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专题 2 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
第三单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第1课时 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程 原子核的构成
教学目标
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认识同位素的概念,能进行有关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的计算。
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德谟克利特
“一尺之槌,日取其半,永世不竭”
庄子
课程导入
(Democritus,460~360 B.C,希腊哲学家)
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不能分割的
德谟克利特
公元前 5 世纪
知识探究
一、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程
利用了大量的实验分析及数据成功的解释了当时很多现象
原子学说
实心球原子模型
1803 年
(J.Dalton,1766-1844,英国科学家)
道尔顿
原子不可分割
(1)物质由原子组成
(2)原子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毁灭
(3)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割
(4)在化学反应中保持本性不变
原子学说的基本观点:
(J.J.Thomson,1856~1940,英国科学家)
阴极射线实验
实验事实:发现原子中存在 ,并用实验方法测出电子的质量不及氢原子质量的千分之一(后进一步确定为氢原子质量的1/1 836)。
原子可以再分
1897 年 汤姆生
电子
“葡萄干面包式”的原子结构模型
想用粒子穿进原子探究内部结构。
(E.Rutherford ,1871~1937 ,英国物理学家)
1911 年 卢瑟福
(1) α 粒子都可以穿过薄的金箔。
(2) α 粒子好像打在坚硬的东西上,完全反弹回来。
(3) α 粒子穿过薄的金箔时,发生了偏转。
α 粒子穿过金箔的散射实验
体积很小相对质量为4的带正电粒子
大部分
极少数
少数
卢瑟福通过实验推断出:
(1)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的。
(2)原子核几乎集中了所有原子的质量。
(3)原子核带正电荷。
卢瑟福模型(1911年)
(小太阳系模型)电子围绕着一个
的 的原子核运转。
带正电荷
很小
(N.Bohr,1885-1962,
丹麦物理学家)
玻尔模型(1913年)
核外电子的运动是分层的,电子
在每一层中的某个区域内运动。
——大胆引入了普朗克的量子假设
发现了中子
1920 年,卢瑟福提出了中子假说。
(James Chadwick ,1891-1974,英国物理学家)
1932年 查得维克
思考:
原子由哪些更小的微粒组成?
原子
原子核
核外电子
质子
中子
质量/kg 相对质量 电量/C
质子 1.673×10-27 1.007 1.602×10-19
中子 1.675×10-27 1.008 0
电子 9.109×10-31 1/1 836 1.602×10-19
表2-3 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相对质量和电量
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分别为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与C-12原子
质量的1/12相比较所得的数值。
二、原子核的构成
1.993×10-26kg
质量分析:质子的质量 ≈ 中子的质量 > 电子的质量
电量分析:质子所带的电量 = 电子所带的电量
中子不带电
原子
原子核
核外电子
质子
中子
相对质量 电量/C
1.007 1.602×10-19
1.008 0
1/1 836 1.602×10-19
质量数
质子数
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
A = Z + N
学习小结
公元前5世纪
1803年
1904年
1911年
1926年
… …
… …
20世纪初
德谟克利特
道尔顿
汤姆生
卢瑟福
玻尔
… …
… …
科学家
继承、创新—— 科学认识发展的形式
实验—— 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严谨—— 科学家的科学态度
艰辛、永无止境—— 科学研究的道路……
当堂检测
1.在原子结构研究的历史中,提出“葡萄干面包式”
原子结构模型的是( )
A.卢瑟福 B.道尔顿
C.玻尔 D.汤姆生
【解析】 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现象,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玻尔提出了原子轨道模型。
D
2.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 Pa原子,对
Pa 原子的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 )
A.中子数148 B.电子数91
C.质子数91 D.相对原子质量239
【解析】 239为Pa原子的质量数。
D
本节内容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