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第1章 科学入门 单元检测
一、单选题
1.(2022七上·临海期末)春天的清晨,某同学抓拍到一颗即将从草叶滴落的小水珠。对于这颗小水珠的相关估算,最接近事实的是( )
A.质量约为0.05克 B.直径约为5厘米
C.温度约为35℃ D.密度约为1千克/米3
【答案】A
【知识点】估测
【解析】【分析】根据对质量、长度、温度和密度的认识判断。
【解答】A.这个水珠的质量接近0.05g,在正常范围内,故A符合题意;
B.水珠的直径大约在1cm左右,故B错误;
C.水珠的温度几乎等于室温,大约在20℃左右,故C错误;
D.水珠的密度大约为103kg/m3,故D错误。
故选A。
2.(2021七上·淳安期末)一同学先后用两支均未甩过的体温计测量自己的体温,两支体温计的示数分别是 39.2℃和 37.2℃,那么他的体温( )
A.一定是 39.2℃ B.一定是 37.2℃
C.在 37.2℃到 39.2℃之间 D.低于或等于 37.2℃
【答案】D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体温计的测温特点分析。
【解答】体温计的液泡上方有一段细小的弯曲,因此当温度下降时,水银柱不能依靠自身重力作用而流回液泡,即体温计的示数只能上升不能下降。同一位同学的体温肯定是一个数值,根据体温计的测温特点可知,它的体温要么低于37.2℃,要么等于37.2℃。
故选D。
3.(2022七上·缙云期末)测量是一个把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下列实验中没有用到这一科学原理的是( )
A.用温度计测出液体的温度 B.用量筒测出液体的体积
C.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触角 D.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
【答案】C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使用的研究方法即可。
【解答】用温度计测出液体的温度,用量筒测出液体的体积,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三者都是将待测的量与标准进行比较,从而得到一个测量值,故A、B、D不合题意;
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触角,并没有与一个标准进行比较,不是测量,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4.(2022七上·缙云期末)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判断较为合适的描述是( )
A.一位七年级同学的质量约为50000g
B.上课的教室内空气的体积约为18m3
C.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是37℃
D.食用油的密度约0.9kg/m3
【答案】A
【知识点】估测
【解析】【分析】根据对质量、体积、温度和密度的认识分析判断。
【解答】A.一位七年级同学的质量约为50kg,合50000g,故A符合题意;
B.上课的教室,长、宽、高大约为10m、8m和3m,则教室内空气的体积约为:V=abc=10m×8m×3m=240m3,故B不合题意;
C.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是25℃,故C不合题意;
D.食用油的密度约0.9×103kg/m3,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5.(2021七上·镇海期末)在体育达标测试中,小科同学对有关数据的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
A.1000m 跑步成绩是 50s B.1 秒钟跳绳 3 次
C.立定跳远成绩是 10m D.百米赛跑后心跳是每秒 20 次
【答案】B
【知识点】估测
【解析】【分析】根据对速度、长度和心跳的认识分析判断。
【解答】A.1000m跑步成绩为50s,那么他的速度为:,与汽车的速度相似,太快了,故A错误;
B.1s跳绳3次,那么1min跳绳180次,在正常范围内,故B正确;
C.立定跳远的乘积能够达到2m已经非常好了,10m太远了,故C错误;
D.百米赛跑后,由于剧烈运动,人的心率会大幅增大,甚至达到每秒100次以上,故D错误。
故选B。
6.(2021七上·镇海期末)小科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某物体长度,记录了四次测量数据: 18.12cm 、18.1cm 、18.13cm 、18.14cm ,则该物体正确测量的长度应为( )
A.18. 1225cm B.18. 1cm C.18. 13cm D.18. 12cm
【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刻度尺的使用规范排除其中的错误数据,然后求出剩余数据的平均数即可。
【解答】根据“长度结果=准确值+估读值”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毫米,那么长度的结果应该保留两位小数,则18.1cm是错误的,将其去掉。
那么该物体的正确长度为:。
故选C。
7.(2021七上·镇海期末)小科同学整理的“错误操作”与“测量结果”汇总表,符合实际情况的选项是( )
选项 错误操作 测量结果
A 测量木板长度时皮尺拉得过紧 偏大
B 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使用生锈的砝码 偏小
C 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后读数 偏大
D 测量细铁丝的直径时,在铅笔上没有紧密绕细铁丝 偏小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1)(4)根据长度测量的原理分析;
(2)根据质量测量的原理分析;
(3)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律分析。
【解答】A.测量木板长度时皮尺拉得太紧,那么会使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增大,即长度标准增大。根据可知,测试测量结果偏小,故A错误;
B.生锈的砝码质量会增大,即质量标准增大,根据“”可知,此时测量结果偏小,故B正确;
C.沸水的温度远远高于空气的温度,因此将温度计从沸水中拿出后,示数会迅速下降,即测量结果偏小,故D错误;
D.测量细铁丝的直径时,在铅笔上没有紧密缠绕,那么铁丝之间的空隙会比较大,从而导致测出的铁丝的直径和偏大,故D错误。
故选B。
8.(2021七上·定海期末)近年来,为鼓励绿色出行,支付宝小程序根据每天步行计数奖励虚拟能量,请你估计成年人6000步大约有( )
A.1千米 B.4千米 C.10千米 D.15千米
【答案】B
【知识点】估测
【解析】【分析】估测成年人一步的距离,然后乘以步数得到步行的距离。
【解答】一般情况下,成年人步行时,一步的距离大约为0.7m,则6000步的距离大约为:0.7m/步×6000步=4200m≈4km,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9.(2021七上·青田期末)小刘出于好奇,将示数为38℃的体温计插入冰水混合物中测量温度,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体温计的示数降为0℃
B.体温计的示数仍为38℃
C.体温计的示数降到最小值35℃左右
D.因温度低于35℃,无法读数
【答案】B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体温计的特点分析。
【解答】体温计的液泡上方有一段细小的弯曲,因此它的示数只能上升不能下降。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远远低于38℃,因为体温计的示数不能降低,所以还是38℃。
故选B。
10.(2021七上·余杭月考)下列现象不属于科学要研究的自然现象的是( )
A.植物的生长 B.经济危机 C.台风 D.地震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自然现象指自然界中由于大自然的运作规律自发形成的某种状况,其完全不受人为主观能动性因素影响。如月有阴晴圆缺,四季变化,气候的冷暖,刮风下雨,白天黑夜等。
【解答】植物的生长、台风、地震都是自然现象,而经济危机不属于自然现象,因此不是科学要研究的自然现象,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1.(2020七上·温州期中)小明想要量取 5 毫升水,他应该选择的实验仪器是( )
A.10 毫升烧杯 B.50 毫升烧杯 C.10 毫升量筒 D.50 毫升量筒
【答案】C
【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
【解析】【分析】根据量筒量程的选择方法是一次性量取,量程稍大于或等于所量体积分析。
【解答】 量取 5 毫升水,需选择10毫升量筒;
故选C。
12.(2020七上·金华期中)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好奇于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好奇于水的沸腾顶起壶盖而发明了蒸汽机……在讨论这些事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时,4位同学分别讲了如下的看法.
甲说:小小的疑问都有可能引发科学的发现.
乙说: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
丙说:科学的发现有赖于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实验.
丁说:科学的发现都是从偶然的观察中得到的.
根据你的观点,最不同意谁的看法(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D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需要认真观察所研究的事物,建立假设,并设计实验和操作,得出结论。
【解答】科学发现是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大胆假设,积极求证,认真探讨,努力思考得到的,并非偶然得到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3.(2021七上·龙湾期中)某人做了这么一个实验;①制备培养基(营养物质),等量分装在试管中,并进行灭菌;②将平菇菌种无菌操作后等量接种到培养基中;③把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在两个培养箱中,一个为对照组,另一个培养箱的中央放入磁体,并按不同直径的圆周放入3圈实验组培养基(如图); ④每日做观察记录,其中包括测量菌丝的长度,观察菌丝色泽等等。该实验要研究的问题是( )
A.磁场对培养基的影响有哪些力试管
B.培养基对平菇生长有哪些影响磁体
C.磁场对平菇生长有什么影响
D.有利于平菇生长的环境因素有哪些培养箱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中其它条件都是相同的,只允许一个条件不同。
【解答】实验中两组实验对照,一组放入磁铁,另一组不放入磁铁,控制其他条件相同,由此可知,该实验要研究的问题是磁场对香菇生长是否有影响,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4.(2021七上·温州期中)某组同学在探究光对蚯蚓影响的实验时,拟定了以下实验计划,不正确的是( )
A.提出问题: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吗?
B.作出假设: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
C.设置变量:设置黑暗潮湿和明亮干燥两种环境
D.实验对象:10条大小相似的健康蚯蚓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本实验的变量是由无光和阴暗与潮湿两个变量。设计探究实验,常用到对照实验的设计,要注意惟一变量即所要探究的条件。
【解答】探究光对蚯蚓影响的实验,提出问题: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吗 作出假设:假设是对问题肯定或否定的解答,根据她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AB正确:
设置变量时有两个变量,有无光和潮湿与干燥,因此不能得出结论,C错误;
实验对象:10条大小相似的健康蚯蚓,D正确。
故选C。
15.(2021七上·诸暨期中)王老师在课堂上发现一位同学精神不振、脸色绯红,同时伴有咳嗽,于是她估计该同学在发烧,要求该同学测量体温。从科学探究的角度上讲,老师的“估计”属于( )
A.提出问题 B.制定实验方案
C.建立猜想和假设 D.获取事实与证据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解答】从科学探究的角度上讲,老师的“估计”属于建立猜测和假设。
故选C。
二、填空题
16.(2021七上·镇海期末)图甲中温度计所示的温度是 ℃,图乙中温度计使用时存在的错误是: 。
【答案】-4;温度计玻璃泡(或测温泡)碰到了容器底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图甲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再根据液柱位置读出示数;
(2)根据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解答。
【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2℃,由于液柱位置在0℃的左侧,因此实际温度在0℃以下,则示数为-4℃。
(2)根据图乙可知,温度计使用的错误为:温度计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部。
17.(2021七上·镇海期末)如图所示,所测物体长度为 cm 。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等可以 (填 “消除”或“减小”) 误差。
【答案】1.85(或1.85左右数值都可以);减小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记录长度即可;
(2)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①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②改进测量方法;③增加测量技能和熟练程度,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则该物体的长度:1.8cm+0.05cm=1.85cm。
(2)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等可以减小误差。
18.(2021七上·普陀期末)将一粗细均匀的金属丝在圆柱形杆上紧密排绕n圈,如图所示,线圈总长度L是 cm.则金属丝的直径d= 。测量时,如果第一次n取20圈,第二次n取50圈,比较两次测出的金属丝的直径,第 次测量误差较小
【答案】5.11~5.20;2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分别读出线圈所对的两个刻度值,最后将它们相减得到线圈的直径和;
(2)在测量过程中,线圈的匝数越多,测量误差越小。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那么线圈的总长度为:15.11cm-10.00cm=5.11cm;
(2)如果第一次n取20圈,第二次n取50圈,比较两次测出的金属丝的直径,第2次测量误差较小。
19.(2021七上·定海期末)小舟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分别进行了三次操作,如图甲所示,其中正确的操作是 。 图乙所示的是用温度计分别测得的冰和水的温度,其中冰的温度是 。其中水的温度是 ℃。
【答案】C;-2;88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范分析;
(2)根据图片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根据刻度增大的方向确定实际温度在0℃以下还是以上,最后根据液柱的位置读出示数即可。
【解答】(1)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它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露在外面,则正确的操作是C。
(2)根据图乙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左边的温度计的刻度向下增大,因此实际温度在0℃以下,则示数为-2℃。右边的温度计的刻度向上增大,因此实际温度在0℃以上,则实际温度为88℃。
因为冰的温度应该低于水的温度,所以其中冰的温度是-2℃,水的温度为88℃。
20.(2022七上·慈溪竞赛)小红做实验时发现一只温度计不准确。把它和标准温度计一同插入水中,发现该温度计插入冰水混合物中的示数是6℃,放入沸水(一个标准大气压)时的它的示数为96℃。经仔细观察,他的刻度是均匀的,则这只温度计的示数为42℃时,实际温度是 ℃,当被测液体温度为 ℃时,这只温度计的示数等于被测液体实际温度。
【答案】40;60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实际温度等于基础温度加上温度差。在这支温度计上的示数6℃所对应的实际温度是0℃,示数96℃对应的实际温度是100℃;由于6℃到96℃之间有90个格,那么用实际的100℃除以90个格就是这支温度计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值了。
【解答】 这只温度计的示数为42℃时,实际温度
这只温度计的示数等于被测液体实际温度是
x=60℃
21.(2021七上·三门期末)准确读取测量数据是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请在相应的位置填写测量数据。
(1)我国古代曾用张开的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称为“一柞”,图1中“一柞”的长度为 厘米。
(2)图2温度计的示数是 ℃。
(3)图3是小科测量小石块体积时的情形,则小石块的体积为 cm3。
【答案】(1)18.0
(2)-6
(3)20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图1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记录长度结果。
(2)根据图2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并确定实际温度在0℃以上还是以下,最后根据液面位置读出示数。
(3)在图3中,前后两个量筒的示数之差就是石块的体积。
【解答】(1)根据图1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则“一柞”的长度为:18.0cm+0.00cm=18.00cm。
(2)根据图2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实际温度在0℃以下,则示数为-6℃;
(3)根据图3可知,量筒的分度值为10mL,则甲的示数为110mL,乙的示数为130mL,纳米小石块的体积为:V=V2-V1=130mL-110mL=20mL=20cm3。
22.(2021七上·温岭期中)小明游览南京长江大桥时, 发现桥面有条宽窄不一的裂缝,他用刻度尺测得裂缝某处宽为 7.00cm,他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为了得到该裂缝的平均宽度,小明应该在裂缝的 (同一/不同)位置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从冬季到夏季, 由于温度升高, 该缝隙会变 (宽/窄)。
【答案】1mm;不同;窄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长度的测量结果由准确值和估读值构成,从右边数,第一位为估读数字,第二位所在的单位就是刻度尺的最小刻度;
(2)在科学探究中,往往需要多次测量,然后计算出平均值,这样可以减小测量误差;
(3)根据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判断。
【解答】(1)裂缝的宽度为7.00cm,右边第一个“0”为估读数字,而第二个“0”所在的单位mm就是刻度尺的分度值,即分度值为1mm。
(2)为了得到该裂缝的平均宽度,小明应该在裂缝的不同位置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从冬季到夏季, 由于温度升高,两边的桥面都会膨胀,即该缝隙变窄。
23.(2021七上·温州月考)孙杨在伦敦奥运会上夺得了男子400m自由泳和男子1500m 自由泳两枚金牌,还打破了1500m自由泳的世界纪录,下列对他的描述中请填上适当的单位。
①他的身高约198 ;②他的体量约89 ;③他的正常体温为37 。
【答案】厘米(cm);千克(kg);摄氏度(℃)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各种物理量都有它们的量度单位,并以选定的物质在规定条件显示的数量作为基本量度单位的标准,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学科中,基本量的选择可以不同。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单位。
【解答】 身高一般用米或者厘米,体重用千克,体温用摄氏度 。
故①他的身高约198 厘米(cm) ;
②他的体量约89 千克(kg) ;
③他的正常体温为37 摄氏度(℃) 。
24.(2021七上·温州月考)小江同学欲用密绕法测量一根长为L的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成线图的总长度L
B.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圆铅笔杆上
C.算出细铜丝的真径为d=L/n
D.数出排绕在圆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线圈的圈数n
(1)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 。
(2)小江同学在测量过程中,共测三次,而每次都将铜丝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上不同部位读数,结果三次读数都不相同,产生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可多选)
A.每次排绕的松紧程度不相同
B.数圈数时由于粗心,数错了圈数
C.铜丝本身粗细不均匀
【答案】(1)BDAC(或BADC)
(2)A;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特殊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密绕法,即紧密排绕。 一圈挨一圈地缠绕,没有缝隙。 比如测量较细金属丝的直径时,就用密绕法绕出一定的长度来。量出总长后,数出是多少匝。再用总长度除以匝数。就能得出金属丝的直径了。
【解答】(1)用密绕法测量一根长为L的细铜丝的直径,实验步骤为:
B.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圆铅笔杆上;
D.数出排绕在圆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线圈的圈数n;
A.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成线圈的总长度L;
C.算出细铜丝的直径为d= L/n 。
即合理顺序为: BDAC(或BADC)
(2)A.每次排绕的松紧程度不相同,那么测出的总长度=实际长度+空隙长度,因此会产生测量误差,故A符合题意;
B.数圈数时由于粗心,数错了圈数,这样产生的差异叫错误,而不是误差,故B不合题意
C.铜丝本身粗细不均匀,会使用除法计算出的平均直径与实际产生误差,故C符合题意;
故选AC。
25.(2021七上·杭州期中)最早的温度计是在1593年由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明的。他的第一只温度计是一根一端敞口的玻璃管,另一端带有核桃大的玻璃泡。使用时先给玻璃泡加热,然后把玻璃管插入水中。随着温度的变化,玻璃管中的水面就会上下移动,根据移动的多少就可以判定温度的变化和温度的高低。如图是小科同学设计的一个伽利略温度计的示意图。
(1)此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 。
(2)若在圆底烧瓶的瓶颈处标注刻度,则越高的位置示数越 。(选填“高”或“低”)
(3)若想使该气体温度计的示数更加准确,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4)将一支刻度均匀的水银温度计插入冰水混合物中,读数为-5℃,再将它插入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读数为105℃,现用该温度计测量一杯水的温度,读数为39℃,则这杯水实际温度为 。
【答案】(1)气体的热胀冷缩
(2)低
(3)用容积更大或口径更细的的圆底烧瓶
(4)40℃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该装置是利用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当环境温度升高时,瓶内气体体积增大,将玻璃管水面往下压,实现下移;当环境温度降低时,瓶内气体体积减小,外界将水压入玻璃管,实现上移。
【解答】(1)此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气体的热胀冷缩。
(2)温度越高,瓶内气体体积越大,玻璃管中液面越低,故越低的位置示数越高,越高的位置示数越低。
(3)凡是能使温度变化较小而引起液面变化较大的措施都可以增大温度计的准确度,如用容积更大或口径更细的的圆底烧瓶。
(4)利用两次测量分度值相同列方程,设实际温度为x
x=40℃
故答案为:(1)气体的热胀冷缩 (2)低 (3)用容积更大或口径更细的的圆底烧瓶 (4)40℃
三、实验探究题
26.(2021七上·淳安期末)警察常根据脚印的长度来推断罪犯的身高。人脚印的长度与身高有什么关系? 小金大胆猜测: 人的身高和脚长存在一定的倍数关系。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小金测量了家中部分成员的脚长和身高, 并记录在下表中。
成员 爸爸 妈妈 爷爷 奶奶 弟弟
身高(cm) 171.50 154.00 168.00 148.00 123.00
脚长(cm) 23.50 23.50 24.17 22.00 19.00
① 7.30 6.55 6.95 6.73 6.47
(1)请将表格①处填写完整 。
(2)从上述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3)另一同学觉得该实验存在明显不足,理由是 。
【答案】(1)身高与脚长之比(或者身高/脚长)
(2)身高与脚长存在一定的倍数关系,其比值大约为 7(其它合理答案也可)
(3)调查对象太少,结论不具有普遍性(其它合理答案也可)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1)将表格中每组数据中的身高与脚长做比,再将比值与第4行的数据进行比较即可。
(2)根据上面比较的结果,确定正常人身高和脚长之间的数量关系;
(3)在科学探究中,往往需要换用不同的实验器材多次完成实验,这样得出的数据更多,得到的结论更具有普遍意义。
【解答】(1)将表格中每组数据中的身高与脚长做比,比值等于第4行中对应的数据,因此表格①处应该填写: 身高与脚长之比(或者身高/脚长) 。
(2)将表格中的对应数据计算,比值都接近7,那么得到结论:身高与脚长存在一定的倍数关系,其比值大约为 7。
(3)另一同学觉得该实验存在明显不足,理由是:调查对象太少,结论不具有普遍性(其它合理答案也可)。
27.(2022七上·缙云期末)小缙发现电脑是利用风扇来降温的,他想知道风扇产生的空气流动强度与风扇扇叶的哪些因素有关。他猜想可能与风扇扇叶的宽度、长度、倾斜角度等因素都有关系。
为此,他用同一电动机分别制作了几个不同的小风扇,相同转速去吹动同一位置的同一纸片(如图),并记录数据如下表。
实验组别 扇叶宽度/cm 扇叶长度/cm 扇叶倾斜角度θ 纸片被吹起的角度 α
1 4 7 30° 35°
2 3 7 30° 30°
3 2 7 30° 20°
4 3 4 30° 20°
5 3 7 45° 40°
(1)实验中用到的测量仪器有:量角器和 。
(2)实验中,小缙通过观察 来确定风扇产生的空气流动强度。
(3)他在分析空气流动强度与扇叶长度的关系时,应选用序号为 的两组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刻度尺
(2)纸片被吹起的角度
(3)2、4;扇叶宽度和扇叶倾斜角度相同时,扇叶长度越长,风扇产生的空气流动强度越大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确定实验中要测量的物理量,再根据测量的物理量选择测量工具。
(2)纸片受到风吹后会被吹起来,且风力越大,纸片被吹起的角度越大;
(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并描述实验结论。
【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实验中要测量扇叶的长度与扇叶的倾斜角度,因此需要的测量仪器为:刻度尺和量角器。
(2)实验中,小缙通过观察纸片被吹起的角度来确定风扇产生的空气流动强度。
(3)探究空气流动强度与扇叶长度的关系时,必须控制扇叶宽度和扇叶的倾斜角度,而改变扇叶的长度,故选实验2和4。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扇叶宽度和扇叶倾斜角度相同时,扇叶长度越长,风扇产生的空气流动强度越大。
28.(2022七上·慈溪竞赛)周日张丽同学帮助妈妈去市场买菜,发现包心菜的叶子是绿色的,里面的叶子是白色的。经仔细观察,她又发现大葱和韭菜埋在地下的部分是白色的,露出地面的部分却是绿色的。张丽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叶绿素的形成与光照有关吗?于是她用家里的蒜瓣为实验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研究。
(1)张丽同学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作出的假设是:叶绿素的形成与光照有关;
张丽将基本相同的两枚蒜瓣分别栽种在甲、乙两个相同花盆中,然后将甲花盆放在 下,乙花盆放在完全密闭的纸箱中,定时观察记录蒜苗叶子的颜色;
(2)假如张丽的假设是正确的,请你预测实验现象: ;
(3)在设计这个实验中,实验的变量是 ,设计两个装置的目的是进行 。
(4)实验结束后,张丽发现自己设计的实验有一不足之处,你发现了吗?请你指出来 。
【答案】(1)阳光(光照)
(2)甲组蒜苗叶子为绿色、乙组蒜苗叶子为无色
(3)光照;对照
(4)每组蒜瓣数量只有一枚、存在偶然性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1) 因为要研究的是叶绿素的形成与光照有关,所以需要控制光照不一样,其他条件一样,因此将基本相同的两枚蒜瓣分别栽种在甲、乙两个相同花盆中,然后将甲花盆放在阳光(光照) 。
(2)假如假设是正确的,因为甲盆是放在光下的,应该有叶绿素形成,故而蒜苗是绿色的;而乙组是放在密闭的纸箱里的,不见光,应该没有叶绿素形成,故而蒜苗呈现无色 。
(3)此实验探究的是“叶绿素的形成是否与光有关”,因而设置的变量应该是光。甲组和乙组一个是光照,一个是黑暗,只存在这一个变量,其他的条件都相同,这就形成一组对照实验。
(4)实验有一不足之处 : 每组蒜瓣数量只有一枚、存在偶然性 。
29.(2022七上·慈溪竞赛)小敏、小颖和小青在玩荡秋千时,感到秋千往返摆动时间有规律。于是对“哪些因素决定秋千往返摆动的时间”提出下列猜想,
小敏猜想:可能由秋千的绳长决定;
小颖猜想:可能由人与秋千坐垫的总质量决定;
小青猜想:可能由秋千摆动幅度(摆动中人离开中心的最大距离)决定。
于是他们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一细绳一端拴一小球,一端固定,让小球自由往返摆动并记录数据如表。
实验 序号 小球到固定点 距离(摆长)/米 小球质 量/克 摆动幅 度/米 小球往返摆动 20次的时间/秒 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秒
1 0.7 20 0.05 33.2 1.7
2 1.0 20 0.08 39.7 2.0
3 1.0 30 0.05 39.8 2.0
4 1.0 30 0.08 39.7 2.0
5 1.3 20 0.05 45.3 2.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要完成上述实验,除如图器材外,还必需的实验器材是:天平、秒表和 ;
(2)从本次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由 决定;
(3)摆钟是利用本实验中的原理制成的。某摆钟变慢了,要调准它,应将摆钟的摆长调 (选填“长”或“短”)。
【答案】(1)刻度尺
(2)摆长
(3)短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由摆长决定,与小球的质量无关,与小球的摆动幅度无关。
【解答】(1)[要完成上述实验,除如图器材外,还必需的实验器材是:天平、秒表和刻度尺
(2)比较实验序号2和4可知,摆长和摆动幅度相同,小球质量不同,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相同,可以得到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与小球的质量无关。
比较实验序号3和4可知,小球质量和摆长相同,摆动幅度不同,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相同,可以得到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与小球的摆动幅度无关。
由实验序号1和5可知,小球的质量和摆动幅度相同,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与摆长有关,摆的长度越大,时间越长。
(3)某一摆钟变慢了,因往返摆动的时间受摆长的影响,钟摆越长,越慢,所以要调准它即把摆长调短一些。
30.(2021七上·嵊州期末)生物体内的胰岛可以分泌胰岛素。如果胰岛素分泌功能障碍,血糖浓度超过正常水平,就可能形成糖尿病。目前,糖尿病患者常采取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治疗。口服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吗?为探究这一问题,某科技小组设计了如下方案:
步骤 甲鼠 乙鼠
a 将完全相同的甲、乙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
b 定时喂适量的全营养饲料,每次喂食前注射适量的胰岛素 定时喂与甲鼠等量的全营养饲料,
c 重复b步骤几天后,采集两鼠的尿液,检测其葡萄糖含量,分析得出结论
(1)将乙鼠的b步骤补充完整 。
(2)a步骤中将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目的是 。
(3)假如按照所述方案进行实验,最终仅在乙鼠的尿液中检测到了葡萄糖,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4)在理论上,为避免偶然性,保证实验结果更准确,应该 。
【答案】(1)每次喂食前口服与甲鼠等量的胰岛素
(2)防止小鼠自身分泌的胰岛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3)口服胰岛素不能治疗糖尿病
(4)多用几只小鼠重复实验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实验探究的问题为:糖尿病患者常采取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治疗。口服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吗?实验选择了两组小鼠,甲组和乙组都破坏了胰岛,甲组注射适量的胰岛素,乙组定时喂养饲料和喂养等量胰岛素形成对照;最后通过测量小鼠尿液葡萄糖含量,得出实验结论。
【解答】(1)乙老鼠作为甲组对照,验证猜想,故乙组小鼠需要注射等量的胰岛素;
(2)胰岛破坏为了防止小鼠自身分泌的胰岛素含量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所以排出干扰因素;
(3)乙老鼠尿液中有葡萄糖而甲组中无葡萄糖,说明口服胰岛素对降低血糖无作用;
(4)为了使实验更加的准确,结论更加的说服力,需要多用几只小鼠重复实验,获取更有效的结论。
故答案为:(1) 每次喂食前口服与甲鼠等量的胰岛素 ;(2) 防止小鼠自身分泌的胰岛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3) 口服胰岛素不能治疗糖尿病 ;(4) 多用几只小鼠重复实验 。
四、解答题
31.(2022七上·缙云期末)小缙同学家里装修,所用墙纸的规格是“0.53m×10m(宽×长),厚度0.63mm”,小缙选取一张废弃的墙纸,想测量一下墙纸厚度是否属实,实验步骤如下:
A.用刻度尺测出废弃墙纸长度为 L1;
B.把纸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数出圈数为n圈;
C.用刻度尺测出铅笔的直径为D1;
D.用刻度尺测出圆环的直径为D2;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 ,除没必要实验步骤后合理的顺序是 。
(2)测得墙纸厚度的表达式是 。 (用所给字母表示)
(3)该同学一共测了三次,每次墙纸都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的不同位置进行读数,结果三次读数都不相同,产生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
A.每次绕的松紧程度不同
B.墙纸厚度不均匀
C.读数时小数点点错
【答案】(1)A;CBD
(2)
(3)A;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特殊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1)(2)根据“缠绕法”测物体长度的方法分析;
(3)根据误差产生的原因分析判断。
【解答】(1)“缠绕法”测墙纸厚度的方法:
C.用刻度尺测出铅笔的直径为D1;
B.把纸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数出圈数为n圈;
D.用刻度尺测出圆环的直径为D2。
C和D中的直径之差就是2n圈墙纸厚度和,据此可以计算出墙纸的厚度,因此没有必要的步骤为A,合理的实验顺序为:CBD。
(2)设墙纸的厚度为h,那么得到:nh+D1=D2;
则墙纸的厚度为:。
(3)A.每次绕的松紧程度不同,那么测出的圆环的直径D2就不同,必然导致计算结果不同,故A符合题意;
B.墙纸厚度不均匀,那么计算出的厚度就是一个平均值,必然导致测量结果不同,故B符合题意;
C.读数时小数点点错,这是错误操作,而不是实验误差,故C不合题意。
故选AB。
32.(2022七上·缙云期末)玩游戏用的游戏币(放入水中会沉于水中),其形状类似于圆柱形,其表面凹凸不平,如图所示。学习了测量新知识的小缙特别想知道一枚游戏币的直径与体积多大,于是马上进行了测量。
(1)经过思考,他设计了以上四种测圆柱直径的方法,你认为图 是正确的。
(2)采用了正确方法后,小缙进行了五次测量,结果分别是2.20厘米、2.21厘米、2.95厘米、2.20厘米、2.21厘米,你认为他得到的结果是 。
(3)小缙用排水法测量游戏币的体积时,他按图戊A方式读取水的体积,然后再按图戊B方式读取水和游戏币的总体积,如此测得游戏币的体积比实际体积 。(选填“偏大”或“偏小”)
【答案】(1)丁
(2)2.21
(3)偏小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刻度尺的使用规范和“组合法”测圆的直径的方法分析;
(2)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时,测量结果略有不同,但是相差不大,据此去掉错误数据,然后计算出剩余数据的平均数即可。
(3)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分析解答。
【解答】(1)甲:桌面没有与刻度尺的某一刻度对齐,故甲错误;
乙:刻度尺量取的长度不是硬币的直径,故乙错误;
丙:只用一把刻度尺很难准确找到直径的位置,故丙错误;
丁:用两个三角板的直角边夹住硬币,它们的另外一条直角边与下面的刻度尺重合,此时两条直角边之间的距离就是硬币的直径,故丁正确。
故选丁。
(2)2.95cm明显偏大,应该将其去掉,则结果为:。
(3)读取水的体积时俯视读数,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此时读出水的体积V1偏大。读取水和游戏币的总体积时,视线与凹形液面相平,则读数V2正确。根据V=V2-V1可知,测得游戏币的体积偏小。
33.(2021七上·普陀期末)水银体温计在医疗领域和普通家庭被广泛使用,它的发展过程大致如下:
(1)1714年,德国人华伦海特发明了水银温度计,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水银的 的性质来指示温度。
(2)1865年,英国人阿尔伯特发明了一种很有特色的水银体温计,特点是储存水银的细管里有一狭道,实现了体温计离开人体读数。如图体温计中的哪个结构与狭道的作用相同 。(填序号)
(3)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发布公告:自2026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禁止生产水银体温计。用电子体温计等替代水银体温计的理由可能是______(可多选)
A.水银中毒对人体的伤害很大 B.水银体温计价格便宜
C.水银体温计测量比较准确 D.电子体温计使用更便捷
【答案】(1)热胀冷缩
(2)②
(3)A;D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解答;
(2)根据体温计的结构和功能解答;
(3)哪个选项中描述的是水银温度计的缺点或电子温度计的优点,哪个就是正确选项。
【解答】(1)1714年,德国人华伦海特发明了水银温度计,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水银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指示温度;
(2)在体温计的液泡上方,有一段细而弯的玻璃管,这个结构保证它离开人体后示数不下降,故选②。
(3)A.水银中毒对人体的伤害很大,描述的水银的缺点,故A符合题意;
B.水银体温计价格便宜,描述的水银温度计的优点,故B不合题意;
C.水银体温计测量比较准确,描述水银温度计的优点,故C不合题意;
D.电子体温计使用更便捷,描述电子温度计的优点,故D符合题意。
故选AD。
34.(2021七上·吴兴期末)温度的测量在不同场合下有特定的使用要求,因此生产生活中发明了各种类型的温度计。
(1)如图甲最早是伽利略发明的温度计,上方玻璃泡内装的是空气,玻璃管中间有一段有色液柱。它的工作原理是:当环境温度升高时, 。
(2)如图乙是小科设计并制作的一个液体温度计。使用中发现该温度计管中液柱移动不明显,导致示数不够精确。对此请你提出一条改进建议 。
(3)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相同的受热条件下,铜的膨胀程度比铁的膨胀程度大。将两个形状、厚度相同的铜片和铁片铆在一起就可制成双金属片温度计,如图丙所示。当气温升高时,指针偏向中央刻度线的 (选填“A”或“B”)侧。
(4)辐射温度计通过光学方法测定物体的辐射,进而得知物体的温度。新式“红外温度计”又叫“测温枪”,如图丁所示。只要把“枪口”对准待测物体,“枪尾”的显示屏里就能用数字直接报告那个物体的温度。测温枪相比普通液体温度计的优势是 。
【答案】(1)玻璃泡内的气体受热膨胀,玻璃管内液面下降
(2)换用更细的玻璃管/增大玻璃泡/换用热膨胀系数更大的液体
(3)B
(4)测量所需时间更短/测量时不需要直接接触被测物体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温度计是可以准确地判断和测量温度的工具,分为指针温度计和数字温度计。根据使用目的的区别,已设计制造出多种温度计。根据使用目的的区别,已设计制造出多种温度计。其设计的依据有:利用固体、液体、气体受温度的影响而热胀冷缩的现象;在定容条件下,气体(或蒸气)的压强因区别温度而变换;热电效应的作用;电阻随温度的变换而变换;热辐射的影响等。
【解答】(1)伽利略发明的这种温度计是一种气体温度计,降温时玻璃泡内的气体收缩,液柱上升.因此,它是利用气体热胀冷缩规律制成的。它的工作原理是:当环境温度升高时, 玻璃泡内的气体受热膨胀,玻璃管内液面下降 。
(2)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来实现温度的测量的。玻璃管温度计是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来实现温度的测量的,可以换用更细的玻璃管/增大玻璃泡/换用热膨胀系数更大的液体。
(3)在相同的受热条件下,铜的膨胀程度比铁的膨胀程度大。 当气温升高时, 铜的膨胀程度大,左边铜膨胀厉害, 指针偏向中央刻度线的B侧。
(4)测温枪,学名是“红外线测温仪”或者“红外线辐射测温仪”。它的原理是:被动吸收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从而获得物体温度数值。测温枪相比普通液体温度计的优势是 测量所需时间更短/测量时不需要直接接触被测物体 。
35.(2021七上·长兴期中)学习了量筒的使用后,小王同学做了很多实验。
(1)在实验室里有一块形状不规则的矿石。因矿石体积较大,小王同学按如图所示方法进行测量,则矿石的体积为 cm3。
(2)从A到C的操作过程中将使所测矿石体积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小王同学还想测一枚大头针的体积,具体如下.用烧杯将适量的水倒入量筒内,读出水的体积V1,将一枚大头针轻轻地放入量筒内的水中,沉底后,读出此时水面所指示的体积V2,V2与V1的差值就是一枚大头针的体积。你认为她的这种操作是否可行并请说明理由 。
【答案】(1)70
(2)偏大
(3)不可行,一枚大头针体积很小,小于量筒的最小刻度,V2和V1读数相同(合理即可)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1)实验的误差主要产生在从烧杯中取出矿石时,上面容易带出一定量的水,使再补充的水体积增大,进而影响密度的结果。(2)一枚大头针的体积很小,小于量筒的分度值。
【解答】 (1) 体积的特殊测量方法,C图和B图的体积差就是矿石的体积,由图可知矿石的体积为 200mL-130mL=70mL。
(2)从图A到图C, 将矿石取出时,会带出一定量的水,再补充水时就会多一些,使所测量矿石的体积偏大。
(3)不可行,一枚大头针体积很小,小于量筒的最小刻度,V2和V1读数相同。
1 / 1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第1章 科学入门 单元检测
一、单选题
1.(2022七上·临海期末)春天的清晨,某同学抓拍到一颗即将从草叶滴落的小水珠。对于这颗小水珠的相关估算,最接近事实的是( )
A.质量约为0.05克 B.直径约为5厘米
C.温度约为35℃ D.密度约为1千克/米3
2.(2021七上·淳安期末)一同学先后用两支均未甩过的体温计测量自己的体温,两支体温计的示数分别是 39.2℃和 37.2℃,那么他的体温( )
A.一定是 39.2℃ B.一定是 37.2℃
C.在 37.2℃到 39.2℃之间 D.低于或等于 37.2℃
3.(2022七上·缙云期末)测量是一个把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下列实验中没有用到这一科学原理的是( )
A.用温度计测出液体的温度 B.用量筒测出液体的体积
C.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触角 D.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
4.(2022七上·缙云期末)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判断较为合适的描述是( )
A.一位七年级同学的质量约为50000g
B.上课的教室内空气的体积约为18m3
C.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是37℃
D.食用油的密度约0.9kg/m3
5.(2021七上·镇海期末)在体育达标测试中,小科同学对有关数据的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
A.1000m 跑步成绩是 50s B.1 秒钟跳绳 3 次
C.立定跳远成绩是 10m D.百米赛跑后心跳是每秒 20 次
6.(2021七上·镇海期末)小科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某物体长度,记录了四次测量数据: 18.12cm 、18.1cm 、18.13cm 、18.14cm ,则该物体正确测量的长度应为( )
A.18. 1225cm B.18. 1cm C.18. 13cm D.18. 12cm
7.(2021七上·镇海期末)小科同学整理的“错误操作”与“测量结果”汇总表,符合实际情况的选项是( )
选项 错误操作 测量结果
A 测量木板长度时皮尺拉得过紧 偏大
B 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使用生锈的砝码 偏小
C 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后读数 偏大
D 测量细铁丝的直径时,在铅笔上没有紧密绕细铁丝 偏小
A.A B.B C.C D.D
8.(2021七上·定海期末)近年来,为鼓励绿色出行,支付宝小程序根据每天步行计数奖励虚拟能量,请你估计成年人6000步大约有( )
A.1千米 B.4千米 C.10千米 D.15千米
9.(2021七上·青田期末)小刘出于好奇,将示数为38℃的体温计插入冰水混合物中测量温度,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体温计的示数降为0℃
B.体温计的示数仍为38℃
C.体温计的示数降到最小值35℃左右
D.因温度低于35℃,无法读数
10.(2021七上·余杭月考)下列现象不属于科学要研究的自然现象的是( )
A.植物的生长 B.经济危机 C.台风 D.地震
11.(2020七上·温州期中)小明想要量取 5 毫升水,他应该选择的实验仪器是( )
A.10 毫升烧杯 B.50 毫升烧杯 C.10 毫升量筒 D.50 毫升量筒
12.(2020七上·金华期中)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好奇于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好奇于水的沸腾顶起壶盖而发明了蒸汽机……在讨论这些事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时,4位同学分别讲了如下的看法.
甲说:小小的疑问都有可能引发科学的发现.
乙说: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
丙说:科学的发现有赖于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实验.
丁说:科学的发现都是从偶然的观察中得到的.
根据你的观点,最不同意谁的看法( ).
A.甲 B.乙 C.丙 D.丁
13.(2021七上·龙湾期中)某人做了这么一个实验;①制备培养基(营养物质),等量分装在试管中,并进行灭菌;②将平菇菌种无菌操作后等量接种到培养基中;③把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在两个培养箱中,一个为对照组,另一个培养箱的中央放入磁体,并按不同直径的圆周放入3圈实验组培养基(如图); ④每日做观察记录,其中包括测量菌丝的长度,观察菌丝色泽等等。该实验要研究的问题是( )
A.磁场对培养基的影响有哪些力试管
B.培养基对平菇生长有哪些影响磁体
C.磁场对平菇生长有什么影响
D.有利于平菇生长的环境因素有哪些培养箱
14.(2021七上·温州期中)某组同学在探究光对蚯蚓影响的实验时,拟定了以下实验计划,不正确的是( )
A.提出问题: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吗?
B.作出假设: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
C.设置变量:设置黑暗潮湿和明亮干燥两种环境
D.实验对象:10条大小相似的健康蚯蚓
15.(2021七上·诸暨期中)王老师在课堂上发现一位同学精神不振、脸色绯红,同时伴有咳嗽,于是她估计该同学在发烧,要求该同学测量体温。从科学探究的角度上讲,老师的“估计”属于( )
A.提出问题 B.制定实验方案
C.建立猜想和假设 D.获取事实与证据
二、填空题
16.(2021七上·镇海期末)图甲中温度计所示的温度是 ℃,图乙中温度计使用时存在的错误是: 。
17.(2021七上·镇海期末)如图所示,所测物体长度为 cm 。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等可以 (填 “消除”或“减小”) 误差。
18.(2021七上·普陀期末)将一粗细均匀的金属丝在圆柱形杆上紧密排绕n圈,如图所示,线圈总长度L是 cm.则金属丝的直径d= 。测量时,如果第一次n取20圈,第二次n取50圈,比较两次测出的金属丝的直径,第 次测量误差较小
19.(2021七上·定海期末)小舟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分别进行了三次操作,如图甲所示,其中正确的操作是 。 图乙所示的是用温度计分别测得的冰和水的温度,其中冰的温度是 。其中水的温度是 ℃。
20.(2022七上·慈溪竞赛)小红做实验时发现一只温度计不准确。把它和标准温度计一同插入水中,发现该温度计插入冰水混合物中的示数是6℃,放入沸水(一个标准大气压)时的它的示数为96℃。经仔细观察,他的刻度是均匀的,则这只温度计的示数为42℃时,实际温度是 ℃,当被测液体温度为 ℃时,这只温度计的示数等于被测液体实际温度。
21.(2021七上·三门期末)准确读取测量数据是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请在相应的位置填写测量数据。
(1)我国古代曾用张开的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称为“一柞”,图1中“一柞”的长度为 厘米。
(2)图2温度计的示数是 ℃。
(3)图3是小科测量小石块体积时的情形,则小石块的体积为 cm3。
22.(2021七上·温岭期中)小明游览南京长江大桥时, 发现桥面有条宽窄不一的裂缝,他用刻度尺测得裂缝某处宽为 7.00cm,他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为了得到该裂缝的平均宽度,小明应该在裂缝的 (同一/不同)位置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从冬季到夏季, 由于温度升高, 该缝隙会变 (宽/窄)。
23.(2021七上·温州月考)孙杨在伦敦奥运会上夺得了男子400m自由泳和男子1500m 自由泳两枚金牌,还打破了1500m自由泳的世界纪录,下列对他的描述中请填上适当的单位。
①他的身高约198 ;②他的体量约89 ;③他的正常体温为37 。
24.(2021七上·温州月考)小江同学欲用密绕法测量一根长为L的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成线图的总长度L
B.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圆铅笔杆上
C.算出细铜丝的真径为d=L/n
D.数出排绕在圆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线圈的圈数n
(1)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 。
(2)小江同学在测量过程中,共测三次,而每次都将铜丝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上不同部位读数,结果三次读数都不相同,产生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可多选)
A.每次排绕的松紧程度不相同
B.数圈数时由于粗心,数错了圈数
C.铜丝本身粗细不均匀
25.(2021七上·杭州期中)最早的温度计是在1593年由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明的。他的第一只温度计是一根一端敞口的玻璃管,另一端带有核桃大的玻璃泡。使用时先给玻璃泡加热,然后把玻璃管插入水中。随着温度的变化,玻璃管中的水面就会上下移动,根据移动的多少就可以判定温度的变化和温度的高低。如图是小科同学设计的一个伽利略温度计的示意图。
(1)此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 。
(2)若在圆底烧瓶的瓶颈处标注刻度,则越高的位置示数越 。(选填“高”或“低”)
(3)若想使该气体温度计的示数更加准确,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4)将一支刻度均匀的水银温度计插入冰水混合物中,读数为-5℃,再将它插入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读数为105℃,现用该温度计测量一杯水的温度,读数为39℃,则这杯水实际温度为 。
三、实验探究题
26.(2021七上·淳安期末)警察常根据脚印的长度来推断罪犯的身高。人脚印的长度与身高有什么关系? 小金大胆猜测: 人的身高和脚长存在一定的倍数关系。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小金测量了家中部分成员的脚长和身高, 并记录在下表中。
成员 爸爸 妈妈 爷爷 奶奶 弟弟
身高(cm) 171.50 154.00 168.00 148.00 123.00
脚长(cm) 23.50 23.50 24.17 22.00 19.00
① 7.30 6.55 6.95 6.73 6.47
(1)请将表格①处填写完整 。
(2)从上述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3)另一同学觉得该实验存在明显不足,理由是 。
27.(2022七上·缙云期末)小缙发现电脑是利用风扇来降温的,他想知道风扇产生的空气流动强度与风扇扇叶的哪些因素有关。他猜想可能与风扇扇叶的宽度、长度、倾斜角度等因素都有关系。
为此,他用同一电动机分别制作了几个不同的小风扇,相同转速去吹动同一位置的同一纸片(如图),并记录数据如下表。
实验组别 扇叶宽度/cm 扇叶长度/cm 扇叶倾斜角度θ 纸片被吹起的角度 α
1 4 7 30° 35°
2 3 7 30° 30°
3 2 7 30° 20°
4 3 4 30° 20°
5 3 7 45° 40°
(1)实验中用到的测量仪器有:量角器和 。
(2)实验中,小缙通过观察 来确定风扇产生的空气流动强度。
(3)他在分析空气流动强度与扇叶长度的关系时,应选用序号为 的两组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
28.(2022七上·慈溪竞赛)周日张丽同学帮助妈妈去市场买菜,发现包心菜的叶子是绿色的,里面的叶子是白色的。经仔细观察,她又发现大葱和韭菜埋在地下的部分是白色的,露出地面的部分却是绿色的。张丽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叶绿素的形成与光照有关吗?于是她用家里的蒜瓣为实验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研究。
(1)张丽同学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作出的假设是:叶绿素的形成与光照有关;
张丽将基本相同的两枚蒜瓣分别栽种在甲、乙两个相同花盆中,然后将甲花盆放在 下,乙花盆放在完全密闭的纸箱中,定时观察记录蒜苗叶子的颜色;
(2)假如张丽的假设是正确的,请你预测实验现象: ;
(3)在设计这个实验中,实验的变量是 ,设计两个装置的目的是进行 。
(4)实验结束后,张丽发现自己设计的实验有一不足之处,你发现了吗?请你指出来 。
29.(2022七上·慈溪竞赛)小敏、小颖和小青在玩荡秋千时,感到秋千往返摆动时间有规律。于是对“哪些因素决定秋千往返摆动的时间”提出下列猜想,
小敏猜想:可能由秋千的绳长决定;
小颖猜想:可能由人与秋千坐垫的总质量决定;
小青猜想:可能由秋千摆动幅度(摆动中人离开中心的最大距离)决定。
于是他们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一细绳一端拴一小球,一端固定,让小球自由往返摆动并记录数据如表。
实验 序号 小球到固定点 距离(摆长)/米 小球质 量/克 摆动幅 度/米 小球往返摆动 20次的时间/秒 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秒
1 0.7 20 0.05 33.2 1.7
2 1.0 20 0.08 39.7 2.0
3 1.0 30 0.05 39.8 2.0
4 1.0 30 0.08 39.7 2.0
5 1.3 20 0.05 45.3 2.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要完成上述实验,除如图器材外,还必需的实验器材是:天平、秒表和 ;
(2)从本次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由 决定;
(3)摆钟是利用本实验中的原理制成的。某摆钟变慢了,要调准它,应将摆钟的摆长调 (选填“长”或“短”)。
30.(2021七上·嵊州期末)生物体内的胰岛可以分泌胰岛素。如果胰岛素分泌功能障碍,血糖浓度超过正常水平,就可能形成糖尿病。目前,糖尿病患者常采取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治疗。口服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吗?为探究这一问题,某科技小组设计了如下方案:
步骤 甲鼠 乙鼠
a 将完全相同的甲、乙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
b 定时喂适量的全营养饲料,每次喂食前注射适量的胰岛素 定时喂与甲鼠等量的全营养饲料,
c 重复b步骤几天后,采集两鼠的尿液,检测其葡萄糖含量,分析得出结论
(1)将乙鼠的b步骤补充完整 。
(2)a步骤中将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目的是 。
(3)假如按照所述方案进行实验,最终仅在乙鼠的尿液中检测到了葡萄糖,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4)在理论上,为避免偶然性,保证实验结果更准确,应该 。
四、解答题
31.(2022七上·缙云期末)小缙同学家里装修,所用墙纸的规格是“0.53m×10m(宽×长),厚度0.63mm”,小缙选取一张废弃的墙纸,想测量一下墙纸厚度是否属实,实验步骤如下:
A.用刻度尺测出废弃墙纸长度为 L1;
B.把纸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数出圈数为n圈;
C.用刻度尺测出铅笔的直径为D1;
D.用刻度尺测出圆环的直径为D2;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 ,除没必要实验步骤后合理的顺序是 。
(2)测得墙纸厚度的表达式是 。 (用所给字母表示)
(3)该同学一共测了三次,每次墙纸都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的不同位置进行读数,结果三次读数都不相同,产生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
A.每次绕的松紧程度不同
B.墙纸厚度不均匀
C.读数时小数点点错
32.(2022七上·缙云期末)玩游戏用的游戏币(放入水中会沉于水中),其形状类似于圆柱形,其表面凹凸不平,如图所示。学习了测量新知识的小缙特别想知道一枚游戏币的直径与体积多大,于是马上进行了测量。
(1)经过思考,他设计了以上四种测圆柱直径的方法,你认为图 是正确的。
(2)采用了正确方法后,小缙进行了五次测量,结果分别是2.20厘米、2.21厘米、2.95厘米、2.20厘米、2.21厘米,你认为他得到的结果是 。
(3)小缙用排水法测量游戏币的体积时,他按图戊A方式读取水的体积,然后再按图戊B方式读取水和游戏币的总体积,如此测得游戏币的体积比实际体积 。(选填“偏大”或“偏小”)
33.(2021七上·普陀期末)水银体温计在医疗领域和普通家庭被广泛使用,它的发展过程大致如下:
(1)1714年,德国人华伦海特发明了水银温度计,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水银的 的性质来指示温度。
(2)1865年,英国人阿尔伯特发明了一种很有特色的水银体温计,特点是储存水银的细管里有一狭道,实现了体温计离开人体读数。如图体温计中的哪个结构与狭道的作用相同 。(填序号)
(3)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发布公告:自2026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禁止生产水银体温计。用电子体温计等替代水银体温计的理由可能是______(可多选)
A.水银中毒对人体的伤害很大 B.水银体温计价格便宜
C.水银体温计测量比较准确 D.电子体温计使用更便捷
34.(2021七上·吴兴期末)温度的测量在不同场合下有特定的使用要求,因此生产生活中发明了各种类型的温度计。
(1)如图甲最早是伽利略发明的温度计,上方玻璃泡内装的是空气,玻璃管中间有一段有色液柱。它的工作原理是:当环境温度升高时, 。
(2)如图乙是小科设计并制作的一个液体温度计。使用中发现该温度计管中液柱移动不明显,导致示数不够精确。对此请你提出一条改进建议 。
(3)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相同的受热条件下,铜的膨胀程度比铁的膨胀程度大。将两个形状、厚度相同的铜片和铁片铆在一起就可制成双金属片温度计,如图丙所示。当气温升高时,指针偏向中央刻度线的 (选填“A”或“B”)侧。
(4)辐射温度计通过光学方法测定物体的辐射,进而得知物体的温度。新式“红外温度计”又叫“测温枪”,如图丁所示。只要把“枪口”对准待测物体,“枪尾”的显示屏里就能用数字直接报告那个物体的温度。测温枪相比普通液体温度计的优势是 。
35.(2021七上·长兴期中)学习了量筒的使用后,小王同学做了很多实验。
(1)在实验室里有一块形状不规则的矿石。因矿石体积较大,小王同学按如图所示方法进行测量,则矿石的体积为 cm3。
(2)从A到C的操作过程中将使所测矿石体积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小王同学还想测一枚大头针的体积,具体如下.用烧杯将适量的水倒入量筒内,读出水的体积V1,将一枚大头针轻轻地放入量筒内的水中,沉底后,读出此时水面所指示的体积V2,V2与V1的差值就是一枚大头针的体积。你认为她的这种操作是否可行并请说明理由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估测
【解析】【分析】根据对质量、长度、温度和密度的认识判断。
【解答】A.这个水珠的质量接近0.05g,在正常范围内,故A符合题意;
B.水珠的直径大约在1cm左右,故B错误;
C.水珠的温度几乎等于室温,大约在20℃左右,故C错误;
D.水珠的密度大约为103kg/m3,故D错误。
故选A。
2.【答案】D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体温计的测温特点分析。
【解答】体温计的液泡上方有一段细小的弯曲,因此当温度下降时,水银柱不能依靠自身重力作用而流回液泡,即体温计的示数只能上升不能下降。同一位同学的体温肯定是一个数值,根据体温计的测温特点可知,它的体温要么低于37.2℃,要么等于37.2℃。
故选D。
3.【答案】C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使用的研究方法即可。
【解答】用温度计测出液体的温度,用量筒测出液体的体积,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三者都是将待测的量与标准进行比较,从而得到一个测量值,故A、B、D不合题意;
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触角,并没有与一个标准进行比较,不是测量,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4.【答案】A
【知识点】估测
【解析】【分析】根据对质量、体积、温度和密度的认识分析判断。
【解答】A.一位七年级同学的质量约为50kg,合50000g,故A符合题意;
B.上课的教室,长、宽、高大约为10m、8m和3m,则教室内空气的体积约为:V=abc=10m×8m×3m=240m3,故B不合题意;
C.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是25℃,故C不合题意;
D.食用油的密度约0.9×103kg/m3,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5.【答案】B
【知识点】估测
【解析】【分析】根据对速度、长度和心跳的认识分析判断。
【解答】A.1000m跑步成绩为50s,那么他的速度为:,与汽车的速度相似,太快了,故A错误;
B.1s跳绳3次,那么1min跳绳180次,在正常范围内,故B正确;
C.立定跳远的乘积能够达到2m已经非常好了,10m太远了,故C错误;
D.百米赛跑后,由于剧烈运动,人的心率会大幅增大,甚至达到每秒100次以上,故D错误。
故选B。
6.【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刻度尺的使用规范排除其中的错误数据,然后求出剩余数据的平均数即可。
【解答】根据“长度结果=准确值+估读值”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毫米,那么长度的结果应该保留两位小数,则18.1cm是错误的,将其去掉。
那么该物体的正确长度为:。
故选C。
7.【答案】B
【知识点】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1)(4)根据长度测量的原理分析;
(2)根据质量测量的原理分析;
(3)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律分析。
【解答】A.测量木板长度时皮尺拉得太紧,那么会使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增大,即长度标准增大。根据可知,测试测量结果偏小,故A错误;
B.生锈的砝码质量会增大,即质量标准增大,根据“”可知,此时测量结果偏小,故B正确;
C.沸水的温度远远高于空气的温度,因此将温度计从沸水中拿出后,示数会迅速下降,即测量结果偏小,故D错误;
D.测量细铁丝的直径时,在铅笔上没有紧密缠绕,那么铁丝之间的空隙会比较大,从而导致测出的铁丝的直径和偏大,故D错误。
故选B。
8.【答案】B
【知识点】估测
【解析】【分析】估测成年人一步的距离,然后乘以步数得到步行的距离。
【解答】一般情况下,成年人步行时,一步的距离大约为0.7m,则6000步的距离大约为:0.7m/步×6000步=4200m≈4km,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9.【答案】B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体温计的特点分析。
【解答】体温计的液泡上方有一段细小的弯曲,因此它的示数只能上升不能下降。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远远低于38℃,因为体温计的示数不能降低,所以还是38℃。
故选B。
10.【答案】B
【知识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自然现象指自然界中由于大自然的运作规律自发形成的某种状况,其完全不受人为主观能动性因素影响。如月有阴晴圆缺,四季变化,气候的冷暖,刮风下雨,白天黑夜等。
【解答】植物的生长、台风、地震都是自然现象,而经济危机不属于自然现象,因此不是科学要研究的自然现象,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1.【答案】C
【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
【解析】【分析】根据量筒量程的选择方法是一次性量取,量程稍大于或等于所量体积分析。
【解答】 量取 5 毫升水,需选择10毫升量筒;
故选C。
12.【答案】D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需要认真观察所研究的事物,建立假设,并设计实验和操作,得出结论。
【解答】科学发现是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大胆假设,积极求证,认真探讨,努力思考得到的,并非偶然得到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3.【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中其它条件都是相同的,只允许一个条件不同。
【解答】实验中两组实验对照,一组放入磁铁,另一组不放入磁铁,控制其他条件相同,由此可知,该实验要研究的问题是磁场对香菇生长是否有影响,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4.【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本实验的变量是由无光和阴暗与潮湿两个变量。设计探究实验,常用到对照实验的设计,要注意惟一变量即所要探究的条件。
【解答】探究光对蚯蚓影响的实验,提出问题: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吗 作出假设:假设是对问题肯定或否定的解答,根据她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AB正确:
设置变量时有两个变量,有无光和潮湿与干燥,因此不能得出结论,C错误;
实验对象:10条大小相似的健康蚯蚓,D正确。
故选C。
15.【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解答】从科学探究的角度上讲,老师的“估计”属于建立猜测和假设。
故选C。
16.【答案】-4;温度计玻璃泡(或测温泡)碰到了容器底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图甲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再根据液柱位置读出示数;
(2)根据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解答。
【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2℃,由于液柱位置在0℃的左侧,因此实际温度在0℃以下,则示数为-4℃。
(2)根据图乙可知,温度计使用的错误为:温度计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部。
17.【答案】1.85(或1.85左右数值都可以);减小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记录长度即可;
(2)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①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②改进测量方法;③增加测量技能和熟练程度,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则该物体的长度:1.8cm+0.05cm=1.85cm。
(2)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等可以减小误差。
18.【答案】5.11~5.20;2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分别读出线圈所对的两个刻度值,最后将它们相减得到线圈的直径和;
(2)在测量过程中,线圈的匝数越多,测量误差越小。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那么线圈的总长度为:15.11cm-10.00cm=5.11cm;
(2)如果第一次n取20圈,第二次n取50圈,比较两次测出的金属丝的直径,第2次测量误差较小。
19.【答案】C;-2;88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范分析;
(2)根据图片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根据刻度增大的方向确定实际温度在0℃以下还是以上,最后根据液柱的位置读出示数即可。
【解答】(1)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它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露在外面,则正确的操作是C。
(2)根据图乙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左边的温度计的刻度向下增大,因此实际温度在0℃以下,则示数为-2℃。右边的温度计的刻度向上增大,因此实际温度在0℃以上,则实际温度为88℃。
因为冰的温度应该低于水的温度,所以其中冰的温度是-2℃,水的温度为88℃。
20.【答案】40;60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实际温度等于基础温度加上温度差。在这支温度计上的示数6℃所对应的实际温度是0℃,示数96℃对应的实际温度是100℃;由于6℃到96℃之间有90个格,那么用实际的100℃除以90个格就是这支温度计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值了。
【解答】 这只温度计的示数为42℃时,实际温度
这只温度计的示数等于被测液体实际温度是
x=60℃
21.【答案】(1)18.0
(2)-6
(3)20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图1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记录长度结果。
(2)根据图2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并确定实际温度在0℃以上还是以下,最后根据液面位置读出示数。
(3)在图3中,前后两个量筒的示数之差就是石块的体积。
【解答】(1)根据图1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则“一柞”的长度为:18.0cm+0.00cm=18.00cm。
(2)根据图2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实际温度在0℃以下,则示数为-6℃;
(3)根据图3可知,量筒的分度值为10mL,则甲的示数为110mL,乙的示数为130mL,纳米小石块的体积为:V=V2-V1=130mL-110mL=20mL=20cm3。
22.【答案】1mm;不同;窄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长度的测量结果由准确值和估读值构成,从右边数,第一位为估读数字,第二位所在的单位就是刻度尺的最小刻度;
(2)在科学探究中,往往需要多次测量,然后计算出平均值,这样可以减小测量误差;
(3)根据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判断。
【解答】(1)裂缝的宽度为7.00cm,右边第一个“0”为估读数字,而第二个“0”所在的单位mm就是刻度尺的分度值,即分度值为1mm。
(2)为了得到该裂缝的平均宽度,小明应该在裂缝的不同位置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从冬季到夏季, 由于温度升高,两边的桥面都会膨胀,即该缝隙变窄。
23.【答案】厘米(cm);千克(kg);摄氏度(℃)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各种物理量都有它们的量度单位,并以选定的物质在规定条件显示的数量作为基本量度单位的标准,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学科中,基本量的选择可以不同。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单位。
【解答】 身高一般用米或者厘米,体重用千克,体温用摄氏度 。
故①他的身高约198 厘米(cm) ;
②他的体量约89 千克(kg) ;
③他的正常体温为37 摄氏度(℃) 。
24.【答案】(1)BDAC(或BADC)
(2)A;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特殊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密绕法,即紧密排绕。 一圈挨一圈地缠绕,没有缝隙。 比如测量较细金属丝的直径时,就用密绕法绕出一定的长度来。量出总长后,数出是多少匝。再用总长度除以匝数。就能得出金属丝的直径了。
【解答】(1)用密绕法测量一根长为L的细铜丝的直径,实验步骤为:
B.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圆铅笔杆上;
D.数出排绕在圆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线圈的圈数n;
A.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成线圈的总长度L;
C.算出细铜丝的直径为d= L/n 。
即合理顺序为: BDAC(或BADC)
(2)A.每次排绕的松紧程度不相同,那么测出的总长度=实际长度+空隙长度,因此会产生测量误差,故A符合题意;
B.数圈数时由于粗心,数错了圈数,这样产生的差异叫错误,而不是误差,故B不合题意
C.铜丝本身粗细不均匀,会使用除法计算出的平均直径与实际产生误差,故C符合题意;
故选AC。
25.【答案】(1)气体的热胀冷缩
(2)低
(3)用容积更大或口径更细的的圆底烧瓶
(4)40℃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该装置是利用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当环境温度升高时,瓶内气体体积增大,将玻璃管水面往下压,实现下移;当环境温度降低时,瓶内气体体积减小,外界将水压入玻璃管,实现上移。
【解答】(1)此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气体的热胀冷缩。
(2)温度越高,瓶内气体体积越大,玻璃管中液面越低,故越低的位置示数越高,越高的位置示数越低。
(3)凡是能使温度变化较小而引起液面变化较大的措施都可以增大温度计的准确度,如用容积更大或口径更细的的圆底烧瓶。
(4)利用两次测量分度值相同列方程,设实际温度为x
x=40℃
故答案为:(1)气体的热胀冷缩 (2)低 (3)用容积更大或口径更细的的圆底烧瓶 (4)40℃
26.【答案】(1)身高与脚长之比(或者身高/脚长)
(2)身高与脚长存在一定的倍数关系,其比值大约为 7(其它合理答案也可)
(3)调查对象太少,结论不具有普遍性(其它合理答案也可)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1)将表格中每组数据中的身高与脚长做比,再将比值与第4行的数据进行比较即可。
(2)根据上面比较的结果,确定正常人身高和脚长之间的数量关系;
(3)在科学探究中,往往需要换用不同的实验器材多次完成实验,这样得出的数据更多,得到的结论更具有普遍意义。
【解答】(1)将表格中每组数据中的身高与脚长做比,比值等于第4行中对应的数据,因此表格①处应该填写: 身高与脚长之比(或者身高/脚长) 。
(2)将表格中的对应数据计算,比值都接近7,那么得到结论:身高与脚长存在一定的倍数关系,其比值大约为 7。
(3)另一同学觉得该实验存在明显不足,理由是:调查对象太少,结论不具有普遍性(其它合理答案也可)。
27.【答案】(1)刻度尺
(2)纸片被吹起的角度
(3)2、4;扇叶宽度和扇叶倾斜角度相同时,扇叶长度越长,风扇产生的空气流动强度越大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确定实验中要测量的物理量,再根据测量的物理量选择测量工具。
(2)纸片受到风吹后会被吹起来,且风力越大,纸片被吹起的角度越大;
(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并描述实验结论。
【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实验中要测量扇叶的长度与扇叶的倾斜角度,因此需要的测量仪器为:刻度尺和量角器。
(2)实验中,小缙通过观察纸片被吹起的角度来确定风扇产生的空气流动强度。
(3)探究空气流动强度与扇叶长度的关系时,必须控制扇叶宽度和扇叶的倾斜角度,而改变扇叶的长度,故选实验2和4。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扇叶宽度和扇叶倾斜角度相同时,扇叶长度越长,风扇产生的空气流动强度越大。
28.【答案】(1)阳光(光照)
(2)甲组蒜苗叶子为绿色、乙组蒜苗叶子为无色
(3)光照;对照
(4)每组蒜瓣数量只有一枚、存在偶然性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1) 因为要研究的是叶绿素的形成与光照有关,所以需要控制光照不一样,其他条件一样,因此将基本相同的两枚蒜瓣分别栽种在甲、乙两个相同花盆中,然后将甲花盆放在阳光(光照) 。
(2)假如假设是正确的,因为甲盆是放在光下的,应该有叶绿素形成,故而蒜苗是绿色的;而乙组是放在密闭的纸箱里的,不见光,应该没有叶绿素形成,故而蒜苗呈现无色 。
(3)此实验探究的是“叶绿素的形成是否与光有关”,因而设置的变量应该是光。甲组和乙组一个是光照,一个是黑暗,只存在这一个变量,其他的条件都相同,这就形成一组对照实验。
(4)实验有一不足之处 : 每组蒜瓣数量只有一枚、存在偶然性 。
29.【答案】(1)刻度尺
(2)摆长
(3)短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由摆长决定,与小球的质量无关,与小球的摆动幅度无关。
【解答】(1)[要完成上述实验,除如图器材外,还必需的实验器材是:天平、秒表和刻度尺
(2)比较实验序号2和4可知,摆长和摆动幅度相同,小球质量不同,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相同,可以得到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与小球的质量无关。
比较实验序号3和4可知,小球质量和摆长相同,摆动幅度不同,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相同,可以得到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与小球的摆动幅度无关。
由实验序号1和5可知,小球的质量和摆动幅度相同,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与摆长有关,摆的长度越大,时间越长。
(3)某一摆钟变慢了,因往返摆动的时间受摆长的影响,钟摆越长,越慢,所以要调准它即把摆长调短一些。
30.【答案】(1)每次喂食前口服与甲鼠等量的胰岛素
(2)防止小鼠自身分泌的胰岛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3)口服胰岛素不能治疗糖尿病
(4)多用几只小鼠重复实验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实验探究的问题为:糖尿病患者常采取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治疗。口服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吗?实验选择了两组小鼠,甲组和乙组都破坏了胰岛,甲组注射适量的胰岛素,乙组定时喂养饲料和喂养等量胰岛素形成对照;最后通过测量小鼠尿液葡萄糖含量,得出实验结论。
【解答】(1)乙老鼠作为甲组对照,验证猜想,故乙组小鼠需要注射等量的胰岛素;
(2)胰岛破坏为了防止小鼠自身分泌的胰岛素含量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所以排出干扰因素;
(3)乙老鼠尿液中有葡萄糖而甲组中无葡萄糖,说明口服胰岛素对降低血糖无作用;
(4)为了使实验更加的准确,结论更加的说服力,需要多用几只小鼠重复实验,获取更有效的结论。
故答案为:(1) 每次喂食前口服与甲鼠等量的胰岛素 ;(2) 防止小鼠自身分泌的胰岛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3) 口服胰岛素不能治疗糖尿病 ;(4) 多用几只小鼠重复实验 。
31.【答案】(1)A;CBD
(2)
(3)A;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特殊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1)(2)根据“缠绕法”测物体长度的方法分析;
(3)根据误差产生的原因分析判断。
【解答】(1)“缠绕法”测墙纸厚度的方法:
C.用刻度尺测出铅笔的直径为D1;
B.把纸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数出圈数为n圈;
D.用刻度尺测出圆环的直径为D2。
C和D中的直径之差就是2n圈墙纸厚度和,据此可以计算出墙纸的厚度,因此没有必要的步骤为A,合理的实验顺序为:CBD。
(2)设墙纸的厚度为h,那么得到:nh+D1=D2;
则墙纸的厚度为:。
(3)A.每次绕的松紧程度不同,那么测出的圆环的直径D2就不同,必然导致计算结果不同,故A符合题意;
B.墙纸厚度不均匀,那么计算出的厚度就是一个平均值,必然导致测量结果不同,故B符合题意;
C.读数时小数点点错,这是错误操作,而不是实验误差,故C不合题意。
故选AB。
32.【答案】(1)丁
(2)2.21
(3)偏小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刻度尺的使用规范和“组合法”测圆的直径的方法分析;
(2)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时,测量结果略有不同,但是相差不大,据此去掉错误数据,然后计算出剩余数据的平均数即可。
(3)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分析解答。
【解答】(1)甲:桌面没有与刻度尺的某一刻度对齐,故甲错误;
乙:刻度尺量取的长度不是硬币的直径,故乙错误;
丙:只用一把刻度尺很难准确找到直径的位置,故丙错误;
丁:用两个三角板的直角边夹住硬币,它们的另外一条直角边与下面的刻度尺重合,此时两条直角边之间的距离就是硬币的直径,故丁正确。
故选丁。
(2)2.95cm明显偏大,应该将其去掉,则结果为:。
(3)读取水的体积时俯视读数,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此时读出水的体积V1偏大。读取水和游戏币的总体积时,视线与凹形液面相平,则读数V2正确。根据V=V2-V1可知,测得游戏币的体积偏小。
33.【答案】(1)热胀冷缩
(2)②
(3)A;D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解答;
(2)根据体温计的结构和功能解答;
(3)哪个选项中描述的是水银温度计的缺点或电子温度计的优点,哪个就是正确选项。
【解答】(1)1714年,德国人华伦海特发明了水银温度计,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水银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指示温度;
(2)在体温计的液泡上方,有一段细而弯的玻璃管,这个结构保证它离开人体后示数不下降,故选②。
(3)A.水银中毒对人体的伤害很大,描述的水银的缺点,故A符合题意;
B.水银体温计价格便宜,描述的水银温度计的优点,故B不合题意;
C.水银体温计测量比较准确,描述水银温度计的优点,故C不合题意;
D.电子体温计使用更便捷,描述电子温度计的优点,故D符合题意。
故选AD。
34.【答案】(1)玻璃泡内的气体受热膨胀,玻璃管内液面下降
(2)换用更细的玻璃管/增大玻璃泡/换用热膨胀系数更大的液体
(3)B
(4)测量所需时间更短/测量时不需要直接接触被测物体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温度计是可以准确地判断和测量温度的工具,分为指针温度计和数字温度计。根据使用目的的区别,已设计制造出多种温度计。根据使用目的的区别,已设计制造出多种温度计。其设计的依据有:利用固体、液体、气体受温度的影响而热胀冷缩的现象;在定容条件下,气体(或蒸气)的压强因区别温度而变换;热电效应的作用;电阻随温度的变换而变换;热辐射的影响等。
【解答】(1)伽利略发明的这种温度计是一种气体温度计,降温时玻璃泡内的气体收缩,液柱上升.因此,它是利用气体热胀冷缩规律制成的。它的工作原理是:当环境温度升高时, 玻璃泡内的气体受热膨胀,玻璃管内液面下降 。
(2)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来实现温度的测量的。玻璃管温度计是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来实现温度的测量的,可以换用更细的玻璃管/增大玻璃泡/换用热膨胀系数更大的液体。
(3)在相同的受热条件下,铜的膨胀程度比铁的膨胀程度大。 当气温升高时, 铜的膨胀程度大,左边铜膨胀厉害, 指针偏向中央刻度线的B侧。
(4)测温枪,学名是“红外线测温仪”或者“红外线辐射测温仪”。它的原理是:被动吸收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从而获得物体温度数值。测温枪相比普通液体温度计的优势是 测量所需时间更短/测量时不需要直接接触被测物体 。
35.【答案】(1)70
(2)偏大
(3)不可行,一枚大头针体积很小,小于量筒的最小刻度,V2和V1读数相同(合理即可)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1)实验的误差主要产生在从烧杯中取出矿石时,上面容易带出一定量的水,使再补充的水体积增大,进而影响密度的结果。(2)一枚大头针的体积很小,小于量筒的分度值。
【解答】 (1) 体积的特殊测量方法,C图和B图的体积差就是矿石的体积,由图可知矿石的体积为 200mL-130mL=70mL。
(2)从图A到图C, 将矿石取出时,会带出一定量的水,再补充水时就会多一些,使所测量矿石的体积偏大。
(3)不可行,一枚大头针体积很小,小于量筒的最小刻度,V2和V1读数相同。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