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同步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9.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7-08-24 09:48:22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2015八上·夏津期中)如图所示,打开“雪碧”瓶,把从饮料中溢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该实验验证了从饮料溢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水蒸气
【答案】B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解答】打开“雪碧”瓶,把从饮料中溢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溢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气体.
故选B.
【分析】根据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物质是二氧化碳考虑.
2.(2016九上·平江期中)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火焰中,约1秒钟后取出,可观察到火柴梗(  )
A.均匀地被烧黑 B.放置在外焰部分被烧黑最重
C.放置在内馅部分被烧黑最重 D.放置在焰心部分被烧黑最重
【答案】B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解:在蜡烛的火焰中外焰温度最高,因为外焰与氧的接触面积最大,燃烧最充分温度最高,所以火柴与外焰接触部分最先碳化而变黑.
故选:B.
【分析】燃烧中最先碳化的部分是燃烧最充分的部分,对此题来说就是与氧接触面最大的地方.
3.(2016九上·富顺期中)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中,含量有较大差别的三种气体成分是(  )
A.氢气 氧气 氮气 B.二氧化碳 水蒸气 氧气
C.氧气 氮气 二氧化碳 D.水蒸气 氧气 氢气
【答案】B
【知识点】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解析】【解答】解: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汽,人体呼出气体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汽含量不同;氮气的含量基本不变,因为人体没有吸收氮气;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相比,具有“两多一少”的特点,即与吸入的空气相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故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中,含量有较大差别的三种气体成分是二氧化碳、水蒸气和氧气.
故选:B.
【分析】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汽,人体呼出气体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汽含量不同;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相比,具有“两多一少”的特点,即与吸入的空气相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4.(2017九上·瑶海期末)已知淀粉遇碘变蓝色.小军同学在做唾液淀粉酶实验时,向热的面粉糊中加入碘酒,发现未变蓝色.面对“异常”现象,他不应该采取的做法是(  )
A.向老师请教
B.查找相关资料,探究原因
C.认为自己做错了,继续做其它实验
D.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意义
【解析】【解答】解:A、向老师请教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间接经验也很重要.故正确;
B、也可以查找相关资料,探究原因.故正确;
C、认为自己做错了,不予理睬是错误的,没有探究精神.故错误;
D、第一次实验失败了,还要反复试验,看是不是普遍情况.故正确;
故选:C.
【分析】小军同学在家做家庭小实验时,发现向热的大米粥中加入碘酒未变蓝色.实际上受热时大米中的淀粉结构发生了变化,看不到蓝色了.小军应该反复实验、查阅相关资料或者请教老师,而不应该不自信、随便放弃.
5.做实验时,要严格按一定顺序进行,右图是加热烧杯内液体的装置,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1)固定铁圈 (2)放好酒精灯 (3)点燃酒精灯 (4)放石棉网 (5)将烧杯放在石棉网上.
A.(1)(4)(5)(2)(3)
B.(1)(3)(2)(4)(5)
C.(2)(1)(4)(5)(3)
D.(1)(2)(3)(4)(5)
【答案】C
【知识点】实验步骤的探究
【解析】【解答】解: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为了在加热时能够利用到酒精灯的外焰,所以应该先把酒精灯放好,然后在调整铁圈的高度;由于烧杯的底面积较大,所以为了使烧杯受热均匀应该放在石棉网上进行加热,所以在固定好铁圈之后应该将石棉网放在铁圈上,然后将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即可,即正确的加热顺序为:(2)(1)(4)(5)(3),分析所给的选项与我们判断一致的为C.
故选C.
【分析】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所以应该用外焰进行加热;烧杯的底面积较大,所以为了使烧杯受热均匀应该放在石棉网上进行加热;可以据此来完成该题的解答.
6.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人体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是否比吸入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的探究实验.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如图所示,那么小明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
B.人体只呼出二氧化碳
C.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不含有氧气
D.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
【答案】D
【知识点】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解析】【解答】解:根据实验现象可以看出呼出的气体更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特性.所以小明得出的结论应该是:人体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比吸入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
故选D.
【分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特性,变浑浊速度快说明二氧化碳含量高.
7.把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呼出的气体和普通空气的集气瓶内,观察到木条的火焰在呼出的气体中会熄灭,由此说明(  )
A.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B.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多
C.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比空气中高
D.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小
【答案】D
【知识点】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解析】【解答】解:氧气能支持燃烧,把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呼出的气体和普通空气的集气瓶内,观察到木条在空气瓶内燃烧更旺,说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小.
A、木条在空气瓶内燃烧更旺,说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小,无法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故选项说法错误.
B、木条在空气瓶内燃烧更旺,说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小,无法得出呼出气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大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C、木条在空气瓶内燃烧更旺,说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小,无法得出呼出气体与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大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D、木条在空气瓶内燃烧更旺,说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分析】人体呼出气体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汽含量不同,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汽;
氧气能支持燃烧,把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呼出的气体和普通空气的集气瓶内,观察到木条在空气瓶内燃烧更旺,据此据此分析判断即可.
8.人们呼出的气体中,含量比空气中同种气体的含量更高的是(  )
A.氧气 B.氮气 C.水蒸气 D.稀有气体
【答案】C
【知识点】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解析】【解答】解:呼吸作用发生时人体会吸收一定量的氧气,呼出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并代谢出一定量的水蒸气,故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中的含量要多.分析选择项,符合题意的是C.
故选C.
【分析】呼吸作用进行时人体吸收掉一部分氧气呼出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同时随气体排泄出一定量的水蒸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体积没有明显变化.
9.根据维生素C能够使淀粉﹣碘溶液蓝色褪去的原理,应用如图实验可以测定果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多少.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实验过程中不需要进行控制的条件是(  )
A.烧杯中淀粉﹣﹣碘溶液的浓度
B.胶头滴管出的果汁的滴数
C.烧杯中淀粉﹣﹣碘溶液的体积
D.两个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果汁的体积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意义
【解析】【解答】解:本实验的目的是“比较苹果汁和橙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多少”,要想得出正确的结论,所用的苹果汁和橙汁的量要相等.且所用的淀粉﹣碘溶液的质量必须相等.且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果汁的体积必须相等.所以操作必须控制所有参与反应的物质的量必须一致,才有对比的意义,而胶头滴管出的果汁的滴数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不是需要控制的因素.
故选:B.
【分析】此实验做的是对比实验,所以要求实验的外部条件要一样,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胶头滴管出的果汁的滴数不影响实验结果,故不是实验过程要控制的条件.在做对比实验时,要想有说明力,必须要求外部条件一致,这样得出的结果才有说服力和可信性.所以对比试验的成败的关键是实验条件的控制,所有外界条件必须一致才能做对比试验.
10.某化学小组按照如图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
有下列实验现象或说法,其中正确的有(  )
①实验Ⅰ中c处最先变黑
②实验Ⅱ中若用干冷的烧杯时,可以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雾
③实验Ⅱ中能够观察到干燥烧杯内壁熏黑
④实验Ⅲ中,若用燃着火柴点导管另外一端,无火焰产生
⑤实验Ⅳ中,蜡烛又被点燃是因为火柴直接将蜡烛点燃的缘故
⑥蜡烛熄灭时的白烟不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答案】B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解:①蜡烛的三层火焰中温度最高的是外焰,实验Ⅰ中a处最先变黑,故错;②蜡烛燃烧生成水,所以观察到干燥烧杯内壁有水雾产生;故对;③蜡烛不完全燃烧会产生黑色物质碳,故对;④用燃着火柴点导管另外一端,石蜡的小颗粒又被点燃,有火焰产,故错;⑤蜡烛又被点燃是因为火柴将石蜡的小颗粒又被点燃,故错;⑥白烟是石蜡的小颗粒,石蜡具有可燃性,白烟不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故对.
答案:B
【分析】①根据蜡烛的三层火焰中温度最高的是外焰进行解答;②根据蜡烛燃烧生成水进行解答;③根据蜡烛不完全燃烧会产生黑色物质碳解答;④根据用燃着火柴点导管另外一端,石蜡的小颗粒又被点燃,有火焰产生解答;⑤根据蜡烛又被点燃是因为火柴将石蜡的小颗粒又被点燃解答;⑥根据白烟是石蜡的小颗粒,石蜡具有可燃性进行解答.
11.下列是“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得出的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石蜡浮于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
B.用小刀可将石蜡切下,说明石蜡的硬度较小
C.蜡烛被吹灭有白烟,说明蜡烛燃烧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
D.将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
【答案】C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解:A、石蜡浮于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用小刀可将石蜡切下,石蜡很容易被小刀切断,说明石蜡的硬度较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C、蜡烛被吹灭有白烟,是石蜡蒸汽凝成的石蜡固体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石蜡燃烧时没有白烟产生,有少量黑烟生成,故选项说法错误.
D、将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水雾出现,说明生成了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分析】根据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结合蜡烛燃烧的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等,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12.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白烟的成分是(  )
A.水蒸气
B.二氧化碳
C.蜡烛蒸气凝固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D.氧气
【答案】C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解:A、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又重新燃烧起来,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常温下为固体(白烟),水蒸气不具有可燃性,故选项错误.
B、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又重新燃烧起来,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不具有可燃性,且是气体,故选项错误.
C、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又重新燃烧起来,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的固体小颗粒,故选项正确.
D、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又重新燃烧起来,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常温下为固体(白烟),氧气能支持燃烧,不具有可燃性,且是气体,故选项错误.
故选:C.
【分析】在做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时,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会惊奇地发现蜡烛又重新燃烧起来,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常温下为固体(白烟),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13.蜡烛(足量)在如图密闭的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蜡烛燃烧前瓶内只有氧气
B.蜡烛燃烧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
C.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D.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答案】C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解:A、反应前氧气的体积分数是19.56%,说明蜡烛燃烧前装置内不只有氧气,故A错误;
B、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物是两种,所以不是化合反应,是氧化反应;故B错误;
C、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故C正确;
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瓶内不会只剩下二氧化碳,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结合图示进行分析,反应前氧气的体积分数是19.56%,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开始时瓶内含有其他气体,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14.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中,你体会到化学学习的主要特点(  )
①关注物质的变化;②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③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有价值的结论;④关注物质的性质.
A.②④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意义
【解析】【解答】解:根据化学学习的主要特点是:(1)关注物质的性质(2)关注物质的变化(3)关注物质的变化及现象(4)得出可靠的结论;故选C.
【分析】根据化学学习的主要特点是:(1)关注物质的性质(2)关注物质的变化(3)关注物质的变化及现象(4)得出可靠的结论;进行解答.
15.(2017·昆明模拟)实验桌上有一包黑色粉末,为验证该粉末是否为铁粉,有同学提出将磁铁放在黑色粉末上方.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猜想假设 B.收集证据 C.设计实验 D.得出结论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意义
【解析】【解答】解:根据叙述可知“实验桌上有一包黑色粉末,为验证该粉末是否为铁粉,有同学提出将磁铁放在黑色粉末上方”是设计操作实验阶段,所以属于设计实验方案.
故选C.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假设问题,设计与分析,实验,检验实验,表达与交流,将磁铁放在黑色粉末上方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设计实验方案.
二、解答题
16.当空气里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达到1%时,对人就有害处;达到4%~5%时,会使人感到气喘、头痛、眩晕;达到10%时,能使人不省人事,呼吸停止,以致死亡.一个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容易积存二氧化碳气体,为保证人身安全,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确定人是否能直接进去.
【答案】解: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不供给呼吸,所以可用燃的蜡烛放进去若能继续燃烧,表明二氧化碳的含量较低;若蜡烛不能继续燃烧,表明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人不能进去.
故答案为:点燃的蜡烛放进去若能继续燃烧,表明二氧化碳的含量较低;若蜡烛不能继续燃烧,表明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人不能进去.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解答,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17.实验室有一盖有玻璃片的集气瓶装有一瓶无色气体.请你做出一种假设(猜想),并按你的假设填表,完成探究过程.
假设(猜想) 验证方法及操作 可能看到的现象 结论
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答案】解:检验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可用澄清的石灰水;
故答案为:
假设(猜想) 验证方法及操作 可能看到的现象 结论
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向集气瓶内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分析】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是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18.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中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含量是否相同,设计了简单的实验方案,其主要操作步骤如图所示.请根据图示回答:
下表是他们的探究方案,请你填写完整:
探究内容 实验方法及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二氧化碳含 量是否相同 分别向呼出的气体和空气中滴入几滴澄清的石灰水,振荡.     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比空气中的多
氧气含量是 否相同     在呼出的气体中燃着的木条熄灭    
水含量是否 相同 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哈气        
【答案】呼出气体中石灰水变浑浊,空气中无明显变化;将燃着小木条分别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多;玻璃片上出现水雾;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多
【知识点】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解析】【解答】解:由实验目的探究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中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含量是否相同可知,该实验要进行对比的两实验对象是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分别向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滴加澄清石灰水:呼出气体中石灰水变浑浊,空气中无明显变化,可知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多;
将燃着小木条分别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呼出气体中燃着的木条熄灭,空气中无明显变化,可知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多;
对着干燥玻璃片哈气,玻璃片上出现水雾,可知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多;
故答案为:
呼出气体中石灰水变浑浊,空气中无明显变化
将燃着小木条分别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 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多
玻璃片上出现水雾 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多
【分析】呼吸前后气体成分会有所变化,主要是呼吸后氧气含量降低,二氧化碳和水会有所增大.检验的方法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
三、填空题
19.科学探究通常包括    这样几个环节.
【答案】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评估交流.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意义
【解析】【解答】解:(1)科学探究的主要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评估交流.
(2)探究成功的前提是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探究成功的关键是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
(3)探究计划包括方法和步骤,以及所需要的材料用具等.
(4)实验是验证假设的基本途径,所有的实验都有变量,科学探究常常需要进行对照实验,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实验变量不同之外,其他因素有相同.
故答案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评估交流.
【分析】此题考查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认识.根据题意解答:
20.小明和小刚在厨房中发现了一瓶无色液体,小明认为“可能是白醋”.小刚说“可以闻一闻”.对于“可能是白醋”应该是科学探究中    ,对于“闻一闻”是科学探究中的    .
【答案】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意义
【解析】【解答】“可能是白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猜想与假设;“闻一闻”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进行实验.
故答案为: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
【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21.(2017九下·武汉开学考)化学兴趣小组的小明、小刚、小军等三位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一:蜡烛火焰哪一部分温度最高.
小明同学点燃一支蜡烛,仔细观察蜡烛火焰的分层情况后,取出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酒精灯火焰中(如图),1~2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碳化情况.
【观察与思考】
发现火柴梗的    (填“a”、“b”或“c”)处最先碳化.
【反思与结论】
实验结论:    的温度最高.这层火焰温度最高的原因是     .
探究二:探究石蜡的成分.
小刚同学点燃的一支蜡烛并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烧杯(如图),观察到烧杯内壁出现水珠,然后将烧杯迅速倒转过来,通入澄清石灰水,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与结论】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     ,由此说明石蜡中一定含有    和碳元素.
【答案】a;外焰;与氧气接触面积大,燃烧充分;水和二氧化碳;氢元素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解:(1)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由于温度越高,火柴梗易被炭化.所以,看到火柴梗的a处最先变黑;(2)由以上实验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这层火焰温度最高的原因是与氧气接触面积大,燃烧充分;【分析与结论】由题意可知,由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了蜡烛燃烧生成了水;由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了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由此说明石蜡中一定含有氢元素和碳元素.
答案: a;外焰;与氧气接触面积大,燃烧充分;
【分析】(1)根据温度越高,火柴梗易被炭化分析并得出结论;(2)根据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的原因是氧气接触面积大,燃烧充分解答;【分析与结论】根据蜡烛燃烧的产物以及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分析及质量守恒定律解答;
【分析与结论】水和二氧化碳;氢元素.
22.为了探究蜡烛燃烧的现象,点燃蜡烛灯后,取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火焰中,约1s~2s后取出,请你继续帮忙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 论
点燃蜡烛,将一根火柴横在火焰上方; 火柴梗两端最先烧焦. 酒精灯的火焰分为   、   、焰心.   的温度最高.
将一只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   
将一只内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石灰水变   . 说明蜡烛燃烧还生成   
【答案】外焰;内焰;外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解: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3秒后取出,火柴梗与火焰的外焰处接触最先碳化变黑,说明外焰温度最高.由题意可知,由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了蜡烛燃烧生成了水;由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了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 论
点燃蜡烛,将一根火柴横在火焰上方; 火柴梗两端最先烧焦. 酒精灯的火焰分为 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的温度最高.
将一只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 水
将一只内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石灰水变 变浑浊. 说明蜡烛燃烧还生成 二氧化碳
【分析】根据蜡烛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外焰温度最高,进行分析解答.根据石蜡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与水,以及水和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进行解答.
23.   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它包括   ,   ,   等.
【答案】观察;物质原来的颜色、状态;变化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变化后生成物质的颜色、状态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意义
【解析】【解答】解:观察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一般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好观察:①变化前的颜色、状态等;②变化时产生的现象;③变化后的现象.故答案为:观察;物质原来的颜色、状态;变化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变化后生成物质的颜色、状态.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观察,观察的内容包括:物质原来的颜色、状态;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如物质的状态与颜色的变化、发光、发热、形成烟或雾、放出气体等);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等.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2015八上·夏津期中)如图所示,打开“雪碧”瓶,把从饮料中溢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该实验验证了从饮料溢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水蒸气
2.(2016九上·平江期中)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火焰中,约1秒钟后取出,可观察到火柴梗(  )
A.均匀地被烧黑 B.放置在外焰部分被烧黑最重
C.放置在内馅部分被烧黑最重 D.放置在焰心部分被烧黑最重
3.(2016九上·富顺期中)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中,含量有较大差别的三种气体成分是(  )
A.氢气 氧气 氮气 B.二氧化碳 水蒸气 氧气
C.氧气 氮气 二氧化碳 D.水蒸气 氧气 氢气
4.(2017九上·瑶海期末)已知淀粉遇碘变蓝色.小军同学在做唾液淀粉酶实验时,向热的面粉糊中加入碘酒,发现未变蓝色.面对“异常”现象,他不应该采取的做法是(  )
A.向老师请教
B.查找相关资料,探究原因
C.认为自己做错了,继续做其它实验
D.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5.做实验时,要严格按一定顺序进行,右图是加热烧杯内液体的装置,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1)固定铁圈 (2)放好酒精灯 (3)点燃酒精灯 (4)放石棉网 (5)将烧杯放在石棉网上.
A.(1)(4)(5)(2)(3)
B.(1)(3)(2)(4)(5)
C.(2)(1)(4)(5)(3)
D.(1)(2)(3)(4)(5)
6.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人体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是否比吸入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的探究实验.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如图所示,那么小明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
B.人体只呼出二氧化碳
C.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不含有氧气
D.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
7.把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呼出的气体和普通空气的集气瓶内,观察到木条的火焰在呼出的气体中会熄灭,由此说明(  )
A.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B.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多
C.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比空气中高
D.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小
8.人们呼出的气体中,含量比空气中同种气体的含量更高的是(  )
A.氧气 B.氮气 C.水蒸气 D.稀有气体
9.根据维生素C能够使淀粉﹣碘溶液蓝色褪去的原理,应用如图实验可以测定果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多少.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实验过程中不需要进行控制的条件是(  )
A.烧杯中淀粉﹣﹣碘溶液的浓度
B.胶头滴管出的果汁的滴数
C.烧杯中淀粉﹣﹣碘溶液的体积
D.两个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果汁的体积
10.某化学小组按照如图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
有下列实验现象或说法,其中正确的有(  )
①实验Ⅰ中c处最先变黑
②实验Ⅱ中若用干冷的烧杯时,可以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雾
③实验Ⅱ中能够观察到干燥烧杯内壁熏黑
④实验Ⅲ中,若用燃着火柴点导管另外一端,无火焰产生
⑤实验Ⅳ中,蜡烛又被点燃是因为火柴直接将蜡烛点燃的缘故
⑥蜡烛熄灭时的白烟不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11.下列是“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得出的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石蜡浮于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
B.用小刀可将石蜡切下,说明石蜡的硬度较小
C.蜡烛被吹灭有白烟,说明蜡烛燃烧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
D.将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
12.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白烟的成分是(  )
A.水蒸气
B.二氧化碳
C.蜡烛蒸气凝固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D.氧气
13.蜡烛(足量)在如图密闭的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蜡烛燃烧前瓶内只有氧气
B.蜡烛燃烧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
C.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D.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14.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中,你体会到化学学习的主要特点(  )
①关注物质的变化;②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③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有价值的结论;④关注物质的性质.
A.②④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5.(2017·昆明模拟)实验桌上有一包黑色粉末,为验证该粉末是否为铁粉,有同学提出将磁铁放在黑色粉末上方.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猜想假设 B.收集证据 C.设计实验 D.得出结论
二、解答题
16.当空气里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达到1%时,对人就有害处;达到4%~5%时,会使人感到气喘、头痛、眩晕;达到10%时,能使人不省人事,呼吸停止,以致死亡.一个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容易积存二氧化碳气体,为保证人身安全,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确定人是否能直接进去.
17.实验室有一盖有玻璃片的集气瓶装有一瓶无色气体.请你做出一种假设(猜想),并按你的假设填表,完成探究过程.
假设(猜想) 验证方法及操作 可能看到的现象 结论
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18.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中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含量是否相同,设计了简单的实验方案,其主要操作步骤如图所示.请根据图示回答:
下表是他们的探究方案,请你填写完整:
探究内容 实验方法及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二氧化碳含 量是否相同 分别向呼出的气体和空气中滴入几滴澄清的石灰水,振荡.     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比空气中的多
氧气含量是 否相同     在呼出的气体中燃着的木条熄灭    
水含量是否 相同 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哈气        
三、填空题
19.科学探究通常包括    这样几个环节.
20.小明和小刚在厨房中发现了一瓶无色液体,小明认为“可能是白醋”.小刚说“可以闻一闻”.对于“可能是白醋”应该是科学探究中    ,对于“闻一闻”是科学探究中的    .
21.(2017九下·武汉开学考)化学兴趣小组的小明、小刚、小军等三位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一:蜡烛火焰哪一部分温度最高.
小明同学点燃一支蜡烛,仔细观察蜡烛火焰的分层情况后,取出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酒精灯火焰中(如图),1~2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碳化情况.
【观察与思考】
发现火柴梗的    (填“a”、“b”或“c”)处最先碳化.
【反思与结论】
实验结论:    的温度最高.这层火焰温度最高的原因是     .
探究二:探究石蜡的成分.
小刚同学点燃的一支蜡烛并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烧杯(如图),观察到烧杯内壁出现水珠,然后将烧杯迅速倒转过来,通入澄清石灰水,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与结论】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     ,由此说明石蜡中一定含有    和碳元素.
22.为了探究蜡烛燃烧的现象,点燃蜡烛灯后,取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火焰中,约1s~2s后取出,请你继续帮忙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 论
点燃蜡烛,将一根火柴横在火焰上方; 火柴梗两端最先烧焦. 酒精灯的火焰分为   、   、焰心.   的温度最高.
将一只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   
将一只内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石灰水变   . 说明蜡烛燃烧还生成   
23.   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它包括   ,   ,   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解答】打开“雪碧”瓶,把从饮料中溢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溢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气体.
故选B.
【分析】根据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物质是二氧化碳考虑.
2.【答案】B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解:在蜡烛的火焰中外焰温度最高,因为外焰与氧的接触面积最大,燃烧最充分温度最高,所以火柴与外焰接触部分最先碳化而变黑.
故选:B.
【分析】燃烧中最先碳化的部分是燃烧最充分的部分,对此题来说就是与氧接触面最大的地方.
3.【答案】B
【知识点】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解析】【解答】解: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汽,人体呼出气体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汽含量不同;氮气的含量基本不变,因为人体没有吸收氮气;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相比,具有“两多一少”的特点,即与吸入的空气相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故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中,含量有较大差别的三种气体成分是二氧化碳、水蒸气和氧气.
故选:B.
【分析】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汽,人体呼出气体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汽含量不同;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相比,具有“两多一少”的特点,即与吸入的空气相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4.【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意义
【解析】【解答】解:A、向老师请教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间接经验也很重要.故正确;
B、也可以查找相关资料,探究原因.故正确;
C、认为自己做错了,不予理睬是错误的,没有探究精神.故错误;
D、第一次实验失败了,还要反复试验,看是不是普遍情况.故正确;
故选:C.
【分析】小军同学在家做家庭小实验时,发现向热的大米粥中加入碘酒未变蓝色.实际上受热时大米中的淀粉结构发生了变化,看不到蓝色了.小军应该反复实验、查阅相关资料或者请教老师,而不应该不自信、随便放弃.
5.【答案】C
【知识点】实验步骤的探究
【解析】【解答】解: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为了在加热时能够利用到酒精灯的外焰,所以应该先把酒精灯放好,然后在调整铁圈的高度;由于烧杯的底面积较大,所以为了使烧杯受热均匀应该放在石棉网上进行加热,所以在固定好铁圈之后应该将石棉网放在铁圈上,然后将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即可,即正确的加热顺序为:(2)(1)(4)(5)(3),分析所给的选项与我们判断一致的为C.
故选C.
【分析】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所以应该用外焰进行加热;烧杯的底面积较大,所以为了使烧杯受热均匀应该放在石棉网上进行加热;可以据此来完成该题的解答.
6.【答案】D
【知识点】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解析】【解答】解:根据实验现象可以看出呼出的气体更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特性.所以小明得出的结论应该是:人体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比吸入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
故选D.
【分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特性,变浑浊速度快说明二氧化碳含量高.
7.【答案】D
【知识点】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解析】【解答】解:氧气能支持燃烧,把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呼出的气体和普通空气的集气瓶内,观察到木条在空气瓶内燃烧更旺,说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小.
A、木条在空气瓶内燃烧更旺,说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小,无法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故选项说法错误.
B、木条在空气瓶内燃烧更旺,说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小,无法得出呼出气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大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C、木条在空气瓶内燃烧更旺,说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小,无法得出呼出气体与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大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D、木条在空气瓶内燃烧更旺,说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分析】人体呼出气体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汽含量不同,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汽;
氧气能支持燃烧,把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呼出的气体和普通空气的集气瓶内,观察到木条在空气瓶内燃烧更旺,据此据此分析判断即可.
8.【答案】C
【知识点】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解析】【解答】解:呼吸作用发生时人体会吸收一定量的氧气,呼出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并代谢出一定量的水蒸气,故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中的含量要多.分析选择项,符合题意的是C.
故选C.
【分析】呼吸作用进行时人体吸收掉一部分氧气呼出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同时随气体排泄出一定量的水蒸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体积没有明显变化.
9.【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意义
【解析】【解答】解:本实验的目的是“比较苹果汁和橙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多少”,要想得出正确的结论,所用的苹果汁和橙汁的量要相等.且所用的淀粉﹣碘溶液的质量必须相等.且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果汁的体积必须相等.所以操作必须控制所有参与反应的物质的量必须一致,才有对比的意义,而胶头滴管出的果汁的滴数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不是需要控制的因素.
故选:B.
【分析】此实验做的是对比实验,所以要求实验的外部条件要一样,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胶头滴管出的果汁的滴数不影响实验结果,故不是实验过程要控制的条件.在做对比实验时,要想有说明力,必须要求外部条件一致,这样得出的结果才有说服力和可信性.所以对比试验的成败的关键是实验条件的控制,所有外界条件必须一致才能做对比试验.
10.【答案】B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解:①蜡烛的三层火焰中温度最高的是外焰,实验Ⅰ中a处最先变黑,故错;②蜡烛燃烧生成水,所以观察到干燥烧杯内壁有水雾产生;故对;③蜡烛不完全燃烧会产生黑色物质碳,故对;④用燃着火柴点导管另外一端,石蜡的小颗粒又被点燃,有火焰产,故错;⑤蜡烛又被点燃是因为火柴将石蜡的小颗粒又被点燃,故错;⑥白烟是石蜡的小颗粒,石蜡具有可燃性,白烟不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故对.
答案:B
【分析】①根据蜡烛的三层火焰中温度最高的是外焰进行解答;②根据蜡烛燃烧生成水进行解答;③根据蜡烛不完全燃烧会产生黑色物质碳解答;④根据用燃着火柴点导管另外一端,石蜡的小颗粒又被点燃,有火焰产生解答;⑤根据蜡烛又被点燃是因为火柴将石蜡的小颗粒又被点燃解答;⑥根据白烟是石蜡的小颗粒,石蜡具有可燃性进行解答.
11.【答案】C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解:A、石蜡浮于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用小刀可将石蜡切下,石蜡很容易被小刀切断,说明石蜡的硬度较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C、蜡烛被吹灭有白烟,是石蜡蒸汽凝成的石蜡固体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石蜡燃烧时没有白烟产生,有少量黑烟生成,故选项说法错误.
D、将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水雾出现,说明生成了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分析】根据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结合蜡烛燃烧的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等,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12.【答案】C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解:A、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又重新燃烧起来,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常温下为固体(白烟),水蒸气不具有可燃性,故选项错误.
B、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又重新燃烧起来,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不具有可燃性,且是气体,故选项错误.
C、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又重新燃烧起来,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的固体小颗粒,故选项正确.
D、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又重新燃烧起来,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常温下为固体(白烟),氧气能支持燃烧,不具有可燃性,且是气体,故选项错误.
故选:C.
【分析】在做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时,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会惊奇地发现蜡烛又重新燃烧起来,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常温下为固体(白烟),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13.【答案】C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解:A、反应前氧气的体积分数是19.56%,说明蜡烛燃烧前装置内不只有氧气,故A错误;
B、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物是两种,所以不是化合反应,是氧化反应;故B错误;
C、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故C正确;
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瓶内不会只剩下二氧化碳,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结合图示进行分析,反应前氧气的体积分数是19.56%,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开始时瓶内含有其他气体,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14.【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意义
【解析】【解答】解:根据化学学习的主要特点是:(1)关注物质的性质(2)关注物质的变化(3)关注物质的变化及现象(4)得出可靠的结论;故选C.
【分析】根据化学学习的主要特点是:(1)关注物质的性质(2)关注物质的变化(3)关注物质的变化及现象(4)得出可靠的结论;进行解答.
15.【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意义
【解析】【解答】解:根据叙述可知“实验桌上有一包黑色粉末,为验证该粉末是否为铁粉,有同学提出将磁铁放在黑色粉末上方”是设计操作实验阶段,所以属于设计实验方案.
故选C.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假设问题,设计与分析,实验,检验实验,表达与交流,将磁铁放在黑色粉末上方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设计实验方案.
16.【答案】解: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不供给呼吸,所以可用燃的蜡烛放进去若能继续燃烧,表明二氧化碳的含量较低;若蜡烛不能继续燃烧,表明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人不能进去.
故答案为:点燃的蜡烛放进去若能继续燃烧,表明二氧化碳的含量较低;若蜡烛不能继续燃烧,表明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人不能进去.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解答,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17.【答案】解:检验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可用澄清的石灰水;
故答案为:
假设(猜想) 验证方法及操作 可能看到的现象 结论
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向集气瓶内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分析】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是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18.【答案】呼出气体中石灰水变浑浊,空气中无明显变化;将燃着小木条分别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多;玻璃片上出现水雾;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多
【知识点】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解析】【解答】解:由实验目的探究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中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含量是否相同可知,该实验要进行对比的两实验对象是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分别向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滴加澄清石灰水:呼出气体中石灰水变浑浊,空气中无明显变化,可知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多;
将燃着小木条分别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呼出气体中燃着的木条熄灭,空气中无明显变化,可知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多;
对着干燥玻璃片哈气,玻璃片上出现水雾,可知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多;
故答案为:
呼出气体中石灰水变浑浊,空气中无明显变化
将燃着小木条分别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 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多
玻璃片上出现水雾 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多
【分析】呼吸前后气体成分会有所变化,主要是呼吸后氧气含量降低,二氧化碳和水会有所增大.检验的方法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
19.【答案】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评估交流.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意义
【解析】【解答】解:(1)科学探究的主要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评估交流.
(2)探究成功的前提是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探究成功的关键是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
(3)探究计划包括方法和步骤,以及所需要的材料用具等.
(4)实验是验证假设的基本途径,所有的实验都有变量,科学探究常常需要进行对照实验,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实验变量不同之外,其他因素有相同.
故答案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评估交流.
【分析】此题考查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认识.根据题意解答:
20.【答案】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意义
【解析】【解答】“可能是白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猜想与假设;“闻一闻”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进行实验.
故答案为: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
【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21.【答案】a;外焰;与氧气接触面积大,燃烧充分;水和二氧化碳;氢元素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解:(1)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由于温度越高,火柴梗易被炭化.所以,看到火柴梗的a处最先变黑;(2)由以上实验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这层火焰温度最高的原因是与氧气接触面积大,燃烧充分;【分析与结论】由题意可知,由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了蜡烛燃烧生成了水;由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了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由此说明石蜡中一定含有氢元素和碳元素.
答案: a;外焰;与氧气接触面积大,燃烧充分;
【分析】(1)根据温度越高,火柴梗易被炭化分析并得出结论;(2)根据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的原因是氧气接触面积大,燃烧充分解答;【分析与结论】根据蜡烛燃烧的产物以及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分析及质量守恒定律解答;
【分析与结论】水和二氧化碳;氢元素.
22.【答案】外焰;内焰;外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解: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3秒后取出,火柴梗与火焰的外焰处接触最先碳化变黑,说明外焰温度最高.由题意可知,由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了蜡烛燃烧生成了水;由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了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 论
点燃蜡烛,将一根火柴横在火焰上方; 火柴梗两端最先烧焦. 酒精灯的火焰分为 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的温度最高.
将一只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 水
将一只内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石灰水变 变浑浊. 说明蜡烛燃烧还生成 二氧化碳
【分析】根据蜡烛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外焰温度最高,进行分析解答.根据石蜡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与水,以及水和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进行解答.
23.【答案】观察;物质原来的颜色、状态;变化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变化后生成物质的颜色、状态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意义
【解析】【解答】解:观察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一般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好观察:①变化前的颜色、状态等;②变化时产生的现象;③变化后的现象.故答案为:观察;物质原来的颜色、状态;变化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变化后生成物质的颜色、状态.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观察,观察的内容包括:物质原来的颜色、状态;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如物质的状态与颜色的变化、发光、发热、形成烟或雾、放出气体等);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等.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