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 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
专题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1~8每小题2分,9~16每小题3分,共40分)
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油脂的是( )
A.牛油
B.花生油
C.棉籽油
D.润滑油
2.在常温下,把一个盛有一定量的甲烷和氯气的密闭玻璃容器放在光亮的地方,两种气体发生反应,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容器内原子的总数不变
B.容器内的分子总数不变
C.容器内压强不变
D.发生的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3.检验无水乙醇中是否有水的方法是( )
A.加金属钠
B.加入无水硫酸铜
C.加热蒸馏
D.加无水氯化钙
4.(2012·福建高考)下列关于有机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乙醇不能发生取代反应
B.有三种同分异构体
C.氨基酸、淀粉均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D.乙烯和甲烷可用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鉴别
5.能证明乙烯里含有一个碳碳双键的事实是( )
A.乙烯能使酸性KMn溶液褪色
B.乙烯分子里碳、氢原子个数比为1∶2
C.乙烯完全燃烧生成的和O的物质的量相等
D.乙烯容易与溴水发生反应,且1 mol乙烯完全加成消耗1 mol溴单质
6.煤是我国的一种主要能源,在使用煤资源时,下列所采用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
A.燃煤时应将煤块粉碎或磨成粉末
B.燃煤时应通入足量的空气,且越多越好
C.将煤制成水煤气
D.将煤经过处理制成甲醇等
7.加成反应是有机化学中的一类重要的反应,下列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
A.甲烷与氯气混合后光照反应
B.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
C.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D.在苯中滴入溴水,溴水褪色
8.能使蛋白质变性的物质是( )
①硫酸钾 ②甲醛 ③氯酸钾 ④硝酸汞 ⑤氯化铵 ⑥氢氧化钠
A.②④⑥
B.①③⑤
C.①②③
D.④⑤⑥
9.(2012·山东高考)下列与有机物的结构、性质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苯、油脂均不能使酸性溶液褪色
B.甲烷和的反应与乙烯和的反应属于同一类型的反应
C.葡萄糖、果糖的分子式均为,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D.乙醇、乙酸均能与Na反应放出,二者分子中官能团相同
10.葡萄糖和淀粉的混合物中氢的质量分数为6.5%,则混合物中氧的质量分数为( )
A.13.0%
B.39.0%
C.45.5%
D.52.0%
11.油脂和NaOH溶液制肥皂时,将肥皂和甘油从混合液中分离出来所采用的方法是( )
①盐析 ②过滤 ③蒸馏 ④分液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2.鉴别淀粉、蛋白质、葡萄糖的水溶液,可分别使用的试剂和对应的现象是( )
A.碘水,变蓝色;浓硝酸,变黄色;新制,红色沉淀
B.浓硝酸,变黄色;新制,红色沉淀;碘水,变蓝色
C.新制,红色沉淀;碘水,变蓝色;浓硝酸,变黄色
D.碘水,变蓝色;新制,红色沉淀;浓硝酸,变黄色
13.聚丙烯酸酯类涂料是目前市场上流行的墙面涂料之一,它具有弹性好、不易老化、耐擦洗、色泽亮丽等优点。聚丙烯酸酯的结构简式是,它属于( )
①无机化合物 ②有机化合物 ③高分子化合物 ④离子化合物 ⑤共价化合物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
14.图1为实验室制取少量乙酸乙酯的装置,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图1
A.向a试管中先加入浓硫酸,然后边摇动试管边慢慢加入乙醇,再加冰醋酸
B.试管b中导气管下端管口不能浸入液面以下的原因是防止实验过程中发生倒吸现象
C.实验时加热试管a的目的是及时将乙酸乙酯蒸发并加快反应速率
D.长玻璃导管只有导气的作用
15.人造象牙中,主要成分的结构是,它是通过加聚反应制得的,则合成人造象牙的单体是( )
A.O
B.HCHO
C.CHO
D.
16.生活中的问题常涉及化学知识,下列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用食醋除去暖瓶内的水垢
B.鸡蛋白溶液中加入硫酸铵饱和溶液后析出白色沉淀
C.碘单质遇淀粉变蓝
D.用75%的乙醇溶液进行皮肤消毒
二、填空及简答题(本题包括6小题,共60分)
17.(5分)有下列各组物质:A.和; B.126C和136C;C.———和 —CH();D.冰醋酸和乙酸;E.甲烷和庚烷;F.淀粉和纤维素。
(1)______________组两物质间互为同位素。
(2)______________组两物质间互为同素异形体。
(3)______________组两物质属于同系物。
(4)__________________组两物质互为同分异构体。
(5)______________组是同一物质。
18.(10分)某同学取一定量淀粉进行水解实验,其程序如下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所加入的试剂分别是A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答加B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
(3)由此可知淀粉是____________________(填“部分”“完全”或“没有”)水解。
19.(9分)D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也是一种常见的有机溶剂,它是一种不易溶于水的、有香味的油状液体。M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M的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试根据下列转化关系回答问题。
(1)M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①反应的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中官能团的名称_______________。
(3)写出反应B→C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机化合物D具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其中一种同分异构体含有羧基,且分子中含有2个甲基,其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0分)有人设计了分馏原油的五个步骤,其正确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并填写各步骤中的空格。
①将蒸馏烧瓶固定在铁架台上,在蒸馏烧瓶上塞好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橡皮塞。
②连接好冷凝管。把冷凝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将冷凝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上端”或“下端”)的橡皮管和自来水龙头连接,将另一端的橡皮管放在水槽内。
③把酒精灯放在铁架台上,根据酒精灯的高度确定铁圈的高度,固定好铁圈,放好石棉网。
④向蒸馏烧瓶中放入____________________,再用漏斗向烧瓶内加原油,塞好橡皮塞,把接收器连接在冷凝器的末端并伸入接收装置(如锥形瓶)中。
⑤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利用对固定装置微热的方法检查)。在上述实验中,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10分)为了确认COOH、和的酸性强弱,有人设计用图2所示装置,一次实验达到目的(不能再选用其他酸性溶液)。
图2
(1)锥形瓶内盛放上面三种酸的某种可溶性正盐固体,此固体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液漏斗中所盛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B中所盛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装置B中所盛试剂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C中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16分)有人设计了如图3所示实验,以确认某混合气体中含有和。
图3
所需试剂有:
A.品红溶液
B.NaOH溶液
C.浓
D.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①、②、③、④装置可盛放的试剂(将上述有关试剂的序号填入空格内):
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
(2)能说明存在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用装置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使用装置③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确定乙烯存在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3 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
专题检测
参考答案
1.D 解析:油脂是由高级脂肪酸与甘油生成的酯,而润滑油属于矿物油。
2.C 解析:甲烷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的产物有Cl、、、和HCl五种分子,其中只有Cl和HCl在常温下是气体。
3.B
4.D 解析:将乙醇与氢溴酸混合加热生成溴乙烷和水的反应是取代反应,故A错误;C4H10只有正丁烷和异丁烷两种同分异构体,故B错误;淀粉和蛋白质均属于高分子化合物,而蛋白质的水解产物氨基酸不是高分子化合物,故C错误;乙烯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而甲烷则不能,故D正确。
5.D 解析:A项只能说明乙烯分子含不饱和键,不能说明含有一个碳碳双键。B、C只能说明乙烯分子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1∶2,不能说明含双键。D项可以证明1 mol乙烯含有1 mol双键。
6.B 解析:将煤块粉碎或磨成粉末,固体颗粒变小,反应更加充分,A对;燃煤时,通入的空气能使煤完全燃烧即可,不是越多越好,因为过多的空气会带走大量的热量,B错;煤气化后利用率高,污染少,C对;煤经过处理制成甲醇可以减少污染,D对。
7.B 解析:甲烷与氯气混合后光照发生的反应属于取代反应;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在苯中滴入溴水,溴水褪色属于物理变化;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属于加成反应。
8.A 解析:强酸、强碱、重金属盐及某些有机物和紫外线能使蛋白质变性。
9.C 解析:苯不能使酸性溶液褪色而油脂中的不饱和高级脂肪酸酯可使酸性溶液褪色;甲烷和的反应为取代反应而乙烯与的反应属于加成反应;C项正确;乙醇与乙酸中的官能团分别为—OH和—COOH。
10.D 解析:葡萄糖和淀粉的化学式都符合Cn(H2O)m的形式,混合物中O的质量分数是H的质量分数的=8倍,所以混合物中氧的质量分数为6.5%×8=52.0%。
11.C 解析:盐析能使高级脂肪酸钠与水溶液分离,蒸馏分离甘油与水。
12.A
13.C
14.AD 解析:浓硫酸和其他液体混合时,应将浓硫酸慢慢加到密度比它小的液体中。应先向a中加入乙醇,然后边摇动试管边慢慢加入浓硫酸和冰醋酸,A错;加热过程中产生乙酸和乙醇蒸气,二者溶于水易造成溶液倒吸,故不能将导管口末端浸入液面以下,B对;加热一方面能加快反应速率,另一方面能及时将乙酸乙酯蒸出,有利于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C对;长玻璃导管既能输导乙酸乙酯蒸气,又能冷凝回流挥发出的乙酸和乙醇,D错。
15.B 解析:此反应为。
16.B 解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A中用食醋除去暖瓶中的水垢,是利用乙酸与水垢中的、反应生成可溶性的醋酸钙和醋酸镁,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B中蛋白质溶液中加入硫酸铵溶液析出蛋白质,是发生盐析降低了蛋白质的溶解度造成的,是物理变化;C中淀粉遇碘变蓝属于化学变化;D中用75%的酒精进行皮肤消毒是使蛋白质变性,属于化学变化。
17.(1)B (2)A (3)E (4)C (5)D(每空1分)
18.(1)稀 NaOH 银氨溶液
(2)加入NaOH中和便于发生银镜反应
(3)部分(每空2分)
19.(1)(1分)加成反应(2分) (2)羧基(2分)
(3)CHOCOOH(2分)
(4)(2分)
20.③①②⑤④ ①温度计 ②下端 ④碎瓷片 ⑤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每空2分)
21.(1)COOH
饱和溶液 除去中混有的COOH蒸气
(3)有白色浑浊现象产生(原理:↓)(每空2分)
22.(1)①A(2分) ②B(2分) ③A(2分) ④D(2分)
(2)装置①中品红溶液褪色(2分)
(3)除去气体以免干扰乙烯的验证实验(2分)
(4)检验是否除尽(2分)
(5)装置③中的品红溶液不褪色,装置④中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2分)
解析:、都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可与NaOH溶液反应,而乙烯则不能与NaOH溶液反应。二氧化硫的验证是用品红溶液。所以①是为验证混合气体中有二氧化硫(品红溶液褪色),②是为了充分除去(NaOH溶液),③是为了验证混合气体中的已除尽(品红溶液不褪色),④是为了验证混合气体中含有乙烯(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专题3 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
第一单元 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2小题,每小题3分,共96分)
1.既可以用来鉴别乙烯和甲烷,又可用来除去甲烷中混有的乙烯的试剂或方法是( )
A.溴水
B.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C.在导管口处点燃
D.一定条件下与反应
2.由乙烯推测丙烯()的结构或性质正确的是( )
A.分子中3个碳原子在同一条直线上
B.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
C.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D.与HCl加成只生成一种产物
3.能说明苯分子的平面正六边形结构中,碳碳键不是单双键交替排布的事实是( )
A.苯的一元取代物只有一种结构
B.间二氯苯只有一种
C.邻二氯苯只有一种
D.对二氯苯只有一种
4.苯的结构简式可用来表示,下列关于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苯是多种化学工业的原料和溶剂
B.苯中含有碳碳双键,所以苯属于烯烃
C.苯分子中的碳碳键完全相同
D.苯可以与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并使它们褪色
5.下列物质在水中可以分层,且下层是水的是( )
A.苯 B.硝基苯
C.溴苯 D.四氯化碳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同系物之间互为同分异构体
B.两个相邻同系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差14
C.所有的烷烃都一定互为同系物
D.同系物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7.下列有机化合物中,属于同分异构体的正确组合是( )
①
②
A.①和③
B.②③⑤
C.①和②
D.③和④
8.在光照条件下,与能发生取代反应。若将1 mol 与反应,待反应完成后测得四种取代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3∶4,则消耗的为( )
A.1.0 mol B.2.0 mol
C.3.0 mol D.4.0 mol
9.下列反应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
A.Cl+HCl
B.
C.OOH
D.OH↑O
10.如图1所示,将日光照射到盛有氯气和甲烷的混合气体(体积比为4∶1)的装置上,现列出如下现象:
图1
①试管内的黄绿色气体逐渐消失
②试管内的黄绿色加深
③无任何现象
④试管内液面上升
⑤试管内壁有油状物生成
其中正确的描述是( )
A.只有① B.①④⑤
C.①⑤ D.②⑤
11.关于取代反应和置换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取代反应和置换反应中一定都有单质生成
B.取代反应和置换反应一定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C.取代反应的生成物不可能只有一种
D.取代反应和置换反应的产物都是唯一的,不会有多种产物并存的现象
12.下列数值都是烃的相对分子质量,其对应的烃一定是烷烃的是( )
A.44 B.42 C.54 D.128
13.在光照下,物质的量相同的甲烷与氯气充分反应,所得物质的物质的量最大的是( )
A.Cl
B.
C.
D.
E.HCl
14.下列反应中,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
A.乙烯使酸性溶液褪色
B.将苯滴入溴水中,振荡后水层接近无色
C.乙烯使溴水褪色
D.甲烷与氯气混合,光照一段时间后黄绿色消失
15.加成反应是有机化学中的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下列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
A.甲烷与氯气混合后在光照条件下反应
B.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
C.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D.在苯中滴入溴水,溴水褪色
16.下列物质完全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的物质的量相等的是( )
A.甲烷 B.乙烯
C.苯 D.丁烯()
17.下列反应中,能够说明乙烯、苯具有不饱和结构的是( )
A.加成反应 B.取代反应
C.还原反应 D.氧化反应
18.使1 mol乙烯与氯气发生完全加成反应,然后将该加成反应的产物与氯气在光照的条件下发生完全取代反应,则两个过程中消耗的氯气的总物质的量是( )
A.3 mol B.4 mol
C.5 mol D.6 mol
19.已知某气体混合物由三种烃组成,其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13,下列关于该气体成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一定含有甲烷
B.一定含有
C.一定含有
D.可能含有
20.等质量的下列有机物充分燃烧后生成水最多的是( )
A.B.
C.D.
21.两种气态烃组成的混合物0.1 mol,完全燃烧得0.16 mol 和3.6 g O,则混合物中( )
A.一定有甲烷
B.一定有甲烷和乙烯()
C.一定没有乙烷()
D.一定有乙炔()
22.在120 ℃时,将1 L乙烯和2 L甲烷与 20 L氧气混合点燃,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原来的温度,所得气体的体积是( )
A.17 L B.20 L
C.21 L D.23 L
23.将15 g 和的混合气体通入盛有足量溴水的容器中,溴水的质量增加了7 g,则混合气体中与的体积比是( )
A. 1∶2 B.2∶1
C.3∶2 D.2∶3
24.在同温、同压下,将等质量的下列各组烃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消耗的物质的量相等的是( )
A.、
B.、
C.、
D.、
25.燃烧某混合气体,所产生的的质量一定大于燃烧相同质量丙烯所产生的的质量,则该混合气体是( )
A.丙烷、丁烯
B.乙炔、丙烷
C.乙烷、乙烯
D.乙炔、乙烯
26.甲烷分子的结构式是,下列关于其结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烷分子是正方形结构
B.甲烷分子是正四面体结构
C.甲烷分子的四个键完全相同
D.甲烷分子的四个键不完全相同
27.在下列有机物中,经催化加氢后不能生成 的是( )
A.=C()
B.)=
C.
D.CH=
28.分子中含有一个或者多个苯环的碳氢化合物叫做芳香烃,是芳香烃,其结构简式可以表示为,C8H10的同分异构体有( )
A.1种 B.2种
C.3种 D.4种
29.相同质量的下列烃,完全燃烧时消耗氧气的量最大的是( )
A.B.
C.C4H10 D.
30.实验测得乙烯和氧气混合气体的密度是氢气的14.5倍,可知其中乙烯的质量分数为( )
A.25.0% B.27.6%
C.72.4% D.75.0%
31.10 mL某气态烃,在50 mL氧气中充分燃烧,得到液态水和35 mL的混合气体,则该烃可能是( )
A.B.
C.D.
32.有4 mL 和CO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时恰好用去3 mL ,则此混合气体中和CO的体积比为( )
A.1∶1 B.1∶5
C.5∶1 D.任意比
二、填空及简答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24分)
33.(8分)对于、、、、五种烃,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等质量的上述五种烃,在相同状况下体积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等质量的上述五种烃,完全燃烧时耗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成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成O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120 ℃、1.Pa条件下,与足量的混合点燃,完全燃烧前后气体体积没有变化的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8分)燃烧法是测定有机化合物化学式的一种重要方法。现在完全燃烧0.1 mol某烃,将燃烧产物依次通过图2所示的装置。实验结束后,称得甲装置增重10.8 g,通过乙装置,混合气体减少11.2 L。求该烃的化学式,并写出其所有的结构简式。
图2
35.(8分)将1 mol 与发生取代反应,待反应完全后,测得四种有机取代物的物质的量相等。试求消耗的的物质的量为多少?
专题3 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
第一单元 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
参考答案
1.A 解析:乙烯和溴水中的溴发生加成反应,因而使溴水褪色;而酸性只能鉴别甲烷和乙烯,而不能除去甲烷中的乙烯,因为会混入气体;点燃法只能鉴别甲烷和乙烯,也不能除去甲烷中的乙烯。
2.C 解析:丙烯=CH—结构可看作结构中的一个氢原子被甲基所代替,,即原来乙烯中H原子的位置被碳原子代替,所以3个碳原子以及连在双键碳上的氢原子是在同一平面上,显然3个碳原子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由于甲基中4个原子不在同一平面上,所以=CH—分子中不可能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既然丙烯中有不饱和键,就和乙烯的性质相似,能使酸性溶液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丙烯与HCl加成可得。
3.C
4.AC 解析:苯和乙烯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苯是平面分子,12个原子处于同一个平面上,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是均等的,其碳碳键是介于单双键之间的独特键,是完全相同的。苯可以跟液溴反应,但不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水反应。
5.A 解析:苯的密度比水的小,其他选项中物质的密度都比水的大。
6.BD 解析:本题考查了同系物的判断及性质。同系物之间相差n个原子团,因而其分子式一定不相同,不可能互为同分异构体;两个相邻同系物之间相差一个原子团,其相对分子质量必相差14;分子式相同的不同烷烃之间互为同分异构体,分子式不同的烷烃之间互为同系物;同系物的结构相似,化学性质也相似。
7.B 解析:根据同分异构体的特点: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首先找出具有相同的碳原子数的有机物:①④都有5个碳原子;②③⑤都有6个碳原子,然后再看它们的结构,都是烷烃,且结构不同,所以①④互为同分异构体,②③⑤互为同分异构体。
8.C 解析:1 mol 与发生取代反应,若生成的四种取代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3∶4,则生成的Cl、、、的物质的量分别为0.1 mol、0.2 mol、0.3 mol、0.4 mol,该四种取代物中n(Cl)=0.1 mol×1+0.2 mol×2+0.3 mol×3+0.4 mol×4=3.0 mol,根据取代反应的特点可知:n(HCl)=3.0 mol,根据元素守恒可判断参加反应的氯气的物质的量n)=3.0 mol。
9.C 解析:能发生加成反应的物质必须含有不饱和键。
10.B
11.C 解析:取代反应的生成物中不一定有单质,A错;取代反应可能为氧化还原反应,如Cl+HCl,也可能为非氧化还原反应,如COOHO,但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B错;取代反应是逐步进行的,因而生成物中可能会存在多种取代产物并存的现象,D错。
12.A 解析:用的Mr=14n+2进行判断,44的对应烃是,A对;同理可知B、C项不符合题意。由于1个C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与12个H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相等,所以与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则相对分子质量为128的烃不一定是烷烃,D项不符合题意。
13.E
14.C 解析:A项发生了氧化反应。B项苯萃取溴水中的溴而使水层接近无色。C项乙烯与Br2发生加成反应,D项甲烷与发生取代反应。
15.B 解析:A选项发生的是取代反应。C选项发生的是氧化反应。D选项中的现象是由于苯将从溴水中萃取出来所致。
16.BD 解析:二氧化碳和水的物质的量相等,即碳、氢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选项中符合条件的有机物只有乙烯和丁烯。
17.A 解析:不饱和键(双键、叁键等)可以发生加成反应。
18.C 解析:加成需要1 mol氯气,完全取代需要4 mol氯气,两个过程中消耗氯气的总物质的量是5 mol。
19.AD 解析:因为气体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13,故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为13×2 g·= 26 g·,由平均值原理知,组成它的烃的相对分子质量或者全部是26,而满足此值的烃只有一种,故不可能;或者是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6及小于26的烃(还可以含有相对分子质量为26的烃),而相对分子质量小于26的烃只有甲烷。
20.B 解析:若要使生成水的质量最多,则来源于有机物中的氢元素质量应最多,在有机物总质量一定时,意味着有机物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而在所有的有机物中甲烷分子含氢量最高。
21.AC 解析:本题为混合物的燃烧,设其平均分子式为,依。利用题给条件可求得混合物的平均分子式为,故混合物中一定有甲烷,且另一种物质的分子中应含四个氢原子(因甲烷分子中含四个氢原子),而含有四个氢原子的烃分子除甲烷、乙烯外还有丙炔。
22.D 解析:120 ℃时,燃烧产物中水呈气态。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的变化为ΔV=y/4-1,分析乙烯和甲烷中氢原子的个数都为4,则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不变,所以反应后气体的总体积为23 L。
23.B
24.AD
25.D 解析:燃烧某种气体或混合气体,产生的的质量比燃烧相同质量的丙烯产生的的质量多,则该混合气体中w(C)(质量分数)一定比丙烯中碳的质量分数高。烯烃的w(C)相同,均为=,烷烃中的w(C)<烯烃中的w(C)<炔烃中的w(C)。A、C两组混合气体中的w(C)一定小于烯烃中的w(C);B组混合气体中的w(C)不能确定是否比烯烃中的w(C)大;只有D组混合气体中的w(C)一定比烯烃中的w(C)大。
26.BC 解析:甲烷分子是正四面体结构,共有四个C—H极性键,这四个键是完全相同的。
27.C 解析:A、B、D加氢后均得到,而C加氢后得。
28.D 解析:的同分异构体有。
29.C 解析:对于烃,在等质量的情况下,y/x的值越大,完全燃烧时消耗氧气的量越大。本题可将各选项中的物质分别转变成CH、、、,显然即C4H10完全燃烧时消耗氧气的量最大。
30.C 解析:根据混合气体的密度是氢气的14.5倍,可求得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4.5×2=29。
则C2H4与的体积比为
所以,混合气体中乙烯的质量分数为:3×28÷(3×28+1×32)×100%=72.4%。
31.B 解析:设该气态烃的分子式为,则:
10×(1+)=25
解得:y=6
又因为10×(x+)≤50,所以,x≤3.5。
32.B 解析:解法一:方程组法
设混合物中有 x mL,有CO y mL。根据以下化学反应,分别求出消耗的:
列出方程组
解得:x=,y=。
所以和CO的体积比为1∶5。
解法二:估算法
若4 mL气体都是,依据反应可知需要8 mL氧气;若4 mL气体都是CO,依据反应可知需要2 mL 。同体积的二者耗氧量不同,肯定有固定的体积比,排除D项。因4 mL混合气体实际消耗3 mL ,耗氧量接近于CO的耗氧量2 mL,所以,CO的体积分数大,B选项正确。
解法三:十字交叉法
4 mL 消耗8 mL ,4 mL CO消耗2 mL ,4 mL混合气体消耗3 mL ,利用十字交叉法:
求得混合气体中和CO的体积比为1∶5。
点评:在计算题中,往往一个数据就能列出一个方程。解法一利用题给的两个数据,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便能顺利求解,这是最经典、易得的方法,缺点是计算量相对较大。估算法适合于有定值,且各个选项数据差距较大的选择题。此法为定性(比较多少)判断,也可近似(取近似值)估算。十字交叉法适合已知两种组分,求算两种组分的分数比(如质量比或物质的量之比),但需要注意三个数据的物理含义必须完全相同,得到的分数比即为该物理含义的分数比。
33.(1) (2) (3)、、解析:等质量的气体,摩尔质量小的,物质的量大,在相同条件下的体积也大。等质量的烃耗量由决定。在120 ℃、1.Pa条件下,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则y=4。
34.解:设该烃的化学式为。
解得n=5,m=12。
所以该烃的化学式是。
结构简式有C、、。
35.2.5 mol 解析:方法一: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设四种有机取代物的物质的量为1 mol,写出取代反应总的化学方程式:+10HCl,观察4 mol甲烷正好与10 mol氯气反应,当1 mol 反应时,消耗n)=)=2.5 mol。
方法二:守恒法。1 mol 与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的四种有机物物质的量相等,根据“C守恒”,nCl)=n)=n)=n)=)=0.25 mol,则四种有机物中总的氯原子:n(Cl)=0.25 mol×(1+2+3+4)=2.5 mol。根据取代反应的特点知:有机物分子中每引入1 mol Cl原子,就消耗1 mol 分子,同时生成1 mol HCl分子,则参加反应的n)=n(Cl)=2.5 mol。
专题3 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
第三单元 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已知某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片断可表示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单体为CHCl=CHCl
B.该高分子化合物是加聚产物
C.链节为
D.链节为
2.下列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中,属于加聚反应的是( )
3.将乙烯和丙烯按1∶1的物质的量之比聚合时,生成聚合物乙丙树脂,该聚合物的结构简式可能是( )
4.能在有机物分子中引入羟基官能团的反应类型有:①酯化反应、②取代反应、③加成反应、④水解反应、⑤还原反应。其中正确的组合有( )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5.下列化学用语使用不正确的是( )
A.Na+的结构示意图为
B.纯碱的化学式为
C.聚乙烯的结构简式为
D.高氯酸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7
6.(广东高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烯和乙烷都能发生加聚反应
B.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多肽
C.米酒变酸的过程涉及了氧化反应
D.石油裂解和油脂皂化都是由高分子生成小分子的过程
7.丁苯橡胶的结构简式如下:
合成这种橡胶的单体应是( )
A.①② B.④⑤
C.③⑤ D.①③
8.(上海高考)生活中使用的塑料食品盒、水杯等通常由聚苯乙烯制成,其结构简式为。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 )
A.聚苯乙烯能使溴水褪色
B.聚苯乙烯是一种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C.聚苯乙烯可由苯乙烯通过化合反应制得
D.聚苯乙烯单体的分子式为
9.(天津高考)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在人体内起抗氧化作用
B.糖类、蛋白质、油脂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C.煤经气化和液化两个物理变化过程,可变为清洁能源
D.制作航天服的聚酯纤维和用于光缆通信的光导纤维都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10.(浙江高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蛋白质、纤维、蔗糖、PVC、淀粉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B.氢键在形成蛋白质二级结构和DNA双螺旋结构中起关键作用
C.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沼气的利用、玉米制乙醇都涉及生物质能的利用
D.石油、煤、天然气、可燃冰、植物油都属于化石燃料
二、填空及简答题(本题包括7小题,共80分)
11.(10分)有机玻璃是一种重要的塑料,合成有机玻璃的小分子A[]不溶于水,并可以发生以下变化。
(1)B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B转化为C的反应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氧化反应 ②还原反应
③加成反应 ④取代反应
(3)由A生成B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机玻璃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12分)如下表示由乙烯合成乙酸乙酯的可能的合成路线,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10分)在一定条件下,将甲酸、乙酸、甲醇和乙醇置于同一反应体系中发生酯化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酯化反应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理论上能生成的所有酯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上酯中,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10分)已知。
现有只含C、H、O的化合物A、F,有关它们的某些信息如下:
(1)写出化合物A、E、F的结构简式A:_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B与足量的新制悬浊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15分)提示:卤代烃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发生不同的反应。
如Cl+NaOHOH+NaCl
Cl+NaOH↑O
根据如下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E、G的结构简式:A________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_____,G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包括反应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包括反应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①、⑤的反应类型: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
16.(12分)羧酸酯RCOOR′在催化剂存在时可跟醇R″OH发生如下反应(R′、R″是两种不同的烃基):
RCOOR′+R″OHRCOOR″+R′OH,此反应称为酯交换反应,常用于有机合成中,在合成维纶的过程中,有一个步骤是把聚乙酸乙烯酯 转化成聚乙烯醇,这一步就是用过量的甲醇进行酯交换反应来实现的。
(1)反应中甲醇为什么要过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聚乙烯醇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聚乙酸乙烯酯与甲醇进行酯交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11分)请根据以下信息,以 =CH—CH=为基础原料合成,写出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OH—O—O;
②=CH—CH=与等物质的量的反应生成Br—CH=CH—Br。
专题3 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
第三单元 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
参考答案
1.AB 解析:链节是重复的结构单元,且碳碳单键能旋转,所以链节为,单体是CHCl=CHCl,该高分子是CHCl=CHCl加聚后的产物。
2.AD 解析:加聚反应为加成聚合反应,是指反应物小分子中的不饱和键断开,不饱和原子相互连接成很长的直链,从而形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即加聚反应的实质类似加成反应,反应过程中没有小分子物质生成,故A、D为加聚反应。
3.BC 解析:乙烯和丙烯共聚时,由于丙烯结构的不对称性,乙烯与之相连有两种情况,分别生成和 。
4.D
5.C 解析:C项中聚乙烯的结构简式为,=为乙烯的结构简式,故C错。
6.C 解析:乙烯分子内含有键,能发生加聚反应,而乙烷则不能,故A项错误;蛋白质水解的中间产物是多肽,最终产物是氨基酸,故B项错误;米酒变酸是因为OH被氧化为COOH的缘故,因此C项正确;石油、油脂都不属于高分子,故D项错误。
7.D
8.D 解析:聚苯乙烯是由单体苯乙烯()通过加聚反应生成的高分子化合物,B、C错,D正确;聚苯乙烯分子内不含碳碳双键,不能使溴水褪色,A错误。
点拨:聚苯乙烯分子的结构简式为,苯乙烯分子的结构简式为,聚苯乙烯分子中不含不饱和键,不能使溴水褪色,不要与苯乙烯结构混淆。
9.A 解析:糖类中的单糖及双糖等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油脂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相对分子质量在800~900左右,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所以B项错误;煤的气化和液化是化学变化,C项错;D项中聚酯纤维是有机高分子材料,不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D项错误;由于维生素C的结构中含有多个,所以具有还原性,可起抗氧化作用。
10.B 解析:蔗糖是双糖,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A项错误;氢键在形成蛋白质二级结构和DNA双螺旋结构中起关键作用,B项正确;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是直接利用太阳能,不涉及生物质能的利用, C项错误;植物油不属于化石燃料,D项错误。
11.(1)碳碳双键、羧基 (2)②③
12.①OOH
②O
③COOH
④OHO
13.(1)浓硫酸、加热
(2)、、、
和
14.
解析:本题给出了烷基的脱氢反应与烯烃的羰基加成反应两个信息。显然A是含有的烃,而B是醛类物质,C是羧酸,D是羧酸与甲醇形成的酯。如果A为单烯烃,则B的相对分子质量应为112,C为128(多1个氧原子),D为142[酸+甲醇(32)→酯+水(18),相对分子质量增加14],实际上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02,可见A应为二烯烃,则相对分子质量依次为142(82+2×30)、174(142+2×16)和202(174+2×14),符合题意。二烯烃通式为,则n=6,A为己二烯。推理得B为;C为;D为。
由于E可以发生加聚反应,应为“共轭二烯烃”结构,即单双键交替的结构,即为。
15.
(3)加成反应 缩聚反应
16.(1)使平衡向右移动,提高聚乙酸乙烯酯的转化率
17.答案见解析。 解析:用逆向思维来考虑合成的途径,如果由二元醇脱水制该化合物,则有:
OHO
要制OH,不能用丁二烯直接与水发生加成反应,因为=CH—CH=与水作用的主要产物是,因此只能利用1,3-丁二烯与加成,再水解:
OH
专题3 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
第二单元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3小题,每小题4分,共92分)
1.将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片刻后,立即浸入下列溶液中,充分接触后取出洗净,干燥后铜片质量不发生改变的是( )
A.硝酸 B.无水乙醇
C.四氯化碳 D.盐酸
2.验证淀粉水解可生成葡萄糖,进行了下列实验:①取少量淀粉加水制成溶液;②加热煮沸;③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④加入几滴稀硫酸;⑤再加热;⑥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调pH至碱性。以下实验操作步骤的排列顺序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④⑤③⑥
B.①④②③⑤⑥
C.①④②⑥③⑤
D.①⑤②④⑥②
3.下列物质中属于油脂的是( )
4.实验室用乙酸、乙醇、浓S制取乙酸乙酯,加热蒸馏后,在饱和溶液的液面上得到无色油状液体,当振荡混合物时,有气泡产生,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有部分被蒸馏出来
B.有部分未反应的乙醇被蒸馏出来
C.有部分未反应的乙酸被蒸馏出来
D.有部分乙酸乙酯与碳酸钠反应
5.COOH分别与OH和CH3CH218OH反应,生成酯的相对分子质量( )
A.前者大于后者
B.前者小于后者
C.前者等于后者
D.无法确定
6.下列关于乙醇在各种反应中断裂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乙醇与钠反应,键①断裂
B.乙醇在Ag催化作用下与O2反应,键①③断裂
C.乙醇完全燃烧时,键①②断裂
D.乙醇和浓硫酸共热,在170 ℃时,键②⑤断裂
7.下列实验中没有颜色变化的是( )
A.葡萄糖溶液与新制的悬浊液混合加热
B.木板上涂抹浓硫酸
C.淀粉溶液中加入碘酒
D.淀粉溶液中加入稀硫酸
8.(广东高考)下列有关有机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酒精中是否含有水,可用金属钠检验
B.有机酸和醇脱水合成的某些酯,可用作糖果、化妆品中的香料
C.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水解反应,生成氨基酸
D.乙烯通过聚合反应可合成聚乙烯,聚乙烯塑料可用来制造多种包装材料
9.某有机物和过量的钠反应制得L气体,另一份等质量的该有机物和足量的碳酸氢钠反应制得L气体(同温同压下测定),若=≠0,则该有机物可能是( )
A.COOH
B.COOH
C.HOOC—COOH
D.
10.(上海理综)酒后驾车是引发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交警对驾驶员进行呼气酒精检测的原理是:橙色的酸性水溶液遇乙醇迅速生成蓝绿色的。下列对乙醇的描述与此测定原理有关的是( )
①乙醇沸点低 ②乙醇密度比水小 ③乙醇有还原性 ④乙醇是烃的含氧衍生物
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11.青苹果汁遇碘溶液显蓝色,熟苹果汁能还原银氨溶液,这说明( )
A.青苹果中只含淀粉不含糖类
B.熟苹果中只含糖类不含淀粉
C.苹果转熟时单糖聚合成淀粉
D.苹果转熟时淀粉水解为单糖
12.下列有关尿糖检验的做法,正确的是( )
A.取尿样,加入新制的Cu(OH,观察发生的现象
B.取尿样,加中和碱性,再加入新制的 Cu(OH,观察发生的现象
C.取尿样,加入新制Cu(OH,煮沸,观察发生的现象
D.取尿样,加入Cu(OH,煮沸,观察发生的现象
13.市场上有一种加酶洗衣粉,即在洗衣粉中加入少量的碱性蛋白酶,它的催化剂活性很强,衣服的汗渍、血迹及人体排放的蛋白质油渍遇到它都能水解而除去。下列衣料中不能用加酶洗衣粉洗涤的是( )
①棉织品 ②毛织品 ③涤纶织品 ④蚕丝织品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④ D.①④
14.(江苏高考)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或应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硅是生产光纤制品的基本原料
B.水玻璃可用于生产黏合剂和防火剂
C.盐析可提纯蛋白质并保持其生理活性
D.石油分馏可获得乙烯、丙烯和丁二烯
15.(广东高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苯和乙烯都能与发生加成反应
B.蔗糖在人体内水解的产物只有葡萄糖
C.食醋中含有乙酸,乙酸可由乙醇氧化得到
D.煤可与水蒸气反应制成水煤气,水煤气的主要成分为CO和
16.(广东高考)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天然气和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B.等物质的量的乙醇和乙酸完全燃烧时所需氧气的质量相等
C.纤维素乙酸酯、油脂和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都能水解
D.葡萄糖和蔗糖都含有C、H、O三种元素,但不是同系物
17.(山东高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乙烯和苯都能使溴水褪色,褪色的原因相同
B.淀粉、油脂、蛋白质都能水解,但水解产物不同
C.煤油可由石油分馏获得,可用作燃料和保存少量金属钠
D.乙醇、乙酸、乙酸乙酯都能发生取代反应,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可用饱和溶液除去
18.(2011·山东高考)下列与有机物结构、性质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乙酸分子中含有羧基,可与溶液反应生成
B.蛋白质和油脂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一定条件下都能水解
C.甲烷和氯气反应生成一氯甲烷与苯和硝酸反应生成硝基苯的反应类型相同
D.苯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说明苯分子中没有与乙烯分子中类似的碳碳双键
19.(安徽高考)下列选用的相关仪器符合实验要求的是( )
20.(2011·广东高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纤维素和淀粉遇碘水均显蓝色
B.蛋白质、乙酸和葡萄糖均属电解质
C.溴乙烷与NaOH乙醇溶液共热生成乙烯
D.乙酸乙酯和食用植物油均可水解生成乙醇
21.下列关于油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油脂属于酯类
B.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C.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
D.不能使溴水褪色
22.(2011·福建理综)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油脂在空气中完全燃烧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
B.蔗糖、麦芽糖的分子式都是,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C.在水溶液里,乙酸分子中的—可以电离出
D.在浓硫酸存在下,苯与浓硝酸共热生成硝基苯的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23.现有下列物质:①纤维素;②甲酸甲酯();③淀粉;④甲醛(O);⑤丙酸;⑥乙酸。其中符合的组成且不属于糖类的是( )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①③⑤
二、填空及简答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28分)
24.(14分)乙醇的化学式为O,关于乙醇的结构,王方同学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1:乙醇的结构简式为OH;
猜想2:乙醇的结构简式为。
关于乙醇与钠反应时的断键方式,李伟同学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只断裂碳氢键;
假设2:只断裂氧氢键;
假设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和假设是否正确,张丽同学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
图1
(1)从实验精确性的角度看,该实验装置有不完善之处,刘铭同学提出在A与B之间增加一个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或装有碱石灰的干燥管,你认为是否必要?___________________(填“必要”或“不必要”)。请你帮助刘铭同学进一步修改实验方案,并提出修改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图1中实验装置完善之后,完成钠与乙醇反应的实验。A烧瓶中残余的少量氢气会影响实验结果,请你设计一种简单方法(不增加仪器)将A烧瓶中的氢气排到B的硬质玻璃管中并使其完全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测得58.3 mL无水乙醇与足量钠反应后,C增重9 g,经计算,乙醇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醇的密度为0.789 g·),上述李伟同学假设的哪一种断键方式正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14分)某同学设计了如下三个实验,用以检验淀粉的水解程度。
甲方案:
结论:淀粉尚未水解。
乙方案:
结论:淀粉尚未水解。
丙方案:
结论:淀粉已经完全水解。
上述三种方案的结论是否正确?说明理由。
专题3 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
第二单元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参考答案
1.B 解析: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生成CuO,再浸入硝酸或盐酸中,CuO溶解,铜片质量减小;浸入乙醇中,发生如下反应:OHO,CuO又变成了Cu,铜片质量不变;浸入四氯化碳中,CuO既不反应也不溶解,铜片质量增大。
2.C
3.C 解析:选项中的物质均属于酯类,但是否属于油脂关键看两点:一看结构中对应的酸是否为高级脂肪酸,二看结构中对应的醇是否为丙三醇(甘油),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才为油脂。
4.C 解析:乙酸、乙醇发生酯化反应时,饱和溶液的作用除了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外,还吸收挥发出的乙酸与乙醇,振荡混合物时,有气泡产生,说明有未反应的乙酸被蒸馏出来了,故答案为C。
5.B
6.C 解析:乙醇与钠反应时置换出氢,故应断裂键①,A项正确;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时,需断裂键①③,B项正确;乙醇燃烧生成和O时,所有键都断裂,C项错误;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170 ℃时发生消去反应,键②⑤断裂,D项正确。
7.D 解析:葡萄糖溶液与新制的悬浊液混合加热,产生红色沉淀;木板上涂抹浓硫酸,由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而使其变黑;淀粉溶液中加入碘酒呈蓝色;淀粉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没有明显现象。
8.A 解析:由于钠与水和酒精都发生反应,故不能用钠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水,可用无水检验,若变蓝说明存在水。
9.A 解析:可与钠反应放出氢气的官能团有—OH、—COOH;与反应放出气体的官能团只有—COOH。由于与Na反应放出 1 mol,对应着2 mol —OH或2 mol —COOH或1 mol —OH和1 mol —COOH;每摩尔含羧酸有机物与反应放出1 mol ,消耗1 mol —COOH。根据题设条件可知,该1 mol 有机物含有1 mol —OH和1 mol —COOH。
10.C 解析:乙醇为一种有机物,有一定的还原性,可以被氧化,同时由于乙醇沸点低,具有挥发性,可以随呼吸而呼出,能被检测到。
11.D 解析:青苹果汁遇碘溶液显蓝色,说明青苹果汁中含有淀粉。熟苹果汁能还原银氨溶液,说明熟苹果中含葡萄糖。淀粉属于糖类,A错、B错;苹果转熟时淀粉水解为单糖——葡萄糖,C错、D对。
12.C
13.C 解析:毛织品、蚕丝织品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会在酶的作用下发生水解,故不能用加酶洗衣粉洗涤。
14.D 解析:光纤制品的主要原料是,A正确;水玻璃硬化中析出的硅酸凝胶具有很强的黏附性,且具有耐高温的特性,可以作防火剂,B正确;盐析是利用物理变化降低蛋白质的溶解度,C正确;乙烯、丙烯和丁二烯是通过石油裂解得到的,D错误。
15.B 解析:蔗糖在人体内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和果糖,麦芽糖水解的产物为葡萄糖,故B错误。
16.B 解析:甲烷是天然气和沼气的主要成分,A正确;乙醇和乙酸物质的量相同时耗氧量不同,B错误;酯和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水解,C正确;葡萄糖和蔗糖的分子组成相差不是若干个,不互为同系物,D正确。
17.A 解析:乙烯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苯与溴水发生萃取,褪色原因不同,A错误;淀粉水解最终生成葡萄糖,油脂水解生成高级脂肪酸和甘油,蛋白质水解生成氨基酸,B正确;煤油是石油分馏产物之一,可作燃料,实验室把钠保存在煤油中,C正确;乙醇与乙酸的酯化反应及乙酸乙酯的水解反应都属于取代反应,乙酸与溶液反应,而乙酸乙酯在饱和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小,D正确。
18.B 解析:A项,乙酸的酸性强于碳酸,可以与反应生成,故A正确;B项,蛋白质和油脂一定条件下都能水解,蛋白质属于高分子化合物,而油脂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故B错误;C选项中的两反应均是取代反应,故C正确;D项,根据苯分子的结构特点和性质,可知D正确。
19.B 解析:A中不能用橡胶塞,因浓具有强氧化性,B利用乙酸乙酯与水互不相溶进行分离,C中量筒无法精确到0.01 mL,D中制乙烯需170 ℃,温度计量程不符合。
20.C 解析:A项中淀粉遇碘水变蓝而纤维素不能变蓝;B项中蛋白质和葡萄糖为非电解质;D项中食用植物油水解生成的是丙三醇而不是乙醇。
21.D 解析:从油脂的定义、结构来看,油脂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高级脂肪酸有多种,生成的酯分子有多种,即油脂是混合物;不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可使溴水褪色。
方法点拨:在学习中应加强对相近概念的辨析,如矿物油和植物油的区别。前者是的多种烃的混合物,不发生水解;后者是油脂,可以水解。再如酯和油脂,前者是酸和醇脱水生成的化合物,后者仅指高级脂肪酸与甘油生成的酯。
22.C 解析:油脂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完全燃烧生成O和;蔗糖和麦芽糖互为同分异构体;COOH中的—COOH能电离出而—不能电离出;苯的硝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教你一招:①单糖中的葡萄糖、果糖分子式都为,互为同分异构体。②双糖中蔗糖、麦芽糖的分子式都为,也互为同分异构体。③淀粉、纤维素分子式都为(,属于高分子化合物,二者分子式中的n值不同,分子式不同,二者不是同分异构体。
23.B 解析:纤维素、淀粉都为多糖,不符合题意,排除①③。甲酸甲酯分子式为,符合,但不是糖类,符合题意。甲醛分子式为O,符合O)组成,但不是糖类,符合题意。丙酸分子式为,不符合碳水化合物的组成。乙酸分子式为,符合,但不是糖类,符合题意,所以②④⑥符合,答案为B。
教你一招:大多数糖类组成符合,但也有些不符合,如鼠李糖,符合上述通式的不一定是糖,如乙酸可写为的形式,但不是糖类。
24.既断裂碳氢键又断裂氧氢键
(1)不必要 在C之后连接一个装有碱石灰的干燥管
(2)待乙醇完全反应后,由分液漏斗向烧瓶中加入煤油以排尽其中的氢气(其他答案合理也可)
(3)OH 假设2
解析:假设乙醇的结构简式为,除碳氧键外,它只含有碳氢键;假设乙醇的结构简式为OH,则除碳氧键、碳碳键外,它还含有碳氢键和氧氢键,反应时可能同时断裂碳氢键和氧氢键。
(1)本实验通过测定氢气与氧化铜反应生成水的质量推断乙醇的结构简式与断键方式,所以氢气与氧化铜反应前必须干燥,同时要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入C中。根据实验装置可知,无水乙醇中不含水,所以A、B之间不必增加干燥装置,为了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C中,应在C之后连接一个装有碱石灰的干燥管。
(2)联系钠保存在煤油中等知识可知,利用煤油可排尽A烧瓶中的氢气,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nO)=≈1 mol,nO)=n)==0.5 mol,也就是说,1 mol乙醇分子与足量钠反应只断裂1 mol共价键,可推知只断裂氧氢键,即乙醇的结构简式为OH。
25.甲方案结论错误。溶液变蓝时也可能是淀粉部分水解。
乙方案结论错误。因淀粉的水解液需用碱液中和后才能做银镜实验。
丙方案结论正确。因为有银镜现象产生就说明有葡萄糖,证明淀粉已经水解,在水解液中加入碘水无现象,证明淀粉水解完全。
解析:淀粉的水解实验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催化剂是稀硫酸或酶;②需加热;③当证明淀粉未完全水解时要用碘水检验;④当检验水解产物时,必须用碱中和过量的酸,使溶液呈碱性。
此题说明淀粉未水解则需证明没有水解产物葡萄糖的生成;说明淀粉部分水解既要证明有水解产物葡萄糖的生成,还需证明仍有淀粉的存在;说明淀粉水解完全需证明淀粉已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