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一文学常识
左丘明(前502年~前422年),姜姓,左氏,名明,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师尚父姜子牙二十一世孙,鲁国太史丘成之子。
继承父位,担任鲁国太史,推荐孔子位国相,撰写《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和《国语》,生动记录西周和春秋时期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成为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和开山鼻祖,尊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一)左丘明与《左传》
(三)《春秋》与《左传》
(二)左丘明思想主张(了解)
左丘明很重视礼的作用。他认为礼是治理国家、安定社会、造福人民的依据和手段,也是“君子”必须遵行的规范;作为一个君子,首先要把礼和义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左传·昭公三十一年》)。体现礼的众多礼节也要和义结合,对失礼行为持坚决批评的态度。
《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也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左传》,原名《春秋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
①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春秋》。《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②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③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④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⑤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四)史书体例
二.写作背景
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郑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之“贰”。
《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仅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烛之武退秦师》
①烛之武:郑国的大夫。
②“之”:介于姓和名之间的语助词。
③退:使……撤退。
④秦师:秦军。
三.解题
四.解题
五、研读文本,积累释疑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①围:围攻。②以: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③于:介词,对。
④贰:从属二主。数作动。 ⑤军:驻扎,名作动。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依附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
【特殊句式】:
①无礼于晋;②贰于楚也。【状语后置】
③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省略句】
思考:秦国在此次战争中为何“第三者插足”?
【提示】
(1)春秋无义战,为利而来。第三句“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也是暗藏机锋。晋国驻扎在国都新郑附近,秦军只是远远地驻扎在氾南。
(2)秦晋结盟之义。
第1段介绍背景 晋秦围郑。开篇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①若:假如。使:派。 ②师:军队。 ③辞:推辞。
④之:主谓之间,取独。 ⑤犹:尚且。 ⑥为:做;已:同“矣”。
【特殊句式】:
①.言于郑伯;【状语后置】 ②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③(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省略句】
④(烛之武)许之( 省略主语) 【省略句】
⑦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⑧而:因而。(一说“却”) ⑨是:这。
⑩然:然而、可是。 许:答应。
【译文】: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这件事。
【文意理解,思考释疑】
1. 烛之武一开始为什么没有答应?
2、分析本段三个人物的形象特点,并说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明确1】
烛之武,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晋国一直担任“圉正”(养马的长官)。被推荐时,已经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佝偻,步履蹒跚。——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明确2】
烛之武形象
重国家利益,深明大义的志士:
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
知难而上的勇士:
两军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
【明确2】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
“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比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式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善于听取意见,敢于自我检讨:
积极听取佚之狐的建议,让烛之武去秦国,且在烛之武流露出对之前待遇的不满之时,主动积极承认自己的过错,并耐心劝解烛之武为国分忧。
刻画人物方法
①语言描写;②正侧面相结合。
3.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①夜:在夜里,名作状; ②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名作动
③而:表修饰的连词; ④ 既:已经;
⑤亡:使…灭亡; ⑥有益于君:状语后置。
⑦敢:自言冒昧的谦辞。(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崤之战》
⑧执事: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尊敬
⑨敢以(之:这事)烦执事:省略句
⑩越:跨过; 鄙:把…当作边邑。意动用法 远:远地,邻国。形作名。
焉:哪里; 陪: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名作动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厚、薄:变雄厚,变薄弱,形作动。
【译文】:
当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烛之武)见到了秦伯,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来烦劳您。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国晋的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①以为:以(之)为 ,把......作为 ②行李:外交使者(古今异义)
③共:通“供”,供给。 ④乏困:缺少的物资,形作名。
⑤为:给。 ⑥赐:恩惠。动词作名词。 ⑦朝、夕:在早晨、在傍晚,名作状。
⑧济:渡河。(同舟共济) ⑨设版:修筑防御工事。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①厌:通“餍”,满足。(暴秦之欲无厌)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②东:在东面,名作状。 ③封:使…成为疆界。(一说“意动”) ④肆:延伸,扩张。⑤阙:使…削减,侵损。⑥焉:哪里。 ⑦利:使…得利。 ⑧唯:希望; ⑨图:考虑。
⑩说:通“悦” 盟:结盟。名词作动词 乃:于是。
译
文
如果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外交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对您说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使郑国成为它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而使晋国得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听完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就率军回国了。
合作赏析、探究
1.[清] 林云铭评论说:“烛之武为国起见,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不虑秦伯不落其彀中也。”
2.如此辞令,真无一字不妙,无一着不老靠圆密。
——魏禧《左传经世钞》
3.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刘勰《文心雕龙》
思考:短短十句话,烛之武如何让秦师退兵?
(讨论角度:理由、思路、方法、艺术性)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
唯君图之。
君之所知也。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有理
有理
有节
有体
初见烛之武
再见烛之武
三见烛之武
永远的烛之武---形象小结
4.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之:代指秦军。 2.微: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
3. 夫人:那个人(古今异义)。 4.因:借助。
5.敝:使破坏,损害。
6.与:亲近,结交。所与:所字结构,结交、同盟。
7.知:通“智”,明智。 8. 易:交换,本课译为“取代”。
9.武: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10.其:语气词,还是,表祈使。 11.去:离开。
【划线特殊句式】:判断句。
【译文】: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晋侯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就不会有今天。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撤离了郑国。
【回看本文的所有人物形象】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个?
1.郑 伯:知过能改,从谏如流。
2.佚之狐:识人才的伯乐。
3.烛之武:怀才不遇,临危受命,深明大义,才智超群。
4.秦穆公: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政治手腕了得。
5.晋文公:虽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本文艺术特色赏析
(1)伏笔与照应。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2)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本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文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本文艺术特色赏析
(3)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说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灭亡的郑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简得当,有始有终,层次井然。
烛之武退秦师
秦晋围郑
(起因)
烛之武
说服秦伯
(经过)
秦晋退师
(结果)
理由(无理于晋;贰于楚)
灭郑无益
于秦
(争取结盟)
晋有野心
(离间)
越国以鄙远——困难
亡郑以陪邻——失策
建议: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
于秦有益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不可靠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戌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晋文公:不可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课堂小结
谢
看
观
谢
SPRING
单击此处输入您的文本,单击此处输入您的文本,单击此处输入您的文本,单击此处输入您的文本,单击此处输入您的文本,单击此处输入您的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