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9、诗情画意》 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9、诗情画意》 人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2-07-27 10:01: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诗情画意》
[教材分析]
《诗情画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美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9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有跨学科的特点是诗与画的融合。 中国古人有“诗画同源”说,有“诗画同体”说。更有‘为画者不懂诗不为画家而为画工’说。都是强调诗画间的互通与互借的密切关系。说明了文学素养是艺术家的灵魂。诗人是用文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画家则是通过色彩画面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世界。当诗画完美结合才能真正体现‘诗情画意’之艺术思想。这节课针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让他们以“画”的形式丰富诗句的内容,创造诗的表象“身临其境”,进而激起与诗人情感的共鸣,达到诗画共同提高的目的。[学生分析]五年级的孩子对美术知识以掌握不少,动手能力也比较强。这节课围绕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开展的,将古诗引入课堂,也是学生们喜欢的,原来诗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来,一个有意思的game。因此学生在这节课中积极性很高涨的,在绘画中能够做到构图饱满,想象丰富,上课师生双向教学开展较好。
[教学目标]
1.认知:学习为自已喜欢的古诗配画。
2.情感:体验诗情画意之艺术魅力,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学艺术的热爱。
3.能力:运用已掌握的绘画语言大胆想象创作表达古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
1.运用学过的构图知识,色彩知识,给熟悉并喜欢的古诗或古诗的某一句配画。
2、恰当地表现古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恰当地表现古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朗诵导入,创设“自然”环境教
师:教师播放朗诵“咏鹅”,聆听水声与鹅的叫声,引出这首咏鹅诗。并回顾其意境。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诗与画。板书课题:诗情画意学生:学生在聆听的同时也背诵出了这首诗。技术:网络收集图片、筛选有动感的画面,插入水流声和鹅的欢快的叫声。
二、知识讲解,调动学生感官
教师:咏鹅-详细了解骆宾王写诗的背景,可让学生回答。师强调关键词:湖面白鹅、红掌、绿水。出示学生同龄人画的、画家的、电脑画。感受其不同。学生:学生交流自己对每幅画的看法,喜欢哪一幅,说说理由。技术:从网络搜索孩子们画的和画家画的。大部分还是喜欢颜色绚丽的图片。
三、自主探究,理解“诗画”内涵
教师:李白的《静夜思》全文。床”前、明月、霜。这些到底讲什么?表达了感彩是否与画面相符合。
学生:在对诗画较多了解后,学生开始评价认识,画与诗是否相得益彰。从而拓展思路,为作业做好铺垫。技术:这幅图就是说明“窗前”还是“床前”,让学生更明白“床”的含义。
四、教师示范,学生知道步骤
教师:选择《游子吟》这一首,示范步骤。学生:学生观看,师边画边讲解步骤。技术:将素描纸贴在黑板上,便于看清楚,可以用粗的水彩笔。
五、赏析,《梅》《竹石》《江雪》
教师:1、让学生说出画在画面中的比例,诗的位置。
2、如果你去描绘,会是什么样的画面?
学生:讨论,回答。技术:选自网络的图片,做成有声音的。
六、学生绘画,教师指导技术:用ppt图片把完整的诗句呈现于大屏幕,伴随音乐。
七、展示欣赏,评价总结教师:看,我们的绘画作品已经画好了,让我们看看同学们的精彩之处。自评、互评、师评。
学生:采用自评他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对课堂设计作品填星级评价表,并作简单的语言评述。主要从构图、意境、画面来评价。技术:即时将课堂学生作品用展示平台环境下的互评和自评。课后拓展:可以尝试用其他的绘画方式来完成“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