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

文档属性

名称 沁园春长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8-23 17:28: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7张PPT。长沙教学目标3、情感目标: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2、能力目标:A、提高朗读诗歌的兴趣与能力。
B、提高对诗歌的阅读与鉴赏能力教学设想 抓住诗的思路,反复朗读,着重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而具体、深入地感受诗的意境,学习诗人的宽广襟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1、知识目标:A、了解诗歌的一般特点,能背诵诗歌。
B、把握诗歌内容与作者情感。
C、学习诗歌语言形象、凝炼的特点,体会其
丰富的表现力。写作背景:一九二五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也遍及十几个省,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这时候,一方面是工农革命运动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那么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进步,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面的力量,这些问题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一九二五年二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 词的有关知识
1.词,形成于唐五代而 ,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始称 ,又称 ,还有 之称。
2.词有多种词调,又叫 ,各种词牌规定了各种词的字数与句数是多少多少,平仄押韵等。(如:水调歌头、江城子、一剪梅、卜算子)
3. ,词的标题名称,它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如:密州出猎)
4. ,词的一段叫一阙(片),我们所见的词一般分上下两阙(片)。盛行于宋“曲子”“曲子词”“长短句”“乐府”词牌词题阙(片)5.词按字数的多少分: (58字以内)、 (59-90字)、 (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分为: (只一段,也叫一阕)、 (两段,也叫上下阕,或叫上下片)、 (三段)、 等。宋代时形成两大流派: 。: 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词的基本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小令中调长调单调双调三叠四叠婉约派(李清照)、豪放派(苏轼)沁园春解题:
《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结构:
本文在词中属于长调,分上下两阙。上片侧重写景,由景生情。下片回忆往事,巧妙作答。
毛泽东,中国现代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湖南省湘潭韶冲人,生于1893年12月26日,逝世于1976年9月9日.诗人介绍代表词作:《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采桑子.重阳》、《沁园春.雪》、《 七律.长征 》、《念奴娇.昆仑》。
著名论文:《纪念白求恩》、《反对党八股》、《整顿党的作风》、《别了,司徒雷登》?沁园春·长沙? 1925年?沁园春· 雪? 1936年?水调歌头·游泳? 1956年题材:革命建设
感情:豪放雄浑
形象:雄伟壮阔毛泽东诗词风格:立 志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二十年代的毛泽东四十年代的毛泽东五十年代的毛泽东解题:
《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三 整体感知 聆听配乐朗读,感受诗歌节奏韵律。把握感情,热情奔放,慷慨激昂。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模仿范读,带有感情地大声自读这首词。疏通字词的意思。 给下面加线字注音
(1)沁园春( )
(2)峥嵘岁月( )
(3)百舸争流( )
(4)怅寥廓( )( )
(5)沉浮( )
(6)挥斥方遒( )
(7)浪遏飞舟( )
qìnzhēng rónggěliáokuòfúqiú è2.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1)层林尽染
(2)漫江碧透
(3)百舸争流
(4)万类霜天竞自由
(5)怅寥廓
(6)谁主沉浮
(7)峥嵘岁月稠
(8)恰同学少年
(9)风华正茂
(10)书生意气
(11)挥斥方遒
(12)指点江山
(13)激扬文字
(14)粪土当年万户侯
(15)到中流击水
(16)浪遏飞舟山上一层层树林经霜变红,像染过一样满江船万物;秋天;争感慨;宇宙的广阔主宰;盛衰不平凡,不寻常;多正当风采才华正激浊扬清意动,把……看作粪土江中心水深流急的地方阻止意志和气概评论国家大事3、章法结构: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上 阕起句:铺叙:小结:章法结构: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下 阕换头:铺叙:结句:写作背景1925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重游了他在长沙读书时常去的橘子洲,回忆当年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心潮激荡,豪情满怀,吟成此篇。“意象”简释意作者的思想感情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意境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重点提示:赏析意象整体了解课文:
这首词上阕描述了几幅画面?分别选取了那些意象?给每幅画加一个小标题?“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独立寒秋图课文分析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时间、人物地点环境湘江秋景图思考:上阕写景
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小组交流作业: 用自己的话描述这段景色 要求:
1、意思完整,但是不能流于翻译
2、展开联想,可以加入自己想象的事物,适当调整语序
3、注意语言的准确和优美 争流上阕写景:红遍尽染碧透鹰——鱼——远眺山上近观江中仰视天空俯瞰水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生机勃勃、绚丽多彩山——林——江——舸——击翔见景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生情见生机勃勃之景生济世沧桑之情表现了诗人胸怀祖国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秦始皇南巡,仪仗万千威风凛凛。
刘邦道:“大丈夫生当如此。”
项羽道:“彼可取而代之。” 技法探讨:(练字)
找一找在这一节中,你认为作者哪几个字用的最富有表现力,试简析。语言极富表现力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对比: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进行相对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其作用是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山




鱼红染碧争击翔静景
(颜色)
动景
(动作)远景
近景仰视
俯视小组交流: 在这几句写景的句子中,你觉得哪个动词用得最好?为什么?
层林尽染 写出了色彩浓烈 百舸争流 写出了千帆竞发的热烈场面 鹰击长空 写出了雄鹰展翅奋发、强劲 有力之状 鱼翔浅底 突出了鱼儿自由轻快之态 竞自由 有力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思考:这一问在全诗中的作用?怅、问——对祖国命运的关注“谁主沉浮”的意思是?谁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即革命领导权归谁怅:原指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
作者也因感慨祖国山河寥廓而发出深沉的思考: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了他的博大情怀,暗示了毛泽东于天下为己任、决心救民于水火之中的壮志豪情。结合前面所写的景象,联想到当时各地蓬勃发展的工农革命运动和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斗争形势,尤其是中国的命运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毛泽东含而不露的指出了只有富有进取心和革命斗争的青年人才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才是中国革命的主宰。《采桑子/重阳》再见男女同学交替朗读下阙, 思考:作者回答了上阕的问题没有?答案是什么? 恰领字同学少年 学习下阕:请思考: 如果说上片侧重写景,那么下片侧重什么?探究思考:
上阕提出“谁主沉浮”这一问题,下阕回答了吗?哪些话是回答?已作含蓄的回答。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即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青年革命者。思考:
“恰”字统领了几句话?表现他们精神面貌和活动志趣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写出了早期革命者怎么样的特点?精神面貌: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活动志趣:指点江山
激昂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青春年少、朝气蓬勃、才华出众、抱负高远、热情奔放
关心国事
激浊扬清
蔑视敌人最后三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实写回忆当年在此游泳的情景,既是深情怀念,同时也虚指激励自己和一切革命者应激流勇进,搏击风浪,做革命的中流砥柱,显示了作者的豪情壮志。表现了诗人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革命精神和伟大抱负。情中显志携来百侣同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追忆感怀忆当年革命盛景感往昔壮志豪情思考:古人笔下秋景多肃杀悲凉、清冷凄惨,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词句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全词内容梳理:起句:“看”(写景)山上 鱼(俯)天空江中树(远)船(近)鹰(仰)水底“问”:谁主沉浮
(述怀)铺叙:小结:换头:铺叙:结句:“携游”所历写文章论国事蔑权贵击中流“忆”(言事)“记”:浪遏飞舟
(抒情)“独立”所见艺 术 特 点政治与艺术的统一
情与景的交融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象 征)星火燎源的革命火炬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象征)波澜壮阔的革命潮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象征)争取自由的革命理想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象征) 勇往直前的革命理想(景)革命的政治内容和
完美的艺术统一(情)交融总结纵观全词,诗人用词形象精炼,风格大气豪迈,体现了一代伟人的壮烈情怀。
全词上阕写景,意境开阔,通过对大好河山的描绘表达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思,气魄豪迈,;下阕抒情,通过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昂扬的革命斗志和顽强的革命精神,胸怀博大,斗志昂扬。
艺术手法:上阙——景中寓情
下阙——情中显志
有感情地齐读全诗,注意语速和语调。课堂内外:鉴赏诗歌技法概括
流畅诵读 知人论世 推敲词句、
捕捉意象 揣摩语言 理解文意
分析技法 体会韵味 理解感情
展开想象, 合理推断。课堂回顾:《沁园春 长沙》的意象意象美来自景物的选取 从空间:
山上的“层林”,
江中的“百舸”,
空中的雄鹰,
水底的游鱼 从状态:
静态的火红的枫林,
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
竞相向上、生机勃勃 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以壮景抒豪情 意象万山 层林 漫江 百舸 雄鹰 游鱼意境生机勃勃 壮阔绚丽感情乐观热烈、奋发向上暗喻和赞美了当时工农运动蓬勃兴起的革命形势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中寓情作业:意境描述 审美创新描述思路:
1、什么时间?
2、什么地点?
3、主人公看到了什么?
4、主人公联想到了什么?
5、回答了什么问题? 从时代背景出发,充分联想和想象,以叙述、描写为主,用300字左右,写出意境。作业:一、把?沁园春·长沙?改写成一篇写景
抒情的散文。(字数400左右) 二、试从思想感情、艺术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以下三首诗:?沁园春·长沙?(1925年)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
?沁园春·雪? (1936年)  万里长征结束这一年
?水调歌头·游泳?(1956年)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  1925年深秋。
湘江橘子洲头。
英姿勃发的青年毛泽东卓然特立:远眺,近看,仰望,俯视。湘江浩漫,滚滚流去。岳麓山上,枫林似火,仿佛万千工农高擎的革命火炬!
江面,千帆竞发,激起无数浪花,也触发诗人万丈豪情,无限遐想:谁是辽阔天地的主宰呢?是他们,是那些激扬文字的热血青年,是那些指点江山的革命者,是那些中流击水的勇士!
只有他们,才是中国革命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