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年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同步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9.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7-08-28 09:03:09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17年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农田中除草的目的是(  )
A.调节农田中生态系统的结构
B.调节农田中生态系统的物种
C.调节农田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D.A和B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解析】【解答】农田中的苗和苗以及草之间相互争夺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属于竞争关系.因此从生态系统的观点看,农田管理中的间苗和除草的目的是为了减轻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斗争,调节农田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故选:C.
【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合作关系)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2.一只蝗虫一般只要几平方的生活范围就可以满足它对能量的要求,而几十平方千米的活动范围也不一定能满足老虎对能量的需求.此现象可解释为(  )
A.虎在食物链中的环节比蝗虫高
B.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C.虎所需要的生活空间大
D.食物链中环节靠后的生物,数量少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解析】【解答】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并逐级递减.虎营养级高,食量大,以大中型食草动物为食(主要是鹿类),也会捕食其他的食肉动物,处在食物链的顶端,如食物链:草→鹿→虎.蝗虫营养级低,得到的能量多,一般只需要几平方米范围即可.虎是营养级别很高的生物,可得到的能量少,对能量的需要,几十平方千米的范围也不一定能满足.所以“一只蝗虫一般只要几平方的生活范围就可以满足它对能量的要求,而几十平方千米的活动范围也不一定能满足老虎对能量的需求”,此现象可解释为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故选:B
【分析】物质、能量在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过程中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的传递效率是10%﹣20%.
3.分析如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此图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 B.图中的生物构成了食物网
C.图中有5条食物链 D.青菜和菜青虫之间是竞争关系
【答案】B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青菜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所以此图不能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错误;
B、图中的生物构成了食物网,正确;
C、图中食物链有青菜→菜青虫→鸡→黄鼠狼→狐狸、青菜→鸡→黄鼠狼→狐狸,因此图中有2条食物链而不是5条食物链,错误;
D、菜青虫吃青菜,因此青菜和菜青虫之间是捕食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错误.
故选:B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多条食物链相互交织够成食物网.
4.如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该食物网中包含了几条食物链?(  )
A.2条 B.4条 C.5条 D.6条
【答案】C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图中食物链有:玉米→老鼠→蛇;玉米→玉米螟→青蛙→蛇;玉米→蝗虫→青蛙→蛇;杂草→蝗虫→青蛙→蛇;杂草→老鼠→蛇,因此该食物网中,食物链的条数为5条,它们相互连接构成了食物网.
故选:C.
【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5.食物网具的特征是(  )
A.每一种生物都被多种生物所捕食
B.每一种生物可以吃多种植物
C.每一种生物都只位于一条食物链上
D.有很多相关联的食物链
【答案】D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个体数量越庞大,其中的食物就越多,彼此间的联系也就越复杂.因为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草食动物的食物,而一种草食动物既可以吃多种植物,又可能成为多种肉食动物的捕食对象,从而使各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食物网.因此,食物网具的特征是有很多相互关联的食物链.
故选:D.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是指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构成了食物网,据此解答.
6.食物链、食物网反映了物质与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情况.下列关于能量流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食物链中各环节的生物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能量都是一样的
B.能量在食物网中的流动一般是从绿色植物开始,流向植食性动物,再流向肉食性动物
C.植食性动物中的能量全部传递给肉食性动物
D.生产者中的能量全部传递给植食性动物
【答案】B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在生态系统中,对生物的个体数量起决定作用的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能量在食物网中的流动一般是从绿色植物开始,流向植食性动物,再流向肉食性动物.一般地说,输入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流入下一营养级,动物的营养级越高,所获得的能量就越少.例如:第一营养级草固定的太阳能为1000千焦,则第三营养级最多能获得40千焦的能量;这就决定了大多数食物链一般只有3﹣4个营养级.由此可以得出:能量的流动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单向的,不循环,所以,A、C、D的说法都是错误的,B:能量在食物网中的流动一般是从绿色植物开始,流向植食性动物,再流向肉食性动物的说法正确.
故选:B.
【分析】生态系统中生物所需的能量来源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并且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向下流动的.能量的流动特点是单向的、逐级递减,且不循环的.
7.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是()
A.热带雨林 B.北方针叶林 C.温带落叶林 D.热带草原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大有小,这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选项中在所有的生态系统中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最多,营养结构最复杂,自动调节能力最强,能够长期处在比较稳定的状态.
故选:A
【分析】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生态系统越稳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少,自动调节能力越差.
8.如表为某科研人员对①、②、③、④四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的调查统计结果(单位:个)据此可推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的是()
物种1 物种2 物种3 物种4 物种5 物种6 物种7
① 0 90 0 0 30 30 40
② 200 350 0 0 30 0 40
③ 150 250 100 800 40 30 1
④ 300 200 0 0 0 0 50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解: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这种调节能力受到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个体数量及各种生物之间构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的影响,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相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少,食物链和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弱.由表可知:①号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最少,营养结构最简单,自动调节能力最弱.③号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最多,食物链和食物网最复杂,营养结构最复杂,自动调节能力最强.
故选:C
【分析】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动态的,它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9.下列哪项不是呼伦贝尔草原草场加速退化的根本原因()
A.狼不爱吃野兔了
B.野兔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数量大增
C.野兔缺少天敌,数量增加了
D.草场的植物减少了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解:野兔由于缺乏天敌,导致野兔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数量大增,造成草场植被减少,致使呼伦贝尔草原草场加速退化.
故选:A.
【分析】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界的干扰超过了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10.关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如果具有丰富的食物,生物就能不断的繁殖下去
B.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的数量是不断发生变化的
C.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D.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占的数量和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解:A、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通过捕食关系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他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即使具有丰富的食物,生物也不可能不断繁殖下去,因为还受其它生物的影响,A错误;
B、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是相对稳定的,但某种生物的数量是不断变化的,B正确;
C、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很难恢复,所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C正确;
D、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是相对稳定的,D正确.
故选:A.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很难恢复,所以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是绝对稳定的.据此回答.
11.具有以下特点的生态系统,最稳定的是()
A.食物链较短 B.消费者较多
C.生物种类较少 D.营养结构复杂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解: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平衡的状态,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的能力.这种调节能力受到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个体数量及各种生物之间构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的影响,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的能力就越强.因此,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稳定性也就越强.
故选:D
【分析】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调节能力就小;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最大,据此解答.
12.(2017七下·成都期中)种类繁多的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  )
A.地球 B.自然 C.生物环境 D.生态系统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
【解析】【解答】解: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一个生态系统,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故选:D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态系统的概念.解答时可以从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方面来切入.
13.(2017七下·成都期中)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海珠湖 B.白云山 C.木棉花 D.珠江口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
【解析】【解答】解:A、海珠湖既包括了它所在的环境,也包括了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故此选项正确;
B、白云山既包括了它所在的环境,也包括了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故此选项正确;
C、木棉花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植物,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故此选项不正确.
D、珠江口既包括了它所在的环境,也包括了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故此选项正确;
故选:C
【分析】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14.(2017七下·埇桥期末)在生物圈中,大多数细菌只能作为(  )
A.分解者 B.消费者
C.生产者 D.非生物的物质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解:细菌细胞体内没有叶绿体,大多数细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营腐生生活,即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还有一部分营寄生或共生细菌以活体内的有机物作为能量来源(如根瘤菌和大肠杆菌),属消费者;还有极少数如硝化细菌和蓝细菌以二氧化碳作为碳源,属生产者.因此,在生物圈中,大多数细菌只能作为分解者.
故选A
【分析】此题考查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主要作用.结合细菌的结构特点分析解答.
15.(2017八下·巨野期中)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
B.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和非生物的两个重要环节,是不可缺少的
C.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
D.非生物部分是指生物以外的一切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
【解析】【解答】A、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正确;
B、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和非生物的两个重要环节,是不可缺少的,正确;
C、大多数动物是消费者,少量的腐生动物如蚯蚓、蜣螂等属于分解者,而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错误;
D、非生物部分是指生物以外的一切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正确.
故选:C
【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二、判断题
16.(2017七上·普宁期末)校园内郁郁葱葱的榕树,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判断对错)
【答案】(1)正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解:榕树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其它生物提供有机物和能量,因此校园内郁郁葱葱的榕树,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所以题干的说法正确.
【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17.(2017七上·鄂城期末)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判断对错)
【答案】(1)错误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
【解析】【解答】解: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不仅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还包括非生物成分.因此题干的说法不正确.
【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18.(2017七上·鄂州期末)被化学物质污染的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浮游植物→小虾→鱼→食肉性的大鱼,在此食物链中,化学物质含量最多的是浮游植物.(判断对错)
【答案】(1)错误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解:有毒物质沿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该食物链中营养级最高的是食肉性的大鱼,浮游植物的第一营养级.因此在此食物链中,化学物质含量最多的是食肉性的大鱼,而浮游植物化学物质含量最少.所以题干的说法不正确.
【分析】(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2)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19.(2017七上·湘潭期末)在生态系统中,通常每个物种的数量经常处在一个动态变化中.(判断对错)
【答案】(1)正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解: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以及环境各因素之间,不停地在进行着能量的流动与物质的循环;生态系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化中,其中的生物有生有死,有迁进也有迁出,通常每个物种的数量经常处在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
【分析】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20.(2017七下·平定期末)砍伐森林后,只要抓紧植树绿化,生态系统就可以不受影响.(判断对错)
【答案】(1)错误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解:生态系统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一旦受到破坏,有些平衡就无法重建了,带来的恶果可能是人的努力无法弥补的.因此人类要尊重生态平衡,帮助维护这个平衡,而绝不要轻易去破坏它.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维持生态平衡就是维持生态系统内两个方面的稳定:一方面是生物类的组成和数量比例相对稳定;另一方面是非生物环境保护相对稳定.
三、填空题
21.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   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这样的链状结构,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   .
【答案】吃与被吃(捕食);食物链;食物网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捕食)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这样的链状结构,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食物链相互交织构成食物网.
22.(2017七下·埇桥期末)补全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写出与此相关的一条食物链:   、   、   、黄雀.
【答案】植物;蝉;螳螂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解:螳螂捕食蝉,黄雀捕食螳螂,蝉吃植物,因此,与此相关的一条食物链:植物→蝉→螳螂→黄雀.
故答案为:植物 蝉 螳螂
【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四、综合题
23.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   该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
(2)若人们大量捕捉鸟类和青蛙,则该生态系统最初发生的变化是   的数量将会增加,这可能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
(3)图中食虫鸟与蜘蛛存在   关系.
(4)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还缺少   和   .
(5)图中蛇获得能量最终来源于   ,写出图中最长的食物链   .
(6)一段时间后,该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又会处于   的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   能力.
【答案】(1)草;5
(2)蜘蛛和食草昆虫
(3)捕食(吃与被吃)
(4)非生物部分;分解者
(5)草;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
(6)相对稳定;自动调节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食物链的起始点一定是生产者(绿色植物).食物链通常写成“甲→乙→丙→…”的形式,由被吃的生物指向吃它的生物,线段不能代替箭头.另外食物链中不能出现分解者(细菌、真菌).图中的食物链有:草→鼠→蛇;草→食草昆虫→青蛙→蛇;草→食草昆虫→食虫鸟;草→食草昆虫→蜘蛛→食虫鸟;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5条食物链.(2)从上述食物链可以看出,若人们大量捕捉鸟类和青蛙,会导致蜘蛛和食草昆虫的数量增加,会破坏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平衡.(3)食虫鸟以蜘蛛为食,二者为捕食关系,而食虫鸟和蜘蛛又都以食草昆虫为食,所以二者又存在竞争关系.(4)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两部分,生物成分包括植物、动物(包括人在内)和具有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植物属于生产者,动物和人属于消费者,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还缺少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5)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称为能流,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图中最长的食物链是: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6)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叫生态平衡,一段时间后,该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又会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构成食物网.(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24.如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依图回答问题
(1)此食物网中有   条食物链.
(2)此食物网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   
(3)若一段时间内青蛙的数量大量减少,蛇的数量将会减少,但不会无限制减少下去,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答案】(1)5
(2)植物
(3)自动调节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图中食物链有: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蛇→猫头鹰、植物→食草昆虫→蛙→蛇→猫头鹰、植物→鼠→蛇→猫头鹰、植物→鼠→猫头鹰,所以此食物网中有5条食物链.(2)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图中植物是第一营养级,所以此食物网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植物.(3)“若一段时间内青蛙的数量大量减少,蛇的数量将会减少,但不会无限制减少下去”,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分析】(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2)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17年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农田中除草的目的是(  )
A.调节农田中生态系统的结构
B.调节农田中生态系统的物种
C.调节农田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D.A和B
2.一只蝗虫一般只要几平方的生活范围就可以满足它对能量的要求,而几十平方千米的活动范围也不一定能满足老虎对能量的需求.此现象可解释为(  )
A.虎在食物链中的环节比蝗虫高
B.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C.虎所需要的生活空间大
D.食物链中环节靠后的生物,数量少
3.分析如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此图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 B.图中的生物构成了食物网
C.图中有5条食物链 D.青菜和菜青虫之间是竞争关系
4.如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该食物网中包含了几条食物链?(  )
A.2条 B.4条 C.5条 D.6条
5.食物网具的特征是(  )
A.每一种生物都被多种生物所捕食
B.每一种生物可以吃多种植物
C.每一种生物都只位于一条食物链上
D.有很多相关联的食物链
6.食物链、食物网反映了物质与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情况.下列关于能量流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食物链中各环节的生物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能量都是一样的
B.能量在食物网中的流动一般是从绿色植物开始,流向植食性动物,再流向肉食性动物
C.植食性动物中的能量全部传递给肉食性动物
D.生产者中的能量全部传递给植食性动物
7.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是()
A.热带雨林 B.北方针叶林 C.温带落叶林 D.热带草原
8.如表为某科研人员对①、②、③、④四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的调查统计结果(单位:个)据此可推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的是()
物种1 物种2 物种3 物种4 物种5 物种6 物种7
① 0 90 0 0 30 30 40
② 200 350 0 0 30 0 40
③ 150 250 100 800 40 30 1
④ 300 200 0 0 0 0 50
A.① B.② C.③ D.④
9.下列哪项不是呼伦贝尔草原草场加速退化的根本原因()
A.狼不爱吃野兔了
B.野兔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数量大增
C.野兔缺少天敌,数量增加了
D.草场的植物减少了
10.关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如果具有丰富的食物,生物就能不断的繁殖下去
B.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的数量是不断发生变化的
C.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D.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占的数量和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11.具有以下特点的生态系统,最稳定的是()
A.食物链较短 B.消费者较多
C.生物种类较少 D.营养结构复杂
12.(2017七下·成都期中)种类繁多的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  )
A.地球 B.自然 C.生物环境 D.生态系统
13.(2017七下·成都期中)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海珠湖 B.白云山 C.木棉花 D.珠江口
14.(2017七下·埇桥期末)在生物圈中,大多数细菌只能作为(  )
A.分解者 B.消费者
C.生产者 D.非生物的物质
15.(2017八下·巨野期中)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
B.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和非生物的两个重要环节,是不可缺少的
C.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
D.非生物部分是指生物以外的一切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
二、判断题
16.(2017七上·普宁期末)校园内郁郁葱葱的榕树,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判断对错)
17.(2017七上·鄂城期末)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判断对错)
18.(2017七上·鄂州期末)被化学物质污染的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浮游植物→小虾→鱼→食肉性的大鱼,在此食物链中,化学物质含量最多的是浮游植物.(判断对错)
19.(2017七上·湘潭期末)在生态系统中,通常每个物种的数量经常处在一个动态变化中.(判断对错)
20.(2017七下·平定期末)砍伐森林后,只要抓紧植树绿化,生态系统就可以不受影响.(判断对错)
三、填空题
21.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   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这样的链状结构,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   .
22.(2017七下·埇桥期末)补全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写出与此相关的一条食物链:   、   、   、黄雀.
四、综合题
23.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   该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
(2)若人们大量捕捉鸟类和青蛙,则该生态系统最初发生的变化是   的数量将会增加,这可能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
(3)图中食虫鸟与蜘蛛存在   关系.
(4)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还缺少   和   .
(5)图中蛇获得能量最终来源于   ,写出图中最长的食物链   .
(6)一段时间后,该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又会处于   的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   能力.
24.如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依图回答问题
(1)此食物网中有   条食物链.
(2)此食物网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   
(3)若一段时间内青蛙的数量大量减少,蛇的数量将会减少,但不会无限制减少下去,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解析】【解答】农田中的苗和苗以及草之间相互争夺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属于竞争关系.因此从生态系统的观点看,农田管理中的间苗和除草的目的是为了减轻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斗争,调节农田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故选:C.
【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合作关系)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2.【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解析】【解答】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并逐级递减.虎营养级高,食量大,以大中型食草动物为食(主要是鹿类),也会捕食其他的食肉动物,处在食物链的顶端,如食物链:草→鹿→虎.蝗虫营养级低,得到的能量多,一般只需要几平方米范围即可.虎是营养级别很高的生物,可得到的能量少,对能量的需要,几十平方千米的范围也不一定能满足.所以“一只蝗虫一般只要几平方的生活范围就可以满足它对能量的要求,而几十平方千米的活动范围也不一定能满足老虎对能量的需求”,此现象可解释为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故选:B
【分析】物质、能量在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过程中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的传递效率是10%﹣20%.
3.【答案】B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青菜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所以此图不能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错误;
B、图中的生物构成了食物网,正确;
C、图中食物链有青菜→菜青虫→鸡→黄鼠狼→狐狸、青菜→鸡→黄鼠狼→狐狸,因此图中有2条食物链而不是5条食物链,错误;
D、菜青虫吃青菜,因此青菜和菜青虫之间是捕食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错误.
故选:B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多条食物链相互交织够成食物网.
4.【答案】C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图中食物链有:玉米→老鼠→蛇;玉米→玉米螟→青蛙→蛇;玉米→蝗虫→青蛙→蛇;杂草→蝗虫→青蛙→蛇;杂草→老鼠→蛇,因此该食物网中,食物链的条数为5条,它们相互连接构成了食物网.
故选:C.
【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5.【答案】D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个体数量越庞大,其中的食物就越多,彼此间的联系也就越复杂.因为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草食动物的食物,而一种草食动物既可以吃多种植物,又可能成为多种肉食动物的捕食对象,从而使各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食物网.因此,食物网具的特征是有很多相互关联的食物链.
故选:D.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是指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构成了食物网,据此解答.
6.【答案】B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在生态系统中,对生物的个体数量起决定作用的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能量在食物网中的流动一般是从绿色植物开始,流向植食性动物,再流向肉食性动物.一般地说,输入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流入下一营养级,动物的营养级越高,所获得的能量就越少.例如:第一营养级草固定的太阳能为1000千焦,则第三营养级最多能获得40千焦的能量;这就决定了大多数食物链一般只有3﹣4个营养级.由此可以得出:能量的流动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单向的,不循环,所以,A、C、D的说法都是错误的,B:能量在食物网中的流动一般是从绿色植物开始,流向植食性动物,再流向肉食性动物的说法正确.
故选:B.
【分析】生态系统中生物所需的能量来源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并且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向下流动的.能量的流动特点是单向的、逐级递减,且不循环的.
7.【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大有小,这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选项中在所有的生态系统中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最多,营养结构最复杂,自动调节能力最强,能够长期处在比较稳定的状态.
故选:A
【分析】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生态系统越稳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少,自动调节能力越差.
8.【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解: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这种调节能力受到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个体数量及各种生物之间构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的影响,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相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少,食物链和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弱.由表可知:①号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最少,营养结构最简单,自动调节能力最弱.③号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最多,食物链和食物网最复杂,营养结构最复杂,自动调节能力最强.
故选:C
【分析】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动态的,它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9.【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解:野兔由于缺乏天敌,导致野兔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数量大增,造成草场植被减少,致使呼伦贝尔草原草场加速退化.
故选:A.
【分析】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界的干扰超过了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10.【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解:A、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通过捕食关系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他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即使具有丰富的食物,生物也不可能不断繁殖下去,因为还受其它生物的影响,A错误;
B、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是相对稳定的,但某种生物的数量是不断变化的,B正确;
C、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很难恢复,所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C正确;
D、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是相对稳定的,D正确.
故选:A.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很难恢复,所以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是绝对稳定的.据此回答.
11.【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解: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平衡的状态,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的能力.这种调节能力受到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个体数量及各种生物之间构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的影响,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的能力就越强.因此,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稳定性也就越强.
故选:D
【分析】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调节能力就小;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最大,据此解答.
12.【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
【解析】【解答】解: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一个生态系统,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故选:D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态系统的概念.解答时可以从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方面来切入.
13.【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
【解析】【解答】解:A、海珠湖既包括了它所在的环境,也包括了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故此选项正确;
B、白云山既包括了它所在的环境,也包括了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故此选项正确;
C、木棉花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植物,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故此选项不正确.
D、珠江口既包括了它所在的环境,也包括了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故此选项正确;
故选:C
【分析】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14.【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解:细菌细胞体内没有叶绿体,大多数细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营腐生生活,即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还有一部分营寄生或共生细菌以活体内的有机物作为能量来源(如根瘤菌和大肠杆菌),属消费者;还有极少数如硝化细菌和蓝细菌以二氧化碳作为碳源,属生产者.因此,在生物圈中,大多数细菌只能作为分解者.
故选A
【分析】此题考查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主要作用.结合细菌的结构特点分析解答.
15.【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
【解析】【解答】A、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正确;
B、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和非生物的两个重要环节,是不可缺少的,正确;
C、大多数动物是消费者,少量的腐生动物如蚯蚓、蜣螂等属于分解者,而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错误;
D、非生物部分是指生物以外的一切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正确.
故选:C
【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16.【答案】(1)正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解:榕树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其它生物提供有机物和能量,因此校园内郁郁葱葱的榕树,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所以题干的说法正确.
【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17.【答案】(1)错误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
【解析】【解答】解: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不仅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还包括非生物成分.因此题干的说法不正确.
【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18.【答案】(1)错误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解:有毒物质沿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该食物链中营养级最高的是食肉性的大鱼,浮游植物的第一营养级.因此在此食物链中,化学物质含量最多的是食肉性的大鱼,而浮游植物化学物质含量最少.所以题干的说法不正确.
【分析】(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2)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19.【答案】(1)正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解: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以及环境各因素之间,不停地在进行着能量的流动与物质的循环;生态系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化中,其中的生物有生有死,有迁进也有迁出,通常每个物种的数量经常处在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
【分析】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20.【答案】(1)错误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解:生态系统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一旦受到破坏,有些平衡就无法重建了,带来的恶果可能是人的努力无法弥补的.因此人类要尊重生态平衡,帮助维护这个平衡,而绝不要轻易去破坏它.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维持生态平衡就是维持生态系统内两个方面的稳定:一方面是生物类的组成和数量比例相对稳定;另一方面是非生物环境保护相对稳定.
21.【答案】吃与被吃(捕食);食物链;食物网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捕食)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这样的链状结构,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食物链相互交织构成食物网.
22.【答案】植物;蝉;螳螂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解:螳螂捕食蝉,黄雀捕食螳螂,蝉吃植物,因此,与此相关的一条食物链:植物→蝉→螳螂→黄雀.
故答案为:植物 蝉 螳螂
【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3.【答案】(1)草;5
(2)蜘蛛和食草昆虫
(3)捕食(吃与被吃)
(4)非生物部分;分解者
(5)草;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
(6)相对稳定;自动调节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食物链的起始点一定是生产者(绿色植物).食物链通常写成“甲→乙→丙→…”的形式,由被吃的生物指向吃它的生物,线段不能代替箭头.另外食物链中不能出现分解者(细菌、真菌).图中的食物链有:草→鼠→蛇;草→食草昆虫→青蛙→蛇;草→食草昆虫→食虫鸟;草→食草昆虫→蜘蛛→食虫鸟;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5条食物链.(2)从上述食物链可以看出,若人们大量捕捉鸟类和青蛙,会导致蜘蛛和食草昆虫的数量增加,会破坏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平衡.(3)食虫鸟以蜘蛛为食,二者为捕食关系,而食虫鸟和蜘蛛又都以食草昆虫为食,所以二者又存在竞争关系.(4)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两部分,生物成分包括植物、动物(包括人在内)和具有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植物属于生产者,动物和人属于消费者,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还缺少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5)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称为能流,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图中最长的食物链是: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6)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叫生态平衡,一段时间后,该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又会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构成食物网.(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24.【答案】(1)5
(2)植物
(3)自动调节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图中食物链有: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蛇→猫头鹰、植物→食草昆虫→蛙→蛇→猫头鹰、植物→鼠→蛇→猫头鹰、植物→鼠→猫头鹰,所以此食物网中有5条食物链.(2)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图中植物是第一营养级,所以此食物网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植物.(3)“若一段时间内青蛙的数量大量减少,蛇的数量将会减少,但不会无限制减少下去”,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分析】(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2)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