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课件(共6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课件(共6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7-28 09:3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1张PPT)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学习目标:掌握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文化的影响;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兴起、高涨、新高潮
一战前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二战后
1914
1945
兴起
高涨
新高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资本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激化;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
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促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一战期间列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加强掠夺、战后重新瓜分殖民地使民族矛盾尖锐。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斗争。
殖民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殖民体系开始瓦解的历史潮流20世纪初就开始了。但是只有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形成势不可挡的洪流。它首先在亚洲出现高潮。接着转向非洲和拉丁美洲,一浪高过一浪,殖民体系的堤坝一块块塌落。
——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第一幕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地区 领导力量 民族民主运动 结果
拉丁美洲
巴西
印度
伊朗
中国
埃及
苏丹
埃塞俄比亚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3课 一战前的民族民主运动
【复习温故】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下)》,完成表格。
圣马丁、玻利瓦尔
反西班牙殖民统治
反葡萄牙殖民统治
资产阶级
提拉克、国大党等
反英国殖民统治
革命党
立宪革命
孙中山
辛亥革命
阿拉比
抗英斗争
“马赫迪”
抗英人民大起义
孟尼利克
抗击意大利
政局动荡,英美经济侵略,政治渗透;继续民族民主革命
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
未成功,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统治阶级和俄英国等外部势力镇压
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失败,阿拉比被俘,英国占领埃及
失败,英国控制苏丹
保持了独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经有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然而它们国小力弱,内部纷争,又为大国所利用,无法主宰自己民族的命运。——《选择性必修三》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概念解析:民族民主意识
指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政治民主的思想意识。
知识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
时间:
导火索:
两大军事集团:
实质:
主要战场:
三条战线:
西线主要战争:
结果:
1914—1918
萨拉热窝事件
同盟国和协约国
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争夺世界霸权的非正义性战争
欧洲战场
西线、东线、南线
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协约国胜利
第 次世界规模的大战
直接或间接卷入战争的国家达 个
1
33
造成 人死亡, 人受伤
1000万
2000万
战火影响人口达 之多,约占当时世界人口
15亿
2/3
直接经济损失达 美元
2700亿
(一战后)乐观主义在(欧洲)其他地区却保留下来,尤其是在怨恨欧洲帝国强权的地区。几乎在硝烟刚刚散去之时,在印度、印度尼西亚、埃及、中南半岛和非洲撒哈拉以南部分地区,就出现了反对欧洲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运动。
在20世纪的20年代和30年代,欧洲和美国遭受的经济灾难似乎表明西方已经是千疮百孔。那是一个寻找西方文明缺陷的时代。
—— 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世界:一部历史 》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其他地区与国家的民族解放斗争
学思之窗:一战后欧洲出现了哪些新的国家?
一战前后欧洲的版图变化
一战摧毁的四大帝国
俄罗斯帝国
德意志帝国
奥斯曼帝国
奥匈帝国
明显的变化有:①在原来奥匈帝国领土上,出现了许多新的国家,如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②巴尔干地区新出现了南斯拉夫王国。③波兰重新建国。④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欧洲的领土大部分丧失。⑤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思考:17.5万非洲士兵挖掘旧非洲坟墓的“工具”从哪里来?
殖民地人民认识到:白人不是天命所注定的应当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民族自决原则成为指导殖民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
一位法国官员评论道:“参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17.5万非洲士兵,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
世界各民族均应享有决定自身命运的权利,被压迫民族应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宗主国的压迫下解放出来。
——1916年3月 列宁《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
法国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 —— 转引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王红生等译《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民族自决原则
是指处于外国奴役和殖民统治下的被压迫民族有自由决定自己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权利。
民族自决作为政治概念最初出现在1776年的美国《独立宣言》中。
作为一个法律原则是由列宁在1916年《论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中正式提出的。
一战和十月革命后,这一原则在国际上得到广泛传播并获得一定的承认。
二战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殖民主义体系的瓦解,民族自决原则得到了确认。
《联合国宪章》是第一个正式规定民族自决原则的国际条约
五四运动、国民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
越南民族解放斗争
(共产党)胡志明
越共创始人:胡志明
胡志明的一生,几乎都在反对法国殖民者和美国侵略者。1919年初,巴黎和会召开,胡志明向各国代表团递交了一份备忘录,要求法国政府承认越南民族的自由、民主、平等和自决权。但是巴黎和会不予理睬。第二年,他在法国加入共产党,走上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的道路。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甘地、尼赫鲁
概括一战后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表现。
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爆发了反英、法占领的斗争
阿富汗人民的抗英斗争
印尼共产党发动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
五四运动、国民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
越南民族解放斗争
(共产党)胡志明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甘地、尼赫鲁
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智利:民族阵线联合政府
尼加拉瓜:桑地诺抗美斗争
阿根廷:共产党领导的罢工
1923年,摩洛哥建立里夫共和国
1922年,埃及独立
1941年,埃塞俄比亚独立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武装斗争
社会改革
和平手段
部落酋长
封建君主
概括一战后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表现
持续时间:
运动性质:
革命范围:
斗争方式:
结果影响?这一系列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会产生什么影响?
从1918年至1939年,民族解放运动从未间断,持续高涨。(持续性)
大都属于民族民主革命的范畴,有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具有反法西斯性质的特点。(统一性与多样性)
地区广:各国民族斗争遥相呼应,此起彼伏;
参与面广:社会各阶层都有参加,逐渐具有了全民族运动的规模。(广泛性)
领导阶级:
多数国家资产阶级掌握运动领导权;部分国家无产阶级政党开始探索民族解放的道路;有的地区由民族主义政党或当地社会的上层如首长等领导。(多样性)
各国根据国情采取了武装起义、非暴力不合作、民主改革等方式。(多样性)
民族民主运动的广泛性、持续性与多样性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民族解放运动相比,这一时期的民族解放运动有哪些主要特点?
影响: ①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
②冲击了殖民主义势力
③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概念解析:印度支那
印度支那(英文:Indochina法语:Indochine):简称印支,亦称中南半岛或中印半岛,指东南亚半岛,东临南海,西濒印度洋,因位于印度-中国之间,而被近代欧洲人方便记忆式命名。广义上的印度支那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以及缅甸、泰国,还有马来西亚的西部地区和新加坡、马六甲等地。19世纪中叶,这个地区除泰国保持独立外,其他地区被法国或者英国统治。
泛非会议
1900年7月,来自美国、西印度群岛和非洲的57名代表在伦敦举行第一次泛非会议。会议讨论了全世界黑人的境遇问题,主张黑人与白人应享有同等权利,提出“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的口号,形成了泛非主义思想。
一战后,泛非运动日益活跃。从1919年到1945年,非洲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自治连续召开五次泛非大会,这是的重要表现。
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但战争又在客观上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锋。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汇、传播,人们在认知外来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阵痛中,或被动或主动地对文化进行选择和重构,促进人类文化的交融和发展。
一战引发东西方的文化观念发生了怎样转变?
1、中国
深化拓展:一战与文化观念的转变
材料:1918年底至1920年春。梁启超等6人到西方各国考察。当时的欧洲刚刚经过大战的劫难,满目荒凉,民多哀怨。在他看来,眼下西方文明已经走到了尽头。他认为,西方文明之所以走到这步田地,表面上是战争所致,实际上是西方文明内在弱点所造成。他还主张用中国文化去救助西方人。
——摘编自启良:《20世纪中国思想史》,花城出版社,2009年,第64-65页。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文化观念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1、中国
深化拓展:一战与文化观念的转变
材料:1918年底至1920年春。梁启超等6人到西方各国考察。当时的欧洲刚刚经过大战的劫难,满目荒凉,民多哀怨。在他看来,眼下西方文明已经走到了尽头。他认为,西方文明之所以走到这步田地,表面上是战争所致,实际上是西方文明内在弱点所造成。他还主张用中国文化去救助西方人。
——摘编自启良:《20世纪中国思想史》,花城出版社,2009年,第64-65页。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文化观念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变化:拥护西学到礼赞传统
原因: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自由主义)的弊端;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
文化自卑 → 文化自信
1、东方
中国
深化拓展:一战与文化观念的转变
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中国要想走向现代,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1918年5月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
东西文明互有短长……东洋文明与西洋文明,实为世界进步之二大机轴,像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一样,不可缺一。
两种文明,必须时时调和,时时融会,实现东方“静的文明”与西方“动的文明”调和,以创造一种新的文明。
——1919年7月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
东方民族要自立和助益世界,首先就要对自己的文化有信心,要获得精神自由,与西方人同站在文化的水平线上……不然东方人珍贵的遗产,怕就要消灭,因为单模仿西方是无益而且可笑的。
——泰戈尔
泰戈尔关于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调和的演讲,在欧洲受到了盛大的欢迎,听讲的人盈千累万,甚至有人对他施以“礼佛足”的高贵礼节。
——刘黎红《五四时期中西文化调和论的互动》
1、东方
印度
深化拓展:一战与文化观念的转变
东方民族要自立和助益世界,首先就要对自己的文化有信心,要获得精神自由,与西方人同站在文化的水平线上……不然东方人珍贵的遗产,怕就要消灭,因为单模仿西方是无益而且可笑的。
——泰戈尔
泰戈尔关于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调和的演讲,在欧洲受到了盛大的欢迎,听讲的人盈千累万,甚至有人对他施以“礼佛足”的高贵礼节。
——刘黎红《五四时期中西文化调和论的互动》
文化自信 民族自决
前提
1、东方
印度
深化拓展:一战与文化观念的转变
2、西方:
每一种文化犹如有机体,都有自己发生、发展、兴盛和衰亡的过程。……(以前)各大文化都把我们当作全部世界事变的假定中心,绕着我们旋转……(现在)不承认任何文化占有优越地位。
——1918年7月 【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欧战既使许多西人对自己的文化丧失信心,战后的欧洲出现了“崇拜亚洲之狂热”。孔子、老子被许多人奉为宗师,仅《道德经》的译本战后的德国就出版了8种。剑桥大学等著名大学的入学考试,开始增加包括中国的古代典籍在内的东方文化的内容。
——郑师渠《论欧战后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动》
深化拓展:一战与文化观念的转变
2、西方:
每一种文化犹如有机体,都有自己发生、发展、兴盛和衰亡的过程。……(以前)各大文化都把我们当作全部世界事变的假定中心,绕着我们旋转……(现在)不承认任何文化占有优越地位。
——1918年7月 【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欧战既使许多西人对自己的文化丧失信心,战后的欧洲出现了“崇拜亚洲之狂热”。孔子、老子被许多人奉为宗师,仅《道德经》的译本战后的德国就出版了8种。剑桥大学等著名大学的入学考试,开始增加包括中国的古代典籍在内的东方文化的内容。
——郑师渠《论欧战后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动》
深化拓展:一战与文化观念的转变
文化自大 → 文化平等
西方中心 → 文化多元
西方中心

文化多元
文化平等

文化自大
文化对话
东方
西方
全盘西化

东西调和
文化自信

文化自卑
发展
一战引发东西方的文化观念发生了怎样转变?
中国人所发明的礼让、和气、智慧、乐观的人生之道,则实为西方文化所不及,因为西方人的人生之道以竞争、侵略、不知足与破坏为要素。……中国人要向西方人学习科学,西方人更要向中国人学习其人生之道,以实现这两种文化要素的优势互补。
——【英】罗素《中国之问题》
第二幕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第 次世界规模的大战
直接或间接卷入战争的国家达
2
61个
造成 人死亡
5120万
战火影响人口达 之多
20亿
经济损失达 美元
40000亿
从主观因素上看,二次大战作为一场席卷全球的世界性反法西斯战争,最广泛地动员了.......各殖民地的人民,在反法西斯侵略的斗争中,极大地增强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主义意识,这种觉醒了的民族主义在打败法西斯后自然地转化为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武器。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思考: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
在二战中,为支付军需供应,英国出卖了大部分海外投资,黄金储备几乎枯竭,截止1945年,仅欠所属殖民地和附属国的债务就达到了23.39亿英镑,早已无心无力处理麻烦百出的殖民地事务。
——刘震宇《试论1939—1947年英国对英属印度的政策兼谈印巴分治》
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上,丘吉尔明确宣布“不通过战争休想从英国夺走任何殖民地或基地”。
1946年2月19日,英国首相艾德礼宣布派内阁特使团前往印度,决定正式移交权力以结束对印度殖民统治。
——整理自刘震宇《试论1939——1947年英国对英属印度的政策兼谈印巴分治》
思考: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
在二战中,为支付军需供应,英国出卖了大部分海外投资,黄金储备几乎枯竭,截止1945年,仅欠所属殖民地和附属国的债务就达到了23.39亿英镑,早已无心无力处理麻烦百出的殖民地事务。
——刘震宇《试论1939—1947年英国对英属印度的政策兼谈印巴分治》
1、极大削弱了国际帝国主义的力量,迫使宗主国的殖民政策调整。
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上,丘吉尔明确宣布“不通过战争休想从英国夺走任何殖民地或基地”。
1946年2月19日,英国首相艾德礼宣布派内阁特使团前往印度,决定正式移交权力以结束对印度殖民统治。
——整理自刘震宇《试论1939——1947年英国对英属印度的政策兼谈印巴分治》
思考: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地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由于数百万殖民地居民在同盟国和日本的军队和劳动营中服役,这种世界范围的殖民地觉醒得到了进一步的促进……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样,老百姓……还受到了同盟国关于自由和民族自决的宣传的影响。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思考: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地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由于数百万殖民地居民在同盟国和日本的军队和劳动营中服役,这种世界范围的殖民地觉醒得到了进一步的促进……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样,老百姓……还受到了同盟国关于自由和民族自决的宣传的影响。——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殖民地人民积累丰富的斗争经验,强化民族意识。
3、民族自由和民族自决的传播
思考: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
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力量的英勇表现和中国革命取得的辉煌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战后社会主义阵营有力地牵制了帝国主义势力,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独立斗争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革命的胜利大大加强了社会主义力量,直接为其他被压迫民族树立了榜样。——《选择性必修三教师用书》
思考: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
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力量的英勇表现和中国革命取得的辉煌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战后社会主义阵营有力地牵制了帝国主义势力,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独立斗争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革命的胜利大大加强了社会主义力量,直接为其他被压迫民族树立了榜样。——《选择性必修三教师用书》
4、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力量发展壮大,鼓舞并有力地支持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
思考: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
两国决不进行扩张……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
——1941年8月英、美两国首脑签订的《大西洋宪章》
……协助从纳粹德国统治下获得解放的各国人民,以及欧洲的前轴心附庸国人民,用民主方式解决他们迫切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议上通过的《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
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1945年6月《联合国宪章·序言》
思考: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
两国决不进行扩张……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
——1941年8月英、美两国首脑签订的《大西洋宪章》
……协助从纳粹德国统治下获得解放的各国人民,以及欧洲的前轴心附庸国人民,用民主方式解决他们迫切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议上通过的《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
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1945年6月《联合国宪章·序言》
5、在国际政治领域,给予被压迫民族民族自决权,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成为国际公认的理念,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武器。
叙利亚
约旦
巴基斯坦
印 度
缅甸
老挝
越南
朝鲜
韩国
印 度 尼 西 亚
菲律宾
纳米比亚的独立庆典
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经过战后民族独立浪潮的冲击,欧洲殖民帝国在世界范围建构的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政治意义上的"非殖民化"历史使命宣告完成。
随着一大批新独立国家登上世界政治舞台,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到 90年代,185个联合国成员中,战后独立的国家占了多数,以这些国家为主体形成的“第三世界”成为国际政治领域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对这些新生国家的前途,西方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悲观的,他们预测新独立的国家将无法克服面临的巨大困难,将长期深陷种族矛盾、阶级冲突、社会动乱而不能自拔。一种是乐观的,他们认为,新独立国家如同十八九世纪的欧洲国家,只要学习西方,走西方所走过的道路,必定会成为现代化的国家。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第三幕
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
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民族文化得以复兴。
国家 文化特征 表现
印度
新加坡韩国
埃及
政治文化
官方语言
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
官方语言
文化遗产
【自主学习】阅读书本,了解战后新兴国家的文化发展
国家 文化特征 表现
印度
新加坡韩国
埃及
现代化文化呈现多样化
政治文化
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采取宗教与政治分离政策
官方语言
印地语和英语
宗教信仰
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现代的东方文化
①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诸如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
②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如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率作风等
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和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
宗教信仰
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也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
官方语言
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广泛使用
文化遗产
古埃及留下的诸多名胜古迹成为埃及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对现代埃及的建筑和艺术等也有很大影响
【自主学习】阅读书本,了解战后新兴国家的文化发展
历史传统中的种姓因素仍影响政治与社会生活
50年过后,这些新独立的国家并不是完全走西方走过的路,他们在现代化进程中走的是一条属于自己的路。——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融合了西方元素的印度舞蹈
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锡克教
耆那教
注重发扬传统文化
印度教
伊斯兰教
基督教
佛教
拜火教
保留独特的传统服饰
李光耀谈新加坡的经济增长与儒家文化的关系
没有所谓的亚洲模式,但是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不了家庭……新加坡依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来维持社会秩序,传承节俭、刻苦、孝顺、敬老、尊贤、求知等美德。这些因素造就了有生产力的人民,推动了经济增长。 ——李光耀《经济腾飞——李光耀回忆录(1965-2000)》
新加坡努力创造现代的东方文化
中国改革友谊奖章获得者
【历史纵横】
新加坡利用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建设港口和机场,使新加坡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它还重点发展了通讯、金融等服务业。上世纪90年代初,新加坡的海运业、炼油业、造船业和电子电气工业已经闻名于世,它还是世界著名的外汇交易市场。
90年代,韩国已步入先进国家行列,它的造船业、汽车制造业和电子工业等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韩国城市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加坡
汉城
韓國首爾成均館每年春秋舉行祭孔大典
韩国成人礼仪式
韩国文化
韩国文化
韩国舞蹈
韩国泡菜
韩国影视
伊斯兰教
埃及复兴民族文化
欧美建筑与阿拉伯建筑并存的开罗“千塔之城”
①国家独立是文化复兴的前提,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的国家无法真正实现文化复兴。
②重视继承发扬民族文化,同时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东方与西方的交流中,创新发展。
③复兴的民族文化,是推动国家发展振兴的重要动力。
思考:怎样理解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
“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有普遍文明的一统天下,而是一个不同文明集团共存的世界。因此,每一种文明都要学会与其它文明共存。”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学互鉴,是要取长补短,而非崇洋媚外,对自己的长处视而不见;是要求同存异,而非消弭认同,在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失去自我。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的演讲
民族的觉醒
国际的公理

殖民体系的瓦解
文化的碰撞

民族国家的振兴
课堂小结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民族觉醒
民族自决
文化创新
国家振兴
【课堂练习】
1.1961年,法国就其原来的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的未来举行公民表决,法国和阿尔及利亚的人民以压倒多数投票赞成就自决举行谈判,但部分法国军官反对并发动了叛乱。这些法国军官发动叛乱的主要原因在于
A.不愿意放弃过去的殖民利益 B.已感受到非殖民化趋势
C.希望建立新的国际政治体制 D.更专注于同苏联的“冷战”
A
3.二战后,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虽使用英语或法语,但都规定以本土语言为官方语言;新加坡、韩国等有着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重视发扬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和社会为先等精神,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这些现象说明,二战后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经济全球化推动文化交流
C.各国发展道路一致 D.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
D
1960年,英国首相麦克米伦访问非洲,他不无感慨地说:“变革之风已经吹遍这个大陆,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民族意识的这种增长是个政治事实。我们大家都必须承认这个事实,并且在制定国家政策时把它考虑进去。”
这段话反映了怎样的政治文化现象 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动力是什么
【问题探究】
(1)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属非洲殖民地迅速掀起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随着非洲地区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进一步瓦解,英国政府将改变政策,撤离非洲大陆。
(2)动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亚非拉地区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民族独立运动不断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