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
1.(2016八下·滨海开学考)小超为了检验躺着和站立时身体长度是否有差异,下列几种尺子哪种最合适( )
A.量程15cm,分度值0.5mm B.量程10m,分度值1dm
C.量程30cm,分度值1mm D.量程3m,分度值1mm
【答案】D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解:
A、C、尺子的量程太小,不能满足测量要求,都不合适;
B、量程是10m,满足测量要求,但分度值是1dm,准确程度不高,测量结果误差太大,不合适;
D、量程是3m,满足测量要求,分度值是1mm,准确程度较大,测量结果误差较小,合适.
故选D.
【分析】选择尺子的原则有二:能够满足测量要求,也就是尺子的最大测量值应该大于身高;尺子的精确度要高,因为身体长度差异非常小.
2.如图所示是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卫星虽然围绕地球转动,但我们却觉得它在空中静止,因为观察者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太阳 B.地球 C.月亮 D.宇宙飞船
【答案】B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分析】因为同步卫星的转动和地球的转动是同步的,地球怎么转动卫星也怎么转动,它相对于地球的位置没有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
以太阳,月亮或宇宙飞船为参照物,卫星与太阳,月亮或宇宙飞船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是运动的.
所以选项B正确;选项A、C、D错误.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3.(2016八上·蓟县开学考)下列现象中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
A.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B.流星划破夜空
C.夏威夷群岛每年靠近上海8~10cm
D.房屋随地球自转
【答案】A
【知识点】机械运动
【解析】【解答】解:BCD中的物体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并且都是宏观运动,故都属于机械运动;而A选项中深入持久的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所有物体的位置并没有发生改变,因此不属于机械运动.
故选 A.
【分析】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就是看物体的位置是否相对于参照物发生了变化,一般在没有特别的说明的时候我们选择的参照物是地面.
4.(2016八上·蓟县开学考)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由速度公式v= 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速度与路程、时间无关
D.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答案】C
【知识点】匀速直线运动特点
【解析】【解答】解:因为物体已经在做匀速直线运动了,即其速度大小不再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其速度与时间和路程不成比例;
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分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保持不变,与路程和时间的大小无关.据此分析判断.
5.(2016八下·昌平开学考)下列记录结果中,用厘米做单位的是( )
A.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18 B.教室的宽度约为60
C.小明的身高约为1.68 D.一张物理试卷的厚度约为70
【答案】A
【知识点】长度的估测
【解析】【解答】解:A、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18cm,此选项符合题意;
B、教室的宽度约为60dm,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小明的身高约为1.68m,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一张物理试卷的厚度约为70μm,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根据生活中物体的实际长度值逐一分析选择正确答案.
6.(2016八下·盐城开学考)某物体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在0﹣60s内物体一直在运动
B.在20﹣40s内物体的运动速度为5m/s
C.物体在0﹣20s比在40﹣60s内运动得快
D.在0﹣60s内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为10m/s
【答案】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解:AB、物体20s﹣40s内运动的距离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处于静止状态,故AB错误.
C、物体在0﹣20s内运动的速度v1= = =10m/s,物体在40﹣60s内运动的速度v2= = =20m/s,所以物体在0﹣20s比在40﹣60s内运动得慢,故C错误;
D、0﹣60s内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v= = =10m/s,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1)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就要看物体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没有移动距离,如果移动了距离就说明物体在运动,否则,物体就处于静止状态.(2)确定在不同时间段内的总路程,利用速度公式求在不同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
7.(2017八上·海拉尔期末)坐在行驶火车里的乘客,我们说他静止,是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的( )
A.路边的树木 B.迎面驶来的火车
C.铁轨 D.身边的乘客
【答案】D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解:A、乘客相对于路旁的树木位置不断变化,以路旁树木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
B、乘客相对于迎面驶来的火车位置不断变化,以迎面驶来的火车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
A、乘客相对于铁轨位置不断变化,以铁轨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
A、乘客相对于身边的乘客位置保持不变,以身边的乘客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符合题意,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不断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据此分析答题.
8.(2016八下·潍坊开学考)关于地球同步通讯卫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
B.以太阳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
C.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D.以地球上的树木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答案】A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解:因为同步卫星的转动和地球的转动是同步的,地球怎么转卫星也怎么转,
所以它相对地球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
以地球上的树木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
以太阳为参照物,卫星与太阳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着变化,所以卫星是运动的.
故选A.
【分析】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
9.(2016八下·沂源开学考)有四位同学分别用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宽度,如图所示,其中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解:A、刻度尺未与被测物体平行放置,故A错误;
B、有刻度的一边没有紧靠被测物体,故B错误;
C、读数时视线没与刻度线垂直,故C错误;
D、刻度尺与被测物体平行且刻度紧贴物体,符合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在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正确放置:刻度尺边缘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尺的刻面必须紧贴被测对象,不能“悬空”.
10.(2018八上·越秀期末)小明和小丽站在路边等校车,小丽说自己是运动的,她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路灯 B.路边的树木 C.小明 D.驶来的校车
【答案】D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解:站在路边的小丽相对于小明的位置不发生变化,所以以小明为参照物时,小丽是静止的;以驶来的校车为参照物,小丽与汽车之间的相对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她是运动的.
故选D.
【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必须事先选定一个标准的物体,这个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发生了改变,则是运动的;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没有发生了改变,则是静止的.
11.(2017八上·武威月考)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5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
A.6m/s B.6.25m/s
C.6.75m/s D.7.5m/s
【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晓燕的百米平均速度:
=6.25m/s;
故选B.
【分析】由题意可知晓燕百米赛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由平均速度公式可以求出她的平均速度.
12.(2016八下·蓟县开学考)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当小车自斜面顶端滑下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此过程中小车的平均速度是( )
A.10cm/s B.9cm/s C.8cm/s D.7cm/s
【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滑块的平均速度:v= = =0.09m/s=9cm/s,故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据图可知,小车从顶端滑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是5s,行驶的路程是s=45cm=0.45m,利用v= 可求出平均速度.
二、实验题
13.(2017八上·伊宁期末)2012年2月,首批“长鼻子”校车在南京投入使用,如图所示.
(1)校车行驶过程中,以司机为参照物,路边的树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2)《校车驾驶员安全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车速不得超过40km/h,“40km/h”是指校车在行驶过程在的 (选填“平均速度”或“最大速度”).
(3)小明早晨7点乘校车去上学,7点24分到达学校,设校车行驶的平均速度为30km/h,则小明乘车地点到学校的距离是 km.
【答案】(1)运动
(2)最大速度
(3)12
【知识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解答】解:(1)校车行驶过程中,以司机为参照物,路边的树相对于司机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故路边的树相对于司机是运动的;
(2)《校车驾驶员安全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车速不得超过40km/h,即最大行驶速度不能超过40km/h.
(3)∵v= ,
∴小明乘车地点到学校的距离:
s=vt=30km/h× h=12km.
故答案为:(1)运动;(2)最大速度;(3)12.
【分析】(1)物体相对参照物位置发生变化时物体是运动,位置不发生变化时物体是静止的.
(2)根据限速标志牌含义解答;
(3)由s=vt计算小明乘车地点到学校的距离.
14.(2016八上·滁州期中)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2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速度计算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SAB= cm; tBC= s;VAB= m/s;VBC= m/s.
(4)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速度越来越 ,是在做 运动.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选填“大”或“小”).
【答案】(1)v=
(2)小
(3)40.0;1;0.2;0.5
(4)快;变速
(5)大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解:(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计算公式为v=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3)由图示:SAB=100.0cm﹣60.0cm=40.0cm,SBC=60.0cm﹣10.0cm=50.0cm,tAB=2s,tBC=1s.
AB段的速度vAB= = =20cm/s=0.2m/s,BC段的平均速度vBC= = =50cm/s=0.5m/s.(4)根据计算结果可知,vBC>vAB,所以小车在下滑过程速度越来越快,小车在做加速运动.(5)计时晚,所计时间偏小,用公式v= 算出的速度偏大.故答案为:(1)v= ;(2)小;(3)40.0;1;0.2;0.5;(4)大;变速直线;(5)大.
【分析】(1)公式v= 既能用于匀速直线运动求速度,又能用于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3)刻度尺的分度值为2cm,SAB、SBC为小车在A、B两点前端刻度值之差;tBC、tAB由秒表直接读出;速度用公式v= 计算.(4)根据两个速度值判断出小车运动状态的变化.(5)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过晚,使所计时间偏小.
三、计算题
15.东风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s的速度行驶500s,紧接着又以20m/s的速度继续行驶了2000m.
求:(1)该汽车在前500s行驶的路程是多少m?
(2)该汽车以20m/s的速度行驶了多少s?
(3)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答案】解:
(1)根据v=可知,
汽车在前500s行驶的路程:
s1=v1tl=8m/s×500s=4000m;
(2)汽车以20m/s速度行驶的时间为
t2===100s;
(3)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中的总路程:
s=s1+s2=4000m+2000m=6000m,
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中的总时间:
t=t1+t2=500s+100s=600s,
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中的平均速度:
v===10m/s.
答:
(1)该汽车在前500s行驶的路程是4000m;
(2)该汽车以20m/s的速度行驶了100s;
(3)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大约为10m/s.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已知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利用公式S=vt得到行驶的路程;
(2)已知汽车行驶的速度和路程,利用公式t= 得到行驶的时间;
(3)已知汽车前后两个过程中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可以得到总路程和总时间,用v=得到全程的平均速度.
16.(2016八上·沙坪坝期中)小明一家驾车旅游经过某处时,发现一个交通指示牌,如图10所示,求:
(1)若小明爸爸驾车从此处到达揭阳市用了0.6h,则车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2)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交通指示牌到揭阳市最快需要多长时间?
【答案】(1)解:由交通标志牌知,“揭阳市60km”是指从该标志牌到揭阳市的路程为60km,
小明爸爸驾车从此处到达揭阳市用了0.6h,所以车的平均速度:
v1= = =100km/h;
(2)解:交通标志牌“80”是限速的标志,指的是从标志牌到揭阳市这段路程,速度不能超过80km/h,
所以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交通指示牌到揭阳市的最少时间
t2= = =0.75h.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由交通标志知从标志牌到揭阳市的路程,根据公式v= 可求车的平均速度;(2)已知汽车的最大速度和到从标志牌到揭阳市的距离,根据v= 求从标志牌到揭阳市至少需要的时间.
四、填空题
17.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m/s,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m/s。某人在看到闪电5秒后听到雷声,则发生的闪电处距此人约 m。
【答案】340;3×108;1700
【知识点】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声速
【解析】【解答】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雷声的路程就是雷击发生出距小明的距离.而闪电在空中的传播时间可以忽略不计,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m/s,表示1s内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程为340m.雷声的路程S=Vt=340m/s×5s=1700m.
【分析】对光的直线传播的认识和掌握,属于基础题,题中相对于光速,所有时间极短,可以忽略不计.
18.(2017八下·袁州期末)AB两车同时同地向东运动,它们的S﹣t图象分别如图中甲乙所示,则以A车为参照物,B车的运动状态是 (选填“处于静止状态”,“向东运动”或“向西运动”).10S后两车相距 m.
【答案】向西运动;5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1)甲乙图象是路程时间图象,由图象知,甲与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甲的速度vA= = =1m/s,乙的速度vB= = =0.5m/s.
vA>vB,AB两车同时同地向东运动,
所以,如果以A车为参照物,则B车向西运动.(1)根据v= 可得,10s后,
A通过的路程sA=vAt=1m/s×10s=10m,
B通过的路程sB=vBt=0.5m/s×10s=5m,
AB两车同时同地向东运动,
则甲乙两车相距:10m﹣5m=5m.
故答案为:向西运动;5.
【分析】(1)根据图象求出AB两车的速度,然后通过比较,结合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判断B车的运动状态;(2)利用v= 分别求出两车的路程,二者之差即为相距的距离.
19.(2017八下·鄂托克旗期末)小明在马路边上拍街景照片,连续拍了两张,如图甲、乙所示.如果以行驶的卡车为参照物,树是 的,轿车是 的,骑自行车的人是 的.(均选填“向左运动”“向右运动”或“静止”)
【答案】向右运动;向左运动;向右运动
【知识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解答】解:如果以行驶的卡车为参照物,树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因此是向右运动的;
如果以行驶的卡车为参照物,小轿车超过了卡车,因此,轿车是向左运动的;
如果以行驶的卡车为参照物,骑自行车的人的位置向右发生了改变,因此是向右运动的.
故答案为:向右运动;向左运动;向右运动.
【分析】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首先选择参照物,才可以做出判断.运动和静止时相对的,当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时,得出的物体运动情况有可能不同.结合图片可逐一分析判断.
20.(2015八上·昌吉期末)站在行驶的火车上的乘客看到树木向东运动,他是以 为参照物的;若以地面为参照物,火车正在向 运动.
【答案】车;西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解答】解:乘客看到树木向东运动,而树木本身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故所选取的参照物相对于地面是向西运动的.故选取火车为参照物.若以地面为参照物,火车的位置向西运动.
故答案为:车;西.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21.(2016八下·沂源开学考)如图中物体的长度是 cm,合 m.
【答案】2.30;2.30×10﹣2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解:
图示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1mm;
物体起始端对应的刻度值为4.00cm,末端对应的刻度值为6.30cm,物体长度为6.30cm﹣4.00cm=2.30cm=2.30×10﹣2m.
故答案为:2.30;2.30×10﹣2.
【分析】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起始端没从0开始,把4.00cm处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4.00cm即为物体长度,然后进行单位换算,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2.有五位同学,使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作业本长度.五次测量记录数据分别是:L1=1.88dm,L2=1.87dm,L3=1.86dm,L4=1.78dm,L5=1.882dm.
(1)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
(2)其中一位同学测量结果错误的是 ;
(3)一位同学测量结果不合理的是 ;
(4)这本作业本的长度是 .
【答案】1cm;L4=1.78dm;L5=1.882dm;1.87dm
【知识点】长度的估测;长度及其测量;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解:(1)从L1=1.88dm,L2=1.87dm,L3=1.86dm可以看出倒数第二位对应的单位是cm,所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
(2)从五个测量结果看,L4=1.78dm与其它测量结果偏差太大,所以此数据是错误的记录,应该舍去;
(3)L5=1.882dm的分度值是1mm,测量结果不合理;
(4)为了减小误差,应该求三次测量的平均值,即这本作业本的长度为:L==1.87dm.
故答案为:(1)1cm;(2)L4=1.78dm;(3)L5=1.882dm;(4)1.87dm.
【分析】①对于给出的数据,首先要弄清楚是否有错误数据,然后再利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求出物体的长度.注意在求平均值时,计算结果的小数点后有几位数字应该和给出数据的小数点后有几位数字相同;
②对于一个正确的长度测量结果,倒数第二位对应的单位是刻度尺的分度值.
23.学会测量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下列测量仪器你“会认”、“会读”吗?
(1)如图1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用它测得物体A的长度是 cm.
(2)如图2所示,秒表的读数为
【答案】1mm;1.50;228.7s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解:由图知:
(1)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A左侧与5.00cm对齐,右侧与6.5cm对齐,估读为6.50cm,所以物体A的长度为L=6.50cm﹣5.00cm=1.50cm;
(2)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3”和“4”之间,偏向“4”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3.5min;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18.7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18.7s,即秒表的读数为3.5min18.7s=228.7s.
故答案为:(1)1mm;1.50;(2)228.7.
【分析】(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24.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米/秒,声音不能在 中传播.夏夜,一个耀眼的闪电过后8秒才传来雷声,雷声持续了5秒钟才停止,放电的云与你相距 米.
【答案】340;真空;2720
【知识点】声速
【解析】【解答】解: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由题意可知,v=340m/s,雷声传播时间t=8s,
∵v= ,
∴放电的云与你的距离s=vt=340m/s×8s=2720m;
故答案为:340;真空;2720.
【分析】(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340m/s,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光速远大于声速,见到闪电就是声音刚开始由放电的地方传播,听到雷声的时间就是声音传播的时间,然后利用公式s=vt进行求解距离.
25.(2016八上·蓟县开学考)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基本单位是 ,时间的基本单位是 .1米= 毫米.
【答案】米;秒;1000
【知识点】时间的估测;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解: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符号是 m;时间的主单位是秒,符号是s.1米=1000毫米
故答案为:米;秒;1000.
【分析】根据我们对于长度和时间单位,以及单位换算的了解来作答.
26.(2016八下·盐城开学考)如图所示是一辆汽车在沈海高速上行驶经过某一路牌时的情形,此时汽车的速度为 km/h,合 m/s.如果汽车速度保持不变,汽车到达盐城需要 min.
【答案】90;25;120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由速度盘可知,此时汽车的速度是90km/h,
90km/h=90× m/s=25m/s,
由交通标志牌可知,标志牌处距盐城的距离是180km,
由v= 可得,汽车到达盐城需要的时间为:
t= = =2h=120min.
故答案为:90;25;120.
【分析】根据速度表指针的位置读出速度值,1m/s=3.6km/h;
根据交通标志牌读出标志牌处距盐城的距离,已知速度与路程,由v= 公式变形可求出汽车的行驶时间.
27.(2016八下·沂源开学考)若五次测量一本书宽度分别记录为:12.38cm,12.36cm,12.38cm,12.37cm,12.42cm,则这本书宽度平均值 cm.
【答案】12.37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解:
比较五个测量结果可以看出:12.38cm,12.36cm,12.38cm,12.37cm虽然估读值不同,但准确值相同,都是正确的;而12.42cm与其它四个的准确值不相同,所以此结果是错误的,应该舍去.
书的宽度为L= ≈12.37cm.
故答案为:12.37.
【分析】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减小测量误差;
多次测量时,每次的测量值相差不大,如果所测某一数据与其它数据偏差较大,则该数据是错误的,应舍去;
然后求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所测物体的长度,与平均值相差最小的测量值误差最小.
28.(2017八下·寮步期中)2017年1月12日凌晨,赴南海执行跨海区训练和实验的辽宁舰编队通过台湾海峡.如图为歼﹣15航母舰载机从航母上起飞,以航母为参照物,舰载机是 的,以舰载机上挂载的导弹为参照物,舰载机是 的.(选填“运动”或“静止”)
【答案】运动;静止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解:由题意知,歼﹣15航母舰载机从航母上起飞,以航母为参照物,舰载机的位置改变,因此如果以航母为参照物,舰载机是运动的;
以舰载机上挂载的导弹为参照物,舰载机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因此舰载机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运动;静止.
【分析】在判断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时,如果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不断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
1 / 12017-2018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
1.(2016八下·滨海开学考)小超为了检验躺着和站立时身体长度是否有差异,下列几种尺子哪种最合适( )
A.量程15cm,分度值0.5mm B.量程10m,分度值1dm
C.量程30cm,分度值1mm D.量程3m,分度值1mm
2.如图所示是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卫星虽然围绕地球转动,但我们却觉得它在空中静止,因为观察者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太阳 B.地球 C.月亮 D.宇宙飞船
3.(2016八上·蓟县开学考)下列现象中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
A.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B.流星划破夜空
C.夏威夷群岛每年靠近上海8~10cm
D.房屋随地球自转
4.(2016八上·蓟县开学考)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由速度公式v= 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速度与路程、时间无关
D.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5.(2016八下·昌平开学考)下列记录结果中,用厘米做单位的是( )
A.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18 B.教室的宽度约为60
C.小明的身高约为1.68 D.一张物理试卷的厚度约为70
6.(2016八下·盐城开学考)某物体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在0﹣60s内物体一直在运动
B.在20﹣40s内物体的运动速度为5m/s
C.物体在0﹣20s比在40﹣60s内运动得快
D.在0﹣60s内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为10m/s
7.(2017八上·海拉尔期末)坐在行驶火车里的乘客,我们说他静止,是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的( )
A.路边的树木 B.迎面驶来的火车
C.铁轨 D.身边的乘客
8.(2016八下·潍坊开学考)关于地球同步通讯卫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
B.以太阳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
C.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D.以地球上的树木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9.(2016八下·沂源开学考)有四位同学分别用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宽度,如图所示,其中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10.(2018八上·越秀期末)小明和小丽站在路边等校车,小丽说自己是运动的,她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路灯 B.路边的树木 C.小明 D.驶来的校车
11.(2017八上·武威月考)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5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
A.6m/s B.6.25m/s
C.6.75m/s D.7.5m/s
12.(2016八下·蓟县开学考)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当小车自斜面顶端滑下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此过程中小车的平均速度是( )
A.10cm/s B.9cm/s C.8cm/s D.7cm/s
二、实验题
13.(2017八上·伊宁期末)2012年2月,首批“长鼻子”校车在南京投入使用,如图所示.
(1)校车行驶过程中,以司机为参照物,路边的树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2)《校车驾驶员安全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车速不得超过40km/h,“40km/h”是指校车在行驶过程在的 (选填“平均速度”或“最大速度”).
(3)小明早晨7点乘校车去上学,7点24分到达学校,设校车行驶的平均速度为30km/h,则小明乘车地点到学校的距离是 km.
14.(2016八上·滁州期中)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2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速度计算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SAB= cm; tBC= s;VAB= m/s;VBC= m/s.
(4)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速度越来越 ,是在做 运动.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选填“大”或“小”).
三、计算题
15.东风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s的速度行驶500s,紧接着又以20m/s的速度继续行驶了2000m.
求:(1)该汽车在前500s行驶的路程是多少m?
(2)该汽车以20m/s的速度行驶了多少s?
(3)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16.(2016八上·沙坪坝期中)小明一家驾车旅游经过某处时,发现一个交通指示牌,如图10所示,求:
(1)若小明爸爸驾车从此处到达揭阳市用了0.6h,则车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2)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交通指示牌到揭阳市最快需要多长时间?
四、填空题
17.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m/s,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m/s。某人在看到闪电5秒后听到雷声,则发生的闪电处距此人约 m。
18.(2017八下·袁州期末)AB两车同时同地向东运动,它们的S﹣t图象分别如图中甲乙所示,则以A车为参照物,B车的运动状态是 (选填“处于静止状态”,“向东运动”或“向西运动”).10S后两车相距 m.
19.(2017八下·鄂托克旗期末)小明在马路边上拍街景照片,连续拍了两张,如图甲、乙所示.如果以行驶的卡车为参照物,树是 的,轿车是 的,骑自行车的人是 的.(均选填“向左运动”“向右运动”或“静止”)
20.(2015八上·昌吉期末)站在行驶的火车上的乘客看到树木向东运动,他是以 为参照物的;若以地面为参照物,火车正在向 运动.
21.(2016八下·沂源开学考)如图中物体的长度是 cm,合 m.
22.有五位同学,使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作业本长度.五次测量记录数据分别是:L1=1.88dm,L2=1.87dm,L3=1.86dm,L4=1.78dm,L5=1.882dm.
(1)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
(2)其中一位同学测量结果错误的是 ;
(3)一位同学测量结果不合理的是 ;
(4)这本作业本的长度是 .
23.学会测量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下列测量仪器你“会认”、“会读”吗?
(1)如图1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用它测得物体A的长度是 cm.
(2)如图2所示,秒表的读数为
24.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米/秒,声音不能在 中传播.夏夜,一个耀眼的闪电过后8秒才传来雷声,雷声持续了5秒钟才停止,放电的云与你相距 米.
25.(2016八上·蓟县开学考)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基本单位是 ,时间的基本单位是 .1米= 毫米.
26.(2016八下·盐城开学考)如图所示是一辆汽车在沈海高速上行驶经过某一路牌时的情形,此时汽车的速度为 km/h,合 m/s.如果汽车速度保持不变,汽车到达盐城需要 min.
27.(2016八下·沂源开学考)若五次测量一本书宽度分别记录为:12.38cm,12.36cm,12.38cm,12.37cm,12.42cm,则这本书宽度平均值 cm.
28.(2017八下·寮步期中)2017年1月12日凌晨,赴南海执行跨海区训练和实验的辽宁舰编队通过台湾海峡.如图为歼﹣15航母舰载机从航母上起飞,以航母为参照物,舰载机是 的,以舰载机上挂载的导弹为参照物,舰载机是 的.(选填“运动”或“静止”)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解:
A、C、尺子的量程太小,不能满足测量要求,都不合适;
B、量程是10m,满足测量要求,但分度值是1dm,准确程度不高,测量结果误差太大,不合适;
D、量程是3m,满足测量要求,分度值是1mm,准确程度较大,测量结果误差较小,合适.
故选D.
【分析】选择尺子的原则有二:能够满足测量要求,也就是尺子的最大测量值应该大于身高;尺子的精确度要高,因为身体长度差异非常小.
2.【答案】B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分析】因为同步卫星的转动和地球的转动是同步的,地球怎么转动卫星也怎么转动,它相对于地球的位置没有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
以太阳,月亮或宇宙飞船为参照物,卫星与太阳,月亮或宇宙飞船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是运动的.
所以选项B正确;选项A、C、D错误.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3.【答案】A
【知识点】机械运动
【解析】【解答】解:BCD中的物体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并且都是宏观运动,故都属于机械运动;而A选项中深入持久的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所有物体的位置并没有发生改变,因此不属于机械运动.
故选 A.
【分析】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就是看物体的位置是否相对于参照物发生了变化,一般在没有特别的说明的时候我们选择的参照物是地面.
4.【答案】C
【知识点】匀速直线运动特点
【解析】【解答】解:因为物体已经在做匀速直线运动了,即其速度大小不再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其速度与时间和路程不成比例;
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分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保持不变,与路程和时间的大小无关.据此分析判断.
5.【答案】A
【知识点】长度的估测
【解析】【解答】解:A、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18cm,此选项符合题意;
B、教室的宽度约为60dm,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小明的身高约为1.68m,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一张物理试卷的厚度约为70μm,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根据生活中物体的实际长度值逐一分析选择正确答案.
6.【答案】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解:AB、物体20s﹣40s内运动的距离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处于静止状态,故AB错误.
C、物体在0﹣20s内运动的速度v1= = =10m/s,物体在40﹣60s内运动的速度v2= = =20m/s,所以物体在0﹣20s比在40﹣60s内运动得慢,故C错误;
D、0﹣60s内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v= = =10m/s,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1)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就要看物体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没有移动距离,如果移动了距离就说明物体在运动,否则,物体就处于静止状态.(2)确定在不同时间段内的总路程,利用速度公式求在不同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
7.【答案】D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解:A、乘客相对于路旁的树木位置不断变化,以路旁树木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
B、乘客相对于迎面驶来的火车位置不断变化,以迎面驶来的火车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
A、乘客相对于铁轨位置不断变化,以铁轨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
A、乘客相对于身边的乘客位置保持不变,以身边的乘客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符合题意,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不断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据此分析答题.
8.【答案】A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解:因为同步卫星的转动和地球的转动是同步的,地球怎么转卫星也怎么转,
所以它相对地球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
以地球上的树木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
以太阳为参照物,卫星与太阳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着变化,所以卫星是运动的.
故选A.
【分析】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
9.【答案】D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解:A、刻度尺未与被测物体平行放置,故A错误;
B、有刻度的一边没有紧靠被测物体,故B错误;
C、读数时视线没与刻度线垂直,故C错误;
D、刻度尺与被测物体平行且刻度紧贴物体,符合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在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正确放置:刻度尺边缘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尺的刻面必须紧贴被测对象,不能“悬空”.
10.【答案】D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解:站在路边的小丽相对于小明的位置不发生变化,所以以小明为参照物时,小丽是静止的;以驶来的校车为参照物,小丽与汽车之间的相对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她是运动的.
故选D.
【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必须事先选定一个标准的物体,这个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发生了改变,则是运动的;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没有发生了改变,则是静止的.
11.【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晓燕的百米平均速度:
=6.25m/s;
故选B.
【分析】由题意可知晓燕百米赛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由平均速度公式可以求出她的平均速度.
12.【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滑块的平均速度:v= = =0.09m/s=9cm/s,故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据图可知,小车从顶端滑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是5s,行驶的路程是s=45cm=0.45m,利用v= 可求出平均速度.
13.【答案】(1)运动
(2)最大速度
(3)12
【知识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解答】解:(1)校车行驶过程中,以司机为参照物,路边的树相对于司机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故路边的树相对于司机是运动的;
(2)《校车驾驶员安全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车速不得超过40km/h,即最大行驶速度不能超过40km/h.
(3)∵v= ,
∴小明乘车地点到学校的距离:
s=vt=30km/h× h=12km.
故答案为:(1)运动;(2)最大速度;(3)12.
【分析】(1)物体相对参照物位置发生变化时物体是运动,位置不发生变化时物体是静止的.
(2)根据限速标志牌含义解答;
(3)由s=vt计算小明乘车地点到学校的距离.
14.【答案】(1)v=
(2)小
(3)40.0;1;0.2;0.5
(4)快;变速
(5)大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解:(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计算公式为v=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3)由图示:SAB=100.0cm﹣60.0cm=40.0cm,SBC=60.0cm﹣10.0cm=50.0cm,tAB=2s,tBC=1s.
AB段的速度vAB= = =20cm/s=0.2m/s,BC段的平均速度vBC= = =50cm/s=0.5m/s.(4)根据计算结果可知,vBC>vAB,所以小车在下滑过程速度越来越快,小车在做加速运动.(5)计时晚,所计时间偏小,用公式v= 算出的速度偏大.故答案为:(1)v= ;(2)小;(3)40.0;1;0.2;0.5;(4)大;变速直线;(5)大.
【分析】(1)公式v= 既能用于匀速直线运动求速度,又能用于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3)刻度尺的分度值为2cm,SAB、SBC为小车在A、B两点前端刻度值之差;tBC、tAB由秒表直接读出;速度用公式v= 计算.(4)根据两个速度值判断出小车运动状态的变化.(5)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过晚,使所计时间偏小.
15.【答案】解:
(1)根据v=可知,
汽车在前500s行驶的路程:
s1=v1tl=8m/s×500s=4000m;
(2)汽车以20m/s速度行驶的时间为
t2===100s;
(3)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中的总路程:
s=s1+s2=4000m+2000m=6000m,
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中的总时间:
t=t1+t2=500s+100s=600s,
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中的平均速度:
v===10m/s.
答:
(1)该汽车在前500s行驶的路程是4000m;
(2)该汽车以20m/s的速度行驶了100s;
(3)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大约为10m/s.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已知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利用公式S=vt得到行驶的路程;
(2)已知汽车行驶的速度和路程,利用公式t= 得到行驶的时间;
(3)已知汽车前后两个过程中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可以得到总路程和总时间,用v=得到全程的平均速度.
16.【答案】(1)解:由交通标志牌知,“揭阳市60km”是指从该标志牌到揭阳市的路程为60km,
小明爸爸驾车从此处到达揭阳市用了0.6h,所以车的平均速度:
v1= = =100km/h;
(2)解:交通标志牌“80”是限速的标志,指的是从标志牌到揭阳市这段路程,速度不能超过80km/h,
所以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交通指示牌到揭阳市的最少时间
t2= = =0.75h.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由交通标志知从标志牌到揭阳市的路程,根据公式v= 可求车的平均速度;(2)已知汽车的最大速度和到从标志牌到揭阳市的距离,根据v= 求从标志牌到揭阳市至少需要的时间.
17.【答案】340;3×108;1700
【知识点】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声速
【解析】【解答】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雷声的路程就是雷击发生出距小明的距离.而闪电在空中的传播时间可以忽略不计,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m/s,表示1s内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程为340m.雷声的路程S=Vt=340m/s×5s=1700m.
【分析】对光的直线传播的认识和掌握,属于基础题,题中相对于光速,所有时间极短,可以忽略不计.
18.【答案】向西运动;5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1)甲乙图象是路程时间图象,由图象知,甲与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甲的速度vA= = =1m/s,乙的速度vB= = =0.5m/s.
vA>vB,AB两车同时同地向东运动,
所以,如果以A车为参照物,则B车向西运动.(1)根据v= 可得,10s后,
A通过的路程sA=vAt=1m/s×10s=10m,
B通过的路程sB=vBt=0.5m/s×10s=5m,
AB两车同时同地向东运动,
则甲乙两车相距:10m﹣5m=5m.
故答案为:向西运动;5.
【分析】(1)根据图象求出AB两车的速度,然后通过比较,结合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判断B车的运动状态;(2)利用v= 分别求出两车的路程,二者之差即为相距的距离.
19.【答案】向右运动;向左运动;向右运动
【知识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解答】解:如果以行驶的卡车为参照物,树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因此是向右运动的;
如果以行驶的卡车为参照物,小轿车超过了卡车,因此,轿车是向左运动的;
如果以行驶的卡车为参照物,骑自行车的人的位置向右发生了改变,因此是向右运动的.
故答案为:向右运动;向左运动;向右运动.
【分析】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首先选择参照物,才可以做出判断.运动和静止时相对的,当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时,得出的物体运动情况有可能不同.结合图片可逐一分析判断.
20.【答案】车;西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解答】解:乘客看到树木向东运动,而树木本身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故所选取的参照物相对于地面是向西运动的.故选取火车为参照物.若以地面为参照物,火车的位置向西运动.
故答案为:车;西.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21.【答案】2.30;2.30×10﹣2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解:
图示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1mm;
物体起始端对应的刻度值为4.00cm,末端对应的刻度值为6.30cm,物体长度为6.30cm﹣4.00cm=2.30cm=2.30×10﹣2m.
故答案为:2.30;2.30×10﹣2.
【分析】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起始端没从0开始,把4.00cm处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4.00cm即为物体长度,然后进行单位换算,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2.【答案】1cm;L4=1.78dm;L5=1.882dm;1.87dm
【知识点】长度的估测;长度及其测量;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解:(1)从L1=1.88dm,L2=1.87dm,L3=1.86dm可以看出倒数第二位对应的单位是cm,所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
(2)从五个测量结果看,L4=1.78dm与其它测量结果偏差太大,所以此数据是错误的记录,应该舍去;
(3)L5=1.882dm的分度值是1mm,测量结果不合理;
(4)为了减小误差,应该求三次测量的平均值,即这本作业本的长度为:L==1.87dm.
故答案为:(1)1cm;(2)L4=1.78dm;(3)L5=1.882dm;(4)1.87dm.
【分析】①对于给出的数据,首先要弄清楚是否有错误数据,然后再利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求出物体的长度.注意在求平均值时,计算结果的小数点后有几位数字应该和给出数据的小数点后有几位数字相同;
②对于一个正确的长度测量结果,倒数第二位对应的单位是刻度尺的分度值.
23.【答案】1mm;1.50;228.7s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解:由图知:
(1)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A左侧与5.00cm对齐,右侧与6.5cm对齐,估读为6.50cm,所以物体A的长度为L=6.50cm﹣5.00cm=1.50cm;
(2)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3”和“4”之间,偏向“4”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3.5min;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18.7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18.7s,即秒表的读数为3.5min18.7s=228.7s.
故答案为:(1)1mm;1.50;(2)228.7.
【分析】(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24.【答案】340;真空;2720
【知识点】声速
【解析】【解答】解: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由题意可知,v=340m/s,雷声传播时间t=8s,
∵v= ,
∴放电的云与你的距离s=vt=340m/s×8s=2720m;
故答案为:340;真空;2720.
【分析】(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340m/s,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光速远大于声速,见到闪电就是声音刚开始由放电的地方传播,听到雷声的时间就是声音传播的时间,然后利用公式s=vt进行求解距离.
25.【答案】米;秒;1000
【知识点】时间的估测;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解: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符号是 m;时间的主单位是秒,符号是s.1米=1000毫米
故答案为:米;秒;1000.
【分析】根据我们对于长度和时间单位,以及单位换算的了解来作答.
26.【答案】90;25;120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由速度盘可知,此时汽车的速度是90km/h,
90km/h=90× m/s=25m/s,
由交通标志牌可知,标志牌处距盐城的距离是180km,
由v= 可得,汽车到达盐城需要的时间为:
t= = =2h=120min.
故答案为:90;25;120.
【分析】根据速度表指针的位置读出速度值,1m/s=3.6km/h;
根据交通标志牌读出标志牌处距盐城的距离,已知速度与路程,由v= 公式变形可求出汽车的行驶时间.
27.【答案】12.37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解:
比较五个测量结果可以看出:12.38cm,12.36cm,12.38cm,12.37cm虽然估读值不同,但准确值相同,都是正确的;而12.42cm与其它四个的准确值不相同,所以此结果是错误的,应该舍去.
书的宽度为L= ≈12.37cm.
故答案为:12.37.
【分析】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减小测量误差;
多次测量时,每次的测量值相差不大,如果所测某一数据与其它数据偏差较大,则该数据是错误的,应舍去;
然后求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所测物体的长度,与平均值相差最小的测量值误差最小.
28.【答案】运动;静止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解:由题意知,歼﹣15航母舰载机从航母上起飞,以航母为参照物,舰载机的位置改变,因此如果以航母为参照物,舰载机是运动的;
以舰载机上挂载的导弹为参照物,舰载机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因此舰载机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运动;静止.
【分析】在判断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时,如果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不断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