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6张PPT。第15课
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
(1989-1991)二、东欧剧变东欧剧变后的地图1989年11月17日捷克斯洛伐克首都
布拉格爆发要求捷共领导人下台的游行德国柏林墙被拆除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波兰等大多数国家通过和平方式,民主德国是通过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
罗马尼亚是通过流血冲突的方式实现了政权的交替。东欧各国政权更迭之后,德国统一,南斯拉夫分裂为五个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东 欧 国 家 更 名 简 表东欧剧变的实质东欧剧变的表现形式共产党执政地位丧失,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东欧剧变的原因 目标是使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私有化、政治多元化、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西方化,最终演变成资本主义国家。三、苏联解体勃列日涅夫
1906.12.19~1982.12.10
1964.10.14~1982.11.10第5任苏共中央总书记里根
1911.2.6~2004.6.5
美国第40任总统美苏大搞军备竞赛 20世纪80年代,里根提出“战略防御计划”,通过新一轮军备竞赛拖垮经济相对落后的苏联。而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期间,虽然军事和综合国力有所增强,但在其后期,由于固有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以及美苏争霸的影响等因素,苏联的政治经济形势出现恶化。苏 美 军 事 竞 赛 情 况 表1979年12月27日至1989年2月15日苏联入侵阿富汗 苏联推行勃列日涅夫的全球战略,为实现其南下印度洋,控制中亚枢纽地区的战略企图。1979年12月27日,苏联大举侵入上台后试图摆脱苏联控制的哈菲祖拉·阿明政府,处死阿明。之后,扶植卡尔迈勒组成了亲苏政权。1989年2月15日,苏军按照协议规定全部撤出了阿富汗。戈尔巴乔夫
1931.3.2~
1985.3.11~1991.12.25
第8任苏共中央总书记1987年签订苏美《华盛顿条约》
结束两国在中程导弹上的军备竞赛“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1986年3月至1988年6月,戈尔巴乔夫首先进行经济改革,由于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1988年6月至1989年底转而进行政治改革。在政治改革中,戈尔巴乔夫以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放弃宪法规定的苏共领导地位,模仿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实行多党制和政治多元化。从此,苏联的政治、经济和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戈尔巴乔夫勃列日涅夫赫鲁晓夫“乱” “僵” “垮” 赫鲁晓夫改革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改革把苏联搞“僵”了,戈尔巴乔夫改革把苏联搞“垮”了。特别是戈尔巴乔夫推行的错误路线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苏联的政治、经济和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直接引发“八一九”事件的爆发。叶利钦
1931.2.1~2007.4.23
1991.7.10~1999.12.31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叶利钦在“八一九”事件期间向市民发表演说 1991年8月19日凌晨,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宣布总统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无法履行职权,总统职务由其代为行使,试图夺取国家的最高权力。在西方国家支持下,“民主派”首脑、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宣布接管俄罗斯境内的全部苏军,并要求军民反对政变。在国内外压力之下,历时不到60个小时,政变遂告失败。但此后,苏联形势却急转直下,叶利钦及其支持者迅速掌握国家大权直至苏联完全解体。1991年8月19日
“八一九”事件“独立国家联合体”( “独联体”)1990年3月,立陶宛率先宣布脱离苏联。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叶利钦、乌克兰克拉夫丘克、白俄罗斯舒什克维奇三国领导人签署协议,宣布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先报知美国总统布什(“老布什” 1989年至1993年担任美国总统),后才通知戈尔巴乔夫。“独联体”徽标“独联体”的成立
标志着苏联的初步解体1991年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叶利钦和末代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 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以独立国家首脑身份在哈萨克斯坦首府阿拉木图举行独立国家联合体首脑会议,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宣告苏联将停止存在。由俄罗斯代替苏联占有联合国安理会席位。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
叶利钦末代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飘扬69年的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 1991年12月25日19时25分,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和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并将核按钮权力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45分,俄罗斯联邦国旗在克里姆林宫升起。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通过宣言,从法律上终止苏联的存在。26日,最高苏维埃自我解散,苏联正式解体。1922年12月30日~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含义
① 苏共丧失执政党地位;
② 15个加盟共和国解体;
③ 加盟共和国都朝着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方向转变;
④ 都放弃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影响
① 使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世界两极格局崩溃);
② 加速了欧洲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国家的分裂过程(如
南斯拉夫的分裂);
③ 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为欧盟和北约扩大创造了条
件,也为欧洲摆脱美国而成为独立的力量提供了前提;
④ 使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受到严重打击,使得社会主义运动
面临更大的困难。苏联解体后的地图 苏联解体的原因:①理论认识上的偏差;②共产党自身的原因;③经济方面的失误;④民族方面的因素;⑤对外扩张的因素;⑥西方的“和平演变”;⑦戈尔巴乔夫个人原因。苏联解体仅是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
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1.戈尔巴乔夫提出的社会主义是所谓( )。
A.自由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B.和平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C.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D.科学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2.东欧剧变后国家分裂的有( )。
A.德国 B.匈牙利 C.南斯拉夫 D.捷克斯洛伐克
3.1964年被迫下台的苏联领导人是( )。
A.叶利钦 B.戈尔巴乔夫 C.勃列日涅夫 D.赫鲁晓夫C课堂练兵4.苏联解体的时间是( )。
A.1985年 B.1989年
C.1990年 D.1991年
5.苏联解体的史实表明了( )。
A.社会主义运动的彻底失败 B.“苏联模式”的失败
C.国际工人运动的失败 D.列宁主义的失败DB6.苏联解体的时间是( )。
A.1985年 B.1989年 C.1990年 D.1991年
7.苏联解体的史实表明了( )。
A.社会主义运动的彻底失败 B.“苏联模式”的失败
C.国际工人运动的失败 D.列宁主义的失败
8.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很多国家进行了改革。由于种种原因,改革的结果差别很大,其经验、教训值得总结。请回答:
(1)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东欧国家相继进行改革。其中,被称为稳健改革的是哪一模式?改革有无达到预期目的?
(2)20世纪50、60年代,苏联的赫鲁晓夫在经济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结果如何?
(3)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戈尔巴乔夫又开始实行改革。这次改革是怎样进行的?
(4)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过哪些失误?
(5)总结苏联、东欧改革的教训,回顾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失误,你有怎样的认识?DB“匈牙利模式”
改革几经反复,未达到预期目的。 赫鲁晓夫的改革,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也没有克服计划经济体制所存在的弊端。 首先进行的经济改革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转而进行政治改革。“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改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放在首位。9.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历史教训? 答: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
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
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②建议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
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以适应全球化
和国际竞争的形势; ③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同时在改革中必
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
动摇; ④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反对民族沙文主义。 ⑤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 ⑥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提高
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拒腐防变,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⑦必须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努
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讨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原因东欧剧变原因:
①历史原因:
长期受制苏联,照搬苏联模式,产生许多错误和问题。
②内部原因:
经济方面(旧体制未根本改革,成效不大);
政治方面(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使官僚主义滋生膨胀)。
③外部原因:苏联因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推动);
西方因素(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苏联解体的原因:
①理论认识上的偏差; ②共产党自身的原因;
③经济方面的失误; ④民族方面的因素;
⑤对外扩张的因素; ⑥西方的“和平演变”;
⑦戈尔巴乔夫个人原因。谢谢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