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3张PPT。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课程标准 1.以黄土高原为例,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
2.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
3.了解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及保护的措施。
学习目标
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特点及成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应用:学会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分析实例,发现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 知能层级突破教材深化透析学业水平达标基础自主梳理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基础自主梳理一、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概况
1.环境可持续发展
(1)地位: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______。
(2)解决问题:___________和生态破坏。生态破坏主要有___________、荒漠化、___________、湿地减少等。基础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森林破坏思考 1.为什么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提示】 环境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它包括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两方面;经济的发展要以环境和资源为基础,因此,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水土流失
(1)概念:在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外营力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____________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及损失,包括__________侵蚀及水的损失。
(2)分布:多分布在_____、丘陵和______地带,以___________地区最为严重。
二、水土流失的原因
1.水土流失的一般原因水力、重力、风力水土资源土地表层山地黄土高原高原(1)自然原因:由____、气候和_______、植被等因素造成。
(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不合理的林木采伐、_______________、开矿、修路、采石等;其他人为活动,如________等。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1)地貌形态的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
(2)降水_______,多_______。
(3)植被_______。地貌土壤生产建设活动陡坡开荒草原过度放牧战乱不稳定黄土易侵蚀性集中暴雨稀少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1)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致使黄土高原大面积的______________被毁掉。
(2)不合理利用土地,如_____________、乱伐树木,过度________,开矿以及无计划地_________等。
三、水土流失的危害(以黄土高原为例)
1.破坏____________,造成农业减产。
2.加剧沟壑发展,威胁__________________安全。
3.造成___________恶化。森林和草原过度开垦放牧修建窑洞土壤肥力工矿交通设施生态环境4.淤积____________,加剧洪涝灾情。
5.影响________合理和有效利用。
思考 2.分析回答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其下游地区利、弊影响。
【提示】 利:在其下游形成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弊: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害。江河湖库水资源四、水土流失的治理
1.生物措施:_____________。
2.工程措施:在沟谷兴修小型水库、__________,在坡面修建水平梯田,采取保水、保土和改善耕地栽培措施等。
3.以________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应贯彻生物措施与________措施紧密结合的原则。植树种草打坝淤地小流域工程思考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方式中,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生物、工程措施矛盾吗?为什么?
【提示】 不矛盾。生物、工程措施是具体的治理方式,而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一种治理模式,在这种治理模式中要采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共同治理水土流失。知能层级突破知识精析
1.水土流失的原因
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多方面,主要表现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如下图所示: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见下表: 读黄河水系示意图与黄河干流含沙量和水量沿线变化示意图,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有关问题。(1)图中A、B两条曲线中,表示流量曲线的是________,表示含沙量曲线的是________。
(2)青铜峡至银川的一段黄河干流绕行在黄土高原的边缘,两岸附近还有一些沙漠分布,但这一段河水的含沙量却增加很少,原因是: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3)在潼关下游的干流上建设小浪底水利枢纽,其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图是黄河中下游地区部分自然要素关联图,将下列选项前面的序号填入相应的方框内,使知识体系成立。A.华北平原巨厚冲积层的形成
B.农业生态条件的恶化
C.植被破坏严重
D.水土流失严重E.河流泥沙含量增加
F.“地上河”的形成
G.黄土土质疏松
H.降水集中,多暴雨
I.华北地壳缓慢下沉
J.渤海形状基本未变【解析】 本题以黄河水系图和黄河干流含沙量和水量沿线变化图为背景,分析黄河水土流失的成因及水利枢纽的作用,考查学生读图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含沙量与水量和流速的关系,以及第(4)题中各要素的因果联系。第(1)题,结合图形及所学知识可知,黄河上游地段含沙量小,中游因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急剧增大,至下游河段,因为“地上河”流速减缓,泥沙沉积,含沙量又下降很快,故B曲线为含沙量曲线。第(2)题,青铜峡至银川一段因处于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少,黄河本身支流又少,且流经宁夏平原,地势平坦,泥沙大量沉积,故含沙量小。第(3)题,从流量曲线和含沙量曲线可知,潼关以下河段水量大,含沙量大,建水利枢纽主要作用是防洪降沙。第(4)题,抓住D为“水土流失严重”这一点,分析因果关系可知,左三框为水土流失的成因,右框为水土流失的危害。
【答案】 (1)A B
(2)①这一段河流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支流少、来沙少 ②流经宁夏平原时,地势平缓,大量泥沙沉积
(3)防洪降沙(或防洪、减淤、防凌),确保下游安全(4)
(注:C、G、H可互换)学以致用
1.据右图,完成(1)~(2)题。(1)A地区地表土层为陆相沉积物,其成因中的外力作用形式与该物质输送方向表现为
( )
A.风力作用;向东南方向输送
B.流水作用;向东南方向输送
C.冰川作用;向低纬地区输送
D.海浪作用;向沿海地区输送(2)造成A地区地表千沟万壑形态的主要原因是
( )
①干旱少雨 ②夏季北方多暴雨 ③土层质地疏松 ④毁林开荒 ⑤农民修筑水平梯田 ⑥农民在沟壑打坝淤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解析:第(1)题,黄土高原厚厚的黄土层与风力的搬运、沉积作用有关。第(2)题,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形态的成因与降水、土壤性质、植被破坏等因素有关。
答案:(1)A (2)B1.水土流失的治理
生物措施是指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采取造林种草及管理维护的办法,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是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的一种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包括造林、种草和封山育林、育草等措施。工程措施是指为防治水土流失危害、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修筑的各项工程设施,包括治坡工程(各类梯田、台地等)、治沟工程(如淤地坝、拦沙坝等)和小型水利工程(如水池、水窖、排水系统和灌溉系统等)等。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应利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有效模式。
(1)在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应该贯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紧密结合的原则。(2)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是黄土高原人民总结出来的治理水土流失的宝贵经验,针对不同的地貌(塬、沟、坡),采取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具体分析如下:
? 黄河之害在于“多沙少水”。2009年6月19日,黄河小浪底水库开始实施调水调沙,6月30日开始排沙,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黄龙”奔涌的壮观景象。据此完成(1)~(2)题。
(1)调水调沙是通过“人造洪峰”将泥沙“带入”大海,其利用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流水侵蚀作用
B.流水搬运作用
C.流水溶蚀作用
D.流水沉积作用(2)下列方法和措施中,有利于解决黄河下游“缺水多沙”问题的是( )
A.加快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的速度
B.改变上游水库的运作方式,变发电为主为向下游调水为主
C.遏制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天气
D.在黄河源头推广天然降水和径流的收集和储集工程【解析】 第(1)题,调水调沙实际上是利用流水的搬运作用把多余的泥沙带走。第(2)题,提高植被覆盖率,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答案】 (1)B (2)A学以致用
2.读黄土高原区域简图及局部等高线图,完成下列问题。(1)左图中A、B两地,黄土颗粒较细的是________地。
(2)对黄土高原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应在a、b、c三处采取不同措施。与治理措施相对应的地点分别是:打坝淤地________,植树种草________,平整土地________。
(3)本区最重要的矿产资源是________,在开发本地矿产资源时带来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过程中,有些地方只重视工程措施,而忽视生物措施,这样做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多数科学家认为,黄土是由风吹来的,属于风成说,黄土的老家远在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所以黄土高原西北部黄土颗粒大于东南部。对黄土高原的治理是以小流域为单元,在沟谷处打坝淤地;在缓坡地段植树种草;在一些塬面上,平整土地。右上图中a、b、c分别为塬、沟、坡。本区最主要的生态问题是地表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在开发本地矿产资源发展经济时,一定要注意生态保护;并且在小流域治理时一定兼顾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等。答案:(1)B (2)b c a
(3)煤炭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4)水土流失的治理
(5)水土流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治理,洪水和泥沙会冲毁工程,造成更大的危害教材深化透析1.图2-1-2 黄土高原的范围和地形
首先用35°N、40°N纬线和105°E、110°E经线定位黄土高原的大体位置。其次要明确黄土高原的大致范围和地形地貌状况。
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分或一部分。高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多在1000~2000米。除若干石质山地外,大部分地面为厚层黄土覆盖。2.图2-1-4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本图示意主要黄土地貌的类型(具体见下表)。说明:课本图示的为前三种地貌。
3.图2-1-5 延安降水量柱状图
延安是黄土高原上有代表性的城市,分析延安的降水对分析黄土高原的降水有指向意义。延安7~9月(夏季)降水总和在300毫米左右,占全年降水量(550毫米)的60%多。
4.图2-1-9 三门峡水库放水排沙
本图主要说明由于上游水土流失,导致下游河库淤积,库区及周边的安全受到威胁。三门峡水库放水排沙与三峡水库防淤的方法“蓄清排浑”的作用一致。5.图2-1-10 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的生物措施
图2-1-11 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的工程措施
这两幅图说了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治理效果和目的如下表:典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以坝系建设为中心的陕北绥德韭园沟小流域综合防治模式
(1)流域概况
韭园沟为黄河支流,无定河中游的一支流,地貌为黄土丘陵沟壑。面积70平方千米,海拔820~1100米,年降水量500毫米左右,沟壑面积占43.3%,地面坡度≥25°的地区占60%,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50人,耕垦指数60%以上。
(2)治理模式和效益韭园沟属水土流失严重区域,根据多年的治理实践,形成了以坝系建设为中心的三道防线综合防治模式。三道防线指墚峁坡防线、沟谷坡防线和沟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