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说课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3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说课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7-27 07:19: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第一课时 城镇化及其地域差异
湘教版 必修 第二册
目录 CONTENT
01
02
03
04
05
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反思
01 教材分析
课标
分析
【课标要求】
课标: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解释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读:本条课标要求课堂授课要通过有关资料的探究和分析来理解知识内容,这里的资料包括了相关城市的数据统计资料和图文资料,要求教师在授课时不能通过直接讲授法讲解知识,而是要采用读图分析方法,让学生通过探究分析的方式获得知识,对学生的理解分析总结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01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内容上承接第一章人口迁移,而且对后面章节中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本节课在整个必修二模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启下
提炼与升华
本节课主要是从时间维度探讨了城市的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城市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态和不同的空间结构,反之城市化也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所以本节内容在本章中又起着提炼与升华的作用,因此,本节课也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城镇化及其地域差异》,该课时主要包含城镇化概况(含义、表现、动力机制)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两大部分,其中城镇化的概况是学习后面内容的基础。
内容:城镇化、城镇化的地域差异和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01 教材分析
教学重难点设置
1.城镇化的含义、表现和动力;
2.世界城镇化进程及地域差异。
重点
难点
世界城镇化进程及地域差异
02学情分析
学生基
本学情
学情分析
基础知识
学 习
习 惯
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阅读材料不勾画关键信息,读图过程中依赖插图及表格的表面知识,没有形成系统的分析思路,所以很难获取关键信息。因此,通过读图—分析—理解—总结的授课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经 验
水 平
高一学生的学习能力基本处在感性认识上升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对某一问题的认知往往是表象的、片面的。而城镇化内容的学习属于理性知识的认知,本节教学需要帮助学生更加理性、深入去分析有关城市化的问题。
城镇化是城镇和乡村篇中的最后一个专题,通过前两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城镇和乡村的基本概念,对于影响城镇发展的因素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可以在此基础进行适度地知识迁移。
人地协调观
学科核心素养
结合相关资料或具体案例,从时空综合维度分析不同区域不同阶段的城镇化特征。
综合思维
区域
认知
能够结合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对比不同区域的城镇化特征,突出地域差异。
结合“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的相关材料,总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特征,提高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不同区域城镇化特征的对比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城镇化的推进依赖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城镇发展观。
地理实践力
03教学目标
04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读图教学
使学生获得一般规律,形成从特定的地理角度分析地理问题的思维。
案例教学
合作探究
培养学生分析材料、归纳知识的能力。
读图——分析——理解——总结
04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1个视频
1个公式
6幅图表
2个探究
三个活动
导入:《卫星下我们城市的变化》视频。
活动2:上海陆家嘴一带景观的变化图和城镇化与三大产业关系图。
活动3:城镇化进程示意图及其对应特征表、世界城镇化水平概况图与其对应表格。
课前探究:
世界夜间灯光影像与城市分布。
课堂探究:
城镇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数量多
×100℅
1个补充延伸
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
【设计意图】
导入素材以直观的卫星影像展示城市的急剧变化,并创设情境问题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
  请同学们观看视频时注意以上城市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04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导入环节
课前探究
1.对照世界地图,看一看世界城市分布与夜间灯光分布是否一致。
2.世界上有的区域夜间灯光闪耀,有的区域夜间则一片漆黑。夜间灯光分布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问题引出城镇化过程。
图2-32 世界夜间灯光影像
04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活动1
学生阅读课本合作探究归纳城镇化含义与表现:
城镇化的含义:
  城镇化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镇化的表现:
  城镇化的表现:(1)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2)劳动力从第一产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3)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4)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5)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随之发生显著变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04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1个公式
设计意图:明确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标志。
教师补充强调:在城镇化表现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化率)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标志。
×100℅
04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课堂探究
设计意图:以身边城市为例,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并培养学生分析材料,运用知识的能力。
材料:依据临夏州第七次(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临夏州总人口(全州常住人口)约为210.9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194.67万人相比,约增加了16.31万人。全州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约为77.54万人,约占36.75%;居住在乡村的人口约为133.44万人,约占63.25%。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约30.24万人。
1.依据临夏州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材料计算临夏州2020年和2010年的城镇化率。
2.2020年甘南州常住人口约为69.18万人,城镇人口约为:29.24万人,那么是否说明甘南州城镇化水平比临夏州低?
04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活动2
设计意图:引出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帮助理解城镇化与三大产业的关系。
2013年
1987年
问题:观察图中上海陆家嘴的变化,思考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
农业发展
服务业发展
剩余劳动力
工业发展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城镇化
社会经济发展
图2-33海陆家嘴一带景观的变化
04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活动3
城镇化 阶段 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发展速度
初期阶段 低 缓慢
中期阶段 较高 加快
后期阶段 高 减缓(停滞)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城镇化进程示意图
04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活动3


趋缓



后期阶段
初、中期阶段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怎样读图表,怎样分析图表信息,培养学生通过图表形式信息快速、准确、全面的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世界城镇化水平
04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补充延伸
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哪些现象?
郊区城市化:即城市附近的郊区开始变成城市。
逆城市化:是人口从大城市和主要的大都市区,向小的都市区、小城镇甚至非城市区迁移的分散化过程(实质:“逆城镇化”现象并不是城镇化的衰落,而是城镇化扩展的一种形式)。
虚假城镇化:虚假城镇化也叫过度城镇化,是指在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过量的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明显超过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相对落后。
滞后城镇化:滞后城镇化是指城镇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
设计意图:区分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四种现象,理解区域城镇化的推进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相适应。
04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总结与作业
总结
作业
04 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城镇化的含义、表现和动力,并分析了世界城镇化进程及其地域差异。其中,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是城镇化的表现和动力,以及世界城镇化进程和特征,同学们还要注意图表等材料的分析方法。总之,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我们应该明白一个区域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设计意图:随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重点知识。
1.随堂:城镇化重要标志和主要表现的练习题;
2.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第一课时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城镇化
城镇化及其
地域差异
城镇化进程及
地域差异
含义
表现
动力
与三大产业
进程
地域差异
起源
进程
大都市→大都市带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
差异
现象
04 教学过程
05 教学反思
通过在紧凑的课堂教学中对材料和图表的引导分析,学生掌握了一定的
读图、提取信息和分析并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
课堂探究以学生熟悉的城市城镇化水平的认识为主,达到预设学习效果,学生基本掌握了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通过课堂内容的学习,学生明白了城镇化的推进要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并树立了正确的城市发展观。
感 谢 聆 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