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同步练习
一、基础与运用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lí 上飘荡。
②便舒适地栖 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③仿佛就是蝈蝈在草róng róng 的山上鸣叫。
④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
⑤树篱 栖息 茸茸 秧鸡 微漾
【答案】篱;qī;茸茸;rǎng;lí;qī;róng;yāng;yàng
【知识点】汉字或汉字拼音;蝈蝈与蛐蛐(外国诗);夜(外国诗)
【解析】【分析】本题为考查字形、字音题,字形、字音题的考查要求拼写。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侧重的是“常用字的字音”。考查主要涉及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方言字、统读字、难读字等。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是考试的重点、形声字、形近字次之。多音字、难读字是“认读”的难点。复习时应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把记忆和训练结合起来。
【点评】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形、字音。
2.下面词语中划线的字是多音字,读音都相同的是( )
A.隐藏 暗藏 藏族 宝藏
B.盛夏 盛传 盛名 盛装
C.弹起 弹痕 弹道 弹性
D.栖息 栖身 栖止 栖栖
【答案】B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
A项读音分别为“cáng”“cáng”“zàng”“zàng”
B项读音全部为“shèng ”
C项读音分别为“tán”“dàn”“dàn”“tán”
D项读音分别为“qī”“qī”“qī”“xī”
故答案为:B
【点评】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多音字要勤于积累总结。
3.完成填空
①济慈, (国别)伟大的 (流派)诗人,本诗选自 。
②叶赛宁, (国别)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本诗选自 。
【答案】英国;浪漫主义;《夜莺颂》;俄罗斯;《外国名诗三百首》
【知识点】蝈蝈与蛐蛐(外国诗);夜(外国诗);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4.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B.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
C.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D.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答案】D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蝈蝈与蛐蛐(外国诗);夜(外国诗)
【解析】【分析】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准确把握句意关键。
A项应为“看/红装素裹”;
B项应为“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
C项应为“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是我们在读古诗文时,要结合课文注释或文中已有的标点符号,基本弄懂句意,然后在此基础上细细体会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连在一起读,或不该连在一起读,才符合句意。这样,就能基本把握住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
5.下面对《蝈蝈与蛐蛐》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借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B.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
C.“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喜”的美妙。
D.“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温馨的气氛与前面的氛围既形成对比又十分和谐。
【答案】D
【知识点】蝈蝈与蛐蛐(外国诗);夜(外国诗);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作品有关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D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A、B、C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6.下面对《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小诗着力展示了夜的静溢、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B.“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见溪水轻轻地歌唱。”这里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
C.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简单的重复,是可有可无的一节。
D.这首诗全篇描写的是眼前的实景,突出其静谧、美丽,让人沉浸其中而产生无限的遐想。
【答案】C
【知识点】感悟诗歌的特点;夜(外国诗)
【解析】【分析】C选项中“这是简单的重复,是可有可无的一节。”表述有误。其实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令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波荡和律动。
【点评】感悟诗歌的特点,应注意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做出准确的理解。
7.下列诗句与原诗一致的是( )
A.那就是蝈蝈的声音啊!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失,一旦唱得疲劳了。
B.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C.大河银星万点,/小溪银波微漾。
D.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在沉寂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蛐蛐的歌儿
【答案】C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蝈蝈与蛐蛐(外国诗);夜(外国诗)
【解析】【分析】A声音——乐音、消失——消逝 B 语序颠倒,应为: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C与原诗一致 D沉寂——寂寞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掌握能力。
8.《蝈蝈和蛐蛐》一诗中,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知识点】把握诗歌主题;推敲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感悟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蝈蝈与蛐蛐(外国诗);夜(外国诗)
【解析】【分析】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 歌语言的表述,如果我们能借助这一作诗技巧,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诗句,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把握全诗的主旨。诗人把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故答案为: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把握。
二、诗歌鉴赏
9.阅读济慈的另一首诗《蝈蝈与蟋蟀》,回答下面的思考题
蝈蝈与蟋蟀
大地富诗意,绵绵无尽期;
日炎鸟倦鸣,林荫且歇息。
竹篱绕绿茵,芳草新刈齐;
其中忽有声,绕篱悠悠起——
原是蝈蝈歌,欢乐渠为首;
仲夏多繁茂,泛若不系舟,
享之不能尽,歌来不知愁;
偶然有倦意,野草丛中休。
大地富诗意,绵绵永不息:
冬夜洵凄清,霜天多岑寂,
此时有灶炉,火焰暖人心。
蟋蟀乘雅兴,引吭吐妙音;
主人嗒然坐,似眠又似醒,
莫非蝈蝈歌,来自远山青。
(孟光裕译,孙梁校)
(1)试指出本诗在翻译上与课本中选用的《蝈蝈与蛐蛐》有什么不同?
(2)本诗中在最后引入了人的形象,这使得本诗又具有了自己的内涵,试以此为突破点,分析本诗在主题上有何用意,它的风格更接近于我们中国古代哪类诗歌?
(3)读了这首诗后,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请找出诗中写夏景和写冬景的句子。
夏景:
冬景:
(5)诗中既有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又有严冬寂寞冷清的景象,诗人写这些景象有什么作用?请说说看。
(6)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1)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他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就是大自然的歌手,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以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2)这首诗着力展示了夜的静谧、美丽,全诗虽是纯然写景,却渗透着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3)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
(4)“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
(5)写夏景是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是美妙;写冬景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从而来突出主题。
(6)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生机勃勃,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知识点】把握诗歌主题;感悟诗歌的特点;推敲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感悟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蝈蝈与蛐蛐(外国诗);夜(外国诗)
【解析】【分析】(1) 在体例上,依照我国古代五言律诗的创作方法去翻译,在保持原文大意不变的基础上译者做了二次创作。不像《蝈蝈与蛐蛐》,翻译后的体例仍然与原文保持一致,是自由体诗歌。(2)以自然中生存的动物来歌颂自然,这是一个永恒也是随手就可拈来的题裁;本诗在最后的部分引入了人,一下就让这首诗在写作重心上发生了转移。原来所有的一切都成了铺垫,这些自然的生命存在的意义成了人眼中的风景。而它们闲适的生活状态,不息的生命精神,却正成为能够欣赏这种风景的人的内心世界的真正体现,这也是美学上所讲的移情作用的真正体现。这也是本诗的主题所在。这种写作风格同我国古代唐朝时曾经出现的山水田园诗派相近似,或者说更远一点,同田园诗派的鼻祖东晋时代的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3)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把握题目,即从题目看题材,也就是看诗词写的是什么。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与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体味诗词的感彩。(4)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找出答案。(5)此题考查写作方法,写夏景是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是美妙;写冬景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从而来突出主题。(6)理解句子含义题,一是要抓住关键词语,二是要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0.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夜
叶赛宁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1)“梦乡”是什么意思?这说明了什么?
(2)为什么“大河”会“银星万点”?
(3)为什么“原野上的青草”会“闪着银色光芒”?
(4)归纳这首小诗的题旨。
(5)写出这首诗第一节押韵的韵脚?
【答案】(1)“梦乡”指睡熟时候的境界。这说明了“夜”已来临了。
(2)这是描写“大河”平静,没有波澜,映照着天上的繁星,所以说“大河银星万点”。
(3)这是描写月光下的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因为青草上有水,所以会反射着月光,因此“青草”会“闪着银色光芒”。
(4)着力描绘夜的静谧、美丽,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5)乡、响、嚷。
【知识点】把握诗歌主题;体会诗歌意境;推敲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品味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蝈蝈与蛐蛐(外国诗);夜(外国诗)
【解析】【分析】(1)、(2)、(3)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4)本题考查理解这首小诗的主旨的能力。围绕着力描绘夜的静谧、美丽,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等谈即可。
(5)诗歌或者韵文中句子末尾押在韵上的字。这首诗第一节押韵的韵脚乡、响、嚷。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致萤火
戴望舒
萤火,萤火,
你来照我。
照我,照这带露的草,
照这泥土,照到你老。
我躺在这里,让一颗芽
穿过我的躯体,我的心,
长成树,开花;
让一片青色的藓苔,
那么轻,那么轻
把我全身遮盖;
像一双小手纤纤,
当往日我在昼眠,
把一条薄被
在我身上轻披。
我躺在这里
咀嚼着太阳的香味;
在什么别的天地,
云雀在青空中高飞。
萤火,萤火,
给一缕细细的光线——
够担得起记忆
够把沉哀来吞咽!
1941年6月26日(选自《灾难的岁月》)
【注】戴望舒(1905~1950),中国现代诗人,其成名之作是《雨巷》,他也因此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1)“照到你老”,“你”是指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让 一直照着 照着 ,照着 。
(2)第三节诗中“我躺在这里”的时间是长是短?这节诗的意思是什么?
(3)“像一双小手纤纤”比喻什么?“一条薄被”又比喻什么?为什么是一条“薄被”?
(4)“太阳的香味”指什么?“咀嚼”又该怎么理解?
【答案】(1)萤火虫;萤火虫;我;草;泥土
(2)长。意思是让萤火虫长久地照着“我”,伴着“我”在这里悠闲地躺着。
(3)萤火虫。一片青色的藓苔 因为那是“一片青色的藓苔”,而且是“那么轻,那么轻”地把我全身遮盖。
(4)指太阳给诗人温暖的感觉。“咀嚼”在这里是仔细品味、慢慢享受的意思。
【知识点】把握诗歌主题;体会诗歌意象;感悟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蝈蝈与蛐蛐(外国诗);夜(外国诗)
【解析】【分析】现代诗歌的考查,一般侧重于诗歌的主题、意象、意境等方面。根据诗歌内容,仔细分析比较,准确理解,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以小见大,把握全诗的主旨或诗歌的关键词语的含义,从而解答关于主旨、诗句这一类考题。
(1)通过诗歌的题目和前三句内容可以明确。
(2)通过前几句可知,"我"要在这里发芽,长成树,开花,所以时间很长。萤火虫始终照耀着我。
(3)此问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句的理解。
(4)此问需要学生调动联想和想象,品析具体语句。
故答案为:(1)萤火虫;萤火虫;我;草;泥土
(2)长。意思是让萤火虫长久地照着“我”,伴着“我”在这里悠闲地躺着。
(3)萤火虫。一片青色的藓苔 因为那是“一片青色的藓苔”,而且是“那么轻,那么轻”地把我全身遮盖。
(4)指太阳给诗人温暖的感觉。“咀嚼”在这里是仔细品味、慢慢享受的意思。
【点评】 鉴于诗歌语言以上的特点,在品味时就要善于从简约中猜测主题,从跳跃中填补奥妙。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同步练习
一、基础与运用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lí 上飘荡。
②便舒适地栖 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③仿佛就是蝈蝈在草róng róng 的山上鸣叫。
④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
⑤树篱 栖息 茸茸 秧鸡 微漾
2.下面词语中划线的字是多音字,读音都相同的是( )
A.隐藏 暗藏 藏族 宝藏
B.盛夏 盛传 盛名 盛装
C.弹起 弹痕 弹道 弹性
D.栖息 栖身 栖止 栖栖
3.完成填空
①济慈, (国别)伟大的 (流派)诗人,本诗选自 。
②叶赛宁, (国别)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本诗选自 。
4.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B.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
C.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D.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5.下面对《蝈蝈与蛐蛐》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借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B.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
C.“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喜”的美妙。
D.“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温馨的气氛与前面的氛围既形成对比又十分和谐。
6.下面对《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小诗着力展示了夜的静溢、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B.“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见溪水轻轻地歌唱。”这里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
C.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简单的重复,是可有可无的一节。
D.这首诗全篇描写的是眼前的实景,突出其静谧、美丽,让人沉浸其中而产生无限的遐想。
7.下列诗句与原诗一致的是( )
A.那就是蝈蝈的声音啊!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失,一旦唱得疲劳了。
B.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C.大河银星万点,/小溪银波微漾。
D.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在沉寂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蛐蛐的歌儿
8.《蝈蝈和蛐蛐》一诗中,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样理解的?
二、诗歌鉴赏
9.阅读济慈的另一首诗《蝈蝈与蟋蟀》,回答下面的思考题
蝈蝈与蟋蟀
大地富诗意,绵绵无尽期;
日炎鸟倦鸣,林荫且歇息。
竹篱绕绿茵,芳草新刈齐;
其中忽有声,绕篱悠悠起——
原是蝈蝈歌,欢乐渠为首;
仲夏多繁茂,泛若不系舟,
享之不能尽,歌来不知愁;
偶然有倦意,野草丛中休。
大地富诗意,绵绵永不息:
冬夜洵凄清,霜天多岑寂,
此时有灶炉,火焰暖人心。
蟋蟀乘雅兴,引吭吐妙音;
主人嗒然坐,似眠又似醒,
莫非蝈蝈歌,来自远山青。
(孟光裕译,孙梁校)
(1)试指出本诗在翻译上与课本中选用的《蝈蝈与蛐蛐》有什么不同?
(2)本诗中在最后引入了人的形象,这使得本诗又具有了自己的内涵,试以此为突破点,分析本诗在主题上有何用意,它的风格更接近于我们中国古代哪类诗歌?
(3)读了这首诗后,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请找出诗中写夏景和写冬景的句子。
夏景:
冬景:
(5)诗中既有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又有严冬寂寞冷清的景象,诗人写这些景象有什么作用?请说说看。
(6)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样理解的?
10.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夜
叶赛宁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1)“梦乡”是什么意思?这说明了什么?
(2)为什么“大河”会“银星万点”?
(3)为什么“原野上的青草”会“闪着银色光芒”?
(4)归纳这首小诗的题旨。
(5)写出这首诗第一节押韵的韵脚?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致萤火
戴望舒
萤火,萤火,
你来照我。
照我,照这带露的草,
照这泥土,照到你老。
我躺在这里,让一颗芽
穿过我的躯体,我的心,
长成树,开花;
让一片青色的藓苔,
那么轻,那么轻
把我全身遮盖;
像一双小手纤纤,
当往日我在昼眠,
把一条薄被
在我身上轻披。
我躺在这里
咀嚼着太阳的香味;
在什么别的天地,
云雀在青空中高飞。
萤火,萤火,
给一缕细细的光线——
够担得起记忆
够把沉哀来吞咽!
1941年6月26日(选自《灾难的岁月》)
【注】戴望舒(1905~1950),中国现代诗人,其成名之作是《雨巷》,他也因此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1)“照到你老”,“你”是指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让 一直照着 照着 ,照着 。
(2)第三节诗中“我躺在这里”的时间是长是短?这节诗的意思是什么?
(3)“像一双小手纤纤”比喻什么?“一条薄被”又比喻什么?为什么是一条“薄被”?
(4)“太阳的香味”指什么?“咀嚼”又该怎么理解?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篱;qī;茸茸;rǎng;lí;qī;róng;yāng;yàng
【知识点】汉字或汉字拼音;蝈蝈与蛐蛐(外国诗);夜(外国诗)
【解析】【分析】本题为考查字形、字音题,字形、字音题的考查要求拼写。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侧重的是“常用字的字音”。考查主要涉及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方言字、统读字、难读字等。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是考试的重点、形声字、形近字次之。多音字、难读字是“认读”的难点。复习时应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把记忆和训练结合起来。
【点评】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形、字音。
2.【答案】B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
A项读音分别为“cáng”“cáng”“zàng”“zàng”
B项读音全部为“shèng ”
C项读音分别为“tán”“dàn”“dàn”“tán”
D项读音分别为“qī”“qī”“qī”“xī”
故答案为:B
【点评】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多音字要勤于积累总结。
3.【答案】英国;浪漫主义;《夜莺颂》;俄罗斯;《外国名诗三百首》
【知识点】蝈蝈与蛐蛐(外国诗);夜(外国诗);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4.【答案】D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蝈蝈与蛐蛐(外国诗);夜(外国诗)
【解析】【分析】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准确把握句意关键。
A项应为“看/红装素裹”;
B项应为“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
C项应为“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是我们在读古诗文时,要结合课文注释或文中已有的标点符号,基本弄懂句意,然后在此基础上细细体会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连在一起读,或不该连在一起读,才符合句意。这样,就能基本把握住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
5.【答案】D
【知识点】蝈蝈与蛐蛐(外国诗);夜(外国诗);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作品有关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D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A、B、C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6.【答案】C
【知识点】感悟诗歌的特点;夜(外国诗)
【解析】【分析】C选项中“这是简单的重复,是可有可无的一节。”表述有误。其实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令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波荡和律动。
【点评】感悟诗歌的特点,应注意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做出准确的理解。
7.【答案】C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蝈蝈与蛐蛐(外国诗);夜(外国诗)
【解析】【分析】A声音——乐音、消失——消逝 B 语序颠倒,应为: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C与原诗一致 D沉寂——寂寞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掌握能力。
8.【答案】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知识点】把握诗歌主题;推敲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感悟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蝈蝈与蛐蛐(外国诗);夜(外国诗)
【解析】【分析】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 歌语言的表述,如果我们能借助这一作诗技巧,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诗句,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把握全诗的主旨。诗人把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故答案为: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把握。
9.【答案】(1)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他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就是大自然的歌手,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以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2)这首诗着力展示了夜的静谧、美丽,全诗虽是纯然写景,却渗透着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3)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
(4)“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
(5)写夏景是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是美妙;写冬景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从而来突出主题。
(6)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生机勃勃,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知识点】把握诗歌主题;感悟诗歌的特点;推敲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感悟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蝈蝈与蛐蛐(外国诗);夜(外国诗)
【解析】【分析】(1) 在体例上,依照我国古代五言律诗的创作方法去翻译,在保持原文大意不变的基础上译者做了二次创作。不像《蝈蝈与蛐蛐》,翻译后的体例仍然与原文保持一致,是自由体诗歌。(2)以自然中生存的动物来歌颂自然,这是一个永恒也是随手就可拈来的题裁;本诗在最后的部分引入了人,一下就让这首诗在写作重心上发生了转移。原来所有的一切都成了铺垫,这些自然的生命存在的意义成了人眼中的风景。而它们闲适的生活状态,不息的生命精神,却正成为能够欣赏这种风景的人的内心世界的真正体现,这也是美学上所讲的移情作用的真正体现。这也是本诗的主题所在。这种写作风格同我国古代唐朝时曾经出现的山水田园诗派相近似,或者说更远一点,同田园诗派的鼻祖东晋时代的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3)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把握题目,即从题目看题材,也就是看诗词写的是什么。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与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体味诗词的感彩。(4)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找出答案。(5)此题考查写作方法,写夏景是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是美妙;写冬景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从而来突出主题。(6)理解句子含义题,一是要抓住关键词语,二是要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0.【答案】(1)“梦乡”指睡熟时候的境界。这说明了“夜”已来临了。
(2)这是描写“大河”平静,没有波澜,映照着天上的繁星,所以说“大河银星万点”。
(3)这是描写月光下的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因为青草上有水,所以会反射着月光,因此“青草”会“闪着银色光芒”。
(4)着力描绘夜的静谧、美丽,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5)乡、响、嚷。
【知识点】把握诗歌主题;体会诗歌意境;推敲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品味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蝈蝈与蛐蛐(外国诗);夜(外国诗)
【解析】【分析】(1)、(2)、(3)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4)本题考查理解这首小诗的主旨的能力。围绕着力描绘夜的静谧、美丽,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等谈即可。
(5)诗歌或者韵文中句子末尾押在韵上的字。这首诗第一节押韵的韵脚乡、响、嚷。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1.【答案】(1)萤火虫;萤火虫;我;草;泥土
(2)长。意思是让萤火虫长久地照着“我”,伴着“我”在这里悠闲地躺着。
(3)萤火虫。一片青色的藓苔 因为那是“一片青色的藓苔”,而且是“那么轻,那么轻”地把我全身遮盖。
(4)指太阳给诗人温暖的感觉。“咀嚼”在这里是仔细品味、慢慢享受的意思。
【知识点】把握诗歌主题;体会诗歌意象;感悟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蝈蝈与蛐蛐(外国诗);夜(外国诗)
【解析】【分析】现代诗歌的考查,一般侧重于诗歌的主题、意象、意境等方面。根据诗歌内容,仔细分析比较,准确理解,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以小见大,把握全诗的主旨或诗歌的关键词语的含义,从而解答关于主旨、诗句这一类考题。
(1)通过诗歌的题目和前三句内容可以明确。
(2)通过前几句可知,"我"要在这里发芽,长成树,开花,所以时间很长。萤火虫始终照耀着我。
(3)此问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句的理解。
(4)此问需要学生调动联想和想象,品析具体语句。
故答案为:(1)萤火虫;萤火虫;我;草;泥土
(2)长。意思是让萤火虫长久地照着“我”,伴着“我”在这里悠闲地躺着。
(3)萤火虫。一片青色的藓苔 因为那是“一片青色的藓苔”,而且是“那么轻,那么轻”地把我全身遮盖。
(4)指太阳给诗人温暖的感觉。“咀嚼”在这里是仔细品味、慢慢享受的意思。
【点评】 鉴于诗歌语言以上的特点,在品味时就要善于从简约中猜测主题,从跳跃中填补奥妙。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