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9 诗情画意 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9 诗情画意 人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2-07-27 10:07: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 诗情画意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选择熟悉的古诗,运用已有的绘画的技巧来表现诗的意境。
2、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学艺术的热爱,陶冶审美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已有的绘画知识表现古诗的意境。
难点:恰当地表现古诗的意境。
三.教学设计
(一)情景引入
1.师谈话引入:同学们喜欢旅行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2.今天来了一位神秘的朋友,他可以带同学们去古代皇宫里的翰林院旅行,他就是小才子——波波!(课件出示动漫形象)师:波波来到了现场,让我们用掌声欢迎他!
3.与波波交流:“波波,同学们想同你一起去翰林院旅行可以吗?”(课件)波波:“欢迎大家同我一起畅游翰林院,不过要进翰林院必须要通过一场特殊的考试,考题便是以古人诗句为题,要求考生画出诗句的意境,构思巧妙,不落俗套,做到诗情画意!”
4.板书课题:诗情画意(课件)
(二)表现诗境
1.师:“怎样才能画得有诗情画意呢?先别急,有一个人可以帮助我们,他就是来自宋代的文学家、诗人——苏东坡,不过他需要同学们先帮他一个忙。什么忙呢?我们一块来看看?
2.“配画”游戏
a.诗人苏轼求助信息:昨日吟诗一首,欲寻画配诗,哪幅画的意境与诗的意境更贴切。同学们,快用你们的火眼金睛帮我看看!
b.课件演示:《题西林壁》,大家一起来诵读一遍:横看成岭,侧看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课件出示三画一诗)。
c. 这三幅画中都有山有水,那你同学们看一看,哪个更合适呢?(小组之间讨论回答),(3号,因为根据配景没有帆船、瀑布。人物位置身处山中。)
小结:选择合适配景。
d. 以《寻隐者不遇》了解诗的意境.东坡先生将同样的一幅画放在这里还合适吗?请学生再仔细观察他们有什么不同的特征?找到真正合适的配画(生:根据主体凸显特点确定左边的适合)。
小结:突出主体。(课件出示奖励)
3.回顾配画过程(10’)通过引导学生回忆配画过程,选择的配景与诗相关,凸显主体。(课件出示)让学生学会如何以诗配画。板书:凸显主体,配景适宜。
4.刚才我们学习了在古诗中寻找具体事物的方法为古诗配画,可是如果诗词中出现抽象的内容,怎么来表现呢?在这里,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北宋皇帝宋徽宗特别喜爱诗词书画,所以他常常以诗句为题,来考察画家是否有能力完美的表达出诗句的意境。有一年,考试的题目是“踏花归去马蹄香”。(课件出示)这句诗描写了春游的人骑着马,在铺满落花的小路上行走,连马蹄都浸染上了花的香气。想一想,如果你是那个应考的画师,该如何来表现这句诗的意境呢?用我们刚才学过的方法,首先在这句诗题中我们能找到的具体景物有什么?生:马和花。
师:那么这被鲜花浸染的马蹄的香气要怎样来表现呢?(踏花、马蹄都是比较具体的事物,容易体现出来;而"香"字则是一个抽象的事物,用鼻子闻得到可用眼睛却看不见,而绘画是用眼睛看的)生:画上-些蝴蝶和蜜蜂...师:你这个想法可真是独具匠心,那次考试获得第一的,正是蝴蝶追逐马蹄飞舞的画面。看来同学们也都有着和古代画师一样心思绝妙的创意。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总结为:变抽象为具体。(板书;变抽象为具体)
(三)小组合作讨论,描述创作思路请学生选择一首自己熟悉的诗歌,讨论如何将诗意表现出来,并上台描述“创作思路”,抓住自己诗句的精彩部分,还可以加上其他的配景。(找两组,鼓励)
(四)示范《小池》
1.出示老师的诗句《小池》
(1)请学生找找主体物。泉眼、树荫、小荷、蜻蜓.根据学生描述的主体物及配景示范画出配画,变画边进行步骤讲解。要画出诗中的情景,除表现出诗中的主体,还要表现与它相适宜的景物。这就要求大家在创作时,一定要先欣赏诗,参透诗句,然后再脑海中构思,做到胸有成竹,才能下笔成画。
(2)画面中空白的地方,可以用诗来完善,使“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交融。诗书画印于一体。(出示完整画面即添好诗的画面)
(3)根据诗的意境进一步启发想象,剪贴成扇面画。
2.将画好的画上色后,粘贴在黑板上。师:“老师的“考卷”答好了!先去翰林院等候同学们的到来。”
(五)学生制作“考卷”(10’)1.制作要求:(课件出示)A、找到自己的诗句中的主体物画下来;B、步骤:画——上色——粘贴C、将“考卷”粘贴在黑板上。波波告诉同学们考卷将在十分钟后收取,时间紧迫,请同学们又快又好地将制作好的“诗配画”贴在黑板上。(六)评“考卷”(5’)老师和孩子们自评和互评诗配画。从画面构图、色彩、是否符合诗意并有自己独到的创意这几方面进行评价。
(七)翰林之旅(5’)同学们制作好“诗配画”后,有趣的翰林之旅就开始了,波波先生会带大家去那里呢?欣赏翰林院图片。
(八)结束
师:我们的翰林之旅圆满结束了,苏东坡说过:“诗画本一体,天工与清新”,本课由“美”贯穿其中,眼中所见是祖国大好河山,耳中所闻是高山流水,手中所画是心中最美的图画,学生徜徉在诗情画意中,流连忘返。另外我们还要多读书,多读诗,使我们的作品更具有诗情画意,期待波波下次带我们去更多有趣的地方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