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世说新语>两则》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世说新语>两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11 05:00:32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世说新语>两则》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陈寔(shí) 太傅(fù) 何所似(sì)
B.柳絮(xù) 无奕(yì) 谢道韫(yùn)
C.雪骤(zhóu) 俄而(é) 差可拟(nǐ)
D.期行(xíng) 王凝(níng)之 尊君在不(bù)
【答案】D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D项,“不”读音应为“fǒu”。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字音的能力。字音的辨析主要是辨识并确认汉字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正确读法。特别是常见的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注意积累和练习。
2.读课文《陈太丘与友期》,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答案】C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
【解析】A是友人失约,不是陈太丘不讲信用。B是友人失约,并不是陈元方傲慢无礼。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因为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B.“过中不至”这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陈太丘而不是客。
C.“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辞,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后者是谦辞,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D.《世说新语》是南朝宋的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答案】B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称谓
【解析】【分析】“过中不至”这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时要全面理解,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判断。
4.下列语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待君/久不至。 B.元方/入门/不顾。
C.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D.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答案】C
【知识点】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C项的朗读停顿应为: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和断句能力。文言文断句必须在理解整个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要注意六种情况: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还要注意的是不能把一个词划开。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过中不至”交代了不守信用的是友人,而不是陈太丘。
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是指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咏雪》通过叙述家庭聚会中咏雪的始末,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才智。
D.“尊君”是敬辞,尊称对方的父亲;“家君”是谦辞,谦称自己的父亲。
【答案】B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ACD说法正确。B“儿女”在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准确,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6.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与儿女讲论文义(女孩儿)
B.尊君在不(通“否”)
C.俄而雪骤,公欣然曰(高兴的样子)
D.友人惭,下车引之(拉)
【答案】A
【知识点】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咏雪(《世说新语》);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儿女:子侄辈,指年青的一代。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在理解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
二、语言表达
7.学了《咏雪》后,有一位同学根据课文内容出了上联,请你结合《陈太丘与友期》的有关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谢道韫咏雪形神皆备
下联:   
【答案】陈元方驳客义正词严
【知识点】补写对联
【解析】【分析】首先要紧密结合对联的要求,如语意相关,词性相对,如上文有“陈元方”字样,可考虑下联中出现表人物的词语“陈元方”;课文内容中“驳客义正词严”,所以解答要结合文中内容组织语言对出“咏雪形神皆备”。
故答案为:陈元方驳客义正词严。
【点评】解答本题,要求掌握对联的一些基本知识,如语句对仗,词性相同,还要注意修辞运用,语境是否符合等方面。
8.你学过的古诗词中咏雪佳句?请写出一两句来。
【答案】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数梨花开。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知识点】应用型默写;咏雪(《世说新语》)
【解析】【分析】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根据提示,用原文回答。
三、文言文阅读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固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划线字。
①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俄而雪骤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撒盐空中差可拟。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
(3)《咏雪》中“内集”“讲论文义”“欣然”“大笑”等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4)结合文章内容,你觉得兄妹两人的比喻哪一个要好?请写出你的观点,并说说理由。
【答案】(1)文章的义理;不久,一会儿
(2)①把盐撒往空中大体可以(与之)相比。②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3)营造了一种温馨、和谐且文化气息浓郁的家庭氛围。
(4)示例一:我认为“撒盐空中”更好。因为文中说到“雪骤”,大雪下得猛烈密集时,只见雪片直落,看不见雪花飘舞的样子。“撒盐空中”的比喻更为真切地描摹了当时的场景。
示例二:我认为“柳絮因风起”更好。因为它写出了雪花飘摇的轻盈姿态,“柳絮”是轻盈的,“盐”却是沉重的颗粒,缺乏美感。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根据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翻译;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⑴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文义”“俄而”都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⑵ 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空中:在空中。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把盐撒往空中大体可以(与之)相比。②未若:比不上。因:凭借。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⑶ 一个大雪天,谢太傅把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和儿女讲论文义。一家人聚集在一起,可以说是其乐融融。一会下雪了,谢太傅就高兴地考查儿女们的文采,当两个孩子回答之后,谢太傅哈哈大笑,整个家里充满了温馨、和谐、快乐的文化氛围。意对即可。
⑷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能结合句子意思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如:我认为“撒盐空中”更好。因为文中说到“雪骤”,大雪下得猛烈密集时,只见雪片直落,看不见雪花飘舞的样子。“撒盐空中”的比喻更为真切地描摹了当时的场景。
故答案为:⑴1、文章的义理;2、不久,一会儿
⑵ ①把盐撒往空中大体可以(与之)相比。②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⑶ 营造了一种温馨、和谐且文化气息浓郁的家庭氛围。
⑷ 示例一:我认为“撒盐空中”更好。因为文中说到“雪骤”,大雪下得猛烈密集时,只见雪片直落,看不见雪花飘舞的样子。“撒盐空中”的比喻更为真切地描摹了当时的场景。
示例二:我认为“柳絮因风起”更好。因为它写出了雪花飘摇的轻盈姿态,“柳絮”是轻盈的,“盐”却是沉重的颗粒,缺乏美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⑶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仔细体会并做出概括回答。
⑷本题考查表达观点的能力,其实也是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理解这两种观点,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并阐述理由。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期日中   
②去后乃至   
③尊君在不   
④相委而去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待君久不至,已去。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4)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为什么?
【答案】(1)约定;才;同“否”;舍弃
(2)①(我父亲)等您很久,(您)没到,(他)已经离开了。②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自家大门。
(3)陈元方的“方正”表现在: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4)示例一:没有失礼。陈元方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表现出他正直不阿的性格。再者,对一个七岁的小孩子不应求全责备。
示例二:算是失礼。虽然友人做错了事,但他知错就改,元方应该给他一个机会,而且小孩子应该对长辈尊重一点,不应“入门不顾”。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根据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⑴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期”“委”都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不”是通假字。
⑵ 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至:到。去,离开。注意这句话是省略句。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我父亲)等您很久,(您)没到,(他)已经离开了。②引:拉,这里有友好的意思。顾:回头看。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自家大门。
⑶ 结合陈元方的语言和动作分析,第一,根据“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可以看出他懂得“信”的重要;第二,根据“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以看出他懂得“礼”的重要;第三,当有人侮辱自己的父亲时,远方用事实进行辩驳: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由此可以看出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根据“入门不顾”可以看出他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⑷此题为开放性试题,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如:没有失礼。陈元方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表现出他正直不阿的性格。再者,对一个七岁的小孩子不应求全责备。
故答案为:⑴1、约定;2、才;3、同“否”;4、舍弃
⑵ ①(我父亲)等您很久,(您)没到,(他)已经离开了。②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自家大门。
⑶ 陈元方的“方正”表现在: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⑷ 示例一:没有失礼。陈元方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表现出他正直不阿的性格。再者,对一个七岁的小孩子不应求全责备。
示例二:算是失礼。虽然友人做错了事,但他知错就改,元方应该给他一个机会,而且小孩子应该对长辈尊重一点,不应“入门不顾”。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⑶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概括人物的形象。
⑷本题考查根据文章某一内容谈观点的能力。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再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结合具体内容阐述理由。
11.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 ”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②。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③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释】①镒:二十两。 ②馆:这里指家。 ③《诗》:这里指《诗经》。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行:   
②田子为相,三年归休 归休: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宜尔子孙承承兮。   
(3)[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案】(1)相约同行。;退休回家。
(2)①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②好好教育你的子孙,谨慎小心啊。
(3)甲文:做人要讲诚信;乙文: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尽孝。 虚心接受批评,知错就改。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1)①相约同行。 ②退休回家。
(2)①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②好好教育你的子孙,谨慎小心啊。
(3)甲文:做人要讲诚信;乙文: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尽孝。 虚心接受批评,知错就改。
四、综合题
12.星期天,小林到西流湖去玩,路上他向一位老大爷问路:“喂,老头,到西流湖怎么走?老实告诉我还有多远?”老大爷看了看小林说:“顺公路走,有一千丈;选小路走,只六百丈。”小林听了不解地说:“你这人怎么讲丈不讲里?”老大爷笑着说:“小同学,原来你也知道讲‘礼’呀!”
(1)老大爷的话外之意是什么?
(2)如果你是小林,你打算怎样向老大爷问路?请写出你问路的话。
【答案】(1)小林不懂礼。
(2)老爷爷,请问到西流湖还有多远?
【知识点】语言得体;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1)老大爷说:“小同学,原来你也知道讲‘礼’呀”,这里的“礼”是礼貌的意思。再看前面小林的行为:向老大爷问路:“喂,老头,到花园澥怎么走?还有多远?”显然对老人说话很不礼貌。老大爷的话是委婉的批评小林不讲礼貌,不懂得尊敬老人。
(2)根据说话的对象“老大爷”使用称谓,以尊敬的语气来口气来说,表达自己的诚心问路的目的。
故答案为:(1)言外之意是小林你说话没有礼貌。应该尊重老大爷,懂礼貌!
(2)如果我是小林,我会说:“您好,老爷爷,请问这里离花园澥还有多远呀?”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言外之意,要准确把握言外之意,需要结合具体语境;
⑵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的表达,注意结合语境,语言得体。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世说新语>两则》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陈寔(shí) 太傅(fù) 何所似(sì)
B.柳絮(xù) 无奕(yì) 谢道韫(yùn)
C.雪骤(zhóu) 俄而(é) 差可拟(nǐ)
D.期行(xíng) 王凝(níng)之 尊君在不(bù)
2.读课文《陈太丘与友期》,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B.“过中不至”这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陈太丘而不是客。
C.“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辞,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后者是谦辞,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D.《世说新语》是南朝宋的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4.下列语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待君/久不至。 B.元方/入门/不顾。
C.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D.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过中不至”交代了不守信用的是友人,而不是陈太丘。
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是指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咏雪》通过叙述家庭聚会中咏雪的始末,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才智。
D.“尊君”是敬辞,尊称对方的父亲;“家君”是谦辞,谦称自己的父亲。
6.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与儿女讲论文义(女孩儿)
B.尊君在不(通“否”)
C.俄而雪骤,公欣然曰(高兴的样子)
D.友人惭,下车引之(拉)
二、语言表达
7.学了《咏雪》后,有一位同学根据课文内容出了上联,请你结合《陈太丘与友期》的有关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谢道韫咏雪形神皆备
下联:   
8.你学过的古诗词中咏雪佳句?请写出一两句来。
三、文言文阅读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固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划线字。
①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俄而雪骤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撒盐空中差可拟。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
(3)《咏雪》中“内集”“讲论文义”“欣然”“大笑”等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4)结合文章内容,你觉得兄妹两人的比喻哪一个要好?请写出你的观点,并说说理由。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期日中   
②去后乃至   
③尊君在不   
④相委而去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待君久不至,已去。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4)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为什么?
11.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 ”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②。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③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释】①镒:二十两。 ②馆:这里指家。 ③《诗》:这里指《诗经》。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行:   
②田子为相,三年归休 归休: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宜尔子孙承承兮。   
(3)[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
四、综合题
12.星期天,小林到西流湖去玩,路上他向一位老大爷问路:“喂,老头,到西流湖怎么走?老实告诉我还有多远?”老大爷看了看小林说:“顺公路走,有一千丈;选小路走,只六百丈。”小林听了不解地说:“你这人怎么讲丈不讲里?”老大爷笑着说:“小同学,原来你也知道讲‘礼’呀!”
(1)老大爷的话外之意是什么?
(2)如果你是小林,你打算怎样向老大爷问路?请写出你问路的话。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D项,“不”读音应为“fǒu”。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字音的能力。字音的辨析主要是辨识并确认汉字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正确读法。特别是常见的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注意积累和练习。
2.【答案】C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
【解析】A是友人失约,不是陈太丘不讲信用。B是友人失约,并不是陈元方傲慢无礼。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因为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
3.【答案】B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称谓
【解析】【分析】“过中不至”这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时要全面理解,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判断。
4.【答案】C
【知识点】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C项的朗读停顿应为: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和断句能力。文言文断句必须在理解整个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要注意六种情况: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还要注意的是不能把一个词划开。
5.【答案】B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ACD说法正确。B“儿女”在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准确,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6.【答案】A
【知识点】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咏雪(《世说新语》);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儿女:子侄辈,指年青的一代。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在理解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
7.【答案】陈元方驳客义正词严
【知识点】补写对联
【解析】【分析】首先要紧密结合对联的要求,如语意相关,词性相对,如上文有“陈元方”字样,可考虑下联中出现表人物的词语“陈元方”;课文内容中“驳客义正词严”,所以解答要结合文中内容组织语言对出“咏雪形神皆备”。
故答案为:陈元方驳客义正词严。
【点评】解答本题,要求掌握对联的一些基本知识,如语句对仗,词性相同,还要注意修辞运用,语境是否符合等方面。
8.【答案】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数梨花开。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知识点】应用型默写;咏雪(《世说新语》)
【解析】【分析】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根据提示,用原文回答。
9.【答案】(1)文章的义理;不久,一会儿
(2)①把盐撒往空中大体可以(与之)相比。②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3)营造了一种温馨、和谐且文化气息浓郁的家庭氛围。
(4)示例一:我认为“撒盐空中”更好。因为文中说到“雪骤”,大雪下得猛烈密集时,只见雪片直落,看不见雪花飘舞的样子。“撒盐空中”的比喻更为真切地描摹了当时的场景。
示例二:我认为“柳絮因风起”更好。因为它写出了雪花飘摇的轻盈姿态,“柳絮”是轻盈的,“盐”却是沉重的颗粒,缺乏美感。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根据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翻译;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⑴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文义”“俄而”都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⑵ 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空中:在空中。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把盐撒往空中大体可以(与之)相比。②未若:比不上。因:凭借。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⑶ 一个大雪天,谢太傅把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和儿女讲论文义。一家人聚集在一起,可以说是其乐融融。一会下雪了,谢太傅就高兴地考查儿女们的文采,当两个孩子回答之后,谢太傅哈哈大笑,整个家里充满了温馨、和谐、快乐的文化氛围。意对即可。
⑷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能结合句子意思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如:我认为“撒盐空中”更好。因为文中说到“雪骤”,大雪下得猛烈密集时,只见雪片直落,看不见雪花飘舞的样子。“撒盐空中”的比喻更为真切地描摹了当时的场景。
故答案为:⑴1、文章的义理;2、不久,一会儿
⑵ ①把盐撒往空中大体可以(与之)相比。②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⑶ 营造了一种温馨、和谐且文化气息浓郁的家庭氛围。
⑷ 示例一:我认为“撒盐空中”更好。因为文中说到“雪骤”,大雪下得猛烈密集时,只见雪片直落,看不见雪花飘舞的样子。“撒盐空中”的比喻更为真切地描摹了当时的场景。
示例二:我认为“柳絮因风起”更好。因为它写出了雪花飘摇的轻盈姿态,“柳絮”是轻盈的,“盐”却是沉重的颗粒,缺乏美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⑶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仔细体会并做出概括回答。
⑷本题考查表达观点的能力,其实也是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理解这两种观点,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并阐述理由。
10.【答案】(1)约定;才;同“否”;舍弃
(2)①(我父亲)等您很久,(您)没到,(他)已经离开了。②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自家大门。
(3)陈元方的“方正”表现在: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4)示例一:没有失礼。陈元方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表现出他正直不阿的性格。再者,对一个七岁的小孩子不应求全责备。
示例二:算是失礼。虽然友人做错了事,但他知错就改,元方应该给他一个机会,而且小孩子应该对长辈尊重一点,不应“入门不顾”。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根据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⑴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期”“委”都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不”是通假字。
⑵ 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至:到。去,离开。注意这句话是省略句。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我父亲)等您很久,(您)没到,(他)已经离开了。②引:拉,这里有友好的意思。顾:回头看。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自家大门。
⑶ 结合陈元方的语言和动作分析,第一,根据“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可以看出他懂得“信”的重要;第二,根据“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以看出他懂得“礼”的重要;第三,当有人侮辱自己的父亲时,远方用事实进行辩驳: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由此可以看出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根据“入门不顾”可以看出他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⑷此题为开放性试题,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如:没有失礼。陈元方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表现出他正直不阿的性格。再者,对一个七岁的小孩子不应求全责备。
故答案为:⑴1、约定;2、才;3、同“否”;4、舍弃
⑵ ①(我父亲)等您很久,(您)没到,(他)已经离开了。②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自家大门。
⑶ 陈元方的“方正”表现在: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⑷ 示例一:没有失礼。陈元方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表现出他正直不阿的性格。再者,对一个七岁的小孩子不应求全责备。
示例二:算是失礼。虽然友人做错了事,但他知错就改,元方应该给他一个机会,而且小孩子应该对长辈尊重一点,不应“入门不顾”。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⑶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概括人物的形象。
⑷本题考查根据文章某一内容谈观点的能力。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再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结合具体内容阐述理由。
11.【答案】(1)相约同行。;退休回家。
(2)①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②好好教育你的子孙,谨慎小心啊。
(3)甲文:做人要讲诚信;乙文: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尽孝。 虚心接受批评,知错就改。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1)①相约同行。 ②退休回家。
(2)①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②好好教育你的子孙,谨慎小心啊。
(3)甲文:做人要讲诚信;乙文: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尽孝。 虚心接受批评,知错就改。
12.【答案】(1)小林不懂礼。
(2)老爷爷,请问到西流湖还有多远?
【知识点】语言得体;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1)老大爷说:“小同学,原来你也知道讲‘礼’呀”,这里的“礼”是礼貌的意思。再看前面小林的行为:向老大爷问路:“喂,老头,到花园澥怎么走?还有多远?”显然对老人说话很不礼貌。老大爷的话是委婉的批评小林不讲礼貌,不懂得尊敬老人。
(2)根据说话的对象“老大爷”使用称谓,以尊敬的语气来口气来说,表达自己的诚心问路的目的。
故答案为:(1)言外之意是小林你说话没有礼貌。应该尊重老大爷,懂礼貌!
(2)如果我是小林,我会说:“您好,老爷爷,请问这里离花园澥还有多远呀?”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言外之意,要准确把握言外之意,需要结合具体语境;
⑵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的表达,注意结合语境,语言得体。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