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
一、基础运用
1.填空。
“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 》中的《 》篇。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 》、《中庸》两篇和《 》、《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阳明是明代哲学家、教育家。
B.作者强调实验精神,但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
C.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D.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
3.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哲理彷徨不知所措 B.细致抽象袖手旁观
C.灵感尊照肓目接受 D.毅力激变一帆风顺
4.下面对这篇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论证结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提出论题——明确观点——反面论证——正面论证——联系实际——得出结论
B.提出论题——明确观点——正反论证——反面论证——联系实际——得出结论
C.提出观点——正面论证——反面论证——联系实际——得出结论
D.提出观点——反面论证——正面论证——联系实际——得出结论
5.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格物(推究) 有鉴于此(可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齐家(整治)
B.致知(获得) 领悟(明白,理解) 不知所措(处理)
C.肇事(发生,引起) 清谈(清淡的) 治国(治理)
D.推之于四海(推广,延伸) 袖手旁观(藏在袖子里) 修养(在学问、品行方面学习和锻炼)
6.阅读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议论文有很强的针对性,从文章开头的一段内容便可看出。
B.本文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主要论证方法是道理论证,所举事例也都是说明道理的。
C.本文结论是第13自然段开头一句。
D.“格物致知”精神在现代学术领域里并不怎么重要,因为“格物致知”是古人提出的,在今天不怎么适用。
二、现代文阅读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科学发现的几点体会
丁肇中
1964年,一些专家在哈佛和康奈尔大学所做的一个实验表明,电子的半径在10-13至10-14厘米左右,这个实验结果与理论预言不符。1948年所做出的理论预言认为,电子是没有半径的。
1966年,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做了一个实验,发现电子的半径确实小得无法测量。我们的实验结果和理论预言是完全符合的。完全符合就表示电子没有半径。
所以,我向年轻的科学家要讲的第一个体会,就是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
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都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制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
终于在1972到1974年之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当完成这个实验时,我们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
所以,我的第二个体会是:对自己应该有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情。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所有的粒子都有反粒子。反物质的存在是1927年由英国科学家狄拉克提出来的。他注意到,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中,质量都是成平方的。质量成平方,就可以表示成:(质量)×(质量),也可以表示为:(-质量)×(-质量)。所以狄拉克就问:负质量有什么意义?从这儿就推测出反物质理论。
这表明两个事情:第一,拿诺贝尔奖是非常容易的;第二,一个天才和一个神经不正常的人的距离是很小的。
我有一个“理论”,绝对正确,可以告诉大家。在加速器实验的发展史上,过去50年里面,尽管我们为了获得经费,要写一个申请报告书,设定一个目标,说服政府的人投钱做加速器实验,可是往往实际的发现跟原来的目标根本没有关系。
所以我的第四个体会就是:要实现你的目标的话,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兴趣,不能因为别人反对你就停止。而且,你对意外的现象要有充分的准备。
(1)丁肇中先生共讲了哪几点科学发现的体会?分别是什么?
(2)整篇文章都贯穿着“实验”二字,这反映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3)文中说“我有一个‘理论’,绝对正确”,这个“理论”是指什么?
(4)这篇文章给了你哪些启示?
8.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
王松石
美国中学生头脑奥林匹克比赛中有一道竞赛题,要求参赛学生设计一种水上运载工具,但要打破常规造型,强调求异思维,体现创新精神。许多学生绞尽脑汁,设计了各种造型的运载工具,可总摆脱不了大家熟知的船的形状和结构,唯独有一位学生构思奇特,他设计的作品像一只硕大的“水蜘蛛”,不像船那样在水上航行,而是像水蜘蛛那样在水面上“爬行”。这件作品在所有参赛作品中独树一帜,引人注目。虽然这一设计最后在实际操作中失败了,但几乎所有的评委都给他亮了最高分。
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个实例。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新技术革命风起云涌,各国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到了异常突出的地位。因为创造活动是人类生存与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人类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
那么,怎样培养创造力呢?
科学巨匠牛顿说,他所以取得伟大的成就,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巨人”可以理解为无数前人所创造的知识的化身。积累知识是基础,融通知识更重。现代科学技术正朝着既不断分化又不断综合的方向发展,新知识的生长点往往出现在学科的边缘和学科之间的交叉处。学文科的学生应懂一些理科知识,学理科的学生也应涉猎文学艺术。法国化学家利希腾贝格说过:“一个只知道化学的化学家,他未必真懂化学。”广泛涉猎,博学多识,学贯古今。触类旁通,应该成为当代有志中学生共同的追求。
我们掌握的知识越多。就越容易产生新的联想、新的见解、新的创造:但我们对某一事物的传统意义知之太多,又会阻碍思维的灵活性,使我们不由自主地被前人牵着鼻子走,从而形成智力屏障,导致创造能力的僵化。古今中外有不少人勤奋刻苦,但终其一生,有积累而无创造,为知识所累,为知识所困。同学们要学会把心智的“杯子”空出来,为思路的开拓变化留有充分的余地,使知识能灵活地聚合、置换、跳跃、碰撞,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善于捕捉热线,随时记录灵感:“热线”就是酝酿成熟了的想法和思路,一旦有热线闪烁就要抓住不放,深入挖掘。当然也要善于抓住转瞬即逝的“一闪之念”,对于那些突然闯入脑际的新思想、新概念、新形象,要随时摘记,定期整理,深入思考,激发创造。化学家诺贝尔就是受到笔记本中“硝化甘油掉在沙地上随即凝结起来”这句话的启发,成功地解决了硝化甘油的运输问题。每一位学生都要为自己准备一本思想记录本,当新的思想、新的灵感在头脑中闪现的时候,及时把它记下来,长期坚持,养成习惯,敏捷的思维品质和出众的创造才能就能逐渐培养出来。
(1)细读全文,说说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文中第4段为什么说“积累知识是基础,融通知识更重要”?
(3)文中第5段“学会把心智的‘杯子’空出来”应如何理解?
(4)文中第6段举诺贝尔的事例是为了证明什么道理?
(5)结合实际,试举一例来谈谈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性。
9.读《人生的金字塔》完成问题。
人生的金字塔
吴家祥
①比萨塔斜了,可以成为世界级的景观,但如果人生的金字塔斜了,即便是其中的一角斜了,从旁观者看,它所引起的担忧和同情一定远远大于美感;从当事人看,他所体验的倾斜的痛苦也必定大于审美的快感。
②人生的金字塔有三个支点:一是自我的生理平衡,二是自我的心理平衡,三是自我与环境。三个平衡中的任何一个平衡失去,都有可能导致其它两个平衡的失去,使人生瘫痪。
③三大平衡中,心理平衡是最重要的,只要金字塔的这一角不塌,即使其它两个角都发生沉降,人生的斜塔也能得到扶正。所以,决定人生成败的关键是心理平衡能力。有的人不能经受环境的微微倾斜,上司的一次不轻不重的批评,足以让心理脆弱者去跳楼;而邓小平三起三落,从巅峰到谷底,巍然不倒的是他挺拔的心理。
④一发财一升官就露小人之态,也是一种心理失衡。有的人本来分量不重,在低处尚能站在地上,一被抬到高处,就会失重,就会像风筝一样飘荡,丝缕微风就能让他把持不住自己。我看过某些上不了台面的家伙,一上了主席台就激动得十分稳重,十分严肃,那种本身并不具有的大人物感,那种生怕自己飘起来而使劲站稳脚跟的样子,让我忍俊不禁。
⑤倒霉而缺乏人生浮力的人,感到自己在沉没;走运而没有分量的人,觉得自己在飘然。不论是沉没,还是飘然,都是人生金字塔的倾斜,不同的是,沉没的金字塔毁灭的只是自己,飘起来的金字塔,如果塌下来,遭殃的就是与他有联系的整个事业和相关人员。
⑥维护住人生的三大平衡,才会让人生的金字塔高高矗立。体育锻炼可以保持生理平衡,心性修炼可以维护心理平衡,求道与谋划可以恢复自我与环境的平衡。
⑦人不可能总是处在平衡状态,健康的人生状态是:三大平街不断被打破,又不断恢复。我们的身体内调节随时都可能发生问题,我们与环境的关系时时都在发生变化,昨天是座上宾,今天可能是阶下囚;昨天是穷光蛋,今天可能是大富豪。心理调节能力如果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人生的金字塔就会不断摇晃。
⑧在我国传统的文化中,法家和早期儒家重视自我与环境的平衡,主张用道和谋的手法保持和恢复这种平衡;道家和佛家重视心理平衡,为了心理平衡,他们甚至取消了人和环境的关系,把所有关系都变成自己的心理关系。大极思想既重视环境平衡,也重视心理平衡,它的人生哲学是金字塔的哲学:三大平衡缺一不可,一坍塌,塔身不稳。
(1)从文章内容看,“人生的金字塔”指的是什么?
(2)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3)保持人生三大平衡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健康的人生状态是怎样的?
(4)人生的金字塔中心理失衡有哪两种表现?各自的后果怎样?
(5)第④段的划线句子说“激动得”“稳重”“严肃”,该怎样理解?
(6)文章的第②段说“三个平衡中任何一个平衡失去,都有可能导致其它两个平衡的失去,使人生瘫痪。”第③段说“三大平衡中,心理平衡是最重要的,只要这一角不塌,即使其他两个角都发生沉降,人生的斜塔也能得到扶正。”第⑦段说“人不可能总是处在平衡状态。”你认为这三处矛盾吗?谈出你的理由或修改办法。
(7)①结合个人实际谈谈该怎样去维护心理的平衡。②有报道显示,现在有不少中学生在家里或学校遇到困难、发生矛盾、承受压力时会精神抑郁或离家(校)出走或产生轻生念头甚至自杀。请结合本文谈谈中学生该如何走出心灵的阴影,维护心理的平衡。(两题任选做一题)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礼记;大学;大学;论语
【知识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考查文化常识。 “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礼记》中的《大学》篇。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2.【答案】D
【知识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作品有关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D凡是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都叫做真理。真理具有绝对性与相对性,就是说,真理在一定的条件下和一定的环境,情况下,是绝对正确的,是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的。但是真理又是相对的,客观条件发生了变化,原来是真理的东西也就不再是真理了。A、B、C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3.【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析】【分析】此题是考查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改正错别字。认真分析词语中哪个字用错了,应该怎样改正。成语的用字都是固定不变的,不能随便改动。
C尊照——遵照。 A 、B、 D 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4.【答案】A
【知识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文章结构方式
【解析】【分析】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找出文章的论证结构即可。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论证结构的把握能力。
5.【答案】C
【知识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C“清谈”中“清”的意思应是“不切合实际的”。A、B、D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词语理解字义的能力。
6.【答案】D
【知识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作品有关情节,比较判断正误。A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B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C本文结论是第13自然段最二句。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7.【答案】(1)四点。①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②对自己应该有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情。③拿诺贝尔奖是非常容易的;一个天才和一个神经不正常的人的距离是很小的。④要实现你的目标的话,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兴趣,不能因为别人反对你就停止。
(2)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认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3)对科学研究中的意外现象要有充分的准备。
(4)略
【知识点】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要善于抓关键词,如“第一个”、“第二个”。
(2)考查文章的中心。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作者精神风貌。扣住中心来回答。(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有自己的感悟,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1)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2)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心的把握。(3)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8.【答案】(1)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
(2)新知识的生长点往往出现在学科的边缘和学科之间的交叉处。
(3)不被知识束缚,在头脑中留有创造的空间。
(4)善于记录灵感,才有利于激发创造。
(5)略
【知识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中心论点
【解析】【分析】(1)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对某一问题或某一件事的看法、观点、主张,要求正确、鲜明、有针对性。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3)理解句子含义题,一是要抓住关键词语,二是要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5)举例恰当,有见解,表述清楚即可。
【点评】(1)此题考查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
(2)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4)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5)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符合题意要求即可。本题考查学生结合中心论点补充事实论据的能力。
9.【答案】(1)以三大平衡为支点的人生价值取向,或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或“人生的远大理想”、“人生的奋斗目标”等。
(2)保持以心理平衡为主的人生三大平衡才能使人生的金字塔高高矗立。
(3)方法有体育锻炼,心性锻炼,求道与谋划。健康的人生状态是三大平衡不断被打破,又不断恢复。
(4)两种表现是沉没和飘然。前者是毁灭自己,后者毁灭的是与自己相联系的整个事业和相关人员。
(5)“激动”写出了得势后飘然的状态,“稳重、严肃”是装出来的,是生怕自己飘起来而使劲站稳脚跟的模样。二者不矛盾。
(6)不矛盾。第②段是强调要维护三大平衡,第③段是强调心理平衡最重要,第⑦段是强调心理平衡能力要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矛盾、可将第②段修改为“三个平衡中任何一个平衡的失去,都有可能影响其他两平衡。)
(7)①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平静地理智地对待生活中的得与失,表扬与批评,尽力做好过程,不专注于结果。②例,中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承受压力时,要乐观地看待问题,看待自己,要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理智地而不是情感冲动地处理问题。
【知识点】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中心论点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2)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对某一问题或某一件事的看法、观点、主张,要求正确、鲜明、有针对性。(3)、(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5)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6)谈自己的理由,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7)谈自己的看法,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点评】(1)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2)此题考查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3)、(4)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5)此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6)、(7)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表述正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
一、基础运用
1.填空。
“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 》中的《 》篇。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 》、《中庸》两篇和《 》、《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答案】礼记;大学;大学;论语
【知识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考查文化常识。 “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礼记》中的《大学》篇。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阳明是明代哲学家、教育家。
B.作者强调实验精神,但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
C.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D.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
【答案】D
【知识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作品有关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D凡是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都叫做真理。真理具有绝对性与相对性,就是说,真理在一定的条件下和一定的环境,情况下,是绝对正确的,是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的。但是真理又是相对的,客观条件发生了变化,原来是真理的东西也就不再是真理了。A、B、C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3.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哲理彷徨不知所措 B.细致抽象袖手旁观
C.灵感尊照肓目接受 D.毅力激变一帆风顺
【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析】【分析】此题是考查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改正错别字。认真分析词语中哪个字用错了,应该怎样改正。成语的用字都是固定不变的,不能随便改动。
C尊照——遵照。 A 、B、 D 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4.下面对这篇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论证结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提出论题——明确观点——反面论证——正面论证——联系实际——得出结论
B.提出论题——明确观点——正反论证——反面论证——联系实际——得出结论
C.提出观点——正面论证——反面论证——联系实际——得出结论
D.提出观点——反面论证——正面论证——联系实际——得出结论
【答案】A
【知识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文章结构方式
【解析】【分析】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找出文章的论证结构即可。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论证结构的把握能力。
5.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格物(推究) 有鉴于此(可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齐家(整治)
B.致知(获得) 领悟(明白,理解) 不知所措(处理)
C.肇事(发生,引起) 清谈(清淡的) 治国(治理)
D.推之于四海(推广,延伸) 袖手旁观(藏在袖子里) 修养(在学问、品行方面学习和锻炼)
【答案】C
【知识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C“清谈”中“清”的意思应是“不切合实际的”。A、B、D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词语理解字义的能力。
6.阅读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议论文有很强的针对性,从文章开头的一段内容便可看出。
B.本文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主要论证方法是道理论证,所举事例也都是说明道理的。
C.本文结论是第13自然段开头一句。
D.“格物致知”精神在现代学术领域里并不怎么重要,因为“格物致知”是古人提出的,在今天不怎么适用。
【答案】D
【知识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作品有关情节,比较判断正误。A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B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C本文结论是第13自然段最二句。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科学发现的几点体会
丁肇中
1964年,一些专家在哈佛和康奈尔大学所做的一个实验表明,电子的半径在10-13至10-14厘米左右,这个实验结果与理论预言不符。1948年所做出的理论预言认为,电子是没有半径的。
1966年,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做了一个实验,发现电子的半径确实小得无法测量。我们的实验结果和理论预言是完全符合的。完全符合就表示电子没有半径。
所以,我向年轻的科学家要讲的第一个体会,就是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
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都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制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
终于在1972到1974年之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当完成这个实验时,我们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
所以,我的第二个体会是:对自己应该有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情。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所有的粒子都有反粒子。反物质的存在是1927年由英国科学家狄拉克提出来的。他注意到,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中,质量都是成平方的。质量成平方,就可以表示成:(质量)×(质量),也可以表示为:(-质量)×(-质量)。所以狄拉克就问:负质量有什么意义?从这儿就推测出反物质理论。
这表明两个事情:第一,拿诺贝尔奖是非常容易的;第二,一个天才和一个神经不正常的人的距离是很小的。
我有一个“理论”,绝对正确,可以告诉大家。在加速器实验的发展史上,过去50年里面,尽管我们为了获得经费,要写一个申请报告书,设定一个目标,说服政府的人投钱做加速器实验,可是往往实际的发现跟原来的目标根本没有关系。
所以我的第四个体会就是:要实现你的目标的话,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兴趣,不能因为别人反对你就停止。而且,你对意外的现象要有充分的准备。
(1)丁肇中先生共讲了哪几点科学发现的体会?分别是什么?
(2)整篇文章都贯穿着“实验”二字,这反映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3)文中说“我有一个‘理论’,绝对正确”,这个“理论”是指什么?
(4)这篇文章给了你哪些启示?
【答案】(1)四点。①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②对自己应该有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情。③拿诺贝尔奖是非常容易的;一个天才和一个神经不正常的人的距离是很小的。④要实现你的目标的话,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兴趣,不能因为别人反对你就停止。
(2)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认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3)对科学研究中的意外现象要有充分的准备。
(4)略
【知识点】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要善于抓关键词,如“第一个”、“第二个”。
(2)考查文章的中心。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作者精神风貌。扣住中心来回答。(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有自己的感悟,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1)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2)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心的把握。(3)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8.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
王松石
美国中学生头脑奥林匹克比赛中有一道竞赛题,要求参赛学生设计一种水上运载工具,但要打破常规造型,强调求异思维,体现创新精神。许多学生绞尽脑汁,设计了各种造型的运载工具,可总摆脱不了大家熟知的船的形状和结构,唯独有一位学生构思奇特,他设计的作品像一只硕大的“水蜘蛛”,不像船那样在水上航行,而是像水蜘蛛那样在水面上“爬行”。这件作品在所有参赛作品中独树一帜,引人注目。虽然这一设计最后在实际操作中失败了,但几乎所有的评委都给他亮了最高分。
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个实例。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新技术革命风起云涌,各国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到了异常突出的地位。因为创造活动是人类生存与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人类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
那么,怎样培养创造力呢?
科学巨匠牛顿说,他所以取得伟大的成就,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巨人”可以理解为无数前人所创造的知识的化身。积累知识是基础,融通知识更重。现代科学技术正朝着既不断分化又不断综合的方向发展,新知识的生长点往往出现在学科的边缘和学科之间的交叉处。学文科的学生应懂一些理科知识,学理科的学生也应涉猎文学艺术。法国化学家利希腾贝格说过:“一个只知道化学的化学家,他未必真懂化学。”广泛涉猎,博学多识,学贯古今。触类旁通,应该成为当代有志中学生共同的追求。
我们掌握的知识越多。就越容易产生新的联想、新的见解、新的创造:但我们对某一事物的传统意义知之太多,又会阻碍思维的灵活性,使我们不由自主地被前人牵着鼻子走,从而形成智力屏障,导致创造能力的僵化。古今中外有不少人勤奋刻苦,但终其一生,有积累而无创造,为知识所累,为知识所困。同学们要学会把心智的“杯子”空出来,为思路的开拓变化留有充分的余地,使知识能灵活地聚合、置换、跳跃、碰撞,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善于捕捉热线,随时记录灵感:“热线”就是酝酿成熟了的想法和思路,一旦有热线闪烁就要抓住不放,深入挖掘。当然也要善于抓住转瞬即逝的“一闪之念”,对于那些突然闯入脑际的新思想、新概念、新形象,要随时摘记,定期整理,深入思考,激发创造。化学家诺贝尔就是受到笔记本中“硝化甘油掉在沙地上随即凝结起来”这句话的启发,成功地解决了硝化甘油的运输问题。每一位学生都要为自己准备一本思想记录本,当新的思想、新的灵感在头脑中闪现的时候,及时把它记下来,长期坚持,养成习惯,敏捷的思维品质和出众的创造才能就能逐渐培养出来。
(1)细读全文,说说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文中第4段为什么说“积累知识是基础,融通知识更重要”?
(3)文中第5段“学会把心智的‘杯子’空出来”应如何理解?
(4)文中第6段举诺贝尔的事例是为了证明什么道理?
(5)结合实际,试举一例来谈谈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性。
【答案】(1)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
(2)新知识的生长点往往出现在学科的边缘和学科之间的交叉处。
(3)不被知识束缚,在头脑中留有创造的空间。
(4)善于记录灵感,才有利于激发创造。
(5)略
【知识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中心论点
【解析】【分析】(1)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对某一问题或某一件事的看法、观点、主张,要求正确、鲜明、有针对性。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3)理解句子含义题,一是要抓住关键词语,二是要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5)举例恰当,有见解,表述清楚即可。
【点评】(1)此题考查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
(2)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4)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5)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符合题意要求即可。本题考查学生结合中心论点补充事实论据的能力。
9.读《人生的金字塔》完成问题。
人生的金字塔
吴家祥
①比萨塔斜了,可以成为世界级的景观,但如果人生的金字塔斜了,即便是其中的一角斜了,从旁观者看,它所引起的担忧和同情一定远远大于美感;从当事人看,他所体验的倾斜的痛苦也必定大于审美的快感。
②人生的金字塔有三个支点:一是自我的生理平衡,二是自我的心理平衡,三是自我与环境。三个平衡中的任何一个平衡失去,都有可能导致其它两个平衡的失去,使人生瘫痪。
③三大平衡中,心理平衡是最重要的,只要金字塔的这一角不塌,即使其它两个角都发生沉降,人生的斜塔也能得到扶正。所以,决定人生成败的关键是心理平衡能力。有的人不能经受环境的微微倾斜,上司的一次不轻不重的批评,足以让心理脆弱者去跳楼;而邓小平三起三落,从巅峰到谷底,巍然不倒的是他挺拔的心理。
④一发财一升官就露小人之态,也是一种心理失衡。有的人本来分量不重,在低处尚能站在地上,一被抬到高处,就会失重,就会像风筝一样飘荡,丝缕微风就能让他把持不住自己。我看过某些上不了台面的家伙,一上了主席台就激动得十分稳重,十分严肃,那种本身并不具有的大人物感,那种生怕自己飘起来而使劲站稳脚跟的样子,让我忍俊不禁。
⑤倒霉而缺乏人生浮力的人,感到自己在沉没;走运而没有分量的人,觉得自己在飘然。不论是沉没,还是飘然,都是人生金字塔的倾斜,不同的是,沉没的金字塔毁灭的只是自己,飘起来的金字塔,如果塌下来,遭殃的就是与他有联系的整个事业和相关人员。
⑥维护住人生的三大平衡,才会让人生的金字塔高高矗立。体育锻炼可以保持生理平衡,心性修炼可以维护心理平衡,求道与谋划可以恢复自我与环境的平衡。
⑦人不可能总是处在平衡状态,健康的人生状态是:三大平街不断被打破,又不断恢复。我们的身体内调节随时都可能发生问题,我们与环境的关系时时都在发生变化,昨天是座上宾,今天可能是阶下囚;昨天是穷光蛋,今天可能是大富豪。心理调节能力如果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人生的金字塔就会不断摇晃。
⑧在我国传统的文化中,法家和早期儒家重视自我与环境的平衡,主张用道和谋的手法保持和恢复这种平衡;道家和佛家重视心理平衡,为了心理平衡,他们甚至取消了人和环境的关系,把所有关系都变成自己的心理关系。大极思想既重视环境平衡,也重视心理平衡,它的人生哲学是金字塔的哲学:三大平衡缺一不可,一坍塌,塔身不稳。
(1)从文章内容看,“人生的金字塔”指的是什么?
(2)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3)保持人生三大平衡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健康的人生状态是怎样的?
(4)人生的金字塔中心理失衡有哪两种表现?各自的后果怎样?
(5)第④段的划线句子说“激动得”“稳重”“严肃”,该怎样理解?
(6)文章的第②段说“三个平衡中任何一个平衡失去,都有可能导致其它两个平衡的失去,使人生瘫痪。”第③段说“三大平衡中,心理平衡是最重要的,只要这一角不塌,即使其他两个角都发生沉降,人生的斜塔也能得到扶正。”第⑦段说“人不可能总是处在平衡状态。”你认为这三处矛盾吗?谈出你的理由或修改办法。
(7)①结合个人实际谈谈该怎样去维护心理的平衡。②有报道显示,现在有不少中学生在家里或学校遇到困难、发生矛盾、承受压力时会精神抑郁或离家(校)出走或产生轻生念头甚至自杀。请结合本文谈谈中学生该如何走出心灵的阴影,维护心理的平衡。(两题任选做一题)
【答案】(1)以三大平衡为支点的人生价值取向,或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或“人生的远大理想”、“人生的奋斗目标”等。
(2)保持以心理平衡为主的人生三大平衡才能使人生的金字塔高高矗立。
(3)方法有体育锻炼,心性锻炼,求道与谋划。健康的人生状态是三大平衡不断被打破,又不断恢复。
(4)两种表现是沉没和飘然。前者是毁灭自己,后者毁灭的是与自己相联系的整个事业和相关人员。
(5)“激动”写出了得势后飘然的状态,“稳重、严肃”是装出来的,是生怕自己飘起来而使劲站稳脚跟的模样。二者不矛盾。
(6)不矛盾。第②段是强调要维护三大平衡,第③段是强调心理平衡最重要,第⑦段是强调心理平衡能力要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矛盾、可将第②段修改为“三个平衡中任何一个平衡的失去,都有可能影响其他两平衡。)
(7)①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平静地理智地对待生活中的得与失,表扬与批评,尽力做好过程,不专注于结果。②例,中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承受压力时,要乐观地看待问题,看待自己,要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理智地而不是情感冲动地处理问题。
【知识点】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中心论点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2)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对某一问题或某一件事的看法、观点、主张,要求正确、鲜明、有针对性。(3)、(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5)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6)谈自己的理由,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7)谈自己的看法,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点评】(1)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2)此题考查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3)、(4)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5)此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6)、(7)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表述正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