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单元第1章第1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单元第1章第1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7-27 18:25: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
模式介绍
本节教学内容是联系生活实际,来自于自然界的知识,采取布置预习,安排学生采集相应的植物,利于快速的进入新课的问题情景以及过程性问题场景。引导学生的启发思考。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问题、因果、联想、比较、批判质疑法等方法与学生自我设问、学生之间设问、师生之间设问等方式提出问题。
鼓励自主探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探索。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加强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教师指导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协商、交流、讨论即协作学习,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在总结提高这一块: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与总结,对学习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并可联系实际,对当前知识点进行深化、迁移与提高。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内容涉及三大植物类群: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这三大类群植物都是不能产生种子,而是依靠孢子来繁殖的植物。考虑到“孢子植物”这样的名称对于学生来说很陌生,因此教材中没有采用这样的名称作为标题,而是列出这三大类群植物的名称来做标题。
由于藻类植物一般个体微小,学生会感觉比较陌生。本节的“想一想,议一议”提示学生,藻类植物离他们的实际生活并不遥远,一滴普通的池塘水中可能就有很多藻类植物,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这一节的兴趣。
教材对藻类、苔藓植物的阐述,都是结合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介绍常见的植物,再安排“观察与思考”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它们各自的形态结构特征,分析它们的形态结构特征与生活环境的关系。之后,教材再总结藻类、苔藓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适应性,介绍它们与人类的关系。与藻类,苔藓植物相比,蕨类植物则高大得多,在野外花卉市场,甚至校园中都可能见到蕨类植物,因此,对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的学习要容易一些。教材在蕨类植物这部分内容里,没有安排“观察与思考”等活动,而是图文结合进行叙述。叙述时,教材注意突出蕨类植物有输导组织这一特征。蕨类植物的孢子囊群一般都比较容易观察到,学生比较容易通过蕨类植物的这一特征理解孢子繁殖,因此,教材就以蕨类植物为例,阐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共同的繁殖方式——孢子繁殖。本节教材正文最后介绍了蕨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其中提到了今天我们使用的煤主要来自生活于2亿多年前的高大蕨类植物的遗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观察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图片实物和标本。
2.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采集和观察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提升对植物的辨认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2.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准备
1.实验材料准备
(1)衣藻永久装片,水绵临时装片,衣藻和水绵的模型,新鲜的海带,紫菜(带根状物),盆栽的葫芦藓,葫芦藓单株浸制标本,油菜植株,盆栽的铁线蕨,带有孢子囊群的蕨类植物标本,显微镜,放大镜,培养皿,清水,尺子,水槽等。
(2)提供实验观察记录表,内容分为外形,高度,颜色,有无根,茎,叶的分化等。
2.课前学生活动
(1)学生分组,组内分工,收集,整理有关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资料,记录信息来源。(2)整理相关资料,制成多媒体演示文稿。
3.课后实践活动
培育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所需要的材料。
教学过程
【教师】自然界中已发现的植物有50余万种,其中就有藻类 苔藓和蕨类植物。
【教师】上节课,老师给同学们留了一个课外作业,让同学们分组收集有关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资料。下面就请各组同学展示一下,别忘了将信息来源告诉大家。
【设计意图】情境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自己采集的植物标本,建立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信息记录表。组织小组观察、实验。各组学生依次展示,引导学生关注信息的来源。
【学生】学生质疑,交流,讨论,总结。
第一小组:拿出从超市购买的新鲜海带和从家里带来的长有绿膜的鱼缸......阐述自己对藻类植物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的了解。
第二小组:用多媒体演示文稿展示学生收集的苔藓植物的图片。
第三小组:展示盆栽的蕨类植物,用多媒体演示文稿展示网上收集的蕨类植物的图片。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展示空间,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教师】1.提供分组实验用具,材料,下发观察记录表。 2.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的学习习惯。3.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4出示衣藻和水绵的模型、葫芦藓放大图,协助实验观察。
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及时进行纠正,对实验总结进行引导、提示、补充。
【学生】1.用显微镜观察衣藻永久装片,水绵临时装片。2观察新鲜的海带,紫菜(带根状物)。3.观察盆栽的葫芦藓单株浸制标本。4.结合图片观察盆栽的铁线蕨。5.与油菜植株进行对比,填写观察记录表。交流观察结果。
【教师】1.针对难点进行讲解。2.介绍一些有关植物分类的知识,为学习种子植物做铺垫。
【学生】1.用放大镜观察带有孢子囊群的蕨类植物标本。2.观看蕨类植物繁殖的录像,出示藻类、苔藓植物生活史的图片。3.总结孢子植物的特点。
【设计意图】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利用多媒体及图片,展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史,了解孢子植物的生殖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学生】分组展示收集的资料。
【教师】强调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是自然界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制造食物和氧气;为动物提供栖息场所;保持水土;为人类提供多种可利用的资源。
【学生】第一小组:展示医院消毒用的碘酒,紫菜、海带......第二小组:播放苔藓植物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的视频。第三小组:展示蕨菜罐头,盆栽的卷柏、肾蕨等观赏植物。
【教师】播放《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及其生活习性》视频,通过视频的播放,让学生了解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及其生活习性。
【设计意图】教师补充,引导,使学生了解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列表总结。
【学生】知识梳理。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
【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园内实地寻找三类植物,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学生】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现状,尝试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设计意图】深入生活,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提供所需材料,及时指导。
【学生】尝试培育水绵,葫芦藓和铁线蕨,并填写观察记录表,学会将知识应用于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培育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丰富学校的教学资源。
【教师】板书,列表归纳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知识点区别。要求学生自己完成。
【学生】列表归纳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知识点区别。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知识点区别的掌握。对所学的知识能描述、能理解。
板书设计
分类 藻类植物 苔藓植物 蕨类植物
形态结构 没有 根、茎、叶 的分化, 没有输导组织 有 茎、叶的分化, 没有输导组织 有 根、茎、叶的分化, 有专门的输导组织
生活环境 大多在水中 背阴、潮湿处 潮湿环境
代表植物 海洋:海带 、紫菜、石花菜
淡水:水绵 、衣藻 墙藓、葫芦藓、地钱 肾蕨、卷柏、贯众、满江红
用途 食用、药用、释放氧气(是生物圈中氧气的主要来源) 可当做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食用、药用、绿肥和饲料、煤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初中生物学内容安排的知识点,真正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可以看到实物,与自己生活的环境相关的学习内容。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要考虑从环境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殖和发育为载体,将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穿插于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内容,让学生运用生物知识去认识奇妙的大自然。收集资料、采集植物、实验再加上讨论,以及走出课室,体现新课标的从生物走进生活,从生物走向社会的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每节学习的内容设计为“学习性问题”,并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老师创设“问题情境”中开展探究学习,先自学课本内容,实行“先学后教”。并设计了 “堂堂清练习” 或“堂堂清测试”,从反馈的信息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进行补偿教学。
这一课的学习,实物和素材的选择是教学效率的关键。有特色的实物让学生有百闻不如一见的效应;拓展性的视频可以给学生豁然开朗的视野效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