回信的时候,总是愿意说一些空话,问一问,家里的樱桃树这几年结樱桃多少?红玫瑰依旧开花否?或者是看门的大白狗怎样了?你的回信,说祖父的坟头上长了一棵小树。在这样的话里,我才体味到这信是弟弟写给我的。
但是没有读过你的几封这样的信,我又走了,越走越离得你远了。
可弟,我们都是自幼没有见过海的孩子,海是生疏的,我们怕,但是也就上了海船,飘飘荡荡的,前边没有什么一定的目的,也就往前走了。
不知多久,忽然又有信来,是来自东京的,说你是在那边念书了。恰巧那年我也要到东京去看看,我想这一次可以见到你了。这是多么出奇的一个奇遇。
我一到东京就写信给你,约你第三天的下午六点在某某饭馆等我。
那天,我五点钟就等在那里,一直到了六点钟,没有人来,我又多等了一刻钟,我又多等了半点钟,我想或者你有事情会来晚了的。到最后的几分钟,竟想到,大概你来过了,或者已经不认识我。第二天,我想还是到你住的地方看一趟。有一个老婆婆,说你已经在月初走了,离开了东京了。你那帘子里头静悄悄的,好像你在里边睡午觉的。
半年之后,我还没有回上海,你又来了信,说你已经到了上海,是到上海找我的。我想这可糟了,又来了一个小吉卜赛。
这流浪的生活,怕你过不惯,也怕你受不住。但你说:“你可以过得惯,为什么我过不惯?”
等我一回到上海,你每天到我的住处来,我看见了你的黑黑的人影,我的心里充满了慌乱。我想这些流浪的年轻人,都将流浪到哪里去。常常在街上碰到你们的一伙,你们都是年轻的,都是北方的粗直的青年,内心充满了力量。你们是被逼着来到这人地生疏的地方,你们都怀着万分的勇敢,只有向前,没有回头。但是你们都充满了饥饿,所以每天到处找工作。你们是可怕的一群,在街上落叶似的被秋风卷着,弯着腰,抱着膀,打着寒战。
那时你不知我心里的忧郁,你总是早上来笑着,晚上来笑着。进到我屋子来,看到可吃的就吃,看到书就翻,累了,躺在床上就休息。
你那种傻里傻气的样子,我看了,有的时候,觉得讨厌,有的时候也觉得喜欢,虽是欢喜了,但还是心口不一地说:“快起来吧,看这么懒。”
不多时就“七七”事变,很快你就决定了,到西北去,做抗日军去。
你走的那天晚上,满天都是星,就像幼年我们在黄瓜架下捉着虫子的那样的夜,那样黑黑的夜,那样飞着萤虫的夜。
你走了,你的眼睛不大看我,我也没有同你讲什么话。我送你到了台阶上,到了院里,你就走了。那时我心里不知道想什么,不知道愿意让你走,还是不愿意。只觉得恍恍惚惚的,把过去的许多年的生活都翻了一个新,事事都显得特别真切,又都显得特别模糊,真所谓有如梦寐了。
可弟,你从小就苍白,不健康,而今虽然长得很高了,精神是好的,体力仍旧是坏的。我很怕你走到别的地方去,支持不住,可是我又不能劝你回家,因为你的心里充满了诱惑,你的眼里充满了禁果。
恰巧在抗战不久,我也到山西去,有人告诉我你在洪洞的前线,离着我很近,我转给你一封信,我想没有两天就可见到你了。那时我心里可开心极了,因为我看到不少和你那样年轻的孩子们,他们快乐而活泼,他们跑着跑着,工作的时候嘴里唱着歌。这一群快乐的小战士,胜利一定属于你们的,你们也拿枪,你们也担水,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虽然我给你的信,你没有收到,我也没能看见你,但我不知为什么竟很放心,就像见到了你一样。因为你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于是我就把你忘了。
但是从那以后,你的音信一点也没有的。而至今已经四年了,你到底没有信来。我本来不常想你,不过现在想起你来了,你为什么不来信。今天又快到“九一八”了,写了以上这些,以遣胸中的忧闷。愿你在远方快乐和健康。
1941年9月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中写“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和大海上“飘飘荡荡的”海船,都表达了前途未卜的意思,写出了“我”对流浪生涯的忧惧不安。
B.“我”有一个时期写给弟弟的信中,谈的总是些樱桃树玫瑰花之类的“空话”,这些话题看似亲切,实则回避了弟弟信中流露出的苦闷。
C.弟弟从上海前往西北的分别之夜,两人并无多言,但信中追忆那个夜如同幼年的夜,写出了“我”在漂泊多年后重拾与弟弟的亲密感情。
D.信件的结尾处,点出“又快到‘九一八’了”,照应了信件开头“这十年中”的说法,同时将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8.这封信情真意切,“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更是一再呈现。请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
9.对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请对此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武侯曰:“善。”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鸟;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乃罢台役。
(节选自《说苑 贵德》)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B.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C.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D.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
B.“而汤放之”与“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
C.“靡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
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武侯乘船顺河而下,对吴起说,险固的河山是魏国之玉。吴起以三苗氏、夏桀虽有河山之固却因不修德而亡为例,指出德政才是国之宝。
B.太公建议把殷商的士众全部杀掉,一个也不要剩。邵公则建议有罪的诛杀,无罪的人让他们活下去。武王不同意太公和邵公的建议。
C.景公在寿宫游玩,看到老人背着柴并面有饥色,就下令让官吏供养老人。晏子则指出,喜爱有才德的人,同情没能力的人,是守国的根本。
D.叔向反对晋平公在春天筑台,认为那样做会耽误农时,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平公于是停止了筑台的劳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
②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15.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写琵琶女以娴熟的技艺演奏了当时有名的两首乐曲。
(2)李商隐《锦瑟》“   ,   ”两句中的数目字,引发了后世读者的多种解读。
(3)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中“   ,   ”两句,以花落归根为喻,抒发了诗人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情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7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那时,小镇上的人们和其他地方的人们一样,一律到照相馆留影。而且,小镇只有一家照相馆。照相而入“馆”,①   ,这样的场所不大不小,半家常、半神秘,不单规模、形制上端庄含蓄,其幽暗也给人一种②   的高贵感,牵动人心,令人神往。自上中学后,我曾和多位好友去照合影,进了这个面积不大的地方,交费、开票、整理衣服,就要坐到照相的凳子上了,大家经常会发出这样的问话:我脸洗得干净吗?眼睛亮吗?牙齿露出来好,还是不露出来好?我们男孩平时不大在意的问题,照相的时候会一下子冒出来。不过没关系,旁边总会有别的人提醒:你脸上粘了个东西,你头发乱了,你牙上有韭菜。那时,小镇上的孩子们不可能有什么照相的条件,只得依赖照相馆来存放我们的青春、温情、期待。照完相,我们会依然惦记着这件事,甚至兴奋得晚上睡不着,③   地想看到照片上的自己,等待在取相单上所标的“某月某日下午三点”或“某月某日上午十点半”那个时刻看到照片。在我的记忆中,取相片这件事从来没有出现过忘记或滞后的情况。照片即将从简陋的纸袋里抽出来的那一刻,我们经常心脏狂跳不止。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由三句话并列而成,但第一处主语“我”只出现一次,第二处主语“你”再三出现,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请简要说明。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3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日,眼科门诊一连来了几名特殊患者,都是晚上熬夜看手机,第二天早上看不见东西了,这种疾病被称为“眼中风”。“中风”一词原指脑中风,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近几年被引入眼科。临床上,眼科医生把视网膜动脉阻塞这类缺血性眼病和视网膜静脉阻塞这类出血性眼病统称为“眼中风”。“眼中风”是眼科临床急症之一,不及时治疗会导致严重的视力损害。
①   。第一种是中央动脉阻塞,会造成患者视力丧失,甚至永久失明。第二种是分支动脉阻塞,视力下降程度不像第一种那么严重,多表现为视野缺损。第三种是睫状动脉阻塞,②   ,经过治疗可能得到一定程度恢复。视网膜动脉阻塞时,③   ,对视功能危害越大。缺血超过90分钟,视网膜光感受器组织损害不可逆;缺血超过4小时,视网膜就会出现萎缩,即使恢复了血供,视力也很难恢复,因此患者最好能在2小时内、最迟不超过4小时内接受治疗,并尽可能保住自己的视力。
视网膜静脉阻塞主要表现为眼底出血,并由此导致视物模糊变形、视野缺损或注视点黑影等,不及时治疗也会导致严重后果。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眼中风”因和脑血管疾病“中风”有诸多相似而得名。与此类似,“打笔仗”源自“打仗”。请简述“打笔仗”的含义并分析它得名的缘由。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京:双奥之城
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 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
比赛成绩 中国奥运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二;残奥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一。均创历史最好成绩 中国冬奥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三,奖牌榜第十一;冬残奥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一。均创历史最好成绩
群众体育 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 “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为现实
科技亮点 世界跨度最大钢结构场馆“鸟巢”;场馆污水处理再生利用率达100% 智慧场馆和智慧服务;“分钟级”“百米级”精准气象预报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解析】B.无中生有。“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西方小说往往离开人物,从另一视角描写环境”,原文只是说中国古代小说句式省略主语的特点,而没有评论西方小说这个方面。
【答案】B
2.【解析】A.“证明了流动视角和复眼映视式的视角优于定点透视”表述错误,依据“与西方叙事作品的定点透视不同,中国传统叙事作品往往采取流动的视角或复眼映视式的视角”可知,原文没有比较优劣。B.“论证流动视角更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表述错误,举例论证的是视角上“三体交融”所产生的阅读效应。C.“论证视角在同一层面和不同层面流动存在着差别”表述错误,这里论证的是视角在同一层面和不同层面流动产生的不同效果。故选D。
【答案】D
3.【解析】C.无中生有。文章中并未将长篇小说与笔记小说进行比较,只是说《阅微草堂笔记》成了视角及其功能的小小实验室。故选C。
【答案】C
4.【解析】B.依据“当湿度高时,快速生成的柱状晶体会变成轻软的针状晶体,而六角形板状晶体会变成星状的枝蔓晶体”,排除AD,它们都是湿度高时反而变成板状晶体。依据“雪晶的基本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在﹣2℃左右时呈板状”,排除C。故选B。
【答案】B
5.【解析】表述不当。材料一中是说“雪花是六瓣的”最早在西汉人韩婴的《韩诗外传》中有表述,而不是最早指出“雪花具有对称的六角形结构这一事实”。B.“因此他的研究没有向前推进,也没有得出可信的结论”表述错误,原文是说“他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是不足以解释其成因的”,但并未提及他之后是否有推进研究、得出结论,选项表述于文无据。C.“但是受到当时的知识限制,他没有再对此机制作出解释”表述不当。文中并没有说是因为是受到知识限制没有对此机制做出解释,且开普勒有进一步猜想这个机制可能是冰“球”的有序堆积过程。D.正确。
【答案】D
6.【解析】读材料二、三可知开普勒对于雪花的思考为雪花呈六角形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和思路。从“显微镜发明之后,雪花成了大受欢迎的观察对象……”可以看出他的思考带动了很多人展开了对雪花的研究。依据“开普勒出于对几何、对称的兴趣,写了一本小书专门来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可得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依据“17世纪初,雪花吸引了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的眼光。当穿过布拉格的一座大桥时,他注意到落在衣服上的一片雪花,并因此思考它六角形的几何形状”可知,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养成良好的科学观察习惯。从“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过‘材质’寻找,因为水汽是无形且流动的,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进而,他猜想这个机制可能是冰‘球’的有序堆积过程”,我们知道要运用科学思维探寻现象背后的本质。
【答案】意义:①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为人们打开了研究雪花的一扇窗,对后人的研究起到了引领作用;②开普勒关于雪花呈六角形原因的思考以及对机制的猜测给后人提供了研究方向。
启发:①兴趣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条件;②科学研究要善于观察,有对自然现象的敏感度,还要我们善于思考和分析;③科学研究要敢于大胆假设、推理。
7.【解析】C.作者虽离家多年且与弟弟相处的时间不多,但是一直互相通信保持联系,亲人的情感未断,选项中表述在弟弟离别的那天晚上“‘我’在漂泊多年后重拾与弟弟的亲密感情”不太恰当。
【答案】C
8.【解析】从文中“世事恍恍惚惚地就过了;记得这十年中只有那么一个短促的时间是与你相处的,现在想起就像连你的面孔还没有来得及记住,而你就去了”可以看出,姐弟俩多年来聚少离多,刚开始是“我”在外漂泊不定,之后是“我”与弟弟都在外辗转流离,让“我”感到世事恍恍惚惚就过了。从信中也可以看出时局动荡,在上海时“我”看着弟弟和一群像他一样的年轻人,四处找工,在外“流浪”,“我”充满慌乱与担忧,感觉到“恍恍惚惚”。“只觉得恍恍惚惚的,把过去的许多年的生活都翻了一个新,事事都显得特别真切,又都显得特别模糊,真所谓有如梦寐了。”经过“七七”事变,弟弟决定去西北做抗日军,离别的那天夜晚“我”开始回忆起小时的时光,似乎印象中的弟弟还未长大,但又真的长大了。弟弟决定去参加抗日,“我”虽是担忧不愿他走,但也知道无法劝阻。对于未来“我”和弟弟相聚的不确定以及对弟弟前途未明的担心又让“我”感到恍恍惚惚。
【答案】①“我”少时离家,常年在外漂泊,四处流离,所以回顾过去会产生“恍恍惚惚”的不真实感。②时局动荡,“我”看着流浪在上海的弟弟和像他一样的年轻人们,感到慌乱,为他们和国家的未来感到担忧。③弟弟决定要去西北抗日,看着长大的弟弟回忆起幼时的时光,感觉世事恍惚,也为弟弟即将远行感到担心。
9.【解析】从文中“等我一回到上海,你每天到我的住处来,我看见了你的黑黑的人影,我的心里充满了慌乱。……你总是早上来笑着,晚上来笑着”可以看出,在上海,年轻人们是勇敢的,有力量的,但也是彷徨的、流浪的,忍饥挨饿的,他们被迫离家来到这个人地生疏的地方,努力寻找工作。一方面可以看出他们生活的苦闷,另一方面也能感受到他们内心所蕴藏的一种力量。这个时期的“我”内心感到慌乱,为他们的未来感到担忧。从“恰巧在抗战不久,我也到山西去,有人告诉我你在洪洞的前线,离着我很近,我转给你一封信,我想没有两天就可见到你了……这一群快乐的小战士,胜利一定属于你们的,你们也拿枪,你们也担水,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可以看出,在山西,年轻的孩子们都快乐而活泼,他们都因为一样的志向聚在一起,精神昂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这时的“我”也感觉很放心,很高兴,相信我们的年轻人、我们的国家一定会胜利。弟弟所代表的是当时那个年代的年轻人,他们充满力量,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毅和越是艰难越向前的刚健。他们或许会曾时局动荡而迷茫,但最后一定能找到真正的理想和追求。
【答案】①在上海时,弟弟和像他一样的年轻人年轻、勇敢、充满力量,但都因为时局被迫离家,四处流离,他们生活困顿、迷茫。这时“我”看着他们的境遇感到慌乱,为他们感到担忧。②在山西时,“我”所见的年轻孩子们都是快乐活泼的,他们充满希望,精神昂扬,他们拥有同样的理想和信念。“我”虽然没有见到弟弟,但是“我”相信弟弟像他们一样,“我”感到很放心,并相信我们终将迎来胜利。
二、古代诗文阅读
10.【解析】(1)句意:周公说:“让他们各自居住自己的家里,种自己的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亲近仁爱的人。百姓有了过错,责任在我一个人身上。”武王说:“平定天下的胸怀多么宽广啊!”“在予一人”“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之后应断开。故选B。
【答案】B
11.【解析】A.“饥者则食之”中的“食”指用食物(安抚);“食野之苹”中的“食”意为吃。两者含义不同。B.“而汤放之”“是以见放”中的“放”都意为放逐。两者含义相同。C.“靡使有余”中的“靡”意为无;“望其旗靡”的“靡”意为倒下。两者含义不同。
D.“公悲之”的“悲”是感到......悲伤;“心中常苦悲”的“悲”作名词,悲伤。两者含义不同。故选A。
【答案】A
12.【解析】D.“认为那样做会耽误农时,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表述有误。“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的意思是怎么能靠这些来安身存命,被后代尊称为国君呢?是说耽误百姓的农时,不布施恩德无法安身存命,被称为人君。故选D。
【答案】D
13.【解析】①克:打败;将:将要;乃……何:拿……如何。
翻译:武王打败了殷国,召见姜太公,问他:“应该拿那些商朝的部众怎么办呢?”②鳏寡(guān guǎ):老而无偶的男女。室:房室,屋室;论:评论,评定;秩:安置,处理。翻译:现在我请求对那些老弱而没有人养活的人、没有住所的孤独的人,按照等级评定后安置他们,给他们财物补给。
【答案】①武王打败了殷国,召见姜太公,问他:“应该拿那些商朝的部众怎么办呢?”
②现在我请求对那些老弱而没有人养活的人、没有住所的孤独的人,按照等级评定后安置他们,给他们财物补给。
14.【解析】A.“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错。颔联以“何用早”反诘,明示不必一定要相交早,可推测两人不是早年相知相交的。故选A。
【答案】A
15.【解析】本诗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送别诗,都是在渡口饯别友人而作,但是两诗抒发的情感以及抒情的方法却有所不同。
本诗写两人相识相知都在仕途失意,潦倒落寞之时,又是要在奔波劳碌中就此分别,想到前路漫漫,关山阻隔,更增添了无限迷茫感伤之情。颈联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写晚日江边楼景,蒙上一层消沉情调;写远望之景,风烟弥漫,不见家乡,更增添迷茫悲凉色调。尾联一问一答,运用想象的手法抒发对好友的祝福之情。
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则以直接抒情为主,抒发了诗人旷达乐观的情怀。先是议论抒情: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展开议论抒情,只要彼此相知,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邻。此联一反前人诗作的伤感情调,昂扬向上,积极乐观,成为千古名句。结句更是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友人不要在分手的路口泪洒衣襟,情感朴实饱满,给人以力量。
【答案】本诗:①首联叙事抒情,述二人的患难之交。②颔联议论抒情,表明只要心意相通,不在于相识早晚。③颈联借景抒情,“晚照”“风烟”之中含作者的惜别与思乡之情。④尾联虚写,通过想象别后情景,表达对朋友的宽慰之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①首联借景抒情,“风烟”中暗含离别之意。②颔联直接抒发离别之情及羁旅宦游之同命相怜之感。③颈联与尾联直抒胸臆,表达对朋友的劝慰。
16.【解析】(1)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重点字词:捻、霓裳)
(2)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重点字:弦)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重点字:泥)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解析】(1)结合前文“小镇只有一家照相馆”,所以后文“照相而入‘馆’”,就是自然出现的结果了;成语“顺理成章”比喻某种情况合乎情理,自然产生某种结果。故①处可填“顺理成章”。第②处语境强调照相馆的幽暗,给人带来的高贵感很难表达出来,总是牵动人心、令人神往;成语“难以言喻”意思是事物、心情找不到恰当的语句或词语形容、说明或表达出来。故②处可填“难以言喻”。结合“照完相,我们会依然惦记着这件事,甚至兴奋得晚上睡不着”及“想看到照片上的自己”,可知第③处欲表达想要看到照片的迫切心情;成语“迫不及待”用来形容心情十分急切,急迫得不能再等待。故③处填“迫不及待”。
(2)解答时,要联系具体语境,体会语境的特点,然后结合词语的情感意味分析词句的表达效果。用“我”进行语言表达时,多个问题连在一起只用一个主语“我”能更好地体现“我”的兴奋急切等情绪。文中第二处画线句是旁边人的提醒,运用了多个带主语“你”的问句,写出了大家互相提醒的热闹场面,符合语境且使情境自然亲切。
【答案】(1)①顺理成章 ②难以言喻 ③迫不及待
(2)文中第一处画横线句中主语“我”只出现一次,用多个疑问短句,更好地表达出大家照相前激动兴奋的心情;而第二处画横线主语“你”再三出现增加了语境的真实感和亲切感,写出了大家互相帮助、互相提示的热闹场面。
18.【解析】(1)根据该句子在语段中的位置及后文提到的三种视网膜动脉阻塞的三种表现,可推知①处填“视网膜动脉阻塞有三种”;根据后文“经过治疗可能得到一定程度恢复”,可推知②处填“视力下降程度相对较轻微”;根据后文“缺血超过90分钟,视网膜光感受器组织损害不可逆;缺血超过4小时,视网膜就会出现萎缩,即使恢复了血供,视力也很难恢复”,可推知③处填“视网膜缺血时间越久”。
(2)对“打笔仗”的含义及得名的缘由进行理解分析时,要结合“眼中风”得名的缘由,了解该词语运用的范畴,再进行答案整合。所谓“笔仗”即为“笔战”,打笔仗,就是以笔为武器,咬文嚼字,进行不同观点间的辩驳和碰撞。这一名词源于人们对某些观点或问题、现象等有倾吐表达的欲望,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情动而辞发。
(3)画线包子偷换主语,前一个分句的主语是“患者”,但后一个分句“并尽可能保住自己的视力”的主语应该是“医生”,为了使前后主语一致,可将“并尽可能保住自己的视力”改为“才有可能让自己的视力保住”。修改后为:因此患者最好能在2小时内,最迟不超过4小时内接受治疗,这样,才可能保住自己的视力。
【答案】(1)①视网膜动脉阻塞有三种 ②视力下降程度相对较轻微 ③视网膜缺血时间越久
(2)含义:“打笔仗”由“打仗”化用而来,打仗是指进行战争,进行战斗等,一船情况下,需要用到战争武器,如刀枪棍棒等。而“打笔仗”则是将“打仗”引入文学中,指文人在对话题、宗旨、派别、尊崇主义等交流争论时以笔为武器文章作品中进行切磋。
缘由:双方通过运用文字来进行辩论,文字语言激烈程度与“打仗”相仿,为了驳倒对手,经常你来我往,交锋不断,也与两军对垒互有攻守相似,所以人们习惯把人们用写文章来互相辩驳称为“打笔仗”。
(3)因此患者最好能在2小时内,最迟不超过4小时内接受治疗,这样,才可能保住自己的视力。
四、写作
19.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