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1.4科学测量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2七上·婺城期末)在一次进行盐水体积测量的实验中,坐在座位上的小科同学按实验要求对放在课桌上量筒中的盐水进行了读数,站在他身后的小明同学也同时进行了读数,他们将数据记录在了数据表格中,分别是40mL和43mL,那么盐水的体积应该是( )
A.41.5mL B.40mL C.42mL D.43mL
2.(2022七上·婺城期末)对需测量的科学量进行估计,是我们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下列估测的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 )
A.课桌的高度为1.6m B.温暖舒适的气温为37℃
C.人体的体积为5m3 D.一个鸡蛋的质量为50g
3.(2022七上·奉化期末)下图所示的四种测量方法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4.(2022七上·奉化期末)如图所示,清晨一颗小水珠即将从离地面0.5米高的玉米叶掉下,下列相关估算最接近事实的是( )
A.水珠质量约为0.05克 B.水珠直径约为5cm
C.玉米叶片厚约2cm D.水珠落到地面的时间约为1分钟
5.(2022七上·奉化期末)如图是一本七年级科学课本,小科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该书的长度,记录的结果分别是25.19cm、25.18cm、26.20cm、25.19cm,其中错误的结果和最接近课本的真实值分别是( )
A.25.19cm 25.44cm B.26.20cm 25.44cm
C.26.20cm 25.19cm D.26.20cm 25.187cm
6.(2022七上·奉化期末)下列是小科同学整理的“错误操作”与对应测量结果。下列各选项中,测量结果与“错误操作”能够对应的是( )
选项 错误操作 测量结果
A 用托盘天平测小石块质量时,砝码掉落桌面沾水直接放回使用 偏大
B 用温度计测沸水湿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 偏大
C 用皮卷尺测长度时,用力拉皮尺 偏大
D 调节天平平衡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处左侧就停止调节 偏大
A.A B.B
C.C D.D
7.(2022七上·滨江期末)新型冠状病毒平均直径大约为100nm,主要依托飞沫传播。疫情期间,小滨同学戴着口罩去.上学,在校门口电子体温计测得小滨体温正常后,他进入教室开始了一天的学习。根.据以上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滨的正常体温约为39.3℃ B.小滨身体的质量约为500g
C.新型冠状病毒直径大约10°m D.教室的容积大约为200立方米
8.(2022七上·滨江期末)小滨发烧就医后,医生建议使用右图退烧药水,每次10毫升,可间隔4-6小时重复用药。在量取10毫升退烧药水时,小滨俯视读数,那么他实际所量取药水可能是( )
A.9毫升 B.10毫升 C.15毫升 D.18毫升
9.(2022七上·滨江期末)因工具使用过程中出 现错误,致使测量出现偏差的事时有发生,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运动会时,用拉得过紧的皮尺去测量同学的跳远成绩,测量值会偏大
B.在温暖的实验室用温度计测冰水混合物温度时,将温度计取出 读数,测量值偏大
C.用体温计测体温前,没有用力甩体温计,测量值可能会偏小
D.用托盘天平测金属块质量时,砝码磨损,测量值会偏小
10.(2022七上·滨江期末)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水的温度,下图所示的几种做法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1.(2022七上·临海期末)中考百日倒计时日历本共有100页(50张),某同学用刻度尺进行了四次测量,量出这本日历本的厚度为2.00厘米、3.95厘米、1.95厘米、2.05厘米,则每张日历纸的厚度约为( )
A.0.05厘米 B.0.04厘米 C.0.03厘米 D.0.02厘米
12.(2021七上·温州期末)测量是一个把待测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下列实验过程中没有用到测量的是( )
A.用刻度尺量某物体的长度 B.用天平称某物体的质量
C.用显微镜观察洋葱细胞 D.用量筒测某液体的体积
13.(2021七上·天台期末)如图是一个简易温度计。A是玻璃瓶,B是透明吸管,通过橡皮塞与A连通,管的下端竖直插在水槽中,使管内外水面有一高度差h。该温度计( )
A.利用了液体的热胀冷缩
B.当温度升高,h将变大
C.当温度降低,A内气体的密度变小
D.适当增大A瓶容积,可以提高测量精确度
14.(2021七上·天台期末)塑料盒不能沉入水中。为了测量它的体积,某同学采用了如图所示的方法(绳子体积忽略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塑料盒的体积是1 cm3
B.没有步骤A和C也能测出塑料盒体积
C.根据C和D可以测出塑料盒的体积
D.塑料盒浸没深度的大小对测量结果有影响
15.(2021七上·淳安期末)小金利用毫米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 3.45 厘米、3.46 厘米、3.44 厘米、3.47 厘米,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
A.3.44 厘米 B.3.45 厘米 C.3.455 厘米 D.3.46 厘米
二、填空题
16.(2022七上·婺城期末)在练习“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实验中,小科同学做了以下两个实验。请回答:
(1)如图甲所示,小科利用刻度尺测得铅笔的长度是 。
(2)小科要测一纸带的厚度,纸带厚薄均匀,他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环内,如图乙所示,纸带环绕了n圈,则纸带厚度是 (用相关字母表示)。
17.(2022七上·奉化期末)请据以下甲、乙两图回答相关问题:
(1)图甲所示的体温计读数为 ,该体温计根据液体的 性质进行设计。
(2)图乙为世界上第一支伽利略气体温度计原理图,其中球形容器内是空气,下方的容器里盛的是水。若发现液面由A上升到B位置,则表明气温 (填“升高”或“降低”)。
18.(2022七上·滨江期末)如图所示为体温计和寒暑表的一部分,其中体温计的读数为 ℃,寒暑表的读数为 "C。 它们的工作原理都是根据 性质制成的,体温计与寒暑表的不同之处是 (写出1条)。
19.(2022七上·滨江期末)为了较准确地测出金属导线的直径,他采用了以下的办法:剪下一段导线后,将这段导线紧密地在一支铅笔上缠绕18圈,形成一个导线圈,再用一把刻度尺去测量这线圈的长度如图所示为 cm, 这一品牌导线的直径是 mm。 若在绕线时匝与匝之间留有间隙,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偏 (选填 “大”或“小”)
20.(2022七上·临海期末)下图是常用的体温计,它是根据 的原理制成的,此时指示的温度是 。
21.(2022七上·临海期末)如图是某同学用刻度尺测量一金属片长度的情形。
(1)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 。
(2)A、B两种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
(3)用正确方法测得金属片的长度为 cm。
22.(2021七上·温州期末)小明尝试自制一支温度计(如图甲)。烧瓶中装有空气,装置不漏气,玻璃管中间封有一段红色液柱。小明把该温度计先后放入10℃和60℃的水中,依次标出红色液柱右侧到达的位置为A和B(如图乙)。
(1)此温度计是根据 原理制成的。
(2)读出刻度尺所测AB段长度为 厘米。
(3)利用该温度计测室内温度,液柱右侧刚好移到C处,则此时室内的温度为 。
23.(2021七上·天台期末)疫情期间,各种医疗器械发挥了重要作用。
(1)图甲中体温计的读数为 ℃。
(2)图乙是一个医用注射器,注射器上标有刻度部分的长度为 厘米。
24.(2021七上·淳安期末)如图是小金自己动手制作的一个气体温度计的示意图。瓶中装的是气体, 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整个装置气密性良好。
(1)小金设计此气体温度计是根据气体的 原理制作而成的。
(2)温度降低时液柱向 (选填“左”或“右”) 移动。
(3)使用中发现玻璃管中液柱移动不明显,示数不够精确。对此请你提出一条提 高测量精确度的建议: 。
25.(2022七上·缙云期末)在测量实验中,正确的操作和读数是准确测量的前提。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两位同学分别用A、B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如图甲所示,较准确的测得木块长度的同学所得的值是 cm。
(2)如图乙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 ℃;我国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平均气温为-25℃,最低气温可达-88.3℃,依据表格所提供的数据,在南极站测气温时应选用 温度计。
物质 熔点(℃) 沸点(℃)
酒精 -107℃ 78℃
水银 -39℃ 357℃
三、实验探究题
26.(2022七上·慈溪竞赛)某同学家里装修,所用墙纸的规格是“0.53m×10m(宽×长),厚度 T=0.63mm”,他想测量一下墙纸厚度是否属实,实验步骤如下:
A.用刻度尺测出一张废弃的墙纸长度为L
B.把纸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数出圈数为n圈
C.用刻度尺测出铅笔的直径为D1
D.用刻度尺测出圆环的直径为D2
(1)以上步骤中,若去掉步骤A,则实验步骤合理的顺序是 ;墙纸厚度的表达式T= 。
(2)该同学一共测了三次,每次墙纸都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的不同位置进行读数,结果三次读数都不相同,产生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
A.每次绕的松紧程度不同 B.刻度尺的刻度不均匀
C.墙纸厚度不均匀 D.读数时小数点点错
27.(2021七上·温岭期中)17世纪时,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曾设计过一种温度计,其结构为:一根麦秆粗细的玻璃管,一端与鸡蛋大小的玻璃泡相连,另一端竖直插在水槽中,并使玻璃管内吸入一段水柱,根据管内水柱的高度的变化,可测出相应的环境温度。为了探究“伽利略温度计”的工作过程,课题小组的同学按照资料中描述,自制了如图所示的测温装置,图中A为一个小塑料瓶,B为饮料吸管,通过一个软木塞与A连通,管的下端竖直插在一个大水槽中,使吸管内外的水面有一高度差h。在不同温度下,课题组分别测出了对应的水柱高度h:
温度(℃) 17 21 23 25 27
高度 h(cm) 30.0 19.7 14.6 9.4 4.2
相邻高度的 高度差Δh(cm) 5.2 5.1 M 5.2
(1)水柱高度h 随温度的升高而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2)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出空格 M 的数值为 。
(3)该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 (填“液体的热胀冷缩”或“气体的热胀冷缩”)。
(4)若在不同的高度, 吸管上刻有对应的温度值, 则吸管上温度的数值从上往下看,依次是由 (填“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
28.(2021七上·温岭期中)小科同学为了研究水的一些特性,做了如下的实验: 将 100 克水倒入一只烧杯中。然后让 他们自然冷却并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测量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记录数据如下表。
时间/分钟 0 2 4 6 8 10 12 14 16
温度/℃ 36 35 34 33 32 31 30 30 30
(1)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当时室温大约为 ℃
(2)下面是小科根据表中的数据绘制一张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你认为下列图中能正确反映实 验过程的是____。
A.
B.
C.
D.
(3)小科同学在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步骤如下,合理的顺序是: 。
①在温度计的液面不再升高时读取示数
②选取适当的温度计
③估计液体的温度 ④让温度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几分钟 ⑤取出温度计
29.(2021七上·乐清期中)小江和小丽两同学分别用量筒测量一个小石块的体积。
小江同学的做法:先将小石块置于量筒中,同时往量筒中注入水,使小石块全部浸没水中,
记下水和小石块的总体积V1;然后取出小石块,记下取出小石块后水的体积V2;计算小石块的体积为V1-V2。
小丽同学的做法:先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然后轻轻放入小石块,使小石块完全浸没在量筒里的水中,记下此时小石块和水的总体积V2;计算小石块的体积为V2-V1。
比较这两种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应该选择 (选填“小江”或“小丽”)的方法。
(2)实验后两同学对测量结果进行了讨论,以下操作会导致测量结果(小石块体积)偏小的是 。
A.注入一定量水后俯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
B.待小石块浸没后仰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
C.捆绑小石块的绳太粗,读数均正确
(3)小江同学提出量筒也可以测量气体的体积,利用等效替代法,通过读取液体的体积来测量气体的体积,如图2所示,a、b、c三个装置中能实现这一目的的是 。
四、解答题
30.(2022七上·婺城期末)由于“新冠”疫情的持续,外加“双减”政策中托管服务的落地,学校要求学生每天在校进行“三检”,分别是晨检、午检和晚检。请回答:
(1)晨检时值周老师用红外线测温仪测得小科同学体温如图甲所示,可以判断小科的体温为 (填“正常”或“不正常”)。
(2)小虹同学早上起来感觉有点头晕发热,妈妈送她去医院做了检查。医生用体温计给她测体温,测得小虹体温如图乙所示,为 ℃,接着又给她化验血液以及核酸检测等。医生采取这些行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 (填字母编号)。
A.建立假设 B.获取事实与证据 C.制定计划 D.提出问题
(3)小虹在测量体温后仔细观察该体温计的结构,她的想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编号)。
A.该体温计能准确到0.01℃
B.用该体温计也可以测量冰水的温度
C.该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D.该体温计形状接近三棱柱,主要目的为美观
31.(2022七上·奉化期末)如图表示测定金属丝直径的办法,请据图回答:
(1)图中紧密排绕的细金属丝的总长度 mm。
(2)细金属丝的直径是 厘米。(保留两位小数)
(3)若在数匝数时多数了2即,则朝量结果将偏 。
32.(2022七上·奉化期末)如图所示是小科同学设计的一个气体温度计的示意图,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处不漏气,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
(1)在标准大气压下,先把瓶放到冰水混合物中,一段时间后液柱稳定在A,此处标注 ℃,再把瓶浸在沸水中,待稳定后,在液柱处作好标记B.然后把装置放在室内,液柱稳定在C点,用刻度尺测得AB为25cm。BC为18cm,则此时室温为 ℃。
(2)若要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可对该温度计采取的改进措施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量筒的读数方法分析判断。
【解答】测量液体体积时,视线必须与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则小科的读数准确,而小明的错误,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2.【答案】D
【知识点】估测
【解析】【分析】根据对长度、温度、体积和质量的认识判断。
【解答】A.初中生的身高大约1.6m,而课桌的高度大约要腰间,即大约0.8m,故A错误;
B.温暖舒适的气温为25℃ ,故B错误;
C.人体的质量大约50kg,密度与水差不多,那么人体的体积:,故C错误;
D.一个鸡蛋的质量为50g,在正常范围内,故D正确。
故选D。
3.【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对质量、温度、体积和长度的测量的认识判断。
【解答】A.测量物体的质量时,不能用手直接拿砝码,故A错误;
B.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不能碰容器的侧壁和底部,故B错误;
C.读取量筒的示数时,视线应该与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故C错误;
D.测量圆柱的直径时,可以用两个三角板的直角边夹住圆柱,再将一个刻度尺放在三角板的下面,且两个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与下面的直尺重合,此时两个三角板的直角边之间的距离就是圆柱的底面直径,故D正确。
故选D。
4.【答案】A
【知识点】估测
【解析】【分析】根据对质量、长度、时间的认识判断。
【解答】A.水珠很小,质量约为0.05克,在正常范围内,故A符合题意;
B.水珠直径约为0.5cm,故B不合题意;
C.玉米叶片厚约2mm,故C不合题意;
D.水珠落到地面的时间约为1s,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5.【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时,测量结果虽然略有差异,但相差不大,据此去掉错误数据,然后计算出剩余数据的平均值即可。
【解答】比较可知,26.20cm明显偏大,它的准确值部分与其他三组数据都不同,因此是错误的。
课本的长度应该为:。
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6.【答案】D
【知识点】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测量结果=;
(2)根据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判断;
(3)根据长度结果=分析;
(4)根据天平的测量方法判断。
【解答】A.用托盘天平测小石块质量时,砝码掉落桌面沾水直接放回使用,那么砝码的质量会偏大,即质量标准偏大,根据“质量测量结果=”可知,测量结果会偏小,故A不合题意;
B.用温度计测沸水湿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那么温度计的示数会迅速下降,则测量结果偏小,故B不合题意;
C.用皮卷尺测长度时,用力拉皮尺,则刻度之间的距离会变大,即长度标准变大,根据“长度结果=”可知,测量结果会偏小,故C不合题意;
D.调节天平平衡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处左侧就停止调节,即左盘重右盘轻,那么放入砝码后,砝码的部分质量先用于抵消这部分缺少的质量,剩余的才是物体的真实质量,即放入的砝码质量很大偏大,即测量结果偏大,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7.【答案】D
【知识点】估测
【解析】【分析】根据对温度、质量、长度和体积的理解分析判断。
【解答】A.小滨的正常体温约为37℃,故A错误;
B.小滨身体的质量约为50kg,故B错误;
C.新型冠状病毒直径大约100nm=100×10-9m=10-7m,故C错误;
D.教室的长、宽和高,大约为10m、6m和3m,则教室容积大约为:V=abc=10m×6m×3m=180m3≈200立方米,故D正确。
故选D。
8.【答案】A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小滨俯视读数,那么读出的示数偏大,而实际得到的体积偏小,即实际量取的药水体积可能小于10mL。
故A正确,而B、C、D不合题意。
故选A。
9.【答案】B
【知识点】估测
【解析】【分析】(1)根据长度的测量方法判断;
(2)(3)根据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分析;
(4)根据对天平使用方法的认识分析。
【解答】A.运动会时,用拉得过紧的皮尺去测量同学的跳远成绩,会使刻度尺的刻度间距变大,根据“”可知,测量值会偏小,故A错误;
B.在温暖的实验室用温度计测冰水混合物温度时,将温度计取出读数,由于室温较高,所以温度计的示数会马上升高,则测量值偏大,故B正确;
C.用体温计测体温前,没有用力甩体温计,测量值可能会偏大,故C错误;
D.用托盘天平测金属块质量时,砝码磨损,根据“”可知,测量值会偏大,故D错误。
故选B。
10.【答案】B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范分析。
【解答】A.温度计的液泡没有与水充分接触,故A错误。
B.温度计没有碰容器的侧壁和底部,且与水充分接触,故B正确;
C.温度计的液泡不能碰烧杯的侧壁,故C错误;
D.温度计的液泡不能碰烧杯的底部,故D错误;
故选B。
11.【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时,测量结果略有差异但是相差不大,据此排除错误数据,再计算出剩余数据的平均值即可。
【解答】比较可知,3.95厘米明显偏大,为错误数据,将其去掉。
那么这个日历本的厚度为:
;
则每张日历纸的厚度为:
。
故选B。
12.【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测量的定义判断。
【解答】用刻度尺量某物体的长度,用天平称某物体的质量,用量筒测某液体的体积,都是与公认标准的比较,都是测量,故A、B、D不合题意;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细胞,只是观察,并没有进行比较,不是测量,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13.【答案】D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分析这个简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然后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当外界温度升高后,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压强增大,于是玻璃管内的液面下降;反之,温度降低后,瓶内空气体积缩小,压强减小,于是玻璃管内液面升高,因此该温度计利用的是气体的热胀冷缩,故A、B错误;
当温度降低后,瓶内空气体积缩小,根据m=ρV可知,气体的密度增大,故C错误;
A瓶的容积越大,里面空气的体积越大,则升高相同温度时体积的变化量越大,于是玻璃管内液面的高度变化越明显,即测量精度越好,故D正确。
故选D。
14.【答案】C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排水法测物体体积的方法判断。
【解答】步骤C中,量筒的示数54毫升=V水+V金属;步骤D中,量筒的示数60毫升=V水+V金属+V塑料盒。二者相减得到,塑料盒的体积V塑料盒=60毫升-54毫升=6毫升=6cm3,故A、B错误,C正确;
只要塑料盒完全浸没在水中,它在水中的深度最测量结果没用影响,故D错误。
故选C。
15.【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计算出各组数据的平均值即可。
【解答】该物体的长度为:。
故选D。
16.【答案】(1)5.20cm
(2)(D2-D1)/2n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特殊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1)根据甲图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分别读出准确值和估读值,最后将二者相加得到铅笔的长度。
(2)根据图乙确定外圈直径、内圈直径和纸带厚度的关系,然后计算即可。
【解答】(1)根据图甲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则铅笔的长度为:7.20cm-2.00cm=5.20cm;
(3)根据乙图可知,外圈的半径=内圈的半径+纸带厚度×n;
即:;
解得:纸带厚度。
17.【答案】(1)36.8℃;热胀冷缩
(2)降低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图甲确定体温计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液面位置读出示数。根据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解答。
(2)根据二力平衡原理和液体压强公式p=ρ液gh分析。
【解答】(1)根据图甲可知,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则读数为36℃+0.1℃×8=36.8℃。该体温计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进行设计。
(2)根据图乙可知,当管内液柱高度不变时,外面的大气压强等于瓶内气压与管内液体压强之和,即p大气=p内+p液。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液gh可知,如果液面上升,那么p液增大,则p内减小,那么瓶内气体体积缩小,应该是气温降低了。
18.【答案】36.8;-12;液体热胀冷缩;量程不同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2)根据图片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液面位置读出示数;
(3)根据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解答;
(4)从结构和使用方法上比较二者的不同。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左边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则示数为36.8℃;右边寒暑表的分度值为1℃,因为刻度值向下增大,那么实际温度在0℃以下,则示数为-12℃,
(2)它们的工作原理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体温计和寒暑表的不同:①量程不同,体温计的量程为35~42℃,寒暑表的量程为-20℃~50℃;
②分度值不同,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寒暑表的分度值为1℃;
③体温计的液泡上方有一段细小的弯曲,而寒暑表则没有。
19.【答案】2.50;0.14;大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分别记录所对的两个刻度值,然后相减得到物体的长度;
(2)导线的直径=;
(3)根据“测量结果=直径和+空隙”分析。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则导线的直径和为:4.00cm-1.50cm=2.50cm;
(2)线圈共有18圈,则导线的直径为:;
(3)若在绕线时匝与匝之间留有间隙,那么测量的结果就是导线的直径和空隙的和,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偏大。
20.【答案】液体的热胀冷缩;37.6℃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解答;
(2)根据图片确定体温计的分度值,再根据水银柱的位置读出体温计的示数。
【解答】(1)常用的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根据图片可知,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则此时示数为:37℃+0.1℃×6=37.6℃。
21.【答案】(1)1mm(或0.1cm)
(2)B
(3)2.75(2.71~2.79之间均可)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大格表示的长度除以中间的小格数;
(2)根据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判断;
(3)长度的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读值。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上一个大格表示1cm,中间有10个小格,则刻度尺的最小刻度:1cm÷10=0.1cm=1mm;
(2)刻度尺的刻度要最大程度的接近被测物体,则正确的是B。
(3)金属片的长度为:7.75cm-5.00cm=2.75cm。
22.【答案】(1)气体的热胀冷缩
(2)2.5(2.45-2.50均可得分)
(3)30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甲图可知,当外界温度升高时,瓶内气体体积膨胀,压强增大,于是液柱向左移动;温度降低时,瓶内气体体积缩小,压强减小,于是液柱向右移动;
(2)根据乙图,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记录测量结果;
(3)温度计上的刻度是均匀的,即温度的变化量与液柱的移动距离呈正比,据此分析计算即可。
【解答】(1)此温度计是根据气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2)根据图乙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则AB的长度为:5.50cm3.00cm=2.50cm;
(3)温度计上的刻度是均匀的,即温度的变化量与液柱的移动距离呈正比,
BC之间的距离为1.50cm,
当液柱移动到C处时,得到:;
解得:x=30℃。
23.【答案】(1)37.8
(2)3.00(或3.0、3)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甲图确定体温计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液柱的位置读出示数。
(2)根据乙图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记录长度的结果即可。
【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则现在它的示数为:37℃+0.1℃×8=37.8℃。
(2)根据图乙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则准确值为3.0cm,估读值为0.00cm,那么注射器标有刻度部分的长度为:3.0cm+0.00cm=3.00cm。
24.【答案】(1)热胀冷缩
(2)右
(3)换用更细的弯管(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外界气温升高时,瓶内气体体积膨胀,压强增大,于是液柱向左移动;气温降低时,瓶内气体体积缩小,压强减小,于是液柱向右移动。
(2)根据(1)中的分析解答;
(3)根据V=SL分析解答。
【解答】(1)小金设计此气体温度计是根据气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作而成的。
(2)温度降低时,瓶内空气体积缩小,压强减小,于是液柱向右移动;
(3)根据V=SL可知,当瓶内气体体积增加量相同时,玻璃弯管越细,则液柱移动的距离越远,那么测量精度越大,因此建议为:换用更细的弯管。
25.【答案】(1)2.20
(2)-3;酒精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图甲确定两把刻度尺的分度值,分度值越小越准确,然后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记录测量结果。
(2)根据图乙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并确定实际温度在0℃以上还是以下,最后根据液面位置读出示数。
(3)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只有为液态,才能测量物体的温度,将两种液体的测温范围与实际温度比较即可。
【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A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B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5cm,因此A的分度值较小,测量更准确,则木块的边长为:2.2cm+0.00cm=2.20cm。
(2)根据乙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实际温度在0℃以下,则实际温度为-3℃。
南极的温度范围为-25℃~-83.3℃, 酒精的测温范围为-107℃~78℃,而水银的测温范围为-39℃~357℃,因此南极的温度范围在酒精的测量范围内,应该选择酒精温度计。
26.【答案】(1)BCD或BDC;
(2)A;B;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可知,圆环的半径和铅笔的半径之差就是n层墙纸的总厚度,然后用总厚度除以层数n就能计算出墙纸的厚度;
(2)测量工具的精确度、测量物体本身厚度是否均匀,或者缠绕的松紧程度都会影响最终的测量值,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确测量一张墙纸的方法:找一支圆铅笔,把纸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数出圈数为n圈,用刻度尺测出铅笔的直径为D,用刻度尺测出圆环的直径为D,所以没有必要的步骤为A。
若去掉步骤A,则实验步骤合理的顺序是 BCD或BDC 。
(2)A.在测量原理和方法一样的情况下,误差是由于测量者的人为客观原因及测量工具本身的准确程度引起的,人在绕纸的时候,可能用力的大小不同,造成松紧程度不同,会产生误差,故A符合题意;
B.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在测量中会产生误差,故B符合题意;
C.墙纸自身可能粗细不够均匀,会导致误差的产生,故C符合题意;
D. 读数时由于粗心,小数点记错位置,属于测量错误,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BC。
27.【答案】(1)降低
(2)5.2
(3)气体的热胀冷缩
(4)由小到大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水柱高度岁温度的变化规律;
(2)将前后两个液柱的高度相见得到高度差;
(3)根据温度计的工作过程分析其工作原理;
(4)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吸管上刻度的分布规律。
【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水柱高度h 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2)空格M处的高度差为:14.6cm-9.4cm=5.2cm;
(3)根据图片可知,当温度升高时,瓶内空气体积膨胀,则玻璃管内水面下降;反之,玻璃管内水面上升,因此工作原理为:气体的热胀冷缩。
(4)根据表格可知,液柱的高度越小,刻度越靠下,而温度越高,因此管上温度的数值从上往下看,依次是由小到大。
28.【答案】(1)30
(2)D
(3)③②④①⑤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当水的温度高于室温时,水的温度会不断下降。当水温和室温相同时,水温会保持不变。
(2)根据表格分析水温的变化规律即可;
(3)根据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解答。
【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当水温达到30℃时就保持不变了,则当时的室温大约为30℃。
(2)根据表格可知,水温先不断降低,然后保持不变,故选D。
(3)小科同学在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步骤如下:。
③估计液体的温度 ;
②选取适当的温度计;
④让温度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几分钟
①在温度计的液面不再升高时读取示数;
⑤取出温度计 。
则合理的顺序为:③②④①⑤。
29.【答案】(1)小丽
(2)A;B
(3)C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量筒的使用、体积的测量,属于较难的实验设计。
(1)根据两种方法求体积的过程中的误差选择;
(2)量筒读数时,一些注意事项,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 小江 同学的操作中,将小石块提出量筒时,小石块上会附着一些水,使测量的小石块的体积偏大,计算的密度不准确,故选 小丽 。
(2)A.注入一定量水后俯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会造成测出的小石块的体积偏小,符合题意;
B.待小石块浸没后仰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会造成测出的小石块的体积偏小,符合题意;
C.捆绑小石块的绳太粗,读数均正确,会造成测出的小石块的体积偏大,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30.【答案】(1)正常
(2)38.1;B
(3)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将体温计的示数与人体的正常体温进行比较即可;
(2)根据乙图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液面位置读出体温。根据探究实验的步骤和环节分析判断。
(3)根据对体温计的结构、用途和使用方法的认识判断。
【解答】(1)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7℃,根据甲图可知,小科的体温为36.5℃。比较可知,小科的体温略低,是正常的。
(2)根据乙图可知,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则小虹的体温为38.1℃。医生给她化验血液和检测核酸,其实就是获取事实与证据,判断她是否患病,故选B。
(3)A.该体温计能准确到0.1℃,故A错误;
B.体温计的测温范围为35℃~42℃,而冰水的温度为0℃,则不能用该体温计测量冰水的温度,故B错误;
C.体温计的液泡上方有细小的弯曲,可以保证水银柱不回流,所以该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故C正确;
D.该体温计形状接近三棱柱,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可以借助放大作用,看清细小的水银柱所对的刻度值,故D错误。
故选C。
31.【答案】(1)24.8
(2)0.17
(3)小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从左向右数,可数出金属丝的圈数;
(2)由图确定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由图知,金属丝的端点没有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齐,金属丝两端点所对应的刻度尺示数之差等于金属丝的总长度;
(3)根据金属丝的圈数及总长度,可求出金属丝是直径.
【解答】(1)图中紧密排绕的细金属丝的总长度: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1mm,金属丝的总长度是7.48cm-5.00cm=2.48 cm;
(2)由图可,金属丝的圈数是15;
细金属丝的直径直径
(3)由可知,若在数匝数时多数了2即,则朝量结果将偏小。
32.【答案】(1)0;28
(2)①增大烧瓶的容积;②使用更细的玻璃管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水沸腾的温度为100℃。温度计上的刻度的变化量与温度的变化量成正比,设实际温度为t,那么得到:,据此分析计算。
(2)根据V=SL可知,当玻璃管的粗细不变时,烧瓶的体积越大,液柱的移动距离越大,则测量越精确。当烧瓶的体积不变时,玻璃管越细,液柱的移动距离越大,则测量越精确。
【解答】(1)在标准大气压下,先把瓶放到冰水混合物中,一段时间后液柱稳定在A,此处标注0℃.
用刻度尺测得AB为25cm。BC为18cm时,根据得到;;
解得:t=28℃。
(2)若要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可对该温度计采取的改进措施是:①增大烧瓶的容积;②使用更细的玻璃管。
1 / 1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1.4科学测量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2七上·婺城期末)在一次进行盐水体积测量的实验中,坐在座位上的小科同学按实验要求对放在课桌上量筒中的盐水进行了读数,站在他身后的小明同学也同时进行了读数,他们将数据记录在了数据表格中,分别是40mL和43mL,那么盐水的体积应该是( )
A.41.5mL B.40mL C.42mL D.43mL
【答案】B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量筒的读数方法分析判断。
【解答】测量液体体积时,视线必须与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则小科的读数准确,而小明的错误,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2.(2022七上·婺城期末)对需测量的科学量进行估计,是我们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下列估测的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 )
A.课桌的高度为1.6m B.温暖舒适的气温为37℃
C.人体的体积为5m3 D.一个鸡蛋的质量为50g
【答案】D
【知识点】估测
【解析】【分析】根据对长度、温度、体积和质量的认识判断。
【解答】A.初中生的身高大约1.6m,而课桌的高度大约要腰间,即大约0.8m,故A错误;
B.温暖舒适的气温为25℃ ,故B错误;
C.人体的质量大约50kg,密度与水差不多,那么人体的体积:,故C错误;
D.一个鸡蛋的质量为50g,在正常范围内,故D正确。
故选D。
3.(2022七上·奉化期末)下图所示的四种测量方法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对质量、温度、体积和长度的测量的认识判断。
【解答】A.测量物体的质量时,不能用手直接拿砝码,故A错误;
B.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不能碰容器的侧壁和底部,故B错误;
C.读取量筒的示数时,视线应该与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故C错误;
D.测量圆柱的直径时,可以用两个三角板的直角边夹住圆柱,再将一个刻度尺放在三角板的下面,且两个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与下面的直尺重合,此时两个三角板的直角边之间的距离就是圆柱的底面直径,故D正确。
故选D。
4.(2022七上·奉化期末)如图所示,清晨一颗小水珠即将从离地面0.5米高的玉米叶掉下,下列相关估算最接近事实的是( )
A.水珠质量约为0.05克 B.水珠直径约为5cm
C.玉米叶片厚约2cm D.水珠落到地面的时间约为1分钟
【答案】A
【知识点】估测
【解析】【分析】根据对质量、长度、时间的认识判断。
【解答】A.水珠很小,质量约为0.05克,在正常范围内,故A符合题意;
B.水珠直径约为0.5cm,故B不合题意;
C.玉米叶片厚约2mm,故C不合题意;
D.水珠落到地面的时间约为1s,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5.(2022七上·奉化期末)如图是一本七年级科学课本,小科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该书的长度,记录的结果分别是25.19cm、25.18cm、26.20cm、25.19cm,其中错误的结果和最接近课本的真实值分别是( )
A.25.19cm 25.44cm B.26.20cm 25.44cm
C.26.20cm 25.19cm D.26.20cm 25.187cm
【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时,测量结果虽然略有差异,但相差不大,据此去掉错误数据,然后计算出剩余数据的平均值即可。
【解答】比较可知,26.20cm明显偏大,它的准确值部分与其他三组数据都不同,因此是错误的。
课本的长度应该为:。
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6.(2022七上·奉化期末)下列是小科同学整理的“错误操作”与对应测量结果。下列各选项中,测量结果与“错误操作”能够对应的是( )
选项 错误操作 测量结果
A 用托盘天平测小石块质量时,砝码掉落桌面沾水直接放回使用 偏大
B 用温度计测沸水湿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 偏大
C 用皮卷尺测长度时,用力拉皮尺 偏大
D 调节天平平衡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处左侧就停止调节 偏大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测量结果=;
(2)根据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判断;
(3)根据长度结果=分析;
(4)根据天平的测量方法判断。
【解答】A.用托盘天平测小石块质量时,砝码掉落桌面沾水直接放回使用,那么砝码的质量会偏大,即质量标准偏大,根据“质量测量结果=”可知,测量结果会偏小,故A不合题意;
B.用温度计测沸水湿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那么温度计的示数会迅速下降,则测量结果偏小,故B不合题意;
C.用皮卷尺测长度时,用力拉皮尺,则刻度之间的距离会变大,即长度标准变大,根据“长度结果=”可知,测量结果会偏小,故C不合题意;
D.调节天平平衡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处左侧就停止调节,即左盘重右盘轻,那么放入砝码后,砝码的部分质量先用于抵消这部分缺少的质量,剩余的才是物体的真实质量,即放入的砝码质量很大偏大,即测量结果偏大,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7.(2022七上·滨江期末)新型冠状病毒平均直径大约为100nm,主要依托飞沫传播。疫情期间,小滨同学戴着口罩去.上学,在校门口电子体温计测得小滨体温正常后,他进入教室开始了一天的学习。根.据以上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滨的正常体温约为39.3℃ B.小滨身体的质量约为500g
C.新型冠状病毒直径大约10°m D.教室的容积大约为200立方米
【答案】D
【知识点】估测
【解析】【分析】根据对温度、质量、长度和体积的理解分析判断。
【解答】A.小滨的正常体温约为37℃,故A错误;
B.小滨身体的质量约为50kg,故B错误;
C.新型冠状病毒直径大约100nm=100×10-9m=10-7m,故C错误;
D.教室的长、宽和高,大约为10m、6m和3m,则教室容积大约为:V=abc=10m×6m×3m=180m3≈200立方米,故D正确。
故选D。
8.(2022七上·滨江期末)小滨发烧就医后,医生建议使用右图退烧药水,每次10毫升,可间隔4-6小时重复用药。在量取10毫升退烧药水时,小滨俯视读数,那么他实际所量取药水可能是( )
A.9毫升 B.10毫升 C.15毫升 D.18毫升
【答案】A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小滨俯视读数,那么读出的示数偏大,而实际得到的体积偏小,即实际量取的药水体积可能小于10mL。
故A正确,而B、C、D不合题意。
故选A。
9.(2022七上·滨江期末)因工具使用过程中出 现错误,致使测量出现偏差的事时有发生,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运动会时,用拉得过紧的皮尺去测量同学的跳远成绩,测量值会偏大
B.在温暖的实验室用温度计测冰水混合物温度时,将温度计取出 读数,测量值偏大
C.用体温计测体温前,没有用力甩体温计,测量值可能会偏小
D.用托盘天平测金属块质量时,砝码磨损,测量值会偏小
【答案】B
【知识点】估测
【解析】【分析】(1)根据长度的测量方法判断;
(2)(3)根据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分析;
(4)根据对天平使用方法的认识分析。
【解答】A.运动会时,用拉得过紧的皮尺去测量同学的跳远成绩,会使刻度尺的刻度间距变大,根据“”可知,测量值会偏小,故A错误;
B.在温暖的实验室用温度计测冰水混合物温度时,将温度计取出读数,由于室温较高,所以温度计的示数会马上升高,则测量值偏大,故B正确;
C.用体温计测体温前,没有用力甩体温计,测量值可能会偏大,故C错误;
D.用托盘天平测金属块质量时,砝码磨损,根据“”可知,测量值会偏大,故D错误。
故选B。
10.(2022七上·滨江期末)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水的温度,下图所示的几种做法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范分析。
【解答】A.温度计的液泡没有与水充分接触,故A错误。
B.温度计没有碰容器的侧壁和底部,且与水充分接触,故B正确;
C.温度计的液泡不能碰烧杯的侧壁,故C错误;
D.温度计的液泡不能碰烧杯的底部,故D错误;
故选B。
11.(2022七上·临海期末)中考百日倒计时日历本共有100页(50张),某同学用刻度尺进行了四次测量,量出这本日历本的厚度为2.00厘米、3.95厘米、1.95厘米、2.05厘米,则每张日历纸的厚度约为( )
A.0.05厘米 B.0.04厘米 C.0.03厘米 D.0.02厘米
【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时,测量结果略有差异但是相差不大,据此排除错误数据,再计算出剩余数据的平均值即可。
【解答】比较可知,3.95厘米明显偏大,为错误数据,将其去掉。
那么这个日历本的厚度为:
;
则每张日历纸的厚度为:
。
故选B。
12.(2021七上·温州期末)测量是一个把待测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下列实验过程中没有用到测量的是( )
A.用刻度尺量某物体的长度 B.用天平称某物体的质量
C.用显微镜观察洋葱细胞 D.用量筒测某液体的体积
【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测量的定义判断。
【解答】用刻度尺量某物体的长度,用天平称某物体的质量,用量筒测某液体的体积,都是与公认标准的比较,都是测量,故A、B、D不合题意;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细胞,只是观察,并没有进行比较,不是测量,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13.(2021七上·天台期末)如图是一个简易温度计。A是玻璃瓶,B是透明吸管,通过橡皮塞与A连通,管的下端竖直插在水槽中,使管内外水面有一高度差h。该温度计( )
A.利用了液体的热胀冷缩
B.当温度升高,h将变大
C.当温度降低,A内气体的密度变小
D.适当增大A瓶容积,可以提高测量精确度
【答案】D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分析这个简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然后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当外界温度升高后,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压强增大,于是玻璃管内的液面下降;反之,温度降低后,瓶内空气体积缩小,压强减小,于是玻璃管内液面升高,因此该温度计利用的是气体的热胀冷缩,故A、B错误;
当温度降低后,瓶内空气体积缩小,根据m=ρV可知,气体的密度增大,故C错误;
A瓶的容积越大,里面空气的体积越大,则升高相同温度时体积的变化量越大,于是玻璃管内液面的高度变化越明显,即测量精度越好,故D正确。
故选D。
14.(2021七上·天台期末)塑料盒不能沉入水中。为了测量它的体积,某同学采用了如图所示的方法(绳子体积忽略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塑料盒的体积是1 cm3
B.没有步骤A和C也能测出塑料盒体积
C.根据C和D可以测出塑料盒的体积
D.塑料盒浸没深度的大小对测量结果有影响
【答案】C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排水法测物体体积的方法判断。
【解答】步骤C中,量筒的示数54毫升=V水+V金属;步骤D中,量筒的示数60毫升=V水+V金属+V塑料盒。二者相减得到,塑料盒的体积V塑料盒=60毫升-54毫升=6毫升=6cm3,故A、B错误,C正确;
只要塑料盒完全浸没在水中,它在水中的深度最测量结果没用影响,故D错误。
故选C。
15.(2021七上·淳安期末)小金利用毫米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 3.45 厘米、3.46 厘米、3.44 厘米、3.47 厘米,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
A.3.44 厘米 B.3.45 厘米 C.3.455 厘米 D.3.46 厘米
【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计算出各组数据的平均值即可。
【解答】该物体的长度为:。
故选D。
二、填空题
16.(2022七上·婺城期末)在练习“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实验中,小科同学做了以下两个实验。请回答:
(1)如图甲所示,小科利用刻度尺测得铅笔的长度是 。
(2)小科要测一纸带的厚度,纸带厚薄均匀,他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环内,如图乙所示,纸带环绕了n圈,则纸带厚度是 (用相关字母表示)。
【答案】(1)5.20cm
(2)(D2-D1)/2n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特殊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1)根据甲图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分别读出准确值和估读值,最后将二者相加得到铅笔的长度。
(2)根据图乙确定外圈直径、内圈直径和纸带厚度的关系,然后计算即可。
【解答】(1)根据图甲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则铅笔的长度为:7.20cm-2.00cm=5.20cm;
(3)根据乙图可知,外圈的半径=内圈的半径+纸带厚度×n;
即:;
解得:纸带厚度。
17.(2022七上·奉化期末)请据以下甲、乙两图回答相关问题:
(1)图甲所示的体温计读数为 ,该体温计根据液体的 性质进行设计。
(2)图乙为世界上第一支伽利略气体温度计原理图,其中球形容器内是空气,下方的容器里盛的是水。若发现液面由A上升到B位置,则表明气温 (填“升高”或“降低”)。
【答案】(1)36.8℃;热胀冷缩
(2)降低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图甲确定体温计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液面位置读出示数。根据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解答。
(2)根据二力平衡原理和液体压强公式p=ρ液gh分析。
【解答】(1)根据图甲可知,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则读数为36℃+0.1℃×8=36.8℃。该体温计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进行设计。
(2)根据图乙可知,当管内液柱高度不变时,外面的大气压强等于瓶内气压与管内液体压强之和,即p大气=p内+p液。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液gh可知,如果液面上升,那么p液增大,则p内减小,那么瓶内气体体积缩小,应该是气温降低了。
18.(2022七上·滨江期末)如图所示为体温计和寒暑表的一部分,其中体温计的读数为 ℃,寒暑表的读数为 "C。 它们的工作原理都是根据 性质制成的,体温计与寒暑表的不同之处是 (写出1条)。
【答案】36.8;-12;液体热胀冷缩;量程不同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2)根据图片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液面位置读出示数;
(3)根据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解答;
(4)从结构和使用方法上比较二者的不同。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左边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则示数为36.8℃;右边寒暑表的分度值为1℃,因为刻度值向下增大,那么实际温度在0℃以下,则示数为-12℃,
(2)它们的工作原理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体温计和寒暑表的不同:①量程不同,体温计的量程为35~42℃,寒暑表的量程为-20℃~50℃;
②分度值不同,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寒暑表的分度值为1℃;
③体温计的液泡上方有一段细小的弯曲,而寒暑表则没有。
19.(2022七上·滨江期末)为了较准确地测出金属导线的直径,他采用了以下的办法:剪下一段导线后,将这段导线紧密地在一支铅笔上缠绕18圈,形成一个导线圈,再用一把刻度尺去测量这线圈的长度如图所示为 cm, 这一品牌导线的直径是 mm。 若在绕线时匝与匝之间留有间隙,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偏 (选填 “大”或“小”)
【答案】2.50;0.14;大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分别记录所对的两个刻度值,然后相减得到物体的长度;
(2)导线的直径=;
(3)根据“测量结果=直径和+空隙”分析。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则导线的直径和为:4.00cm-1.50cm=2.50cm;
(2)线圈共有18圈,则导线的直径为:;
(3)若在绕线时匝与匝之间留有间隙,那么测量的结果就是导线的直径和空隙的和,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偏大。
20.(2022七上·临海期末)下图是常用的体温计,它是根据 的原理制成的,此时指示的温度是 。
【答案】液体的热胀冷缩;37.6℃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解答;
(2)根据图片确定体温计的分度值,再根据水银柱的位置读出体温计的示数。
【解答】(1)常用的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根据图片可知,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则此时示数为:37℃+0.1℃×6=37.6℃。
21.(2022七上·临海期末)如图是某同学用刻度尺测量一金属片长度的情形。
(1)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 。
(2)A、B两种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
(3)用正确方法测得金属片的长度为 cm。
【答案】(1)1mm(或0.1cm)
(2)B
(3)2.75(2.71~2.79之间均可)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大格表示的长度除以中间的小格数;
(2)根据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判断;
(3)长度的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读值。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上一个大格表示1cm,中间有10个小格,则刻度尺的最小刻度:1cm÷10=0.1cm=1mm;
(2)刻度尺的刻度要最大程度的接近被测物体,则正确的是B。
(3)金属片的长度为:7.75cm-5.00cm=2.75cm。
22.(2021七上·温州期末)小明尝试自制一支温度计(如图甲)。烧瓶中装有空气,装置不漏气,玻璃管中间封有一段红色液柱。小明把该温度计先后放入10℃和60℃的水中,依次标出红色液柱右侧到达的位置为A和B(如图乙)。
(1)此温度计是根据 原理制成的。
(2)读出刻度尺所测AB段长度为 厘米。
(3)利用该温度计测室内温度,液柱右侧刚好移到C处,则此时室内的温度为 。
【答案】(1)气体的热胀冷缩
(2)2.5(2.45-2.50均可得分)
(3)30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甲图可知,当外界温度升高时,瓶内气体体积膨胀,压强增大,于是液柱向左移动;温度降低时,瓶内气体体积缩小,压强减小,于是液柱向右移动;
(2)根据乙图,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记录测量结果;
(3)温度计上的刻度是均匀的,即温度的变化量与液柱的移动距离呈正比,据此分析计算即可。
【解答】(1)此温度计是根据气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2)根据图乙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则AB的长度为:5.50cm3.00cm=2.50cm;
(3)温度计上的刻度是均匀的,即温度的变化量与液柱的移动距离呈正比,
BC之间的距离为1.50cm,
当液柱移动到C处时,得到:;
解得:x=30℃。
23.(2021七上·天台期末)疫情期间,各种医疗器械发挥了重要作用。
(1)图甲中体温计的读数为 ℃。
(2)图乙是一个医用注射器,注射器上标有刻度部分的长度为 厘米。
【答案】(1)37.8
(2)3.00(或3.0、3)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甲图确定体温计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液柱的位置读出示数。
(2)根据乙图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记录长度的结果即可。
【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则现在它的示数为:37℃+0.1℃×8=37.8℃。
(2)根据图乙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则准确值为3.0cm,估读值为0.00cm,那么注射器标有刻度部分的长度为:3.0cm+0.00cm=3.00cm。
24.(2021七上·淳安期末)如图是小金自己动手制作的一个气体温度计的示意图。瓶中装的是气体, 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整个装置气密性良好。
(1)小金设计此气体温度计是根据气体的 原理制作而成的。
(2)温度降低时液柱向 (选填“左”或“右”) 移动。
(3)使用中发现玻璃管中液柱移动不明显,示数不够精确。对此请你提出一条提 高测量精确度的建议: 。
【答案】(1)热胀冷缩
(2)右
(3)换用更细的弯管(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外界气温升高时,瓶内气体体积膨胀,压强增大,于是液柱向左移动;气温降低时,瓶内气体体积缩小,压强减小,于是液柱向右移动。
(2)根据(1)中的分析解答;
(3)根据V=SL分析解答。
【解答】(1)小金设计此气体温度计是根据气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作而成的。
(2)温度降低时,瓶内空气体积缩小,压强减小,于是液柱向右移动;
(3)根据V=SL可知,当瓶内气体体积增加量相同时,玻璃弯管越细,则液柱移动的距离越远,那么测量精度越大,因此建议为:换用更细的弯管。
25.(2022七上·缙云期末)在测量实验中,正确的操作和读数是准确测量的前提。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两位同学分别用A、B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如图甲所示,较准确的测得木块长度的同学所得的值是 cm。
(2)如图乙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 ℃;我国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平均气温为-25℃,最低气温可达-88.3℃,依据表格所提供的数据,在南极站测气温时应选用 温度计。
物质 熔点(℃) 沸点(℃)
酒精 -107℃ 78℃
水银 -39℃ 357℃
【答案】(1)2.20
(2)-3;酒精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图甲确定两把刻度尺的分度值,分度值越小越准确,然后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记录测量结果。
(2)根据图乙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并确定实际温度在0℃以上还是以下,最后根据液面位置读出示数。
(3)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只有为液态,才能测量物体的温度,将两种液体的测温范围与实际温度比较即可。
【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A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B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5cm,因此A的分度值较小,测量更准确,则木块的边长为:2.2cm+0.00cm=2.20cm。
(2)根据乙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实际温度在0℃以下,则实际温度为-3℃。
南极的温度范围为-25℃~-83.3℃, 酒精的测温范围为-107℃~78℃,而水银的测温范围为-39℃~357℃,因此南极的温度范围在酒精的测量范围内,应该选择酒精温度计。
三、实验探究题
26.(2022七上·慈溪竞赛)某同学家里装修,所用墙纸的规格是“0.53m×10m(宽×长),厚度 T=0.63mm”,他想测量一下墙纸厚度是否属实,实验步骤如下:
A.用刻度尺测出一张废弃的墙纸长度为L
B.把纸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数出圈数为n圈
C.用刻度尺测出铅笔的直径为D1
D.用刻度尺测出圆环的直径为D2
(1)以上步骤中,若去掉步骤A,则实验步骤合理的顺序是 ;墙纸厚度的表达式T= 。
(2)该同学一共测了三次,每次墙纸都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的不同位置进行读数,结果三次读数都不相同,产生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
A.每次绕的松紧程度不同 B.刻度尺的刻度不均匀
C.墙纸厚度不均匀 D.读数时小数点点错
【答案】(1)BCD或BDC;
(2)A;B;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可知,圆环的半径和铅笔的半径之差就是n层墙纸的总厚度,然后用总厚度除以层数n就能计算出墙纸的厚度;
(2)测量工具的精确度、测量物体本身厚度是否均匀,或者缠绕的松紧程度都会影响最终的测量值,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确测量一张墙纸的方法:找一支圆铅笔,把纸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数出圈数为n圈,用刻度尺测出铅笔的直径为D,用刻度尺测出圆环的直径为D,所以没有必要的步骤为A。
若去掉步骤A,则实验步骤合理的顺序是 BCD或BDC 。
(2)A.在测量原理和方法一样的情况下,误差是由于测量者的人为客观原因及测量工具本身的准确程度引起的,人在绕纸的时候,可能用力的大小不同,造成松紧程度不同,会产生误差,故A符合题意;
B.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在测量中会产生误差,故B符合题意;
C.墙纸自身可能粗细不够均匀,会导致误差的产生,故C符合题意;
D. 读数时由于粗心,小数点记错位置,属于测量错误,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BC。
27.(2021七上·温岭期中)17世纪时,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曾设计过一种温度计,其结构为:一根麦秆粗细的玻璃管,一端与鸡蛋大小的玻璃泡相连,另一端竖直插在水槽中,并使玻璃管内吸入一段水柱,根据管内水柱的高度的变化,可测出相应的环境温度。为了探究“伽利略温度计”的工作过程,课题小组的同学按照资料中描述,自制了如图所示的测温装置,图中A为一个小塑料瓶,B为饮料吸管,通过一个软木塞与A连通,管的下端竖直插在一个大水槽中,使吸管内外的水面有一高度差h。在不同温度下,课题组分别测出了对应的水柱高度h:
温度(℃) 17 21 23 25 27
高度 h(cm) 30.0 19.7 14.6 9.4 4.2
相邻高度的 高度差Δh(cm) 5.2 5.1 M 5.2
(1)水柱高度h 随温度的升高而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2)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出空格 M 的数值为 。
(3)该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 (填“液体的热胀冷缩”或“气体的热胀冷缩”)。
(4)若在不同的高度, 吸管上刻有对应的温度值, 则吸管上温度的数值从上往下看,依次是由 (填“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
【答案】(1)降低
(2)5.2
(3)气体的热胀冷缩
(4)由小到大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水柱高度岁温度的变化规律;
(2)将前后两个液柱的高度相见得到高度差;
(3)根据温度计的工作过程分析其工作原理;
(4)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吸管上刻度的分布规律。
【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水柱高度h 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2)空格M处的高度差为:14.6cm-9.4cm=5.2cm;
(3)根据图片可知,当温度升高时,瓶内空气体积膨胀,则玻璃管内水面下降;反之,玻璃管内水面上升,因此工作原理为:气体的热胀冷缩。
(4)根据表格可知,液柱的高度越小,刻度越靠下,而温度越高,因此管上温度的数值从上往下看,依次是由小到大。
28.(2021七上·温岭期中)小科同学为了研究水的一些特性,做了如下的实验: 将 100 克水倒入一只烧杯中。然后让 他们自然冷却并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测量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记录数据如下表。
时间/分钟 0 2 4 6 8 10 12 14 16
温度/℃ 36 35 34 33 32 31 30 30 30
(1)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当时室温大约为 ℃
(2)下面是小科根据表中的数据绘制一张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你认为下列图中能正确反映实 验过程的是____。
A.
B.
C.
D.
(3)小科同学在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步骤如下,合理的顺序是: 。
①在温度计的液面不再升高时读取示数
②选取适当的温度计
③估计液体的温度 ④让温度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几分钟 ⑤取出温度计
【答案】(1)30
(2)D
(3)③②④①⑤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当水的温度高于室温时,水的温度会不断下降。当水温和室温相同时,水温会保持不变。
(2)根据表格分析水温的变化规律即可;
(3)根据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解答。
【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当水温达到30℃时就保持不变了,则当时的室温大约为30℃。
(2)根据表格可知,水温先不断降低,然后保持不变,故选D。
(3)小科同学在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步骤如下:。
③估计液体的温度 ;
②选取适当的温度计;
④让温度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几分钟
①在温度计的液面不再升高时读取示数;
⑤取出温度计 。
则合理的顺序为:③②④①⑤。
29.(2021七上·乐清期中)小江和小丽两同学分别用量筒测量一个小石块的体积。
小江同学的做法:先将小石块置于量筒中,同时往量筒中注入水,使小石块全部浸没水中,
记下水和小石块的总体积V1;然后取出小石块,记下取出小石块后水的体积V2;计算小石块的体积为V1-V2。
小丽同学的做法:先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然后轻轻放入小石块,使小石块完全浸没在量筒里的水中,记下此时小石块和水的总体积V2;计算小石块的体积为V2-V1。
比较这两种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应该选择 (选填“小江”或“小丽”)的方法。
(2)实验后两同学对测量结果进行了讨论,以下操作会导致测量结果(小石块体积)偏小的是 。
A.注入一定量水后俯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
B.待小石块浸没后仰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
C.捆绑小石块的绳太粗,读数均正确
(3)小江同学提出量筒也可以测量气体的体积,利用等效替代法,通过读取液体的体积来测量气体的体积,如图2所示,a、b、c三个装置中能实现这一目的的是 。
【答案】(1)小丽
(2)A;B
(3)C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量筒的使用、体积的测量,属于较难的实验设计。
(1)根据两种方法求体积的过程中的误差选择;
(2)量筒读数时,一些注意事项,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 小江 同学的操作中,将小石块提出量筒时,小石块上会附着一些水,使测量的小石块的体积偏大,计算的密度不准确,故选 小丽 。
(2)A.注入一定量水后俯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会造成测出的小石块的体积偏小,符合题意;
B.待小石块浸没后仰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会造成测出的小石块的体积偏小,符合题意;
C.捆绑小石块的绳太粗,读数均正确,会造成测出的小石块的体积偏大,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四、解答题
30.(2022七上·婺城期末)由于“新冠”疫情的持续,外加“双减”政策中托管服务的落地,学校要求学生每天在校进行“三检”,分别是晨检、午检和晚检。请回答:
(1)晨检时值周老师用红外线测温仪测得小科同学体温如图甲所示,可以判断小科的体温为 (填“正常”或“不正常”)。
(2)小虹同学早上起来感觉有点头晕发热,妈妈送她去医院做了检查。医生用体温计给她测体温,测得小虹体温如图乙所示,为 ℃,接着又给她化验血液以及核酸检测等。医生采取这些行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 (填字母编号)。
A.建立假设 B.获取事实与证据 C.制定计划 D.提出问题
(3)小虹在测量体温后仔细观察该体温计的结构,她的想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编号)。
A.该体温计能准确到0.01℃
B.用该体温计也可以测量冰水的温度
C.该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D.该体温计形状接近三棱柱,主要目的为美观
【答案】(1)正常
(2)38.1;B
(3)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将体温计的示数与人体的正常体温进行比较即可;
(2)根据乙图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液面位置读出体温。根据探究实验的步骤和环节分析判断。
(3)根据对体温计的结构、用途和使用方法的认识判断。
【解答】(1)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7℃,根据甲图可知,小科的体温为36.5℃。比较可知,小科的体温略低,是正常的。
(2)根据乙图可知,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则小虹的体温为38.1℃。医生给她化验血液和检测核酸,其实就是获取事实与证据,判断她是否患病,故选B。
(3)A.该体温计能准确到0.1℃,故A错误;
B.体温计的测温范围为35℃~42℃,而冰水的温度为0℃,则不能用该体温计测量冰水的温度,故B错误;
C.体温计的液泡上方有细小的弯曲,可以保证水银柱不回流,所以该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故C正确;
D.该体温计形状接近三棱柱,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可以借助放大作用,看清细小的水银柱所对的刻度值,故D错误。
故选C。
31.(2022七上·奉化期末)如图表示测定金属丝直径的办法,请据图回答:
(1)图中紧密排绕的细金属丝的总长度 mm。
(2)细金属丝的直径是 厘米。(保留两位小数)
(3)若在数匝数时多数了2即,则朝量结果将偏 。
【答案】(1)24.8
(2)0.17
(3)小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从左向右数,可数出金属丝的圈数;
(2)由图确定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由图知,金属丝的端点没有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齐,金属丝两端点所对应的刻度尺示数之差等于金属丝的总长度;
(3)根据金属丝的圈数及总长度,可求出金属丝是直径.
【解答】(1)图中紧密排绕的细金属丝的总长度: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1mm,金属丝的总长度是7.48cm-5.00cm=2.48 cm;
(2)由图可,金属丝的圈数是15;
细金属丝的直径直径
(3)由可知,若在数匝数时多数了2即,则朝量结果将偏小。
32.(2022七上·奉化期末)如图所示是小科同学设计的一个气体温度计的示意图,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处不漏气,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
(1)在标准大气压下,先把瓶放到冰水混合物中,一段时间后液柱稳定在A,此处标注 ℃,再把瓶浸在沸水中,待稳定后,在液柱处作好标记B.然后把装置放在室内,液柱稳定在C点,用刻度尺测得AB为25cm。BC为18cm,则此时室温为 ℃。
(2)若要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可对该温度计采取的改进措施是 。
【答案】(1)0;28
(2)①增大烧瓶的容积;②使用更细的玻璃管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水沸腾的温度为100℃。温度计上的刻度的变化量与温度的变化量成正比,设实际温度为t,那么得到:,据此分析计算。
(2)根据V=SL可知,当玻璃管的粗细不变时,烧瓶的体积越大,液柱的移动距离越大,则测量越精确。当烧瓶的体积不变时,玻璃管越细,液柱的移动距离越大,则测量越精确。
【解答】(1)在标准大气压下,先把瓶放到冰水混合物中,一段时间后液柱稳定在A,此处标注0℃.
用刻度尺测得AB为25cm。BC为18cm时,根据得到;;
解得:t=28℃。
(2)若要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可对该温度计采取的改进措施是:①增大烧瓶的容积;②使用更细的玻璃管。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