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第1课时)
1.观察是科学探究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关于观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观察一般比较直接,所以都不需要很长时间
B.观察时要全面、仔细、并做好观察记录
C.观察首先要明确观察目的
D.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或者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
2.科学家发现在争斗中经常获胜的雄狮,其颈部鬃毛呈现棕黑色,而一般的雄狮鬃毛为黄褐色。科学家为了解鬃毛颜色对狮群的意义,制作了一只仿真的黑鬃毛雄狮立于狮群出没之处。通过望远镜观察,它很快吸引了几只雌狮到身旁来。这种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属于(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观察法和实验法 D.统计法和推理法
3.为了探究食品腐败的原因和细菌生存的条件,生物兴趣小组用已消毒的甲、乙、丙三个相同的锥形瓶,按如表进行了实验,请分析表中包含了几组对照实验?变量分别是什么?( )
瓶号 甲 乙 丙
加入物质 50毫升灭菌牛奶 50毫升灭菌牛奶 50毫升灭菌牛奶
瓶口处理 不作处理 不作处理 用消毒棉球塞住
温度 25℃ 5℃ 25℃
A.2组,温度、细菌 B.2组,温度、空气
C.2组,温度、消毒棉球 D.2组,温度、消毒棉球、空气
4.在“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活动中,需要对大小不同的花生果实进行取样,你认为取样方法最佳的是( )
A.在大粒的花生中取30粒较大的,在小粒中取30粒较小的
B.在大粒花生中取1粒最大的,在小粒花生中取1粒最小的
C.在大、小两种花生中分别随机取1粒
D.在大、小两种花生中分别随机取30粒
5.某同学为了研究影响鼠妇生活的环境条件,设计了对照实验,研究结果记录如表:
时间/数量/条件 1min 2min 3 min 4 min 5 min 6 min 7 min 8 min 9 min 10 min 平均数
光照 2 3 4 3 3 3 4 3 3 2 3
黑暗 8 7 6 7 7 7 6 7 7 8 7
(1)该同学针对要研究的问题,提出的假设是________会(不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2)所进行的实验研究中,可变因素是________。对照组和实验组应该保持一致的条件有(至少写两个)________。
(3)该同学所测试实验数据和结果表明:________会影响鼠妇的分布,鼠妇喜欢________的环境。
(4)有同学认为鼠妇难以捕捉而且不卫生,因此选择一只进行实验就行,这种说法正确吗?________说明理由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A 解析:在观察中要注意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来审视观察对象,不能以局部代替整体,不能以主观代替客观事实,还要注意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所以有些观察是需要很长时间的,A错误;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要有计划、要耐心;要积极思考,及时记录,B正确;科学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C正确;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观察,D正确。故选:A
2.C 解析: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和实验法。观察法要求观察者对动物不施加任何影响,真实观察并记录。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些问题单凭观察是难以得出结论的。这时就需要通过实验来探究。实验当然也离不开观察,但与单纯的观察不同的是,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实验法强调根据研究目标的需要而改变动物的生活条件,在改变的环境下观察动物的行为反应。通过题意可知,制作一只仿真的黑鬃雄狮立于狮群出没处,属于实验,通过望远镜观察到这种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属于观察,因此这种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属于观察法与实验法的结合。故C符合题意。故选:C
3.A 解析:甲乙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温度,可以形成对照实验;甲丙唯一不同的变量是细菌,可以形成对照实验;乙丙有两个变量温度和细菌,不能形成对照实验。因此,表中包含了2组对照实验,变量分别是温度、细菌。故选:A
4.D 解析:不能对检测对象逐一检查时,可以从检测对象总体中抽取少量个体作为样本,这样检测的结果能够反映总体的情况,这种方法叫做抽样检测法。为了使抽样检测的结果接近总体真实情况,抽样时应当尽量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AB选项有主观选择的影响。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样品要有足够的数量,建议不要少于30粒。故选:D
5.(1)光(2)光照;温度、湿度等(3)光;黑暗(4)不正确;用1只鼠妇进行实验偶然性大,结果不可靠
解析:(1)科学探究中提出的问题有具有针对性,该探究是针对鼠妇见照光和黑暗,因此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2)实验方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和假设进行;该探究的变量是光,要以光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其他条件如温度、湿度等都相同,因此在实验设置中就要以明亮和阴暗两种环境形成对照实验。(3)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要取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实验误差,尽量避免实验偶然性。分析该实验的实验数据可知:阴暗处的鼠妇数量大大多于明亮处的,10只鼠妇在光照下和黑暗处分布的平均数量分别是3只和7只。由于阴暗处的鼠妇数量大大多于明亮处的,因此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鼠妇会喜欢黑暗的环境。(4)实验中如果只用一只鼠妇进行实验,不可行,因为用1只鼠妇进行实验偶然性大,结果不可靠,如果采集的鼠妇生病、或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因此为了减少偶然性,提高准确性,实验中要用多只鼠妇如20只。
1第2节 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第2课时)
1.在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看到物像放大倍数最大的一组是( )
A.目镜10×物镜20× B.目镜5×物镜10×
C.目镜10×物镜40× D.目镜16×物镜20×
2.下列关于显微镜的使用,正确的是( )
A.用洁净的纱布擦拭目镜和物镜
B.对光成功的标志是要看到明亮的圆形光圈
C.绘生物图时,对图中较暗的部分用横线条涂黑
D.物象在视野的左下方,若将物象移到视野的中央,应将装片向右上方移动
3.在显微镜对光时,当环境光线较暗,应选用( )
A.大光圈、凹面镜 B.大光圈、平面镜
C.小光圈、凹面镜 D.小光圈、平面镜
4.小花想把显微镜视野中的一个气泡从视野右下方移出去,应将玻片朝哪方移动( )
A.左上方 B.左下方 C.右上方 D.右下方
5.在显微镜对光过程中,能反射光线的结构是( )
A.目镜 B.反光镜 C.转换器 D.光圈
6.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被观察的材料一定要( )
A.清洁干净 B.染色 C.薄而透明 D.形状规则
7.请结合显微镜操作要领,回答下列问题:
(1)现有甲、乙两台显微镜(甲:目镜10×,物镜40×;乙:目镜5×,物镜10×),若要在视野中看到较多的细胞,应选择镜头组合是______的显微镜。
(2)小枫在显微镜视野找到一个细胞(如图),如要把它移到视野中央,应将载物台上的装片往______方向移动。(填“←↑→↓”)
(3)若观察到的物像较模糊,但视野亮度正常,要使物像更加清晰,可略微转动显微镜的结构是______。
(4)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是:植物细胞结构有______和______。
(5)细胞中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结构是______。
答案和解析
1.C 解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A.10×的目镜和20×物镜=200(倍)。 B.5×的目镜和10×物镜=50(倍)。C.10×的目镜和40×物镜=400(倍)。 D.16×的目镜和20×物镜=320(倍)。故选:C。
2.B 解析:擦镜纸质软又不易掉毛,用擦镜纸擦拭镜头既可以清洁镜头,又可以避免损伤镜头和少量的纤维留在镜头上,影响观察效果。A错误;B对光的要求是,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光就对好了。正确;根据生物图的画法和要注意的事项知:图中的阴影部分不能涂黑,要点细点来表示。C错误;在观察物像时,物像移动的方向与标本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所以把视野中偏左下方的物像移动正中央的话,玻片标本应往左下方移动,物像才能向右上方移动,到达视野中央。D错误。故选:B。
3.A 解析: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方法为:小光圈通过的光线少视野暗,平面镜只能反射光线不能改变光线强弱,因此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暗;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视野亮,凹面镜使光线汇聚,视野亮度增强,因此,当环境光线较暗,显微镜对光时我们应选用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故选:A。
4.A 解析:要将显微镜视野内右上方的物象移到视野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玻片,小花想把显微镜视野中的一个气泡从视野右下方移出去。应该向左上方移动。故选:A。
5.B 解析:使用显微镜对光时,先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转动反光镜在视野中看到一个明亮的圆形视野,就算对好光了。使用显微镜对光的过程中,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从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因此在显微镜对光过程中,能反射光线的结构是反光镜。故选:B。
6.C 解析:显微镜是利用光学原理成像的,光线必须通过观察材料反射到物镜、目镜、眼内才能形成物像。因此观察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如观察材料不透明就不能形成清晰的物像。故选:C。
7.乙;←;细准焦螺旋;细胞壁;叶绿体;线粒体
解析:(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大,但数目减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小,但数目越多;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的计算是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所以若要在视野中看到较多的细胞,应选择镜头组合是乙。(2)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如我们向右移动玻片标本,而在显微镜内看到的物像则是向左移动的。在此图中物像位于视野中央偏左方,要想把它移到视野中央,应该向左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才向右方移动移到视野中央。所以箭头的方向为:←(3)在显微镜的结构中,细准焦螺旋可以较小范围的升降镜筒,调出更清晰地图象。(4)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等结构。(5)线粒体是呼吸的场所,能够分解有机物,并释放能量,为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故答案为:(1)乙 (2)← (3)细准焦螺旋(4)细胞壁 叶绿体(5)线粒体
1第2节 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第3课时)
1.在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时,将测得的数据作不同的处理,可以说明不同的问题,如果把某一处早、中、晚的平均值做成曲线,就可以了解( )
A.草地、裸地、灌丛的湿度差异 B.草地、裸地、灌丛在一天中湿度变化的异同
C.该处一天内的湿度变化 D.无对照,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2.生物小组探究“水质对蝌蚪发育的影响”,应当设计一个什么科学的变量( )
A.生长状况不同的蝌蚪 B.不同的水质 C.不同的饵料 D.不同的温度
3.某同学在探究鼠妇选择生活环境的行为时,设计了如下实验:
在一个铁盘内,左侧放潮湿土壤。盘上盖不透光纸板;右侧放干燥土壤(土壤除含水量不同外,其他性质与左侧相同),盘上盖玻璃板(如图)。(1)将2只鼠妇分别放入铁盘左右两侧中央处。(2)观察:一会儿2只鼠妇均集中于左侧。(3)结论:鼠妇既喜欢黑暗的环境,也喜欢潮湿环境。
请回答:
(1)你认为该同学设计的实验是否合理?
(2)若不合理,应该怎样改进?
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束后,对鼠妇怎样处理?
4.为了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是否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在A、B两个花盆中分别装入贫瘠的土壤和肥沃的土壤,并分别种入1粒大花生种子。适时浇清水,观察两个花盆中花生生长成熟后所结花生果实的大小情况。请据实验设计回答:
(1)本实验中设计的变量是 。
(2)你认为该同学设计的A、B两组实验能起到对照作用吗
(3)如果你认为该实验方案还可进一步改进,请你提出你的修改意见。
答案和解析
1.C 2.B
3.(1)不合理 (2)① 若证明“鼠妇喜欢黑暗环境”,则左右两侧应都放潮湿土壤 ②若证明“鼠妇喜欢潮湿环境”,则左右两侧应都盖不透光纸板 ③实验鼠妇的数量应当多些,如10只或20只 (3)将鼠妇放回到适合它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中。
4.(1)贫瘠的土壤和肥沃的土壤 (2)能
(3)种入的花生粒不应该是1粒。(或从浇清水的量、放置的温度、光照等方面修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