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应用》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
《比的应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54页例2,在本课中,主要探究的就是按比分配在生活中的应用。
按比分配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平均分”和“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延伸。教材采用把比化为分数,用学生前面已学过的分数的知识来解答。这样安排学生容易接受,不仅加深了对分数应用题的理解,还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为今后学习正反比例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学生情况
六年级的学生在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学习新知识,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目标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意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和展示的方式,使学生经历数学探究的体验。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2.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应用知识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四、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按比分的意义,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按比分配的问题。
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具有典型的特征,理解并掌握了这种特征,就能正确地运用这一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而把什么数量按什么比进行分配,则往往是很大一部分学生感觉比较困难的,因此将其作为难点。主要将采用“实验演示——探究分析——合作交流——展示汇报”的方式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五、教法和学法
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把学生由被动听变为主动参与,关键在于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因此,我们要树立起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针对这种教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我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营造一个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应该通过老师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鼓励、信任的情感意识,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其次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我通过自己录制实验的小视频来形象直观地让学生理解1:1稀释液的配制方法,并且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配制。以此来引导学生配制1:2的稀释液,在配制1:3稀释液时我给出一定量的浓缩液,让学生配制稀释液。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来亲自实践稀释液的配制过程,让学生获得数学在生活中的体验。
第三,就是指导观察分析,培养思考能力。让学生带着教师给出的问题边自学,边思考,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的目的,这样,可以做到既让学生学习,又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第四,就是重视应用,正所谓“学以致用”,这样既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可以巩固学生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六、教学程序
(一)知识铺垫,问题引入
1.知识铺垫:将10克糖放入90克水中,根据这个信息,回答问题。
糖和水的比是多少?糖占水的几分之几?水是糖的几倍?糖是糖水的几分之几?水是糖水的几分之几?提出比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本课的学习。
2.问题引入: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按比分配
(1)课件出示教材例2。师:谁知道什么是稀释液?什么是浓缩液?
(2)观看配制1:1的稀释液的小视频。
(3)学生汇报交流。
(4)学生演示1:2的稀释液的配制过程。
(5)老师提供100ml的红墨水,让学生试着配出1:3的稀释液。
这样安排,通过小视频的方式,让学生清楚配制1:1的稀释液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汇报交流,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动手演示1:2和1:3的稀释液的配制过程。在动手实践中体验按比例配制稀释液的过程。让学生有观察,有探究,有总结,有验证,有结论,从直观的体验中总结出间接的经验与方法,这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也完全符合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规律。
(二)师生探究,解决问题
1.学生理解题意,提出问题。
2.小组合作交流。
3.学生汇报探究成果。
4.学生独立完成。
5.师生共同订正。
6.检验解答是否正确。
重点理解“按1:4配制”。再接下来鼓励小组合作尝试多种方法解答,教师进行指导,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方法。最后提示学生进行检验,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
(三)归纳按比例分配的做题思路
方法一:比转化成份数。①根据比先求出总份数。②求出每份是多少。③求出各部分的量。④答题并检验。
方法二:比转化成分数。①根据比先求出总份数。②求出各部分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③运用分数乘法列式计算,求出各部分的量。④答题并检验。
方法三:方程解决。①设每份为X。②用X表示出各部分的量。③列出数量关系。④解方程并检验。
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有什么结构特点?怎样解答这样的应用题?
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一般学生总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所以在教学中可以灵活地依据提出的方法调换教学顺序,并引导学生掌握两种不同的结题方法。安排学生的小组讨论方式能使学生一开始就畅所欲言,把几种不同思路比较和联系起来,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掌握方法,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检验能力。
(四)多层训练,形成技能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我设计的练习题力求做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新旧知识融合恰当,形成技能技巧,开拓思维,发展能力,达到练习的预期目的。
1.对应性练习
出示练习第1题:与例题比较,各部分数量之比数字较大,学生们理解起来增加了难度,画图更是比较困难。采用讲练结合的形式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新知之后及时得到巩固。
2.巩固性练习
出示练习第2题:比较分析题中出现三个数量,不同于其他练习。
这道练习旨在加强对比,提高学生分析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
学校新购进了一批课外书,准备将其中一半按3:4分给五、六年级。若五年级分得120本,则这批课外书共有多少本?
本练习不同于其他题目(前面是已知总量,本题是已知分量),所以在老师的引导下,举一反三,让学生把比的数量关系彻底弄明白。
(六)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我们学习了按比分配,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可以把它转化成归一的方法,先求每份的数,再求几份的数。我们也可以把比转化成分数来思考,把它转化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分数乘法来解决问题。当然,我们还可以把它转化成第三单元学习过的,已知两个数的和,以及它们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是多少?用方程的方法来解答。)
这样做既检验了效果,又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布置作业
1.生活实践:妈妈平时做饭米与水的比是1:3,请你回家之后也来试着做一顿香喷喷的米饭吧!
2.用另一种方法解答上面的3道练习题。
3.查阅资料,阅读智者分牛(马)的故事,并试着解答。
总之,为了更好的实现本节课教学目标,我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现实情景和活跃的情趣,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他们深刻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