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小说阅读指导
《看上去很美》改编自王朔同名小说
点评:本书是王朔搁笔十年后的复出之作,也是被认为王朔才尽的代表之作,全书基本没有任何思想内涵,卖弄文字嫌疑极重,通篇没有什么醒目的情节与段落,而刻意和其前期文学作品挂钩,很有写“前传”的感觉,但炒做水平在本书面世后升了一个台阶,可以说是中国文学炒做的先驱作品。
电影经过张元的整理改编,将幼儿园段落单拿出来组成一部电影,删去了原作中很多败笔之处,同时对主题思想做了深化,强化了画面感。但还是因为原作水平不高,加上可供改编的空间不大,电影的精彩程度最多可算不上不下,但能做到目前的效果已属不易之举了。
中国小说改编电影十大经典成功案例
《甲方乙方》改编自王朔小说《痴人》
点评:原小说可读性较差,基本就是北京一群无聊的混混坐在一起侃大山,甚至连电影导演冯小刚也在小说中占一角色。但经过冯小刚的艺术处理,同时作为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表现可圈可点,原作中的痞子味道也被冯处理成一种小市民式的油滑与幽默。
改编指数:2 原作精彩指数:1 电影精彩指数:3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改编自茨威格同名小说
点评:原小说从文学的角度来说算不得经典之作,也没有任何卖弄文字的地方,单纯的以信件形式写成的小说。而在电影上,徐静蕾聪明地没有对原作的故事进行任何更改,只是将原作的故事背景改在了中国,但不论故事、剧情、意识和情节的合理性都没有给人以脱离了中国式思维的感觉,可算得最懒也最明智的一次对外国文学作品而做的中国式改编。
改编指数:1 原作精彩指数:3 电影精彩指数:3
《天下无贼》改编自赵本夫同名小说
点评:发表在杂志上的一部短篇小说,可读性与娱乐性都一般,作者的文字驾御能力也并不十分高明,能够被选出来拍成电影半属于机缘巧合。但恰恰由于小说本身没有做很多“板上钉钉”的限制,而给电影拍摄提供了非常广阔的改编空间,可以由导演自由发挥,随意添加人物,与剧情,更改段落走向,使改编后的电影的精彩程度较小说本身提高了非常大一截。
改编指数:5 原作精彩指数:2 电影精彩指数:4
《鬼子来了》改编自尤凤伟小说《生存》
点评:原小说可读性较强,但剧情设计一般,最后的情节也和小说《红高粱》有些大同小异。但经过原作者再整理而改编的剧本,加上姜文导演,完全以黑色幽默形式呈现出来,出人意料,耳目一新,令看惯了传统抗战电影的观众大呼痛快。
改编指数:3 原作精彩指数:4 电影精彩指数:5
《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苏童小说《妻妾成群》
点评: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深刻地剖析了中国传统一夫多妻制的弊端。电影将原小说形式化,加入了小说中所没有的“大红灯笼”这个具有象征性的道具,是改编后产生的一大亮点,同时加入了假怀孕这一情节,使矛盾更加深化。
不足之处是将原作中的“死人井”换成了“死人房”(大概是出于反迷信的考虑,因为原作中闹鬼的情节),使原作中的迷幻感有所降低。另外结尾与原小说大相径庭,颂莲由原小说中承受不了现实而直接变疯,改成了电影中了解真相之后的报复,使其“残酷的”现实主义一面没有更加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改编指数:3 原作精彩指数:4 电影精彩指数:4
《芙蓉镇》改编自古华茅盾文学奖同名小说
点评:将小说结构重新调整,然而丝毫没有改变原小说风貌。但改编痕迹不大,人物、场景、对话等与小说完全一样,所以可以这么说,看过电影的不必再看小说,但看过小说的还可以去看看电影。
改编指数:1 原作精彩指数:5 电影精彩指数:4
《红高粱》改编自莫言小说《红高粱家族》
点评:莫言魔幻中国流的代表作品,其精彩程度不必赘言。电影主要选取了小说《红高粱》和《高粱酒》的部分,并对原作的感觉把握得十分到位,将原作中的文字感通过画面表达得十分贴切,影片张弛有度,难怪当年获奖无数。
改编指数:2 原作精彩指数:5 电影精彩指数:5
点评:王朔的小说从文学的角度来讲都不算好,但拍成电影之后都不算差,这可以说是王朔作品的一大特点。其中这部《动物凶猛》据说是王朔自己最喜欢的小说,甚至于在几十年后后悔不该在年轻时写,因为《凶猛》的“早产“直接导致了他的《残酷青春》从此“流产”。
可以说《动物凶猛》是王朔小说中最难改编成电影的作品,因为不同于其它作品的满篇子调侃,而是以叙述的方式阐述故事。但这并没有难倒姜文,在对原作重要剧情进行重组之后,加入了一些原作中没有的涉及到的细节描写,加上夏雨的出色演技,影片虽遭封杀,但仍旧在青年一代中广为传播。
改编指数:3 原作精彩指数:2 电影精彩指数:5
《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朔小说《动物凶猛》
《活着》改编自余华同名小说
点评:不必废笔墨来说了。建议是,没看过小说的一定要去看小说!没看过电影的一定要去看电影!小说也好,电影也好,都是经典中的经典!不可错过!
改编指数:3 原作精彩指数:5 电影精彩指数:5
散文和小说的主要区别
1、散文重在抒情,小说主要是叙事;
2、散文一般比较真实,小说多数是虚构;
3、散文以第一人称为多,小说多种人称均有;
4、小说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重在刻画人物形象,而散文没有这么突出。
知识链接
小说概念及三要素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1.小说的情节结构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主旨的。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故事情节一般都是虚构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三要素
2.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肖像描写
心理描写
行动描写
语言描写
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环境描写衬托对比等)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三要素
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⑴肖像、神态、动作描写: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语言描写:
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⑶心理描写:
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⑷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成功的细节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和记叙文不可忽视的技巧。
场景细节描写
服饰细节描写
动作细节描写
心理细节描写
语言细节描写
3.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表现主旨也有重要的关系。
社会环境是重点,主要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它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作用: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渲染气氛等。
三要素
(一)人物形象的揣摩: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某个人物形象。
2、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常见题型: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
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有哪些方法?
分析人物形象,一般可从四方面进行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1、表述人物形象的语言一般都要通过自己分析概括。
2、要根据提问角度组织语言表达,如:
XX是一个……的人。
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文章通过什么描写(或通过什么情节),表现了XX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答题应注意:
例题(一)08年广东卷《河的第三条岸》
2、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5分)
思路:①描写人物的手法有哪些?
②研读文本有关人物的描写部分。
③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
母亲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先用一句话概括人物形象)她对父亲的理想不理解,不支持,知道父亲的行动后,她只有一句“如果你出,出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对于父亲的举动,她觉得羞辱。(语言和心理描写分析)但对父亲,她虽不理解,在物质方面是支持的,把食物放在“我”很容易偷到的地方。(行动描写分析)可见她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二)故事情节的把握
1.把握故事情节
(1)三种题型: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
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2.鉴赏故事情节。
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题型有:
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总结:情节的作用: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4、照应前文。
5、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6、刻画人物性格。
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3、情节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
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解题技巧
1、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
2、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
3、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
4、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
例题(一):
小说训练题《软弱的人》第1题:
1、小说在情节安排方面有什么特点?(4分)
答案:小说情节曲折,一波三折,结尾巧设突转。(2分)【先答出特点是什么】“我”再三扣除尤丽娅的工钱,得寸进尺,尤丽娅不敢言语,任其欺压,最后才知道原来一切只是个玩笑。(2分)【再分析文中如何体现这个特点。】
命题角度(三)环境
分析环境描写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指定场所和范围。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它是整个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对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也要分析环境,要连带写景的部分一起分析。
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②分析概括环境的特点;
③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题型
环境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暗示社会环境,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
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
④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展开情节、转换情节、暗示情节的结束等);
⑥揭示或深化主旨。
例题(一)小说阅读训练《二十年以后》
小说两次写到“一陈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4分)
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
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
每答对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命题角度(四)·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题型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的理解和看法。
概括主题的基本术语
1、歌颂、赞扬、张扬什么。
2、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3、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4、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5、表达/表现了什么情感。
例题(一)广东卷《河的第三条岸》
18、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18.如果说“河的第三条岸”是“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既支持,但又害怕、不理解【先答出何种态度】首先是支持,表现在乐意跟随父亲一起上船;在父亲需要的时候帮助你“偷”食物;当全家人都走了我还在默默地守护着父亲,说“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其次是不甚理解,少年的不理解,只为了追求而去,当父亲接受你的提议后,我浑身战栗,害怕极了,甚至“发疯似的逃掉”,把父亲看作是“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再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