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PE \* MERGEFORMAT
山行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等文学常识。
2.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用正确的方法赏析诗歌名句。
4.理解诗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用四边教学法学、导、练、评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练习为主线,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去。先指导朗读,讨论交流感受诗的内容,悟作者的感情,再析佳句、品语言、归纳学诗方法,最后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困难。
【学习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灵活运用赏析诗歌的方法。
【学习方法】
分层次朗读,小组合作探究,质疑释疑,品味感悟。
【课时安排】
3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八月桂花香”、“九月菊花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这些诗句和谚语,都说明秋天的季节好,风景美。的确,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那场面的确富有诗情画意。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写秋,赞秋,大诗人杜牧师怎样写秋的呢?《山行》会告诉你答案。
二、学习新课
1.用小黑板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①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等文学常识。
②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用四边教学法逐一完成目标。
2.目标一: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等文学常识。
师导学:
①同学们对作者的了解有多少呢?
② 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生先自学,然后小组合作交流,互相补充。
展示、互评、互补:
1 作者及背景简介:
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晚唐杰出诗人,人号“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杜牧的七绝有以下特点:画面鲜明、辞采清丽、思情悠远、风格俊爽。他还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杜牧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②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
3.目标二、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师导学:
①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斜”字的读音。
②七言绝句 一般按什么节奏来朗读?试着读一读。
③ 你能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吗?我们来比赛吧!
生自学后,展示交流:
1 为了更好地押韵,“斜”字应读“xiá”
② 古诗在朗读时应注意节奏和停顿,划分停顿的原则是:按意义划分,兼顾音节,只要不生硬地分割词语就行。
四字句的节奏一般是:二二拍
如: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五字句的节奏一般是:二二一拍或者是二一二拍
如: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七字句的节奏一般是四三拍或二二三拍、二二二一拍、二二一二拍。
如: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③ 生按照停顿,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这首诗。
④男女生朗读比赛,熟读成诵。
⑤生齐备这首诗。
三、课堂小结
这是一首记游诗,也是一幅优美动人的山林秋色图,一洗寂寥冷落的悲秋情调,表现了诗人的高怀逸致,英气豪情,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豪爽乐观的精神面貌。
四、课堂练习
1.男女生朗读比赛,熟读成诵。
2.生齐备这首诗。
【作业布置】
1.背默这首诗,并互批互改。
【板书设计】
一读常识 五读主旨
学习古诗 二读节奏 六读写法
三读画面 七读收获
四读名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提问背诵导入
二、学习新课
1.用小黑板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大意。
用正确的方法赏析诗歌名句,把握主旨。
用四边教学法逐一完成目标。
2.目标一: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大意。
①重点词语
径:小路
坐:因为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②解题:在山中行走的所见所感
③诗歌大意:
首句:深秋时节,蜿蜒曲折的石径远远地伸向山顶。
句二:在白云飘浮的高山之巅,隐约可见山中人家。
句三:我停下车子,只是因为喜爱这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句四:(为什么呢)因为那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3.目标二:用正确的方法赏析诗歌名句、主旨。
师导学:①小学时老师是怎样教我们赏析诗歌的 ?
②你能总结一下赏析诗歌的方法吗?
③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以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后展示并互评互补:
鉴赏诗歌名句的方法:
1.从欣赏画面入手
2.从用字之妙入手
3.从修辞手法入手
4.从表达的思想感情入手
5.从蕴含的哲理入手
6.从写作手法入手
温馨提示:不必面面俱到,从一两个角度来谈即可。(题目中有要求的除外)
【 远上寒山石径斜 】
1.这句写山,写山路。
2.“远”,是说山深,写出山路的绵长(从水平方向显示山势)
“上”,是说山高,写出山路的陡峭(从垂直方向写山势)
二字连用,给读者以高大深远之感。
3.“寒山”二字,既点明季节时令是深秋季节,与下文“霜”字遥相呼应,又暗示了秋山的颜色:既有如金的黄叶,也有如火的枫叶,更有苍松翠柏,杂然相错,相互映衬。
4.“斜”,不但写出了山的陡(不陡,就不用“斜”,而是“横”了),也表现了山的高,照应了句首的“远上”二字。
【白云生处有人家】
1.这句写云,写人家。
2.一个“生”字,既有飘浮缭绕之动态,又有滋生不息之生机,为山岭增色不少,使山岭更富动。感。(如:春草图,小孩玩耍;春花图,蜂飞蝶舞)
3.“生处”和“深处”哪个更好,为什么?
4.“生处”和“深处”都给人有点朦胧飘渺,产生超越世俗的神往之感,都是很动人的,但“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以高远缥缈之感,同时又有云腾雾涌、白云飘忽之动态感,所以应当是“生”字好于“深”字。
5.“有人家”三字会让你眼前展现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照应了什么?
6.——炊烟袅袅,鸡鸣犬吠,深山里充满生机,这样的人家居然生在云端里,有些朦胧,有些飘渺,让人产生超越世俗的神往。“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或许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
7.如何把景物写活(动起来)?
老舍:《济南的冬天》: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毛泽东:《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朱自清:《春》:春草图;春花图
这两句概括描写山行所见全景,视线由低而高,由近及远。
【停车坐爱枫林晚】
1. 坐,因为,交代了因果关系:停下车子不走了是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因此特地停车观赏。
2.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做铺垫和烘托。
【霜叶红于二月花】
1. 从思想感情入手:
情感独特,说秋叶的红胜过新春的红,更有生机,一反历来寂寥冷落的悲秋情调,表达出对山林秋色、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体现了诗人豪爽乐观的情怀。
2. 从修辞入手:
对比、比喻新异。诗人不仅将经霜的枫叶比作二月鲜花,而且说这比春天里最为鲜艳的花朵还要鲜艳。
3. 从蕴含的哲理入手:
这一句富含哲理,经霜色愈浓,磨难之后更显旺盛生命力。
4. 从练字入手:
这一句是全诗的灵魂,而“红”字尤为关键,它写出了经霜的枫叶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热烈,红得有生命力,揭示了全诗的主旨。
5. “红于”和“红如”比较,哪个好,为什么?
“红于”更好,因为;
(1)“红于”表明霜叶比二月花红得更艳丽,赋予秋景以生机勃勃的生命力,全无萧索的悲秋气氛,用“红如”,则因太实而窒息了想象。
(2)用“红于”,更显出意境开阔、情调豪壮。整片火红的枫林又映照着夕阳,其娇艳、浓烈,自然远比“二月花”壮观。
(3)“红于”还包含了深刻的哲理:经霜色愈浓,磨难之后更显旺盛生命力。
三、课堂小结
1.这是一首记游诗,也是一幅优美动人的山林秋色图,一洗寂寥冷落的悲秋情调,表现了诗人的高怀逸致,英气豪情,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豪爽乐观的精神面貌。
2.这首诗前两句概括山行所见全景,视线由低而高,由远及近,眼前呈现出一幅画面:蜿蜒曲折的石径向上延伸,山顶白云缭绕,隐约可见山中人家,后两句则又把视线收回,写了近处的美好景致:路旁山坡上,经霜的枫叶辉映着夕阳,一片火红,令人流连忘返。
四、课堂练习
再现诗中的画面
【作业布置】
背默这首诗。
【第三课时】
<<山行>> 专项训练
一、默写古诗
山行
二、《山行》的作者是 字 号 作品集 晚唐著名文学家
与 齐名,人称 。
三、理解填空
1.“山行”的含义是 。
2.概括山行所见全景的句子是 , 。
3.点明全诗主旨的句子是 .
4.“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远”点明 ,“上”点明 ,“寒山”二字既 又照应下文的 ,又暗示了 。 “斜”点明 。
5.把“寒”字换成“青”“苍”字。好吗?为什么?
6.“白云生处有人家”。
(1)分析“生处”的作用
(2)“生处”换成“深处”行吗?为什么?
(3)“有人家”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照应了什么?
7.“停车坐爱枫林晚”。
(1)解释词语
坐:
枫林晚:
(2)本句点明“停车”的原因是
8.“霜叶红于二月花”
(1)从炼字角度赏析
(2)从修辞角度赏析
(3)从思想感情角度赏析
(4)从蕴涵哲理角度赏析
9.把“红于”换成“红如”行吗?为什么?
8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