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窈窕之章诵荷花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荷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镜湖三百里,
菡萏发荷花。
导入
微风袅娜处,月染夏荷香
荷塘月色 朱自清
1.诵读课文,梳理行文脉络,品味荷塘月色之美。 (语言建构与运用)
2.分析本文的写景手法,领悟情景交融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
3.知人论世,体会作者的复杂情感及时代背景。 (文化传承与理解)
核心素养目标
朱自清(1898-1948),原名 ,号熊猫,取春华熊猫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 ”中“自清”。字 。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 ,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是著名的 、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廉洁正直以自清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字佩弦,祖籍浙江绍兴,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主要作品: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
廉洁正直以自清
吟诵涵泳赏美景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全班分为6小组,派小组长抽取任务。
(抽到6的小组,为本环节评审团)
任务如下:
1.上台(配乐)朗读课文第4、第5、第6自然段;
2.梳理本文的行文脉络,画图;
3.分析鉴赏《采莲赋》及其作用;
4.概括作者在文中蕴含和抒发的情感;
5.分析“通感”的修辞手法,并从原文中举例。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展示
构图梳理行文脉络
储然玉京游荷塘
1.夜赏缘起 “另有一番样子”
2.漫步荷塘 “心里颇不宁静”
3.荷塘月色 月色下的荷塘
荷塘上的月色
荷塘四周之景
4.回到现实 “妻已熟睡很久”
荷塘月色
如此美景,为何作者心里颇不宁静?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溃,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然,看不到前进的方向。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实,求得短暂的安宁。可是现实并不允许他去实现自己的这么一丁点儿的愿望。所以在文章的一开始便有了一句:
黑云压城城欲摧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问:写景段哪些字用的好?请简要赏析。
精巧炼字绘丹青
①一个“泻”字,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和意境。② “浮”字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
定义:
通感又叫“移觉”,就是把不同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一种感觉来描述另一种或几种感觉。
举例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手法为通感)
举例2: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手法为通感)
修辞手法——通感
凛然正气照汗青
推荐阅读
1.朱自清《背影》、《春》
2.郁达夫《故都的秋》
月色如银泻,荷香浸流光
感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