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老子》四章
对待之理
导入
上善若水,金玉满堂,目迷五色,宠辱若惊,虚怀若谷,余食赘行,天道好还,人贵有自知之明,无中生有,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方无隅,大辩若讷,大巧若拙,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哀兵必胜,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作为传统文化的结晶,有许多成语来源于《老子》,这是《老子》经久不衰的魅力显现,今天,我们走进《老子》四章。
学习目标
1.了解老子其人及其思想著作;
2.积累文言知识;
3.理解文中“对待之理”的内涵及价值;
4.鉴赏《老子》论说方法和语言特色;
5.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文中富有意义的思想。
老子
老子,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老子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其书是否为老子所著,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书中所述基本反映了他的思想。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对句读。
辐fú 毂ɡǔ 埏shān埴zhí 户牖yǒu
自见xiàn 自矜jīn 余食赘zhuì行
不处chǔ 强qiǎnɡ行 泮pàn
累léi土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对句读。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对句读。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对句读。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对句读。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再读课文,细解文意。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字词】①辐:车轮上的车条;②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③无:指车毂的中空处;④当车之用:之,助词,的;⑤埏埴: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埴,黏土;⑥以为:把……做成;⑦户牖:门窗;⑧室:房屋;(室,堂后之正室。古人房屋内部,前叫“堂”,堂后以墙隔开,后部中央叫“室”,室的东西两侧叫“房”)⑨有之:之,车子、器皿、房屋;⑩以为:把……作为; 无之:之,东西; 用:功用。
再读课文,细解文意。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译文】三十根车条共同集中在一个车毂的孔洞,当车毂中间空的时候,才有车的功用。和泥把它做成器皿,当器皿中间空的时候,才有了器皿的功用。凿开门窗把它做成房屋,当房屋中间空的时候,才有了房屋的功用。所以“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再读课文,细解文意。
老子通过车子、陶器、房子这三个例子来说明问题,指出这几样事物都是有形的,也就是“有”,而体现它们自身价值的却是无形的空间,也就是“无”。有和无的关系,就是“利”和“用”的关系。利是使用价值的前提条件,用是使用价值的决定性因素。所谓“有无相生”,是就利和用关系而言,利和用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有就有无,有“实”就有“虚”,在时间上没有先后,在主次上也没有本末。老子把无作为主要对立面来考察,这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如果没有车轮、瓷器、房子这些有形物体的存在,中空的无在哪存在呢?又如何发挥作用呢?所以片面强调“无”的作用也是不合理的。但是,我们看待问题的时候,必须以无为本,以有为未,崇本而举末。这是因为,我们是处在有的层面的,只有守住其对立面的无,才能利于有。倘若以有为本,以有治有,就会加速有向“没有”的方面转化,这是不符合辩证法的。
再读课文,细解文意。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字词】①企:踮着脚看;②跨:大步走;③见:同“现”,显露;④是:认为对;⑤伐、矜:夸耀;⑥功:成绩;⑦其:代指上面的行为;⑧余食赘行:剩饭、赘瘤;⑨物:人;⑩或:常常; 处:为,做。
再读课文,细解文意。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译文】踮着脚看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就好像)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没有成绩,自尊自大的人得不到敬重。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做这些,即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再读课文,细解文意。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用脚尖是难以站立起来的,这是由人的身体结构决定的。人类直立时,身体的全部重力都落到了两只脚上,所以脚长的厚实、宽阔,以支撑沉重的身躯。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了,那么全身的重力都会落在脚尖上,而脚尖窄小、瘦弱,无力承担全身的重力。如果人们用脚尖直立身躯,必然会违背自然规律,这就不符合“道德”的行为。在“企”的行为中,包含着一种凭着个人努力以抗拒本来限制的意图。这里的“企”和“跨”,都是指那些违背自然、自高自大、拼命炫耀显示自己的人的举止行为,其结果却适得其反。
再读课文,细解文意。
人为什么要跨着行走呢?这是情绪焦躁的表现。从这里可以知道,急于求成、焦急烦躁办不成事情。
“自伐”一般包含四层含义:一个是只把自我看作是生活的主宰,而不把整个世界看作是生活的主宰;一个是只按自己的意志行事,而不按整个世界的意志行事;一个是只看到自己所成就的一切,而看不到整个世界为自己所成就的一切;一个是在以上错误认识的基础上,人们只看到自我活动之于自己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而看不到整个世界的活动之于自己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这样一来,自我生存的意义与价值也就变得非常渺小和微不足道了。
再读课文,细解文意。
由上可知,做人不可过于虚荣、张扬和妄自尊大。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怎样才能做到身处闹市而抛却浮华,做一个合于道德的人呢?这就要求我们不仅看到自我存在和自我活动的意义和价值,还要看到整个世界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做到这点,人们才可以避免产生自高自大和自我炫耀的心理。一个能够认清整个世界的意义和价值的人,一定能够在自己的心中激发起对整个世界的感激和敬畏之情。
再读课文,细解文意。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字词】①明:圣明;②强:强大;③强行:勉强进行、行事;④所:处所,立身之基。
【译文】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再读课文,细解文意。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认为,能够分别外人和外物的人,只能算得上是拥有了世间的庸俗智慧。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是拥有世间的大智慧呢?通过外事外物反省自己,从而体察到生命的本来面目的人,才算得上是有大智慧,也就是“明”。老子还认为,依靠武力战胜别人的人,只能算得上是有力量,因为这个力量是大道赐予给人们的,它是大道的生命活动本身的体现。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强者呢?能够战胜自己私欲和成见的人,这才是真正的强者。人的私欲是没有止境的,而且危害很大,如果一个人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才能无所不容,他自然是强大的。
再读课文,细解文意。
老子在本章中所提出的“知足者富”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足常乐”有很大的不同,我们所理解的知足常乐,意为知道满足总是快乐的,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安于现状,这与老子所阐释的思想大相径庭。什么才是真正的富有呢?真正的富有不是家财万贯,也不是拥有宝马香车,真正的富有不是你实际拥有了什么,而是你能在多大的程度上摒除私心杂念,抛弃自己的妄想。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称为真正的富有。
再读课文,细解文意。
“强行者有志”。有句俗语叫作“人贵有自知之明”,而最早表述这句话的,就是老子。什么是“自知者明”呢?就是能够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一个人能做到有自知之明,这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
只有真正地把握自己,才能彻底摒除自己的私心杂念,实现“存天理,灭人欲”(在这里所讲的不是要束缚自己的观念,而是要彻底解放人性),而天理和人欲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天理,指的是事物本来的合乎生命自然之道的东西;人欲,指的是自己主观滋生的不合乎生命自然之道的东西。天理是客观的,人欲是主观的,二者之间往往会发生冲突,只有克制住自己的欲望,才算是真正的强者。
再读课文,细解文意。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句话与上文有隔离之感:“不失其所”意为落叶归根,它所指的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叶子会回归到生它养它的根系中去;一个是人类也会回归到孕育他们的天地中去。人从出生到死亡,不过短短的几十个春秋。生老病死是合于道的自然规律,我们没有超越生命大道的能力,生死不是我们能够掌控得了的。在老子看来,“所”是我们最终要去的地方,是自然之所,是我们合于大道的切合点。我们从最初的不愿接受死亡,到现在的读懂人生、直面生死,正体现了天道不可违背的道理。我们只有顺应天道,与大道合为一体,才是真正做到了“久”和“死而不亡”。一滴水归人到它的生命之所——大海中去,它们就永远也不会消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再读课文,细解文意。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字词】①泮:同“判”,分离;②合抱:两手合围,多形容树干的粗大;③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④九:虚指;⑤累土:一筐土,累,同“ ”,土筐;⑥是以:因此;⑦民之从事: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从事,做事;⑧几:几乎;⑨而:转折;⑩欲:想要; 贵:认为……贵重; 复:弥补、补救; 最后一句的“之”:主谓。
再读课文,细解文意。
【译文】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时容易图谋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来辅助万物的自然本性却不会妄加干预。”
再读课文,理解“对待之理”。
学者柳诒征说:“老子之书,专说对待之理。”文中说了哪些对待之理?
此处的“对待”是指相对的两种事物或事物的两个方面。
第十一章选文:有与无;
第十二章选文:企、跨、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与道(自然);
第三十三章选文:知人与自知,胜人与自胜,不足与知足,失其所与不失其所,死与寿;
第六十四章选文:安与持,兆与谋,脆与判,微与散,为与未有,治与未乱,合抱与毫末,九层与累土,千里与足下,为与败,执与失,终与始,欲与不欲,学与不学,复与过,圣人与众人。
哪些关系是你平时忽略的?
再读课文,欣赏语言。
①语言精炼,短句为主,意蕴丰富;
②譬喻取自生活,生动形象;
③使用排比,使思想表达更全面丰富;
④使用对偶,音韵和谐,引发思考。
再读课文,你得到哪些智慧。
①关注事物的另一面;
②尊重自然规律,内心要平和,不要急躁;
③心中要有他人和世界;
④要有长远眼光,要居安思危,要防患于未然,要关注细微,要踏实,要慎终如始;
三读课文,深刻领悟。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三读课文,深刻领悟。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