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材分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理想和信念”中的一篇红色教材,也是一篇回忆录。通过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于1943年在父亲被害十六年后回忆其父亲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与敌人坚决斗争的情景及被害后一家人的悲痛之情,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对反动派残杀革命者的痛恨,以及对父亲的无比敬仰与深切怀念。本文是一篇经典之作,在表达上特点突出,运用了人物描写、前后照应(首尾呼应)、对比描写等方法塑造了一位英雄父亲形象,表现了李大钊同志的精神品质。
【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三学段的阅读与鉴赏中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水平要求:熟练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名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情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感受。鉴于上述认识,结合教材分析,本教学设计以《课程标准》为纲领,紧扣单元主题,立足文本特点,力求凸显“品读经典,感悟形象,习得方法”的教学理念:教师着力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引领学生把阅读重点聚焦于这篇经典之作中直接描写李大钊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的重点语句,品读过程极力倡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交流碰撞、朗读升华等多元学习方式感悟李大钊的光辉革命形象,习得前后照应、直接描写人物和对比描写不同人物等写作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并且学有所得。
【教学目标】
1.会写“稚、避”等15个字,正确读写“埋头、幼稚”等20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事。
3.关注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英雄革命气概。
4.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5.查找资料,了解先辈的革命事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关注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英雄革命气概。
2.难点: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简案)
【教学目标】
1. 会写“稚、避”等15个字,正确读写“埋头、幼稚”等20个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能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事。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毛主席在《卜算子·咏梅》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也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了体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一个。
2.《十六年前的回忆》是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一篇回忆录,当时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腥风血雨的战争岁月,走进革命者李大钊同志。
3.板书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识李大钊: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初步谈一谈对李大钊的了解,教师适当补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词,读通句子,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3.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课件出示相关词语。
埋头 幼稚 含糊 避免 局势 严峻 轻易 尖锐 僻静 魔鬼
苦刑 冷笑 残暴 匪徒 法庭 安定 占据 会意 执行 过度
(1)开火车读词语。
(2)师相机指导正音:“躲避(bì)”与“僻静(pì)”;“含糊(hu)”。
(3)全班齐读词语。
(4)理解词语。
含糊:不明确;不清晰。
军阀:指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三、默读课文,理清结构
1.生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情?
2.全班交流:哪些时间词语,及对应的段落和事件。
节点 时间 事件
1 4月28日 李大钊(被难)
2 那年春天 李大钊(坚守)
3 4月6日 李大钊(被捕)
4 十几天过去了 李大钊(被审)
5 4月28日 李大钊(被害)
3.指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作者在父亲逝世十六周年时,通过回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以及父亲遇难后的沉痛心情,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我们把这样的表达方法称作倒叙。
4.小组合作,交流感悟。组内交流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为什么?
5.读“被捕前”这一部分,交流当时的形势如何严峻?了解李大钊所处的社会背景。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当时社会环境之恶劣、恐怖,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李大钊同志是如何做的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文本,去深入认识这位李大钊同志。
2.布置作业:
(1)自学生字、抄写文中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详案)
【教学目标】
1. 关注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英雄革命气概。
2. 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3. 查找资料,了解先辈的革命事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内容
1. 师谈话: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革命后代李星华的回忆,回忆那一天,那一年,那段特殊的时期,探寻《十六年前的回忆》里那伟大的人,伟大的力量。
2. 生齐读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
3. 在回忆中,李星华主要讲了什么事情呢?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是李星华在1943年其父亲_______遇难十六周年时所写的一篇_________,按照________顺序,写了父亲被捕前、________、被审时、__________的相关事情,表达了作者对于反动派残杀革命者的________,以及对父亲的_____________。
二、细读课文,感悟形象
1. 这已是十六年前的回忆了,十六年是多么久远啊,可对于李星华来说却是(如此清晰、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她清晰地记得那年具体的时间节点,记得关键的事件,除此之外,让李星华记忆清晰的还有什么?没错,还有父亲李大钊当时的外貌、神态、言行等细节表现。让我们沉入回忆,一起去看一看。
2. 指生读学习任务。找一找:在李星华的清晰回忆中,李大钊身上有哪些细节表现。写一写:关注词语,将李大钊表现清晰的词语写到任务单上。想一想:从这些细节表现中,你体会到李大钊有着怎样的品质。(小组交流,代表汇报。)
节点 时间 事件 细节表现 人物品质
1 4月28日 李大钊(被难)
2 那年春天 李大钊(坚守)
3 4月6日 李大钊(被捕)
4 十几天过去了 李大钊(被审)
5 4月28日 李大钊(被害)
(一)被捕前:高度负责
1. (原文)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1)小组汇报,一学生朗读,另一学生分析。
(2)细节词语:坚决,表明了父亲的态度。
(3)这段话是对于父亲的语言描写,对于父亲所说的话,记得如此清晰,是为什么?(在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大多数人都选择离开,亲友也力劝,父亲却坚决不肯,反常的语言、决定让李星华记忆深刻。)
(4)这反常的语言中可以看出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具有怎样的品质?(父亲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及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安全和生命更重要的大无畏精神。)
(5)指生再读第7自然段,读出坚决、无畏。
(6)这段话还有两个反问句,若改成“我常对你说,我不能离开”你觉得怎么样?(不好,反问句突出了父亲坚持留在北京工作的坚决态度。)
(7)离开北京意味着什么?留下呢?李大钊为什么说他不能轻易离开呢?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1927年春,北洋军阀勾结帝国主义,以暴力手段疯狂镇压革命者,整个北京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李大钊作为北方地区革命的领导者,更是被视为眼中钉、肉中刺,面临巨大生命威胁,但李大钊此时如果离开北京,北京的革命事业就无法进行下去,所以李大钊选择坚决不离开北京。)
(8)引读升华情感:局势愈发严峻,但李大钊为了革命事业,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他是多么忠诚于革命呀!这就是“我”的父亲。时隔十六年,“我”仿佛听到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学生齐读)“不是常对你说吗?…我哪能离开呢?”
(二)被捕时:临危不惧
1. (原文)“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1)预设:这是对父亲的动作描写,通过“不慌不忙”一词,我体会父亲面对搜捕时从容镇定的英雄气概,明白父亲为革命事业早已做好各种准备。
(2)这一天十分可怕,从哪可以看出?(“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3)谁发出的枪声?(敌人)模拟朗读
(4)纷乱的喊叫是谁?(百姓、敌人)敌人可能会喊什么?
(5)面对突如其来的枪声,突如其来的喊叫声,突如其来的一群似魔鬼般的人,普通人是什么表现?16岁的李星华是什么表现?(紧张、害怕、恐惧)而李大钊呢?他有一点点紧张吗?一点点恐惧吗?(“不慌不忙”,相比于常人,这是多么反常的言行啊)
(6)李大钊为何会有这反常的言行呢?作为父亲他有怎样的品格?(以自己的言行安慰女儿、心中装着女儿)作为革命者他有怎样的品格?(临危不惧、处变不惊、沉着镇定)(7)合作读,一男生读李大钊,一女生读李星华,其他人旁白。
(三)被审时:视死如归
1. (原文)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1)齐读,这是对于父亲的外貌描写。
(2)自4月6日父亲被捕入狱,已经十几天过去了,在法庭上再见父亲,你若是李星华,看到这样的父亲,你会有何疑问呢?(为何这么多天过去了,父亲还穿着那件灰布旧棉袍?为什么他没戴眼镜?为什么他的头发乱蓬蓬的?)
(3)这是当时的李星华会泛起的疑问,正因为关注到了父亲这反常的外貌,16年后的她对此仍记忆清晰、深刻。这里,老师必须给大家提供一段资料:李大钊被捕后受尽敌人严刑拷打和折磨,为了逼迫李大钊招供,敌人对他施用了多种酷刑,百般折磨。电椅、老虎凳、用竹签插手指······,最后竟残忍地拔去了他双手的指甲,李大钊却始终无所畏惧、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的资料。
(4)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李大钊仍穿着那件灰布旧棉袍、没戴眼镜、头发乱蓬蓬的吗?(经历了非人的残酷的折磨)按常态,遭遇了此,父亲的脸应该是什么样的?(痛苦、无精打采)但她却清晰地记得父亲的脸却是(平静而慈祥的)。
(5)通过反常的外貌、神态,你能感受到作为父亲的李大钊是怎样的?(关爱亲人,不希望他们担心)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又是怎样的?(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伟大的人)
三、抓住文眼,升华情感
1. 这些反常的言行、外貌、神态背后,是怎样的力量在支撑着李大钊?
2. 李星华知道: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3. 出示句子,反复吟读。
4. 我平日耳濡目染,现在是真切感受到了革命的力量,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地,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5. 庭审就要结束了,离开前,“我”清晰得记得“父亲望了望我们”,这会是怎样地望(深情、不舍、久久),望中包含着父亲想对女儿说的话,想象一下李大钊此时会想对女儿说些什么呢?女儿记忆如此清晰,她又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呢?
6. 写话抒情:男生以李大钊的视角,女生以星儿的视角。全班交流。(配乐)
师小结:一句话未说,但他们的心却永远连在一起,让李星华久久不能忘怀。
四、拓展延伸,传承精神
1. 师:这就是“我”的父亲——李大钊,他被捕前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被捕时临危不惧;被审时视死如归。这样一位伟大的革命者却被杀害了,那个日子是(1927年的4月28日),这一天对李星华一家来说是个悲痛的日子,对我们全中国来说也是一个极为悲痛的日子。
2. 学生齐读最后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教师读第一自然段。
(1)两次出现李大钊遇害的日期,这是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的写法。
(2)这样写使得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内容更完整,强化中心,表现了作者对敌人强烈的憎恨,更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3. 1927年的4月28日我们不会忘记,但李大钊仅希望人们记住1927年的4月28日这一天吗?更希望人们记住什么?(忠于革命、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4. 李大钊作为革命的先驱者,播下了革命的火种,照亮了中国的革命道路,在信仰的旗帜下,在革命的道路上,历史上无数革命者前赴后继。看:(师生共读,出示照片。)
师:1935年,红四团二十二名勇士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攀着只剩下铁链的泸定桥,奋不顾身,冲向敌人,因为他们的心——
生: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师:1947年,共产党员刘胡兰为保守党的机密,毫无惧色地走向敌人的铡刀,壮烈牺牲,年仅15岁,因为她的心——
生: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师:1964年,我国成功爆炸原子弹。以邓稼先为代表的“两弹一星”科研工作者,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甚至为此献出了宝贵生命。
2020年,以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医护工作者,为了人民的生命安全,不惧疫情,逆行而上,奋斗在抗疫的最前线。所有这些人的心都——
生: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力量就是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齐读:面向未来,新时代的我们也将会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因为我们的的心——
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5. 这样的精神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必将永远——不朽。下课后,同学们可以自主阅读《红岩》《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革命题材的小说,了解更多革命先烈事迹,和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清晰地记得 言行 外貌 神态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伟大的人
(回忆录) 伟大的力量
清晰地感受 忠于革命 临危不惧 视死如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