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六课《辛弃疾词两首》同步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六课《辛弃疾词两首》同步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3 19:36:11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六课《辛弃疾词两首》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水龙吟(yín) 永遇乐(lè) 揾英雄泪(ǎo)
B.孙仲谋(móu) 求田问舍(shě) 可堪回首(kān)
C.供恨(gōng) 佛狸祠(cí) 居胥(xū)
D.倩何人(qiàn) 舞榭歌台(xiè) 英雄无觅(m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栏杆拍遍 神雅社鼓 远目 嬴得
B.犹愁风雨 金戈铁马 天际 可堪
C.红巾翠袖 邪阳草树 吴钩 仓皇
D.千里清秋 气吞万里 登临 烽火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宋朝爱国词人。与苏轼生活在同一时期,且共为豪放派的代表。
B.辛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
C.词要有词牌和题目,词牌是曲调,与词的内容关系不大,题目才与词的内容有关,可见所有词都必须有题目,如《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题目。
D.宋人也有以婉约手法抒写爱国壮志、时代感慨的,如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但其表现多用“比兴”象征手法,旨意朦胧,须读者去体味。
4.下列各项中,运用了借代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B.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5.对课文辛弃疾两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主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B.《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词表达了词人坚决主张抗金,而又反对冒进轻敌的思想,抒发了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揭露了南宋政治的腐败,亦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C.《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词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想象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融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D.《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意近而相呼应。
6.下列词句中有关典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句中运用了晋朝人张翰闻秋风而归故乡的典故。
B.“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句中运用了三国时刘备拜访陈登的故事。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句中运用了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伐北魏的典故。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运用了赵国老将廉颇的典故,是用来隐喻自己的。
7.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8.下面对《登建康赏心亭》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是写景抒情,作者用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一系列自然景物,来陪衬他的游子之思,巧妙地做到了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B.在上片中,作者用了两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一是仔细端详抽出来的宝剑,一是用手使劲拍打亭上的栏杆。
C.词的下片着重抒情。作者运用了几个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矛盾和对生活道路的抉择,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忧愁。
D.下片中几个典故表达的意思是:如果不能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大志,那就回到故乡去“求田问舍”,隐居田园。
9.对下列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第一句,用叙述的语句交代出登临的季节、地域的辽阔,第二句写水国景象,长天空阔,无际无涯,水天相接,秋意无边。
B.“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这三句写山,既写了山的形也为山传了神。“玉簪螺髻”是用拟人的手法写山形的,“献愁供恨”是用比喻的手法写山的“神情”的。
C.“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之句,写登楼眺望时的环境。照应题目,点明地点、人物,并进一步交代登楼的时间。
D.“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四句写诗人登楼的种种表现,抒发他爱国忠心无人理解的苦闷。
10.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最后用了一个典故,写道:“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样写法的作用是什么?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不忘为国效力。
B.作者借廉颇虽老还有人想起用的故事,表达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的愤懑心情。
C.表示今天再也找不到象廉颇这样的大将的痛惜心情。
D.怀念廉颇,吊古伤今,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情绪。
二、诗歌鉴赏
11.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完成问题。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对《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词句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楚天”的“楚”,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在战国时曾属楚国。
B.“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的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
C.“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
D.“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苟安于江南一隅不思收复失地的南宋朝廷。
(2)对这首词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由景及情,登楼远眺,山河美好却沦陷于敌人之手,词人深感苦闷和悲愤。
B.下片直抒胸臆,抨击那些对国事漠不关心的人,并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
C.从全词内容来看,作者有愁有恨有忧有泪,心情低沉抑郁未免过于悲观失望。
D.从全词写法来看,既写景又抒情,淋漓尽致地抒发了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3)词的结尾“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与前文哪句话照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三、语言表达
12.阅读下面这篇短文,在文后的横线上填写结论性的句子。
辛弃疾以杰出的爱国词,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其传世词六百多首,抒发爱国情怀的作品占三分之二以上,数量之大,自有“词”这种诗体以来,一千四百年间,尚无人能望其项背。
爱国是辛词一大主题。生态则是辛词的又一大主题。一册稼轩词,展卷读去,从卷首到卷末,满纸山川之美,草木之秀,让人目不暇接,间以风雨之声,鸟虫之鸣,让人心动神驰。还有词人与青山的深情对视,与苍松的幽默调侃,与鸥鹭的真诚结盟,更有对白鹭的生态建议,让人的心灵受到难得的洗礼和升华。辛弃疾的生态词,是我们尤其应该珍惜的人文精华。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解析】【分析】A项,“揾”应读wèn;
B项,“舍”应读shè;
C项,正确;
D项,“倩”应读qìng。
故答案为:C。
【点评】读音辨析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记忆,部分词语也可以根据词义和词性来辨别读音。此题主要考查多音字、音近字的读音,以及方言误读字的读音。本题要准确掌握“揾”“舍”“倩”的字音。
2.【答案】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字形的能力。
A项,神雅社鼓—神鸦社鼓、嬴得—赢得;
B项,犹愁风雨—忧愁风雨;
C项,邪阳草树—斜阳草树;
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主要的方法是①形辨法。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②音辨法。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③义辨法。即结合具体语境,根据字的意思辨析正误。④联想法。有些字形相近,意思也相近的一组成语,可以采用联想记忆法,记住其固定搭配。本题注意:鸦、赢、忧愁、斜阳。
3.【答案】B
【知识点】文学常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解析】【分析】A项,“与苏轼生活在同一时期”错误,辛弃疾是南宋词人而苏轼为北宋词人。
B项,正确。
C项,“词要有词牌和题目”有误,例如柳永的《望海潮》就只有词牌名。
D项,《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不是婉约手法写的,它是豪放词的代表作。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正确识记文学常识,考查面比较广,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对作家作品的识记。本题考查了作者、作品、风格、词牌、手法等基本知识。
4.【答案】B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解析】【分析】A项,运用了拟人、比喻手法;B项,运用了借代、夸张手法;C项,运用了比喻手法;D项,运用了借代手法。
5.【答案】C
【知识点】文学常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解析】【分析】 C项,这是作者在赏心亭所见景色,不是想象的。
6.【答案】B
【知识点】文学常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解析】【分析】B项中“刘备拜访陈登”错,应是“许汜向刘备诉说自己拜访陈登”。
7.【答案】C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解析】【分析】借代是用一小部分代整体,例如:樯橹灰飞烟灭“樯橹”指代曹操的水军。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例如:卷起千堆雪中“雪”是借喻,比喻浪花。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借代和借喻两种修辞手法的辨别能力。
8.【答案】D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解析】【分析】下片中几个典故分别是:休说鲈鱼堪,尽西风、季鹰归未?——张翰归隐;作者 以张翰自比 ,反其意用之,即表明自己难忘实事,有家难归的相思,也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许汜故事;表达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辛弃疾的雄心壮志。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桓温北征 ,表达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恐惧。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三个典故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准确把握三个典故表达的意思。
9.【答案】B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解析】【分析】“玉簪螺髻”是用比喻的手法写山形的,将山比作插在美人头上的玉簪与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献愁供恨“是用拟的手法写山“神情的。诗人内心中有忧愁与遗憾,见壮观的山河,内心更加悲伤。虽此句为山,却抒发了诗人因报国无门的无奈。显得更加含蓄。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能力。
10.【答案】C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解析】【分析】作者借廉颇虽老还有人想起用的故事,表达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的愤懑心情。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典故的理解能力。
11.【答案】(1)D
(2)C
(3)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解析】【分析】(1)“断鸿”比喻作为“江南游子”的自己,暗示了词人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2)过于“悲观失望”说法不当。
(3)先找出前后呼应的句子,再回答出作者的思想情感。主要突出世无知己的悲慨即可。
故答案为:
(1)D
(2)C
(3)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
【点评】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①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②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③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12.【答案】辛弃疾是我国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也是我国最伟大的生态词人。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解析】【分析】这两个语段写了两个内容,第一个语段写辛弃疾对爱国词的贡献,第二个语段写辛弃疾对生态词的贡献。因此,我们就可以整体把握文意,找到结论句的答案了。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六课《辛弃疾词两首》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水龙吟(yín) 永遇乐(lè) 揾英雄泪(ǎo)
B.孙仲谋(móu) 求田问舍(shě) 可堪回首(kān)
C.供恨(gōng) 佛狸祠(cí) 居胥(xū)
D.倩何人(qiàn) 舞榭歌台(xiè) 英雄无觅(mì)
【答案】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解析】【分析】A项,“揾”应读wèn;
B项,“舍”应读shè;
C项,正确;
D项,“倩”应读qìng。
故答案为:C。
【点评】读音辨析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记忆,部分词语也可以根据词义和词性来辨别读音。此题主要考查多音字、音近字的读音,以及方言误读字的读音。本题要准确掌握“揾”“舍”“倩”的字音。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栏杆拍遍 神雅社鼓 远目 嬴得
B.犹愁风雨 金戈铁马 天际 可堪
C.红巾翠袖 邪阳草树 吴钩 仓皇
D.千里清秋 气吞万里 登临 烽火
【答案】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字形的能力。
A项,神雅社鼓—神鸦社鼓、嬴得—赢得;
B项,犹愁风雨—忧愁风雨;
C项,邪阳草树—斜阳草树;
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主要的方法是①形辨法。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②音辨法。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③义辨法。即结合具体语境,根据字的意思辨析正误。④联想法。有些字形相近,意思也相近的一组成语,可以采用联想记忆法,记住其固定搭配。本题注意:鸦、赢、忧愁、斜阳。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宋朝爱国词人。与苏轼生活在同一时期,且共为豪放派的代表。
B.辛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
C.词要有词牌和题目,词牌是曲调,与词的内容关系不大,题目才与词的内容有关,可见所有词都必须有题目,如《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题目。
D.宋人也有以婉约手法抒写爱国壮志、时代感慨的,如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但其表现多用“比兴”象征手法,旨意朦胧,须读者去体味。
【答案】B
【知识点】文学常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解析】【分析】A项,“与苏轼生活在同一时期”错误,辛弃疾是南宋词人而苏轼为北宋词人。
B项,正确。
C项,“词要有词牌和题目”有误,例如柳永的《望海潮》就只有词牌名。
D项,《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不是婉约手法写的,它是豪放词的代表作。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正确识记文学常识,考查面比较广,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对作家作品的识记。本题考查了作者、作品、风格、词牌、手法等基本知识。
4.下列各项中,运用了借代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B.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答案】B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解析】【分析】A项,运用了拟人、比喻手法;B项,运用了借代、夸张手法;C项,运用了比喻手法;D项,运用了借代手法。
5.对课文辛弃疾两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主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B.《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词表达了词人坚决主张抗金,而又反对冒进轻敌的思想,抒发了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揭露了南宋政治的腐败,亦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C.《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词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想象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融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D.《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意近而相呼应。
【答案】C
【知识点】文学常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解析】【分析】 C项,这是作者在赏心亭所见景色,不是想象的。
6.下列词句中有关典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句中运用了晋朝人张翰闻秋风而归故乡的典故。
B.“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句中运用了三国时刘备拜访陈登的故事。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句中运用了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伐北魏的典故。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运用了赵国老将廉颇的典故,是用来隐喻自己的。
【答案】B
【知识点】文学常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解析】【分析】B项中“刘备拜访陈登”错,应是“许汜向刘备诉说自己拜访陈登”。
7.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答案】C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解析】【分析】借代是用一小部分代整体,例如:樯橹灰飞烟灭“樯橹”指代曹操的水军。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例如:卷起千堆雪中“雪”是借喻,比喻浪花。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借代和借喻两种修辞手法的辨别能力。
8.下面对《登建康赏心亭》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是写景抒情,作者用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一系列自然景物,来陪衬他的游子之思,巧妙地做到了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B.在上片中,作者用了两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一是仔细端详抽出来的宝剑,一是用手使劲拍打亭上的栏杆。
C.词的下片着重抒情。作者运用了几个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矛盾和对生活道路的抉择,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忧愁。
D.下片中几个典故表达的意思是:如果不能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大志,那就回到故乡去“求田问舍”,隐居田园。
【答案】D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解析】【分析】下片中几个典故分别是:休说鲈鱼堪,尽西风、季鹰归未?——张翰归隐;作者 以张翰自比 ,反其意用之,即表明自己难忘实事,有家难归的相思,也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许汜故事;表达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辛弃疾的雄心壮志。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桓温北征 ,表达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恐惧。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三个典故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准确把握三个典故表达的意思。
9.对下列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第一句,用叙述的语句交代出登临的季节、地域的辽阔,第二句写水国景象,长天空阔,无际无涯,水天相接,秋意无边。
B.“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这三句写山,既写了山的形也为山传了神。“玉簪螺髻”是用拟人的手法写山形的,“献愁供恨”是用比喻的手法写山的“神情”的。
C.“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之句,写登楼眺望时的环境。照应题目,点明地点、人物,并进一步交代登楼的时间。
D.“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四句写诗人登楼的种种表现,抒发他爱国忠心无人理解的苦闷。
【答案】B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解析】【分析】“玉簪螺髻”是用比喻的手法写山形的,将山比作插在美人头上的玉簪与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献愁供恨“是用拟的手法写山“神情的。诗人内心中有忧愁与遗憾,见壮观的山河,内心更加悲伤。虽此句为山,却抒发了诗人因报国无门的无奈。显得更加含蓄。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能力。
10.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最后用了一个典故,写道:“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样写法的作用是什么?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不忘为国效力。
B.作者借廉颇虽老还有人想起用的故事,表达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的愤懑心情。
C.表示今天再也找不到象廉颇这样的大将的痛惜心情。
D.怀念廉颇,吊古伤今,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情绪。
【答案】C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解析】【分析】作者借廉颇虽老还有人想起用的故事,表达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的愤懑心情。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典故的理解能力。
二、诗歌鉴赏
11.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完成问题。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对《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词句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楚天”的“楚”,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在战国时曾属楚国。
B.“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的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
C.“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
D.“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苟安于江南一隅不思收复失地的南宋朝廷。
(2)对这首词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由景及情,登楼远眺,山河美好却沦陷于敌人之手,词人深感苦闷和悲愤。
B.下片直抒胸臆,抨击那些对国事漠不关心的人,并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
C.从全词内容来看,作者有愁有恨有忧有泪,心情低沉抑郁未免过于悲观失望。
D.从全词写法来看,既写景又抒情,淋漓尽致地抒发了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3)词的结尾“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与前文哪句话照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1)D
(2)C
(3)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解析】【分析】(1)“断鸿”比喻作为“江南游子”的自己,暗示了词人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2)过于“悲观失望”说法不当。
(3)先找出前后呼应的句子,再回答出作者的思想情感。主要突出世无知己的悲慨即可。
故答案为:
(1)D
(2)C
(3)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
【点评】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①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②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③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三、语言表达
12.阅读下面这篇短文,在文后的横线上填写结论性的句子。
辛弃疾以杰出的爱国词,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其传世词六百多首,抒发爱国情怀的作品占三分之二以上,数量之大,自有“词”这种诗体以来,一千四百年间,尚无人能望其项背。
爱国是辛词一大主题。生态则是辛词的又一大主题。一册稼轩词,展卷读去,从卷首到卷末,满纸山川之美,草木之秀,让人目不暇接,间以风雨之声,鸟虫之鸣,让人心动神驰。还有词人与青山的深情对视,与苍松的幽默调侃,与鸥鹭的真诚结盟,更有对白鹭的生态建议,让人的心灵受到难得的洗礼和升华。辛弃疾的生态词,是我们尤其应该珍惜的人文精华。
【答案】辛弃疾是我国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也是我国最伟大的生态词人。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解析】【分析】这两个语段写了两个内容,第一个语段写辛弃疾对爱国词的贡献,第二个语段写辛弃疾对生态词的贡献。因此,我们就可以整体把握文意,找到结论句的答案了。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