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伟大的抗日战争》精编教案(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伟大的抗日战争》精编教案(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8-24 20:31:53

文档简介

第21课 历史的回响――“ 抗日救亡歌曲联唱”
――学习与探究之四
〖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通过多种途径查阅资料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大部分学生会制做powerpoint 课件。
  个别同学有演唱专长,可充分发挥。
  学生特别喜欢唱歌,但他们所喜欢和接触的多是流行歌曲,对三四十年代的革命歌曲了解甚少,大概除了《义勇军进行曲》,其他很少甚至根本没听过。这一单元正好刚刚学完抗战历史,让他们用歌声来体会当时的时代心声和风貌,既可以重温历史,又可以感受到革命歌曲所具有的鼓舞人心的力量,这也正是学生所喜欢的一种寓教于乐的历史学习方法。
〖活动目标〗
  通过学唱抗日救亡歌曲,重温历史,加深对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解放战争的理解。
  从抗日救亡歌曲的词曲内容、创作背景中获取丰富的历史信息,拓宽知识面,提高从艺术作品的角度来了解历史和感知历史的能力。
  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查找相关资料,学唱抗日救亡歌曲,以及交流学唱后的感受,培养主动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通过小组合作收集资料、布置场景、制作课件,培养互相帮助、集体协作的精神。
  在学唱抗日救亡歌曲的过程中,真切体会抗日战争时期亿万民众奔赴战场、捍卫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感和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高昂斗志,提高主动参与社会的意识。
〖活动准备〗
  全班按平日的分组情况分为四个小组,每组有负责本组事宜的小组长,组内成员分工协作。
  教师说明本次活动的主题、目的,给学生提供相关参考书目、网址。
  各组或查阅书面、影像资料,或借助互联网技术,或采访相关人士(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老同志)收集以下资料:①有关抗日救亡歌曲作者、词曲内容等方面的资料;②有关抗日救亡音乐作品的影像资料或伴唱带等;③与抗日救亡运动相关的历史图片、标语等。
  每组根据自身特点或优势设计出本组的活动方案,在此基础上老师和各组长研究出最佳联唱方式。然后学生在老师配合下制作课件。
  教师课前将每组选出的最喜欢的歌曲打印成歌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学唱,每组至少学会两首。
  各组选出一名学生组成裁判组,裁判组制定竞赛规则及评分表,课堂中随时作记录,课前准备好纪念奖品。
  没有网络设备的学校可以用录音机播放,也可以由老师或学生演唱。
〖活动过程〗
  教师以导入新课的形式说明本课的活动方式。
  主持人致开场白: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歌。你可曾知道,在民族存亡的关头,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首首抗日救亡的歌曲,带给人们的是多么巨大的精神力量!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三千万同胞沦陷在日寇的铁蹄之下,不久华北又告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1937年日本又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全国各界群众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一首首唤醒民众抗日救亡的歌曲响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融进了人们的血脉,成为抗日战争年代的号角。“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让我们放开歌喉,在歌声中重温那一段历史吧!(课件出示课题)
  主持人宣读活动程序和竞赛规则:
  程序安排:
  屏幕出示课件首页:“点击名人”“歌曲欣赏”“展示自我”“谁是赢家”“闲雅聊天室”。
  评分表:
  主持人:“九一八”事变后,面对破碎的山河和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亿万中华儿女满怀悲愤,踏上了抗日救亡的征途,一首首抗日救亡歌曲也由此应运而生。在此,我们介绍两位著名的音乐家,看他们是怎样用自己的满腔热血“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一、点击名人
  出示幻灯片:(聂耳,冼星海)
  课件说明:每位名人都有相关资料的链接(人物生平介绍、歌曲试听、图片资料),可随意点击,介绍完毕再返回首页。
  各组抢答,每介绍一位加2分。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结合课件里的文字、图片资料再作补充介绍。
  二、歌曲欣赏
  主持人: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是近代音乐史中一股音乐潮流,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民众以前所未有的热情,用歌声反映着抗敌救国,保卫民众的时代主题。请欣赏
  课件出示歌曲目录:
  《毕业歌》(1931)
  《义勇军进行曲》(1935)
  《黄河大合唱》(1935)
  《南泥湾》(1936)
  《卖报歌》(1932)
  《在太行山上》(1938)
  《到敌人后方去》(1938)
  《松花江上》(1936)
  《游击队之歌》(1938)
  《团结就是力量》(1943)
  课件说明:每首曲目后面都有相应资料链接(词曲作者,创作背景,相关图片、简谱,音乐试听)。每欣赏完一首,可通过链接再回到“歌曲目录”这一张幻灯片中,继续点播。
  每组点播最喜欢的一首歌曲,然后播放,欣赏。(幻灯片配有歌词,便于学生学唱)
  欣赏之后,各组抢答本首歌曲的词曲作者,每答对一个加1分。
  由于时间限制,每首歌曲只能听主要的一段。
  教师和学生一起欣赏。
  三、展示自我(演唱比赛)
  主持人:给我一片云彩,我会成为绚丽的彩虹;给我一点掌声,我会成为耀眼的明星。给大家一方舞台,展示自我吧!
  说明比赛规则:每组演唱形式不限,可以是“个人演唱”,也可以是“小组合唱”,或二者皆有,也可以有伴舞。个人演唱满分2分,小组合唱满分3分。评价标准没有专业要求,师生凭感觉。能准确介绍所唱歌曲的创作背景的再加2分。
  每组演唱时间不得超过3分钟,教师应根据情况作适时调控。
  课件说明:学生演唱时,播放伴奏曲。
  四、谁是赢家(活动评价)
  教师通过屏幕出示评分表及柱状图。
  裁判公布每组每项得分情况,(其中课前准备情况,上课前各组长已评出结果)老师在表内输入数据。通过柱状图显示各组得分情况,得出最佳小组,给优胜组颁发奖品。
  五、闲雅聊天室(配有背景音乐)
  主持人:激烈的比赛结束了,让我们一起步入闲雅聊天室,说出你的心声,倾听我的絮语,留下他的建议,让我们共同进步。
  学生可谈对本次活动的感受,也可谈对某一首歌曲的感受。由此,师生可及时交流对全部活动过程中的一些看法,便于总结经验,改进不足。
  1.本次活动你参与了什么?
  2.你是通过什么途径收集相关资料的?
  3.你对自己本节课的表现满意吗?为什么?
  4.你学会几首抗日歌曲?你学唱抗日歌曲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5.你如何评价本次活动课?请留下你宝贵的意见。
  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再次点出主题,收拢学生思绪,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希望。
  结束
  主持人:歌声告诉我们,不要忘记民族的灾难和先辈的抗争。同学们,让我们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担负起维护和平的重任吧!
  最后,师生高唱《义勇军进行曲》,主持人宣布本次活动课结束。
课后反思
  本次活动,将历史、音乐、游戏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唱中”从艺术的角度感知这段催人奋进的历史。竞赛中没有背书的负担,只有学习的乐趣,没有考试的压力,只有竞争的欲望。活动中,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亲身感受,实践和具体操作,获得了新知,锻炼了能力,真正地感受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启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情趣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才会充满生命活力,才会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教案点评〗
  《历史的回响――“抗日救亡歌曲联唱”》是一节较特殊的学习与探究课,在本节教学设计中,教师认真做了学情分析,制定了符合本课内容的活动目标,创设了民主与和谐的学习氛围。从活动准备到活动过程,学生始终以主体的地位出现,教师以一个组织者、参与者的身份适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组收集资料、布置场景、制作课件等活动,培养了互相帮助集体协作的精神和主动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展示中,通过学唱抗日救亡歌曲、交流学唱后的感受等,达到了从抗日救亡歌曲的词曲内容、创作背景中获取丰富的历史信息,拓宽知识面的目的,提高了从艺术作品的角度来了解历史和感知历史的能力,真切体会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亿万民众奔赴战场,捍卫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感和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高昂斗志。
  活动准备需要花费学生一定的时间,某些要求有难度,整个活动过程基本上是要利用电脑课件的形式来完成,对很多教师和学生来说有局限性。给优胜组颁发奖品不一定可取。
附录相关资料
  聂 耳
  聂耳,原名聂守信,字子义。生于云南,自幼喜爱民间音乐,会演奏多种民间乐器。聂耳18岁到上海,第二年考进了“明月歌舞团”学习作曲。后来他来到北平发起并组织了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
  聂耳从1933年开始作曲,他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卖报歌》就是那时创作的。1934年他创作了《大路歌》《毕业歌》《码头工人歌》《前进歌》等歌曲以及《金蛇狂舞》《翠湖春晓》等民族器乐曲。1935年初,他写下了《梅娘曲》《塞外村女》《铁蹄下的歌女》。同年2月,聂耳为电影《风云儿女》撰写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新中国成立后,《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可以说,这是人民对聂耳音乐作品的最高评价。1935年聂耳到日本,不幸在游泳时溺死于藤泽市鹄沼海中。聂耳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精神,他的歌曲都是为中国劳苦大众所做的,聂耳是我国当之无愧的革命音乐的开路先锋,被誉为人民音乐家。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广东番禺人。幼时家境贫寒,靠母亲做工维持生活。中学毕业后,考入岭南大学半工半读,他热爱音乐。大学毕业后,他当过打字员、音乐教师。1926年在北京大学音乐专习所学习,1927年在上海进入国立音乐学院学习。1929年又到法国巴黎音乐学院半工半读。在失业和饥饿的极端困难条件下,他刻苦学习,创作出《风》的优秀作品,并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1935年回国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当中。他以歌曲为武器,宣传我党的抗战路线和主张。创作了《保卫武汉》《到敌人后方去》《工人抗敌歌》及《在太行山上》等著名歌曲。他还在武汉主持抗战音乐运动,组织“星海歌咏队”,向人民传播革命歌曲。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这期间他创作近百首歌曲,其中有著名的《生产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以及《民族解放交响乐》等,对全国军民的抗日救亡运动起了很大鼓舞与教育作用。毛泽东赞誉他为“人民的音乐家”。1940年5月去苏联工作,1945年10月病逝于莫斯科。
  《松花江上》的创作背景
  东北沦亡后,被蒋介石驱赶到“剿共”前线的东北官兵拖老携幼,布满西安的街头。被迫背井离乡,到处流浪的东北人,有家归不得,有仇不能报,却要为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去卖命,人人心头悲苦郁闷,他们要倾诉,他们要爆发……
  当时正在西安教书的张寒晖,天天见到这种流浪彷徨的惨景,于是便用血和泪谱写了这首感人肺腑的艺术杰作,以含着热泪的哭泣似的音调唱出了悲愤交加的声音,倾诉性的音调贯穿全曲,催人泪下。张寒晖曾说:“我把北方娘们在坟上哭丈夫、哭儿子的那种哭声变成〈松花江上〉的曲调了。”这首歌当时在东北军中广为传唱。
  歌词: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黄河大合唱》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即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在当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洗星海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名作。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由邬析零指挥),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作品共有八个乐章,每章开首均有配乐朗诵。
  1《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原稿为男音)
  2《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
  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
  4《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
  5《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
  6《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
  7《保卫黄河》(轮唱)
  8《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
  《黄河大合唱》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20世纪60年代后期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
  《毕业歌》(歌词)
  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我们是要选择战还是降?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我们不愿做奴隶而直云直上!
  我们今天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栋梁;我们今天弦歌在一堂,明天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
  巨浪,巨浪,不断地增长!同学们!同学们!快拿出力量,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兴亡!
  《南泥湾》(歌词)
  花篮的花儿香,          如今的南泥湾,
  听我来唱一唱,          与往年不一般,
  唱一呀唱。            再不是旧模样,
  来到了南泥湾,          是陕北的好江南,
  南泥湾好地方,          鲜花开遍山,
  好地呀方。            开满呀山。
  好地方来好风光,         学习那呀南泥湾,
  到处是庄稼,           处处是江南,
  遍地是牛羊。           又学习来又生产,
  往年的南泥湾,          三五九旅是模范,
  处处是荒山,           咱们走向前,
  没呀人烟;            鲜花送模范。
  《游击队之歌》(歌词)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
  在密密的树林里,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
  在高高的山冈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
  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向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我们生长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无论谁要强占去,我们就和他拼到底!第18课 全民族抗战的兴起
〖课程标准〗
  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教学活动,学生能够阅读并口头简述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学生能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观看历史图片、历史地图等教学方式,初步掌握能够自己运用有关的历史资料或亲自动手收集历史资料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与他人交流学习心得,学会合作和分享,培养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聆听、学唱《黄河大合唱》等历史歌曲,去感受经典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从而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卢沟桥事变。
  难点 讲清国共两党团结抗战,共赴国难是如何形成的。
〖教学设备〗
  历史教学挂图、历史图片、教学投影仪、录音放音机、《黄河大合唱》磁带等。
〖教学方法〗
  运用“导入――学生阅读思考――质疑――讨论――解答”五步教学方法。
〖板书设计〗
          第18课 全民族抗战的兴起
  1.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
  2.团结抗战,共赴国难
   (1)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
      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
   (2)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表示准备抗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从学生感兴趣的图片入手。同学们,现在我把一张照片的复印件发给你们,请你们仔细看好手上的这张照片复印件,它是我国古代一个有名的建筑物。你们能说出它的名称吗?(学生较容易地回答出:卢沟桥)
  2.同学们是否听说过近代卢沟桥曾经发生过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在得到学生的肯定回答之后,教师指出,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是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是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时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八年抗战”。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解“全民族抗战的兴起”(板书)。
  教师:请同学们先仔细阅读思考一下课文标题下面的学习导言。
  提出问题:“卢沟桥事变”是怎么回事?(板书)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教材正文大字部分第一段,稍后让学生回答“卢沟桥事变”发生的地点、时间、交战双方和结果。
  引导学生回忆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企图独自侵占、灭亡中国的开始,教师随后强调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之序幕,它也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东方(亚洲)的爆发。
  面对日军的进攻,中国守军毫不畏惧,奋起抵抗。投影仪打出“中国守军在卢沟桥上奋起抗战”历史照片。同时,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小字内容,叙述中国守军第29军官兵英勇作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回答“想一想”:佟麟阁将军的话所体现的民族精神的实质(即热爱自己的祖国,决心与国家共存亡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师:指着课文“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形势图”进行介绍,虽然中国军队英勇抗日,但不久日军调集大批援军,向北平、天津发动大规模进攻,7月底平津相继失陷。日本侵略者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企图速战速决,在三个月灭亡中国。面对强大的敌人,中国将怎么办?(让学生议一议)
  团结抗战,共赴国难(板书)
  教师应引导学生简要回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然后指出,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7月8日)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促进国共两党进行合作。让学生朗读通电,找出其中的关键词:“国共合作”。7月15日,中国共产党将国共合作宣言送交国民党,7月17日,中共派周恩来等同国民党进行对话,国民党政府表示愿意在和平、统一、团结、御侮的基础上实现两党合作,共赴国难。也是在7月17日这一天,国民政府委员长蒋介石在江西庐山发表谈话,表示愿意跟共产党合作,共同打击日本侵略者。
  设计问题:让学生经过思考讨论比较之后,自己得出结论――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蒋介石作为当时中国的最高统治者,他对日本的态度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让学生简单讲述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发生之后对日态度的表现。
  教师强调提出,至此,在国难当头,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国共两党合作,团结抗战,为挽救民族的危亡做出了重大贡献。
  为了渲染教学气氛,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当时全国同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日决心,教师可播放历史音乐《黄河大合唱》,让学生通过聆听历史音乐作品,用音乐这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去感受历史、触摸历史和认识历史,以便达到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倡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之目的。
  当学生完整地听一遍《黄河大合唱》之后,教师再将收录机的控制音量开关关小(能听见为宜),然后重播《黄河大合唱》,教师一边用它作为背景音乐,一边向学生满怀激情地简述道:“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保卫家乡!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这震撼山河的吼声,像火山熔岩喷射而出,汹涌澎湃,势不可挡。作品充分表达了中华民族是不可侮的!为了挽救危难的祖国,四万万同胞动员起来,团结一致,共赴国难,掀起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全民族反抗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拿起笔做刀枪,他创作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以气势磅礴的旋律和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对中华民族抗日斗争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同学们,下面再让我们一起注意观看两幅图片:投影展示“日军在南京活埋中国平民”和“日军在南京集体枪杀中国平民”,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这两幅图片反映的是什么时间的什么事件?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二小目大字后回答。教师接着板书:南京大屠杀。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1937年12月13日,日本军队占领首都南京,使用各种残忍方式对我国和平居民和被俘士兵进行了大屠杀。南京大屠杀的具体情况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部分内容。待学生看完之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南京大屠杀”中日军的残暴表现,教师归纳概括:侵华日军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日军师团长谷寿夫的指挥下,使用机枪扫射、刀砍、活埋等多种灭绝人性的残暴方式,对我国南京的和平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30万人,进行了为期六周的惨绝人寰的血腥大屠杀,古都南京顿时成了一座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人间地狱。南京大屠杀这一人间惨剧的发生,说明了日本侵略者是一帮穷凶极恶、丧失人性的法西斯分子。南京大屠杀使我国无辜的和平居民付出了巨大牺牲,我们永远也不应当忘记这段屈辱的历史。
  为了让同学们对发动战争的战争罪犯有一个更为直观地了解和认识,我特意安排了一项活动:把“恶魔的末日”――1947年4月26日,南京大屠杀主犯之一、罪大恶极的谷寿夫1946年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引渡到中国后,南京国民政府国防部军事法庭根据他所犯下的罪行,判处其死刑,押至刑场处决的照片展示在同学们眼前。让同学们更为直观地懂得一个道理:即“多行不义必自毙,作恶到头终有报,这是历史的惩罚!”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卢沟桥事变”是怎么一回事,也大致了解到了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英勇反抗行动以及侵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等滔天罪恶,初步认识到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中国人民是如何用劣势装备,同武装到牙齿的日军进行殊死抗争的。下一课我们还将继续了解与学习前辈是如何艰难而顽强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
〖教案点评〗
  本课是一节常规课,教师紧扣“卢沟桥事变和团结抗战、共赴国难”这一主题,对教材内容重新设计,既兼顾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又不乏新颖、独到之处,其特点概括如下:
  第一,看图导课,符合该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特征。教师针对乡村中学教学资源匮乏的实际情况,充分运用收集的地图、图片等资料,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造出较为直观、真实的感性认识场景,符合课改的理念。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导入――阅读――思考――质疑――讨论――解答”的五步教学法,引导学生在阅读思考中,形成问题意识,并以讨论问题的方式,激发其学习历史的热情和兴趣。
  第三,用声情并茂、音画同步的方式,组织学生聆听、学唱《黄河大合唱》,以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体会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感受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精神,使爱国情感于潜移默化中滋润学生的心田,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人文素养的教育功能。第17课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课程标准〗
  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日本侵略者制造的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并由此分析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通过九一八事变,了解日本军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明确了解这场战争的性质。
  明确聂耳及《义勇军进行曲》在民族危亡的特定历史环境中起到的推动作用。
  把握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发生后国内外各种政治力量的态度、最后和平解决这一基本线索。
  过程与方法
  多渠道收集有关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历史资料,通过声、像等材料直观、全面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原貌。
  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创设历史情境,将学生重新融入那民族危亡的时刻,加深学生对“不朽的民族战歌”的认识。
  模拟表演,三名学生分别扮演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学生分组讨论,分别站在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内亲美派、亲日派的不同立场分析西安事变的发生,发展及解决,形成历史与学生的近距离接触,以形成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事件的能力。
  通过“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讨论,培养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历史环境下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历史背景,演唱《义勇军进行曲》,感受这首歌曲的巨大震撼力,激发学生真挚的爱国感情。
  了解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在民族危机的关键时刻,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站在全民族立场上发动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的过程,感受他们强烈、浓厚的爱国情怀,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心,从而形成民族大义重于一切、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30年代日军对华侵略的过程和西安事变的历史作用;
  难点 对比蒋介石对日政策的变化,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教学方法〗
  1.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具体操作中,教师注意“启”的适度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结合作意识。
  2.多媒体、多信息渠道教学方法的应用:从影音像、模拟表演等多角度切入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根据内容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
  影像资料:譬如,九一八事变及抗日民族救亡运动相关的资料。
  音乐资料:《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
  2.收集相关的教学内容的资料。
  学生准备
  1.排演历史滑稽剧、小品《张学良、杨虎城劝谏蒋介石联共抗日》。
  2.多渠道收集有关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历史资料,全面了解历史发展的原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从那个悲惨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
  教师设疑: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脱离家乡”“流浪”?由此导入新课。
  (设计说明:①音乐的使用起到设置历史情境的作用,使学生在授课之初,进入特定的历史情景中。②承上启下。承上:曲调的旋律悲戚,很贴切地将本课内容的线索,主调体现出来,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认识,起到开篇点题的作用;启下:由此导出九一八事变,有关九一八事变的歌曲有很多,选用此曲的原因在于此曲通过前后对照的方式,将九一八事变发生前后人民的生活变化形象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对战争的侵略本质有初步的认识)
  讲授新课
  具体操作建议:
  (一)学生表演历史滑稽剧
  剧情简介:一日,主人在家中看电视,突然邻居破门而入,将主人家的电视机举起砸坏,然后声称是主人将电视机砸坏,二话不说上前把主人打了一顿,把主人赶了出去,趁机霸占了主人的家。
  (二)模拟案情分析
  要求学生根据剧情内容,模拟警官进行案情分析。
  主人在自己的家中即使砸了电视机,与邻居有没有关系?在什么情况下,邻居是有理由到主人家里质问的?(提示:主人跑到邻居家砸了邻居家的电视机)从案情的真相看,到底是谁砸了主人家的电视机,在此事件中经过一番预谋进行挑衅的案犯应该是谁?
  (三)剧中的事件与九一八事变的发生经过进行对比,分析九一八事变的实质
  1.事件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间、地点、当事者。
  2.历史假设:在什么情况下,日本军方攻击我方是有理由的?由此导出一种结论:如果我们去日本炸了铁路,双方是有开战的理由的。教师进一步设疑,这种假设有没有出现的可能?
  3.揭示事实真相:到底是谁炸了南满铁路柳条湖的一段路轨?由此导出是日本关东军炸毁了铁路。(多媒体展示)“日本关东军密令”。教师总结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发动的有蓄谋的侵华战争。
  (设计说明:鉴于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考虑到此环节如果设置历史小品,困难较大,也很难真实地反映历史的原貌,因此进行了历史滑稽剧的设计,它虽然不是历史原貌的反映,但它的故事情节却深刻地蕴涵了九一八事变中日军攻击我方的无耻嘴脸,它以一种幽默诙谐的形式,揭示了战争的本质)
4.续演滑稽剧。
  教师进一步假设、设疑:假设剧中的主人就是蒋介石,遇到“邻居”如此野蛮的对待时,他应该怎样做?而事实上他是怎样做的?由此导出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为加深学生的形象认识,教师可出示《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令》。
  (设计说明:通过假设,使学生认识到“应该”与“事实”的差距,从而对“不抵抗政策”的卖国实质加以认识)
  5.滑稽剧的结局。
  剧情介绍:在被邻居打了一顿后,主人奉行不抵抗政策,从家中搬了出去。
  由此导出,张学良奉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部队撤到山海关内。
  6.教师提问:日本是在多长时间内吞并了东北三省的?假设:如果到东北三省旅游,在半年之内,能否将30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全部旅游完?日本为什么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吞并整个东北三省。此设计在于突出表现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纵容下所产生的严重后果。
  7.教师进一步设疑。
  (1)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那么此时蒋介石将政策的重心放在哪里?由此导出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的围剿。此设计的目的是进行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从横向、纵向两方面把握历史线索的能力。
  (2)东北沦陷后,谁是最直接的受害者?
  (设计说明:承上,使学生再次体味《松花江上》歌曲意境。启下,导出东北抗日联军和未撤走的部队留下来继续抗日的史实,并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进行对比,同时为下一框题“不朽的民族战歌”中的抗日救亡运动做一简单的铺垫)
  (3)张学良及其所属部队都是哪儿的人?他们面对东北的沦陷,会在心理上有什么反应?此设计的作用重在启下,为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心理原因做一事先的铺垫。
  8.教师比喻:一只贪婪的恶狼得到一块肉后,它会不会就此满足?它会怎样做?由此导出日军在吞并东北三省后,入侵华北。多媒体展台出示《恶狼扑食图》(恶狼寓意日军,图中的恶狼在霸占了东北三省后,又贪婪地扑向了华北)
  (设计说明:此图的设计在于形象直观地再现日本侵略者贪婪、无耻的嘴脸)
  (四)音乐赏析
  教师引导学生做一前景展望:如果拿下了华北,这只“恶狼”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由此导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再次点题。联系东北三省人民自发组织的抗日联军,分析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爱国的民众会怎样做,由此导出“不朽的民族战歌”,教师指出“不朽的民族战歌”实际上是寓意双关,一是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各界民众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汇成了一首不朽的民族战歌;二是聂耳所作的《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不朽的民族战歌,激励着一代热血青年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成为一面抗日的旗帜。
  播放歌曲《义勇军进行曲》,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相关材料,说明《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背景,简介作者聂耳。要求学生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乐曲,观看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像剪辑资料。
  (设计说明:学生在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中,都会听到这首国歌,如果在课上仅仅是播放这首乐曲,很难再次引起学生的共鸣。剪辑资料的播放,实际上是起到设置特定情境的作用。影、音资料的双重使用,从视觉、听觉多角度强烈地烘托出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个特定的历史情境,加深了学生对“不朽的民族战歌”的认识)
  (五)情境再现
  1.教师设疑:你们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
  在一个班级中多少会有一些男生想当兵,教师可进一步提问这部分学生,作为军人的职责是什么?在国家面临民族危亡的时候,应该怎样做?而此时身为军人的张学良、杨虎城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下,在做些什么?
  (设计说明:此设计的目的是试图从心理上把握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的线索,并从另一角度再次揭示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实质上是置民族、国家利益于不顾的卖国政策)
  教师分析: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时候,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以民族大义为先发动了西安事变。
  2.学生表演历史小品《张学良、杨虎城劝谏蒋介石联共抗日》。
  (设计说明:小品的表演在于展现双方由于截然不同的立场引发的强烈的矛盾冲突必然是不可调和的,为张学良、杨虎城无奈下发动西安事变做了铺垫)
  3.讨论:教师指出,西安事变发生后,震惊全国,不同个人、不同国家从各自的立场出发,产生了不同的反应。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代表英、美、日本、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内亲美派宋美龄与宋子文、国民党内亲日派何应钦四方力量,要求学生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分析、讨论四方力量在西安事变发生后所能产生的反应、表现。
  教师引导: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究竟哪一方的决定是站在全民族利益的基础上考虑的?究竟西安事变应该怎样解决?由此导出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4.小循环反馈。
  讨论
  1.西安事变爆发后,许多人主张杀死蒋介石,而中共决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这是为什么?
  2.有人认为张学良兵谏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再次扭转中国历史的走向,成为民族英雄。然而也有另一种观点,有人说“成也张学良,败也张学良”,甚至说他是“千古罪人”,针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请说出你的观点。
  (设计说明:通过这两个讨论题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对西安事变形成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小结
  教师总结: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无数先烈用自己的鲜血、生命捍卫了自己爱国的信念,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置自身的安危于不顾,以民族大义为先,发动了西安事变,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他们都是爱国的。而在和平时代的今天,爱国可以包含哪些新的内容?我们又应该为国家做些什么?
〖教案点评〗
  该课在设计时,教师尝试营造一种教学互动的积极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去把握历史人物的心理,了解历史,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的距离,形成历史与现实的近距离接触。通过多种教学环节的设置,如音乐、情境的特定想像、历史滑稽剧的表演等,使学生透视历史,体验和感悟历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体味“国家的荣辱与个人的责任”,体现了“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教育思想,适应了历史课程改革的要求。第20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
  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共“七大”的时间、地点,掌握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知道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时间,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收集、阅读、讲解有关抗战的故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学习,知道中共“七大”的召开,进一步表明中共的领导给中华民族的解放带来了光明;收集资料,归纳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中共“七大”和抗战的胜利,思考回答中国人民为什么能够取得八年抗战的最后胜利,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难点 中共“七大”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洗雪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耻辱,从此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重新振兴,开始了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教学挂图,制作投影胶片,准备歌曲磁带、录音机。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搜集有关抗战的资料,准备辩论主题与辞令。
〖教学方法〗
  利用挂图、投影片,通过阅读资料、辩论等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利用歌曲形式调节情绪,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板书设计〗
          第20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时间:1945年4月
  地点:陕西延安
主要内容:
  A.毛泽东报告
  B.政治路线:放手(),壮大(),领导人民(),解放(),
        建立一个()、()、()、()、()的新中国。
  C.指导思想:()
  D.选举产生以()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
  二、日本无条件投降
〖教学过程〗
  师:哪位同学知道,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一次伟大的会议是什么会议?
  引出中共“十六大”(2002年11月8日―14日)
  问:这次大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学生回答,师指导: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师:这次大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奋进的大会。
  那么,我们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召开了什么重要会议呢?
  引出中共“七大”。(板书课题)
  一、“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1.请同学们自主学习本目内容,勾划出本目的主要内容,并选择两三位同学陈述、补充。
  2.教师根据学生陈述板书:
  时间:1945年4月
  地点:陕西延安
  毛泽东的报告
  政治路线:放手(),壮大(),
  领导人民(),解放(),建立
  主要内容:一个()、()、()、()、()的新中国。
       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
       选举产生以()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
  出示资料(投影)
  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国121万党员。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在大会上分别作了报告。毛泽东在大会预备会议上说:这次大会的方针是“团结一致,争取胜利。简单讲,就是一个团结,一个胜利。胜利是指我们的目标,团结是指我们的阵线,我们的队伍。我们要有一个团结的队伍去打倒我们的敌人,争取胜利;而队伍中间最主要的、起领导作用的,是我们的党。没有我们的党,中国人民要胜利是不可能的。”毛泽东在大会闭幕词中,用愚公移山的故事鼓舞根据地军民将抗战进行到底。
 学生阅读有关内容,体会“团结、胜利”的含义,认识会议的作用。
  根据资料拓展:中共十六大有代表2134人,代表全国6600多万党员。
  拓展:同学们还知道我党历史上的哪些重要会议?(自由发言)
  师简单评价,给予鼓励。
情绪调节:同学们,大家喜欢唱歌吗?有没有自己喜爱的歌呢?(学生回答,并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上讲台演唱展示)
  老师也有一首喜爱的歌,我们大家一起来听一听,好吗?
  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冼星海曲,光未然词)
  问:哪位同学知道这首歌的名字?请告诉大家。
  能不能说一下这首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
  展示图片“卢沟桥事变”,让学生认识。
  教师说明: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各阶层民众团结一致,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投身于民族解放战争的洪流。1945年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第八个年头,中国人民和其他各国人民互相支援,共同打败日本法西斯,迫使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最终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二、日本无条件投降(板书)
  1.分组学习,了解基本史实;
  2.观察图片(课本插图:“八路军解放华北重镇张家口”及“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签字仪式”),阅读小字介绍。(点到为止: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
  3.齐声朗读本目最后一段,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课堂辩论
  确定辩题:正方――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
  反方――抗日战争的胜利并没有完全洗雪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
  分组抽签:分男女两个小组,抽签选择辩题。推选几位同学组成评委会进行评判。
  总结归纳
  辩论结束后,教师总结归纳:正如正方同学所言,一般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并对反方同学的精彩辩论进行鼓励。
  自由论坛
  各位同学,你认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在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引导学生逐一归纳抗日战争胜利的各条因素。
  内容小结
  请几位勇于表现的同学以不同方式进行小结――以时间为序;以本课重要内容为线索;以党历史上的重要会议为线索;以分析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来切入进行小结……
  课后测评(投影)
  1.请把你看过或读过的有关抗日战争的影片或书籍介绍给大家。
  2.宝岛台湾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45年10月25日,被日本强行割占整整半个世纪之久的宝岛台湾又回到祖国怀抱。
  (1)请列出历史上大陆与台湾关系的史实;
  (2)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而采取的政策是什么?
  (3)台湾的主要民族有哪些?面积有多大?人口有多少?
  (4)台湾有哪些矿产资源?有哪些风景名胜?
  准备性作业
  下节课是活动课――“抗日歌曲大联唱”,把课本中提示的歌曲分给各小组,要求精心准备,下节课进行小组比赛。
〖教案点评〗
  教学设计在比较充分的课前准备基础上,以新时期党的十六大切入抗战胜利前夕召开的中共七大;在进入新课后,通过投影展示有关资料,对两次会议都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进行了对比分析,以史观今、以今推古,有利于增强学生学史鉴今、服务现实的意识。通过学生阅读有关课文内容,利用挂图、投影片、歌曲录音等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认识抗战胜利的史实、分析抗战胜利的意义。期间,还通过学生上讲台演唱抗日救亡歌曲和播放抗日救亡歌曲录音,来调节学生情绪、创设情景、联系史实。并当堂设置辩论,对大家已普遍认同的历史结论进行重新思考,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发散等创新思维品质,锻炼了学生的口才。让学生以不同方式进行课堂小结,既展示了学生的胆识和才华,又使学生在课堂的最后注意力重新集中起来。在最后,一方面设计了关于台湾问题的课后测评,从历史学科向政治、地理、旅游等其他领域延伸,以体现“跨学科综合”的课改理念。另一方面又布置了关于下一节活动探究课的“准备性作业”,在作业的形式和内容上突破了传统作业观念。总而言之,教学设计有着多方面的创新点和令人借鉴之处。第19课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课程标准〗
  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借助讲述血战台儿庄的史实,体会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通过百团大战的史实,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讲述中国社会各阶层在抗日战争中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投身于民族解放战争的史实,体会各阶层在抗日战争中威武不屈、不怕牺牲的精神。
  知道冼星海、徐悲鸿、侯德榜的主要成就。
  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抗日战争和冼星海、徐悲鸿、侯德榜等人的资料,如阅读有关故事书籍、观看有关影片或电视剧,以备上课时使用,锻炼独自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请学生讲一讲他们所了解到的有关资料并交流看法,以提高学生用口头语言表达知识和感情的能力,并尝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从而能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通过本节课后的自我测评题目,形成学生自制表格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我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爱国激情和民族精神。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和个人素质,以及对祖国未来的关切。
  通过交流平台、自我测评题目,提高敢于发言、善于和他人进行交流的素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难点 让学生通过具体史实,体会中国各阶层人民是怎样“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反击日本侵略者的。
〖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19课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一、血战台儿庄――国民党军队的抗战
          1.背景
          2.经过
          3.战果
          4.意义
        二、百团大战――中共领导下的军队的抗战
          1.来由
          2.背景
          3.目标
          4.作战区域
          5.特点
          6.战果
          7.性质
          8.影响
        三、众志成城――全民族各阶级的抗战
          1.冼星海与他的《黄河大合唱》
          2.徐悲鸿与他的作品《奔马》等
          3.侯德榜与他的侯氏制碱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抗日战争中,从大江南北到黄河两岸,中国人民用自己的血肉和不屈的脊梁,筑起了一道新的长城。你知道我们的前辈是如何艰难而顽强地抗击凶恶的日本侵略者的吗?(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后,国民党军队和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同仇敌忾,痛击日军,展开全民族抗战。我们先来了解国民党军队在徐州东北的台儿庄英勇抗战的壮烈场面。
  一、血战台儿庄
  (电脑出现“台儿庄战役示意图”)指出:在徐州东北有一个不起眼的小城镇台儿庄,在1938年3月,这里却成了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电脑打出以下问题)
  (1)为什么会发生台儿庄战役?
  (2)台儿庄战役的经过如何?
  (3)台儿庄战役有何意义?
  (在学生发表看法的基础上,老师作进一步的解释)
  台儿庄战役的背景
  南京失陷后,日本侵略者为把华北和华东两大战场连接起来,就要打通南北向的津浦铁路和东西向的陇海路,而徐州位于黄河与淮河之间,通连豫鲁苏皖四省,津浦、陇海在此交汇,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都很重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徐州成为日军南北对进、合围攻击的主要目标。国民政府认识到徐州会战事关重大,令李宗仁负责指挥。中国军队在台儿庄附近阻击,以破坏攻打徐州北路的日军和南路日军汇合的企图,因此,小小的台儿庄便成了攻守双方争夺的焦点。徐州会战分为津浦路沿线保卫战、台儿庄战役、徐州外围战与突围战,台儿庄战役是徐州会战的第二阶段。
  台儿庄战役的经过
  分为三个阶段:先与敌人短兵相接,拖住敌军的步伐,赢得布防时间,再与攻入庄内的敌人反复巷战,损耗其实力,最后中国军队集合各处援兵,以优势兵力围歼敌军1万多人,日军第10师团向峄县、枣庄方向逃窜。台儿庄战役以我军的胜利而告结束。
  台儿庄战役的意义
  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
  (播放电影《血战台儿庄》的几组画面。师生共同感受爱国将士们誓杀日寇的报国之志,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浴血奋战的战斗场面,体会我国军人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为国捐躯的精神)
  台儿庄战役作为会战的一个局部,取得了胜利,延缓了日军推进的步伐。
  血战台儿庄说的是国民党军队英勇抗战的壮烈史实,接下来我们来了解百团大战,这是中共领导的抗日军民予敌以重创,进一步坚定全国人民抗战胜利信心的重要战役,它同样壮烈!
  
  二、百团大战(电脑打出以下问题)
  1.百团大战的由来。
  2.为什么要发动百团大战?
  3.百团大战的目的、目标分别是什么?
  4.百团大战的作战区域在哪里?经过怎样?战果如何?
  5.百团大战有何特点?
  6.百团大战有何意义?
  (经过学生的讨论后,老师作进一步说明)
  由来: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等指挥下,先后出动100多个团约20万人,在华北2000多千米的战线上,向日军发起大规模攻击,史称“百团大战”。
  背景:1938―1940年,日军调集重兵,分割围困抗日根据地,使抗日根据地的条件极端艰苦。为了粉碎日军的围攻,更为了让全国人民看到抗日胜利的曙光,八路军决定主动出击,打击敌人。
  目标:以破击正太路为中心的日军的交通线,攻击日伪军据点。
  经过: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8月20日到9月10日,以破坏敌人交通线为主要作战目标;第二阶段从9月10日到10月6日,继续摧毁敌人交通线,重点是拔除敌人深入根据地的某些据点;第三阶段从10月6日至12月5日,八路军各部转入“反扫荡”作战。
  战绩:毙伤俘日伪军4万多人;破坏交通线2000多千米;拔掉据点近3000个。
  特点:规模大、战线长、历时久,以破袭战为主,战果辉煌。
  影响:(1)它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2)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3)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性质:百团大战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
  参加百团大战的八路军武器落后,装备低劣,竟可以在2000千米长的战线上予敌以重创,它用辉煌的战绩打击了国内妥协投降的倾向,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到底的信心。说明了战役胜利的原因有诸多方面,我们学生应该从百团大战中得到许多启发,比如: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万一遇到了困难,也应表现出英勇顽强、不怕困难的品质,这样,才能克服困难。
  抗日战争开始后,全国各族人民、各行各业、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群众团体以及海外华侨、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炎黄子孙,不分宗教信仰,不分男女老幼,纷纷起来,积极投身于民族解放战争的洪流中。下面,我们将了解全国其他抗日大军中的三个代表人物,他们分别是:①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②大后方国统区的著名画家徐悲鸿;③致力于民族工业发展的科学家侯德榜。
三、众志成城――各阶层民众的抗战
  设问:这些音乐家、艺术家、科学家,一不拿枪,二不上战场,他们是怎样为抗日战争作努力的?请同学们利用课本内容和搜集的资料来说明。在同学们发表看法的基础上,通过以下途径加强认识:
  1.欣赏歌曲《黄河大合唱》,感受冼星海以饱满的爱国热情,呼唤中华儿女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感受冼星海为抗战发出的怒吼,共同感受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的民族之声。它鼓舞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2.欣赏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和《奔马》。指出,徐悲鸿的马,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思想内容,特别是他在九一八后画的马作品,把自己的个性和政治理想寄托其中,表现了作者愿为国杀敌、效命疆场的赤子之心,反映了他的爱国抗战精神。此外,他还将举办画展所得的10万美金,全部捐献给国家,资助抗战。他不愧是国统区知识分子积极支持抗战的杰出代表。
  3.学生讲述侯德榜的故事。指出,许多科学家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提高祖国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而发奋工作,侯德榜就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纯碱作为化工原料,化学药品、纺织品加工、肥皂制造等方面都离不开它。这在战争年代,无疑是多么重要的化工原料,而当时我们没有掌握制碱技术,外界又对中国进行了封锁,为了打破抗战时期敌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封锁,侯德榜前后经过500多次循环试验,分析了2000多个样品后,最终,侯氏联合制碱法成功了。侯氏制碱法的成功,打破了战争时期敌人对中国的封锁,支援了抗战,并使中国的制碱化学工业跃居世界前列。
  至此,我们了解了在抗日战争期间,全国各阶层民众团结一致,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投身于抗日战争的洪流中。此外,还有民族工商业资本家踊跃购买国债,科学家们发奋工作,文化界人士组织许多救亡团体,宣传抗日,海外广大华侨节衣缩食,捐钱、衣物、药品、汽车,支援祖国抗日。宗教界人士、少数民族等也积极参加了抗日斗争,这让我们深深感到在抗战中,拿枪的威武不屈,不怕牺牲,不拿枪的也是如此!
  (交流平台):学到这里,你能感受到用砖石垒砌的长城与用血肉之躯筑成的长城之间的区别吗?请谈谈本节课使你感动的人或事。
  (小结)中国人民用自己的血肉和不屈的脊梁,筑起了一道新的长城,这是一道无形的长城,但这道长城的力量是无限的!正是筑起这道长城的那一代人,用他们不屈的脊梁,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抗击了侵略者,赢得了抗战的胜利!
  练习:完成以下表格(电脑打出)
  练习一:中国军队抗击日本军队著名战役简表(附答案)。
  练习二:中国各阶层民众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事迹简表。
  (结束)每当唱起《义勇军进行曲》的时候,我们深知“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的深刻内涵,它集中体现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全民性、艰苦性和伟大性,这让我们更加体会到今天生活的美好。为了祖国更美好的未来,让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再筑新的长城!
〖教案点评〗
  让学生在了解了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对中国人民犯下南京大屠杀的暴行等历史之后,再让他们借助血战台儿庄、百团大战以及社会各阶层投身抗日战争的史实,去体会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取得近代第一次反帝斗争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第19课不同于以往教科书对抗日战争的叙述、更强调抗日战争的全民性和民族性的意图,由于教师理解和把握的准确,在本教学设计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教学设计根据初中生好表现而八年级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已有相当提高的实际情况,采用让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堂发表看法、相互讨论交流的方式来学习知识,掌握学法,感受中国军民投身抗战的爱国热情。尽管教学过程朴实无华,但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改变学生被动听讲和学习的局面;教师不再是知识惟一的掌握者和传授者而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较之传统的历史教学,这种教与学方式的变化不正是新课程所倡导和要求的吗?但是,本教学设计在充分利用抗日战争这一历史事件来提升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方面略显不足。如果能让学生认识了抗战时中国人民“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的伟大作用,并引导学生就这一作用对我们今天要复兴中华民族的意义和影响作深入一些的探讨,那么,历史作为人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就更充分地体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