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网络法律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6.4网络法律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13-08-24 20:1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6.4 网络法律

知识点
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
网络使用中的伦理道德
任务一 了解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
任务描述
计算机病毒制造者、黑客、网络攻击者的网络犯罪行为,让计算机用户深受其害。依法治理网络安全,是保障计算机安全高效运行,杜绝或减少网络犯罪的根本。本任务将帮助用户了解网络安全的相关法律,做知法、守法的文明使者。
任务分析 利用法律手段惩治网络犯罪,要有相应的依据,目前我国有哪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呢?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活动寻找答案。 网络犯罪案例展示 案例研讨 认识网络犯罪行为 认识法律责任 了解法律法规
活动步骤
1.网络犯罪案例展示
2006年12月大规模爆发的“熊猫烧香”病毒,造成的危害堪称严重。据统计,全国有上百万台计算机遭受感染,数以千计的企业受到侵害……。“熊猫烧香”病毒以窃取用户游戏账号、QQ币、游戏装备为目的,但同时会引起系统故障,丢失重要的文档资料。
2007年2月,全国首例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大案告破,号称2006年度互联网“毒网”的“熊猫烧香”病毒始作俑者李某在湖北落入法网。“熊猫”终于停止“烧香”,但它带给人们的启示却远未终结……
2.案例研讨
(1)你认为李某的行为有哪些危害?
(2)这样的行为会受到什么惩罚?
(3)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3. 认识网络犯罪行为
网络犯罪就是在信息活动领域中,利用网络系统或网络知识作为手段,或者针对网络信息系统,对国家、团体或个人造成危害,依据法律规定,应当予以刑罚处罚的行为。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中,网络犯罪行为被区分为以下主要类型:
(1)危害互联网运行安全
危害互联网运行安全的犯罪行为主要有以下3种:
① 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② 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攻击计算机系统及通信网络,致使计算机系统及通信网络遭受损害;
③ 违反国家规定,擅自中断计算机网络或者通信服务,造成计算机网络或者通信系统不能正常运行。(2)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犯罪行为主要有以下4种:
① 利用互联网造谣、诽谤或者发表、传播其他有害信息,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或者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
② 通过互联网窃取、泄露国家秘密、情报或者军事秘密;
③ 利用互联网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
④ 利用互联网组织邪教组织、联络邪教组织成员,破坏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
(3)危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
危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的犯罪行为主要有以下5种:
① 利用互联网销售伪劣产品或者对商品、服务作虚假宣传;
② 利用互联网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
③ 利用互联网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④ 利用互联网编造并传播影响证券、期货交易或者其他扰乱金融秩序的虚假信息;
⑤ 在互联网上建立淫秽网站、网页、提供淫秽站点链接服务,或者传播淫秽书刊、影片、音像、图片。
(4)侵害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
侵害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的犯罪行为主要有以下3种:
① 利用互联网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② 非法截获、篡改、删除他人电子邮件或者其他数据资料,侵犯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③ 利用互联网进行盗窃、诈骗、敲诈勒索。
(5)其他危害行为
利用互联网实施其他构成犯罪的行为,主要是指以上4类计算机犯罪行为还没有包括进去的犯罪行为。随着网络经济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犯罪也将出现新的形式。
4.了解法律责任
《刑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中关于计算机信息犯罪的直接或间接条款警示我们,在信息活动中实施危害行为可能承担刑事责任,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条规定:“违反国家规定,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条规定:“违反国家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进行删除、修改、增加、干扰,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后果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违反国家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删除、修改、增加的操作,后果严重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影响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后果严重的,依照第一款规定处罚。”
《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规定:“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诈骗、盗窃、贪污、挪用公款、窃取国家秘密或者其他犯罪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定罪处罚。”
《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规定:“以营利为目的,有下列侵犯著作权情形之一,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 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违法所得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录像作品、计算机软件及其他作品的;”
《刑法》第二百九十五条规定:“传授犯罪方法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
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刑法》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危害公共安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5.了解法律法规
自1994年我国开始信息立法活动到目前为止,关于信息安全保护的刑事立法可以归纳为以刑法典为中心,辅之以单行刑法、行政法规、司法解释、行政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框架体系。目前我国惩治危害信息安全犯罪的现行规范性文件主要有:
(1)法律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97年3月 1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订,同年10月1日起施行);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2000年12月28日第9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
(2)行政法规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1994年2月18日国务院发布并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1996年2月1日国务院发布并施行,根据1997年5月20日《国务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的决定》修正公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2000年9月25日国务院发布并施行);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2000年9月25日国务院发布并施行)。
(3)司法解释类
《关于审理扰乱电信市场秩序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年5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2000年5月24日起施行)。
(4)行政规章类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出入口信道管理办法》(1996年4月9日原邮电部发布并施行);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1997年12月11日国务院批准,1997年12月30日公安部发布并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1998年2月13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发布并施行);
《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暂行规定》(1998年2月26日国家保密局发布并施行); 《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国家保密局发布,2000年1月1日起施行);
《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2000年4月26日公安部发布并施行);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2000年11月7日信息产业部发布并施行);
《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2000年11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信息产业部发布并施行)。
任务二 点击网络文明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扩张,网络对人类的影响也日益深入。然而,网络并非一片净土,它在释放巨大能量的同时也可能成为垃圾衍生地。我们应理性地认识、理解网络,积极营造文明的网络环境。
任务描述
同世界上许多事物一样,网络自由也是一把双刃剑,网民在享受了宽松的自由 的同时,也要承受着他人过度自由带来的损害。一些道德素质低下的网民,利用网络方便条件,制造信息垃圾,进行信息污染,传播有害信息,利用网络实施犯罪活动等等,使网络大众的利益受到侵害。本任务将帮助人们认识不文明的网络行为,提高文明使用网络的意识。 任务分析
认识不文明的网络行为,可以从实际案例开始,通过案例了解网络存在的问
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最终提高文明意识。本任务分解成以下活动内容:
案例展示
案例研讨
网络应用规范 活动步骤
1.案例展示
(1)冒名发送电子邮件案
薛某诉张某冒名发送电子邮件侵权案,是引起国内巨大轰动的案件,两个当
事人均为国内著名大学的研究生。张某冒薛某之名给美国一高校发送拒绝赴美留学的电子邮件,导致薛某耽误了留学机会,薛某将张某告上了法庭。
(2)资料泄密事件
小张是某公司的一名业务员,在公司给他配备了笔记本电脑中,存储有公司的相关资料和客户信息。在小张的电脑送去维修中心检修时,存储在电脑中的公司资
料和客户信息被维修人员获取并转手给了别人。小张的公司为此受到巨大的损失,小张也丢掉了工作。
2.案例讨论
(1)案例中的显现的问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2)电子邮件与生活中的信件有什么区别?
(3)维修人员有责任为客户保护资料的机密性吗?
(4)你认为如何解决此类问题? 3.网络应用规范
网络在信息社会中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不管网络功能怎样强大,它也是人类创造的一种工具,它本身并没有思想,即使具有某种程度的智能,这也是人类所赋予它的。因此,在使用网络时,我们一定要遵守道德规范,同各种不道德行为和犯罪行为作斗争。
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为计算机伦理学制定 了十条诫律,它是计算机用户在任何网络中都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它的具体内容是:
不应该用计算机去伤害别人。
不应该干扰别人的计算机工作。
不应该窥探别人的文件。
不应该用计算机进行偷窃。
不应该用计算机作伪证。
不应该使用或拷贝没有付钱的软件。
不应该未经许可而使用别人的计算机资源。
不应该盗用别人的智力成果。
应该考虑你编写的程序的社会后果。
应该以深思熟虑和慎重的方式来使用计算机。
美国计算机协会为它的成员制定了应 遵守的伦理道德和职业行为规范:
为社会和人类作出贡献。
避免伤害他人。
要诚实可靠。
要公正并且不采取歧视性行为。
尊重包括版权和专利权在内的财产权。
尊重知识产权。
尊重他人的隐私权。
保守秘密。 总结与回顾
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条款相对独立,内容相互补充的完整法律体系,基本上能有效调整和规范信息社会的新型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的主体在信息活动中,不但拥有权利和义务,也要承担责任。信息危害的实质就是对合法权益的侵害,信息安全保护是对危害的预防、制约和惩治,是用法律形式明确信息安全保护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法律规范对主体行为实施制约的强制性,具体表现为当主体行为违反了法律规范的明确规定以后,一定要追究法律规范的主体应当承担的相关责任。根据所触犯的法律规范类型和情节轻重,应当承担

的责任大体上分为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
让计算机用户知法、守法,做文明的使者,是本节的主要目的。
实训
根据案例讨论结果写出课后感,其中应包括:对案例事件的认识、自己遇到的不文明网络行为、对自己网络行为的反思和以后打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