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一) 3 口耳目 课件(2课时 共7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识字(一) 3 口耳目 课件(2课时 共7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28 13:12: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5张PPT)
一年级上册·1单元
口耳目
第1课时
01
插图导入,
引入课题
嘴巴

眼睛
耳朵

你知道吗?嘴巴还有个名字叫“口”,眼睛还有个名字叫“目”,脚还有个名字叫“足”。
口耳目
02
图字对照,
识字明义
两个小女孩站在花丛边欣赏美丽的花朵,其中一个小女孩用手指着一朵花说:“这朵花也要开放了!”一个小男孩从远处走过来挥着手和她们打招呼。
口 耳 目 手 足
同学们,下面老师点名来读读这几个字。

“口”就是嘴巴,我们用它来说话。
吃饭
喝水
唱歌
除了说话,我们还用它来吃饭、喝水、唱歌等。
“耳”是耳朵,我们用它来听声音。

动物们有着各种各样的耳朵。
大象耳朵像扇子
兔子耳朵长又长
大熊猫耳朵小又圆
“目”是眼睛,是我们探索世界的窗户。

我们看书、观察事物、领略祖国风光都离不开“目”。
看书
观察
游玩
“手”就像一把工具,帮助我们做各种事情。

“手”有五根手指,它们各司其职,像五个兄弟一样。
小指
无名指
食指
拇指
中指
我们的“手”可以做出许多不同的动作。
拍手
举手
握手
“足”指脚,我们用它丈量着每一寸土地。

有了“足”,我们才能走路、才能奔跑、才能快乐地玩耍。
对于行动不便的人,我们应该帮助他们,让他们也能去看看精彩的世界。










03
联系生活,
拓展运用
你们知道这几样物品都是什么吗?
口哨
口琴
口罩
这些物品都与我们的嘴巴有关。
出口
门口
洞口
这些“口”又与嘴巴有什么关系呢?
这些地方都是进入或者离开某处最先或最后经过的地方,和我们的嘴巴很像,所以叫“口”。
出口
门口
洞口
耳机
挖耳勺
木耳
这些“耳”是与耳部有关或者样子像耳朵的事物。
手心
手背
手掌
手腕
手指
手表
手帕
手机
带“手”字的物品你都用过哪些呢?
目录
“目录”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名目。
题目
“题目”是一道题的标题。
目光
“目光”是指眼睛的神采。
“目”字较少单独使用,常常和其他字组合成一个词语出现。
哪几样物品与“足”有关呢?
手舞足蹈
三足鼎立
足智多谋
汉语中有不少带“足”字的成语。
04
观察生字,
指导书写
观察一下,这两个字有什么相近的地方?




笔画竖
笔画横
还有一个没学过的笔画是什么呢?
笔画横折
由横和竖组成
要一笔写成
上大下小,左右两个竖向笔画稍稍往里斜。

竖要直,
横向笔画之间距离匀称,
中间的两横不碰到右边。

“目”字的第二笔是横折,但是看起来好像有一个钩。这里的“钩”,是书写时笔锋自然带出来的,不需要刻意写出。
书写注意

第2课时
01
图字对照,
形象识字
目 手 耳 口 足
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现在做的是什么动作吗?


左边的演员和右边的小男孩双腿直立,两只脚踩在地上,这就是“站”。
左边的演员和右边的小男孩双腿弯曲,臀部放在椅子上,脚踩在地上,这就是“坐”。
“姿势”在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看看下面的俗语你就知道了。
02
了解俗语,
理解含义
松树笔直站立、四季常青,我们也要像松树一样站姿挺拔,给人以精神的感觉。
在生活中你还能想到哪些“站如松”的人呢?
站岗的士兵
敬礼的少先队员
指挥交通的警察

你们觉得图片中人物的坐姿是什么样的?他像什么呢?
图片中的人物坐着的时候,身子正、腰挺直、大腿放平,脚放在地上,像一口钟。
大家都按照“坐如钟”的方式坐端正,看看谁做得最好。
行如风,卧如弓。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行如风,卧如弓”的意思吗?
我们走路时脚步应该像风一样轻快且有力;睡觉时身体应该像弓一样弯曲。
行如风
卧如弓
头放正,
背挺直,
端端正正手放松。
坐立行,我们样样行
两足立,
肩放平,
双目平视脚并拢。
坐立行,我们样样行
走路挺起胸,
摆动两只手。
平视向前走,
好似一阵风。
坐立行,我们样样行
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很早的时候就有了对站、坐、行、卧的具体要求,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像课本中说的那样,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做一个具有良好生活习惯的小学生。
小结
03
复现生字,
指导书写
四个横的长短不一;
中间两横不碰到右侧的竖;
最后一横是长横,稍稍向上斜。

丿
笔画撇
从上往下写
下笔由重到轻,
从粗到细
笔画弯钩
下笔轻
呈弓背形
最后带钩
第一笔撇要平;
第二横比第一横长;
最后一笔呈弓背形,写在竖中线上。

本课,我们学习了五个身体部位——口、耳、目、手、足,了解了站、坐、行的规范,相信大家都已经理解了它们的字义,希望大家在生活中都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一个讲文明、懂礼仪的小学生。
课文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