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街高考作文复习:因果、假设、对比论证 课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街高考作文复习:因果、假设、对比论证 课件(共3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27 21:07: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在逻辑学上,论点就是真实性需要加以证实的判断。它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明确地表示着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它是一个意思明确的表判断的陈述句。
上周六片段练习出现的主要问题:
1.缺少观点,或观点与分析不一致,非典型议论文语段。
2.材料叙述过详而原因分析过简。
3.缺少使用假设分析和因果分析。
习作评析
琢玉成器,点石成金
论点:不要盲目自信
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他把20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被依军法身首异处。街亭失守,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不,他自幼熟读兵法,曾献计于诸葛亮,使其七擒孟获,平定南方边境;又离间曹睿与司马懿,使司马懿被罢官归田。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狂妄自大,固执己见,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在决策、办事时不能盲目自信,要择善而从,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获得成功。(《自信,但不能盲目》)
读一读
因果分析
方法:1、设问。
2、直接陈述。
优秀文段欣赏
  著名语言大师侯宝林先生曾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跑图书馆抄录一本明代笑话书《虐浪》。试想,他哪里来的这么大的毅力呢?他的努力,他的成功,其实都是他的兴趣使然。兴趣就像是高效的马达,让你的胸膛内时刻充满着激情;兴趣增加了你的勇气,让你视坎坷如平地;兴趣又如灯塔,让你的人生道路明确、光明而充满意义。所以,有了兴趣,成功就会更快些到来。
优秀文段欣赏
   梦想,是让人用生命奔跑的不竭动力。台湾作家九把刀有一个梦想,他要让自己的青春在银幕上再演一遍。因为梦想,在无人投资无钱拍摄时他没有退缩;因为梦想,在制片人卷资离开时他没有放弃;因为梦想,他经历种种困难挫折,徘徊过犹豫过,却始终没有转身离去。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他在用生命奔跑。影片获得了轰动,这是对九把刀的肯定,也是对他追逐梦想的奖赏。他不是逐日夸父,也不是飞蛾扑火,他只是一个追求梦想,拥抱梦想的普通人
  决心可以成就一个人的一生,在很多时候,我们欠缺的正是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九把刀历尽千辛万苦,改剧本、筹资金、开夜车……最终将他的小说中的人物好好地在银幕上活一次。为什么一无所有的九把刀能够实现自己的电影梦,因为决心。拍电影的决心让他将一无所知的电影制作据为己有;拍电影的决心让他像曹雪芹一样数十次增删剧本也不言劳累;拍电影的决心让他在投资方卷走所有资金之后仍不懈的坚持自己的梦;决心让他在山穷水尽的一刻可以破釜沉舟,为自己的梦而博。是决心成就了九把刀,成就了一部电影的辉煌。
二、假设分析法
假设分析法,就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假设分析的一般方法是:叙正面事例从反面假设推论,叙反面事例从正面假设推论。也就是说,如果所叙事例是由A(条件)到B(结果),分析时就假设非A(无A这一条件),必然(或可能)得不到B,再进一步总结说,得到了B,必定有A。运用这种方法,分析与叙述殊途同归,正反映衬,很有说服力。例如《六国论》中的一段分析: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再如《说问》中的一段分析:
假如司马迁不从人民群众中采访史实,怎能名垂千古,“著成信史照尘寰”?如果白居易不愿意向老婆婆请教,哪能写出那么多脍炙人口、深受人民喜爱的诗句?假如达尔文耻于下问,又怎能完成《物种起源》,提出生物进化论的理论呢?
方法操作:
叙正面事例,则从反面假设推论,叙反面事例,则从正面假设推论。  
假设推理的关联词:
“如果……那么……”,
“如果……就……”
“假使……那么……”
“倘若”“若”
“试想……”等。
假设分析式议论文段欣赏
缩小痛苦,百折不挠,人生才可能璀璨。“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身怀用世之心的杜甫,命途多舛,颠沛一生,但他始终以仁圣襟怀观人视物,将挫败与坎坷当做人生的历练,即使在忧郁的深渊中仍不懈追求,终于以字字句句饱含生命力的诗作,成为唐诗这一宏丽壮伟的琼宇中巨实的一柱栋梁,享有“诗圣”的称誉。
  假如杜甫在那个时局纷乱的年代不堪命运的捉弄而随波逐流,假如他无法正视如黄叶般飘摇孤寂的生命而丧失人生的意志,假如他无法承担失意、离索的痛楚而放弃了“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那么,他怎能吟出不朽的“诗史”之作而震古烁今?正是那份对痛苦的淡然,让杜甫在西南一隅活出了“月白清风一草堂”的旷达,成就了他的璀璨人生!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蛋,当你画了一个,再去画另一个时,形态又不同了。即使同一个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其形态也有很大的区别。只有把画蛋的基本功练好了,才能画出更好的画。”老师的谆谆教导,告诉达 芬奇一个真理:基本功训练很重要。由于达 芬奇在从师阶段培养了扎实的画画基础,他后来成为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卓越的画家。
  试想,他没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不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到同一对象的细微差别,不能发现创作对象随着光影、色调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认识到“世界上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鸡蛋的”,他能创作出被誉为世界画坛一绝的《蒙娜丽莎》吗?那“神秘的微笑”绝不可能是信手就能抹出来的。干什么事,都要从打基础开始。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也是达 芬奇画蛋的故事给予人们的深刻的教育意义所在。
分析:这一改文从事例反面的三个角度进行假设,采用排比句、反问句,语势极为强劲,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令人信服地推出了“达.芬奇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就没有他后来的成功”的结论,使说理更加完全、充分。
围绕“勤奋”写一个论证段。
先写论点,再写事例,最后分析。
课堂练习一:
勤能补拙,就是说,天资差是可以用后天的努力来补偿的。爱因斯坦,在物理科学研究上,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工作,终使相对论问世。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小的时候是公认的差生,但通过自己的不懈的努力,成为享誉中外的数学家。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在国外留学时,刚进校成绩很差,外国学生都瞧不起他,笑他笨,他暗暗憋着这口气,勤奋学习,一个学期下来,他成绩跃居全班第一。可见,勤奋是能补拙的。
试想,
可见,勤奋是能补拙的。
若无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奋工作,哪里会有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问世?若无顽强拼搏刻苦自学,哪里会有华罗庚在数学等方面的卓越贡献?若无闻鸡起舞,坚持不懈的努力,哪里会有童第周在生物工程方面的令人瞩目的成就呢?
上周六片段练习出现的主要问题:
1.分析语言过于抽象。
2.材料叙述部分与假设分析重复。
3.假设分析的内容不是勤的表现而不是结果或目的。
4.假设分句的顺序不合理。
习作评析
习作评析
勤奋是成功的必经之路,东晋王羲之自对书法产生浓厚兴趣之后,凭借自己的勤奋练习与刻苦钻研,终于成为一代“书圣”。假如他不坚持“临池学书”,勤奋练字,池水怎能尽黑?假如他不勤学苦想,怎能在《兰亭集序》中写出二十多种“之”字的写法?假如他不是连休息时都想着书法,衣服上怎会留下他勤奋的“印记”呢?正是勤奋,成就了那一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好字。
试想,如果王羲之在练习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么,也就不会有“墨池”为人们所知;如果王羲之在练习时不进入“无我之境”,那么他的衣服就不会被写破。当然,如果王羲之没有勤奋练字,那么一定不会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字遗留人间,当然更不可能有兰亭集序的“之”字无一雷同,如果王羲之没有勤奋练习,那么他也不会成为一代书圣,可见勤奋是成功的基石。
勤,是人释放的才华,绽放光芒的基础。唐代书法家王羲之日夜沉浸于对书法的研究和练习,最终获得一代“书圣”的美称,使他的才华于世尽展。倘若他没有日夜的对书法的思索钻研,哪会有因练字将衣服都划破的佳话?假若他没有对书法的执著练习,怎会有墨池练字的传世美谈?假若他没有对书法的痴迷和探索,又怎会有《兰亭集序》中有二十多种“之”出现的瑰奇光芒?世间之伟人之所以不朽,将才华与光芒尽展于世,皆源于勤的基础。
试想,王羲之面对书法艺术的渴望,不是一点一滴临池学书,没有在睡前醒后整日思考字体、结构、气势,他就不能在一篇《兰亭集序》写出20种不相雷同的“之”字,无法成就其“书圣”的美名,也不能创造书法艺术的巅峰,给人以美的感受与震撼。因此可见勤奋是登向成功的阶梯。
倘若王羲之没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没有终日思考,揣摩字体,那么今日书圣又将会是谁?倘若王羲之没有时时练习,没有勤奋习字,他又怎能做到二十多个“之”字无一雷同?勤奋是成功的基础!
勤奋是直通成功的敲门砖,唯有勤奋,才能带领我们走向成功。一代书圣王羲之,初学书法时因仰慕张芝而临池学书,休息时以指画肚揣摩字体结构,终造就了他书法的“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试想,青年时代的王羲之若耽于游戏,而不是辛勤的临池学书,他又怎能了解用笔的力道和手法呢?闲暇时的王羲之若安于享乐而不是揣摩字体结构,又怎能成就胸中之“成竹”呢?功成名就的王羲之若安于现状,没有对书每一个字的精益求精,震古烁今的《兰亭集序》又怎能横空出世呢?可见,唯有坚持不懈的拼搏努力,才能为自己赢得成功的通行证。
三、正反对比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往往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有比较才有鉴别”。真与假的对比,可以去伪存真;善与恶的对比,可以抑恶扬善;是与非的对比,可以拨乱反正。正反对比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即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而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也称比较法。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
例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为了立起“拿来主义”,鲁迅先生把“拿来主义”和“送出主义”加以对比,在对“送出主义”弊端的描述中凸显了“拿来主义”的迫切性,在对反面事物的讽刺中表明了对正确事物应有的态度,从而阐明了面对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该有的正确方法:在批判中继承,在甄别中借鉴。纠正了方法上的错误。
正反对比之优秀语段
彼此间的关爱,是一种真情的奉献。谁都想拥有别人的关爱,但首先你要懂得奉献自己的关爱之心。还记得那个爱财如命、贪婪无比甚至连女儿也欺骗的葛朗台吗?在他的世界观中毫无关爱之词,对人冷漠包括对自己的妻女。就算是拥有再多的金钱,但无法见到别人的关爱,如此孤独地走完一生,不是很可悲吗?恰恰相反,德兰修女为何得到世人的尊重?因为她为世界奉献了真诚的关爱,她接纳的每一位有困难的人,都被她的真情打动。她不计较个人利益,也从不渴望得到别人的酬谢,只是想在人间播种彼此间关爱的种子,让它萌芽,让世界充满关爱的芳香。在我们跌倒时渴望有一双援助之手,那么,当别人跌倒时,你也要给予一把搀扶。
懂得宽容,使你获得更纯净的友谊。俗话说:“量小失众友,度大集群朋。”懂得宽容,你便能解人之难,补人之过,扬人之长,谅人之短,那自然会“有朋自远方来”,相识满天下。若一个人不懂宽容为何物,常常嫉人之才,妒人之能,讽人之失,讥人之误。这样的人,往往是被人敬而远之,众叛亲离。
秦始皇之所以能“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是因为他在父亲的刻意安排下,羁留异国,饱经磨难,终成雄才大略才实现的。世界著名文豪小仲马,之所以能写出震动世界的名作《茶花女》,是因为他从父亲大仲马的身上继承的不是万贯家财,而是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致入微的描写人物的能力才获得成功的。事实告诉我们:以本事处世,则事业可成,功名可就。
相反,身继巨富,而无本领者,则只能是事业无成,乃至国破家亡。秦二世胡亥继承了秦始皇留下的“践华为城,因河为池,金城万里”的万世之业,可谓遗产之巨了,然而仅仅三年,便落得个“身死人手而七庙隳”的为天下人耻笑的下场。究其原因就是胡亥自己没有经天纬地的治世之才。历史上的后主刘禅及李煜不都是鲜明的例子吗?
二、要明确“对比点”。
三、要准确分析。
(比是基础,议是升华。)
一、要紧扣论题。
使用对比论证的原则
提示:对比有纵比和横比两种。对比技巧中,常用的有比喻对比,假设对比等。
观点:好奇心是一个人有所发现、有所成就的前提。
正面事例:
我国伟大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常常一个人看着家乡的一些来历不明的石头出神,他好奇地自问:为什么这里会出现这些孤零零的巨石?它们是借助什么力量到这里来的?后来李四光走遍了全中国,作了大量的考察与研究,终于断定这些怪石是冰川的浮砾,是第四纪冰川的遗迹,纠正了国外学者断定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的错误理论。
反面事例: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把氯气通入海水中提取碘之后,发现剩余的母液中沉积着一层红色液体。他虽然感到奇怪,但并未放在心上,武断地认定这不过是碘的化合物,只在瓶上贴了一张标签了事。一直到不久以后一位法国科学家证实是新元素溴,李比希才恍然大悟。他因此称这个瓶子为“失误瓶”来告诫自己。
论证分析:
课堂练习一:
论证分析:好奇心让人渴望知道大大小小的事情,而这正是有所发现、有所成就的前提。正是好奇心,让李四光从幼年起就立志探索巨石来源的奥秘这样的好奇心,有如钟表发条、喷射机的推进器,能够给人以探索研究的动力。好奇心让李四光带着疑问走遍中国大地,最终证实了中国也有第四纪冰川的理论。相反,没有好奇心,就会使人无视研究过程中的种种现象,漠然处之,最终与真理擦肩而过。如果李比希多一点好奇心,不武断下结论,就会早日发现新的元素。可见,好奇心对于科学研究是多么重要。
课堂练习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选定主题然后运用因果、假设或对比分析进行“析例”。
 甘相伟的《站着上北大》一书出版了!很多人看到书名都很奇怪,何为站着上北大呢?原来,甘相伟本是北京大学的一名保安,“站着”只是他的一种工作状态。凭着自身的努力,他最终成了北大学子。
甘相伟来自大别山区的偏远山村,由于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他不得不放弃到县里高中读书的机会。2007年初,心中的读书梦再次燃起,他来到北京,和众多学子一起走进了梦寐以求的燕园。不同的是,甘相伟成为了北大西门的一名保安。生活在燕园,行走在未名湖畔,甘相伟贪婪地享受着北大的人文氛围。工作之余,他溜进课堂蹭课、听名师讲座、泡图书馆……2008年,他参加了成人高考,并以高出录取分数线60分的成绩成为北大成教院中文系的本科生。从此,甘相伟开始半工半读。站在岗亭里,他是北大保安;走进课堂,他是北大学生。在北大期间,甘相伟总是随身带着纸笔,有了灵感就记录下来,然后整理成文。几年里,他先后写了几百篇文章。2012年6月,他的第一本书《站着上北大》正式出版,北大校长周其凤为该书作序,并称赞说,这种努力进取的精神,令人钦佩。甘相伟的经历感动了无数人,他也被誉为“中国保安出书第一人”。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你注意到了吗?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而装酒的圆瓶子一般又装进方盒子里。方圆之用,各得其妙。正如古诗所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俱呈。”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上善之人,要像水一样以柔克刚,随圆就方。做人治事,应当方圆并用,当圆则圆,当方则方。圣医孙思邈主张的“治事合乎至德”,“至德”就是“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曾国藩家书》有道:“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润,行得通也”;黄炎培给其儿子提出:“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而《菜根谭》则更是道得明白:“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当圆,处叔季之世(末世将乱的时代)当方圆并用。”
为人需“方”。“方”是规矩,是准则,是框架,是一种品德,是人的立身之根本。它规定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更规范。“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金钱美色引诱不得,权贵势力淫威不得,方为正气。方正做人就是我们的内心要秉直无邪,凡事都必须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而令人诚服、信服、折服、佩服。方正做人,心胸坦荡!快乐无限!
处事需“圆”。“圆”是通融,是弧线,是润滑。它要求人能适应,会变通。圆是没有角的,因此不伤人,当然也不易自伤。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凡事要掌握分寸,把握好度。人生就像《红楼梦》里说的一样:“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只有对社会上的各种事情都透彻明白了,才算是学问;只有处理人情事故干练而通达,才算得上是文章。而人的一生无非就是为人处世,这就要求我们做事要方,做人要圆。
无方,世界便无秩序,便无约束。无圆,世界负荷太重,便不能自理。只有方圆相济,当圆则圆,当方则方,这个世界才会和谐。因此,方圆人生,就是一种恰如其分的度,就是一门兼顾情理的艺术。为人处世可以外圆内方。方与圆要各守疆界,恰到好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