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4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4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0.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6-04-21 08:40:06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4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60℃时,KNO3的溶解度为110g.在60℃时,将60g KNO3投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
A.54.5% B.37.5% C.52.4% D.47.5%
【答案】C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解答】由60℃时,KNO3的溶解度为110 g知此温度下50 g水中最多溶解55g KNO3固体,所以形成的是这一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则溶质质量分数=×100%=52.4%.
故选C.
【分析】由60℃时,KNO3的溶解度为110 g知此温度下50 g水中最多溶解55g KNO3固体.
2.将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蔗糖溶液稀释到5%,需加入水的质量为(  )
A.10g B.50g C.90g D.100g
【答案】D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
【解析】【解答】设要加水的质量为x,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则100g×10%=(100g+x)×5% ,x=100g.
故选:D.
【分析】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3.把100mL10%的氯化钠溶液稀释50倍,稀释后溶液中的溶质质量(  )
A.减少50倍 B.增加50倍
C.不变 D.减少5倍
【答案】C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
【解析】【解答】稀释前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小,但溶质的总质量不会改变,改变的是溶剂的质量.
故选C.
【分析】对于溶液来说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利用此知识进行解题即可.
4.治疗腹泻时,医生建议使用糖盐水辅助治疗.将适量蔗糖和食盐加入一定量温开水中,搅拌使之完全溶解既得糖盐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蔗糖和食盐在温开水中比在凉开水中溶解的快
B.糖盐水是蔗糖和氯化钠的水溶液
C.糖盐水可为人体补充水、糖类、无机盐
D.糖盐水一定是饱和溶液
【答案】D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解答】A、水的温度越高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越快,A正确;
B、糖盐水是食盐和糖同时溶于水形成的水溶液,B正确;
C、糖盐水中含有水、糖类和无机盐,C正确;
D、饱和溶液指一定温度下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在这一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糖盐水可能还能溶解糖或食盐,有可能不能溶解,所以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有可能是饱和溶液,故D不正确.
故答案选D.
【分析】A、根据水的温度越高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越快分析;
B、根据糖盐水是食盐和糖同时溶于水形成的水溶液分析;
C、根据糖盐水中含有水、糖类和无机盐分析;
D、根据饱和溶液指一定温度下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在这一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分析.
5.下列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  )
A.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汽油洗去油污的原理是乳化
C.蒸发食盐水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用酒精灯持续加热,直到蒸干为止
D.气体的溶解度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答案】D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
【解析】【解答】A、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故A错误;
B、汽油洗去油污的原理是溶解,而不是乳化,故B错误;
C、蒸发食盐水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用酒精灯持续加热,当出现大量晶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预热将剩余的水蒸干,故C错误;
D、气体的溶解度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A、根据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进行解答;
B、根据汽油洗去油污的原理是溶解进行解答;
C、根据蒸发的注意事项进行解答;
D、根据气体的溶解度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进行解答.
6.长期放置在敞口容器内的饱和食盐水,在保持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发现容器底部有少量晶体出现,这说明(  )
A.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B.溶剂质量减少,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C.溶液中溶剂、溶质的质量均未改变
D.溶液比原来要浓一些
【答案】B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
【解析】【解答】由于析出晶体需通过温度改变或减少溶剂两种方式的一种,由于是恒温状态下完成,故温度不变,析出晶体只能通过减少溶剂的方式完成,有题干知因是敞口水分会不断蒸发减少,容器底部有少量晶体出现,说明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故选B.
【分析】在保持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温度不变物质的溶解度就不会变化,因析出晶体需要具备温度改变或减少溶剂两种方式或其一,则析出晶体时肯定是溶剂量减少导致的.
7.做完实验后的玻璃试管中常附着难清洗的物质,下列清洗方法错误的是(  )
A.内壁有CaCO3的试管用稀盐酸清洗
B.内壁有碘的试管用酒精清洗
C.内壁有二氧化锰的试管用清水清洗
D.内壁有植物油的试管用洗洁精清洗
【答案】C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A、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氯化钙易溶于水,能用盐酸清洗,正确;
B、碘能溶于酒精,故内壁有碘的试管用酒精清洗,正确;
C、二氧化锰不溶于水,内壁有二氧化锰的试管不能用清水清洗,错误;
D、洗洁精对油污具有乳化作用,内壁有植物油的试管用洗洁精清洗,正确;
故选C.
【分析】根据已有的物质的性质确定清洗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8.生活中的洗涤问题大都与化学知识有关.下列洗涤方法错误的是(  )
A.氢氧化钠洗涤手上的油污 B.汽油洗涤手上的油污
C.用洗洁精清洗油腻的餐具 D.稀硫酸洗涤铁制品表面的铁锈
【答案】A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解析】【解答】A、氢氧化钠能与油脂反应,氢氧化钠溶液能去除油污,但是氢氧化钠有强腐蚀性,不能用来洗去手上的油污,洗涤方法错误;
B、汽油能溶解油污,所以可以用汽油来洗去手上的油污,洗涤方法正确;
C、洗洁精除油污主要利用的是乳化作用,所以可以用洗洁精清洗油腻的餐具,洗涤方法正确;
D、稀硫酸能与铁锈反应,所以可以用稀硫酸洗涤铁制品表面的铁锈,洗涤方法正确.
故选A.
【分析】A、根据氢氧化钠有强腐蚀性分析;
B、根据汽油能溶解油污分析;
C、根据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分析;
D、根据稀硫酸能与铁锈反应分析.
9.下列过程中,有一个去污原理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用洗涤剂洗去餐具上的油脂
B.用酒精除去附着在试管内壁的碘
C.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D.用热水洗去附着在烧杯底部的硝酸钾
【答案】A
【知识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解析】【解答】A、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可洗去餐具上的油脂;
B、酒精能溶解碘,可用酒精除去附着在试管内壁的碘,利用的是溶解原理;
C、汽油能溶解油污,可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利用的是溶解原理;
D、用热水洗去附着在烧杯底部的硝酸钾,利用的是溶解原理;
故A选项利用的去污原理与其他三个不同.
故选:A.
【分析】A、根据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酒精能溶解碘,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汽油能溶解油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硝酸钾易溶于水,进行分析判断.
10.浊液区别于其他分散系最本质的特征是(  )
A.外观浑浊不清 B.浊液没有丁达尔现象
C.不稳定 D.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
【答案】D
【知识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解析】【解答】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即浊液区别于其他分散系最本质的特征为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
故选:D.
【分析】根据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11.化学源于社会又服务于社会,通过化学的学习,你是否对身边的物质有了新的认识,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
A.泥水 B.硬水 C.矿泉水 D.生理盐水
【答案】A
【知识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解析】【解答】A、泥沙不溶于水,不能与水形成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泥水不属于溶液,故选项正确;
B、硬水是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等溶于水,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C、矿泉水是微量的矿物质等物质溶于水,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D、生理盐水是氯化钠溶于水,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故选A.
【分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本质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据此分析判断.
12.溶液、乳浊液在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农业上常把一些不溶于水的农药配成悬浊液来喷洒使用
B.通常在溶液里进行的化学反应比固体间的反应要快
C.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污属于乳化
D.食物里的营养成分经消化后变成溶液,易被人体吸收
【答案】C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解析】【解答】A、不溶于水的农药和水混合配成的是悬浊液,所以农业上常把一些不溶于水的农药配成悬浊液来喷洒使用,故A正确;
B、在溶液里反应物接触的更加充分,所以在溶液里进行的化学反应比固体间的反应要快,故B正确;
C、汽油能溶解油污,所以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污属于溶解,形成的是溶液,故C错误;
D、食物里的营养成分经消化后变成溶液,易被人体吸收,故D正确.
故选:C.
【分析】A、根据不溶于水的农药和水混合配成的是悬浊液进行解答;
B、根据在溶液里反应物接触的更加充分进行解答;
C、根据汽油能溶解油污进行解答;
D、根据食物里的营养成分经消化后变成溶液,易被人体吸收进行解答.
13.能和水形成乳浊液的调味品是(  )
A.味精 B.白糖 C.麻油 D.食盐
【答案】C
【知识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解析】【解答】A、味精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故A错误;
B、白糖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故B错误;
C、麻油是小液滴,分散在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是乳浊液.故C正确;
D、食盐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不溶性的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是悬浊液;小液滴分散在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是乳浊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
14.绍兴老酒很受人们青睐,以下有关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老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和水,有一定的颜色,是乳浊液
B.老酒选用优质糯米发酵而成,发酵要利用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是有性生殖
C.老酒在贮存过程中,乙醇等物质挥发,酒精度下降,是利用了乙醇的化学性质
D.老酒越陈越醇,在老酒的陈化过程中,生成了一种有香味的酯,是化学变化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解析】【解答】A、酒精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A错;
B、老酒选用优质糯米发酵而成,发酵要利用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是无性生殖,故B错;
C、酒精挥发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老酒越陈越醇,在老酒的陈化过程中,乙醇被氧化可生成乙酸,乙酸和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具有香味的乙酸乙酯,是化学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不溶性的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是悬浊液;不溶性的小滴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是乳浊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15.下列物质投入水中能形成浊液的是(  )
A.冰块投入水中 B.植物油滴入水中
C.二氧化碳通入水中 D.少量食盐撒入水中
【答案】B
【知识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解析】【解答】A、冰块放入水中,是纯净物水,故不为溶液,也不是浊液,故选项错误;
B、植物油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是浊液,故选项正确;
C、二氧化碳通入水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D、食盐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故选B.
【分析】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它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只有被分散的物质在水中是可溶的,二者混合后才会形成溶液.反之,则形成的为浊液.
二、填空题
16.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    .
【答案】×100%;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溶质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故答案为:×100%,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分析】本题考查基础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以及公式的转化运用.
17.6.5g锌与10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
(1)在100g稀硫酸中,溶质的化学式为    ,其质量为    ,溶剂的化学式为     ,其质量为    ;
(2)反应后溶质的化学式为    ,其质量为     ,溶剂的化学式为     ,其质量为    ;
(3)若锌与稀硫酸反应时,稀硫酸过量,则反应后溶质为    .
【答案】H2SO4;9.8g;H2O;90.2g;ZnSO4;16.1g;H2O;90.2g;H2SO4、ZnSO4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
【解析】【解答】设硫酸质量为x,生成硫酸锌质量为y,
Zn+H2SO4═ZnSO4+H2↑,
65 98  161
6.5g x  y

x=9.8g,y=16.1g,
(1)在100g稀硫酸中,溶质的化学式为H2SO4,其质量为9.8g,溶剂的化学式为H2O,其质量为90.2g;
(2)反应后溶质的化学式为ZnSO4,其质量为16.1g,溶剂的化学式为H2O,其质量为90.2g;
(3)若锌与稀硫酸反应时,稀硫酸过量,则反应后溶质为H2SO4、ZnSO4.
故填:H2SO4,9.8g,H2O,90.2g;ZnSO4,16.1g,H2O,90.2g;H2SO4、ZnSO4.
【分析】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根据锌的质量可以计算硫酸、硫酸锌的质量,进一步可以计算溶剂水的质量.
18.碘是紫黑色晶体,可以溶解在汽油中,形成紫红色溶液.
(1)碘的汽油溶液中,溶质是    .
(2)甲、乙、丙三个同学分别画出示意图,表示溶液中碘分子的分布(汽油分子没有画出).根据你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填“甲”“乙”或“丙”)的示意图符合溶液中溶质分散的实际情况.
【答案】碘;甲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
【解析】【解答】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1)碘是固体,汽油是液体,所以碘是溶质,汽油是溶剂;
(2)由于溶液是均一的所以甲图正确;
故答案为:(1)碘;(2)甲.
【分析】根据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和溶质、溶剂的判断方法作答即可.
19.概念图能清晰地反映概念之间的联系,如图表示溶液中部分概念的相互联系.请根据概念图回答:
(1)图中“A”是指    ;
(2)20℃时,将5克食盐放入盛有20克蒸馏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得到的是   溶液(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选填“饱和”或“不饱和”)
(3)我们将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时,分类依据的是   
【答案】溶质;不饱和;溶质质量分数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
【解析】【解答】(1)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所以图中“A”是指溶质;
(2)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20℃时,将5克食盐放入盛有20克蒸馏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只能溶解7.2g,得到的是不饱和溶液;
(3)溶液的浓、稀是由溶质质量分数的不同决定的.
故答案为:(1)溶质;(2)不饱和;(3)溶质质量分数.
【分析】(1)根据溶液的组成进行分析;
(2)根据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进行分析;
(3)根据溶液的浓、稀是由溶质质量分数的不同决定的进行分析.
20.    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
【答案】水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
【解析】【解答】水、汽油、酒精等均可以作溶剂,其中水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
故答案为:水.
【分析】根据最常用的溶剂是水,进行分析解答.
三、解答题
21.厨房有两瓶白色固体分别为食盐和蔗糖,请你选择合适的方法加以区分.
【答案】方法一:各取少量固体品尝,甜的为蔗糖,咸的为食盐;方法二:各取少量固体分别溶于水,测其导电性,导电的为食盐,不导电的为蔗糖.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解析】【解答】方法一:各取少量固体品尝,甜的为蔗糖,咸的为食盐;方法二:各取少量固体分别溶于水,测其导电性,导电的为食盐,不导电的为蔗糖.
【分析】可从食盐与糖形成的溶液后的性质解决,糖水甜,盐水咸,溶液的导电性也不同.
22.小明发现用汽油和洗涤剂都可以清洗掉衣服上的油污,你能否分别说出汽油和洗涤剂清洗油污的原理?
【答案】汽油清洗油污,是利用了溶解原理;用洗涤剂清洗油污,是利用了乳化作用.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解析】【解答】用汽油洗去油污是利用汽油能溶解油污来达到目的,利用的是溶解原理;洗涤剂中有乳化剂,具有乳化作用,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故用洗涤剂洗油污是利用了洗涤剂的乳化作用.
故答案为:汽油清洗油污,是利用了溶解原理;用洗涤剂清洗油污,是利用了乳化作用.
【分析】用汽油洗去油污是利用汽油能溶解油污来达到目的,利用的是溶解原理;洗涤剂中有乳化剂,具有乳化作用,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故用洗涤剂洗油污是利用了洗涤剂的乳化作用.
四、探究题
23. 氧化钙俗名生石灰,某同学针对氧化钙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1)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分离B中难溶物的操作Ⅰ叫   .
(2)如果要用实验证明C中不是水而是一种溶液,可以选择下列     (填序号)进行实验.
①稀盐酸 ②酚酞溶液 ③二氧化碳 ④氯化钠溶液
(3)操作Ⅱ是加入某种物质使无色澄清液出现白色固体,如果加入的是饱和碳酸钠溶液,白色固体的化学式是    ,如果加入的是固体氢氧化钠(全部溶解),白色固体的化学式是    .
【答案】(1)CaO+H2O=Ca(OH)2;过滤
(2)②③
(3)CaCO3;Ca(OH)2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解答】(1)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过滤可以将不溶物分离,所以分离B中难溶物的操作Ⅰ叫过滤;
(2)酚酞遇碱变红色,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会生成碳酸钙沉淀,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没有明显现象,氯化钠不会与氢氧化钙反应,故选②③;
(3)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会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所以加入的是饱和碳酸钠溶液,白色固体的化学式是CaCO3,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加入的是固体氢氧化钠(全部溶解),白色固体的化学式是Ca(OH)2.
故答案为:(1)CaO+H2O=Ca(OH)2,过滤;
(2)②③;
(3)CaCO3,Ca(OH)2.
【分析】(1)根据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过滤可以将不溶物分离进行分析;
(2)根据酚酞遇碱变红色,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会生成碳酸钙沉淀进行分析;
(3)根据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会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进行分析.
24.碘是紫黑色晶体,可以溶解在汽油中,形成紫红色溶液.
(1)碘的汽油溶液中,溶剂是   ;
(2)甲、乙、丙三个同学分别画出下面的示意图,表示溶液中碘分子的分布(汽油分子没有画出).
①如果乙同学的示意图符合事实,应该观察到的现象    ;
②根据你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填甲、乙、丙)的示意图符合事实.
【答案】(1)汽油;
(2)碘分子在下层聚集下层色较深上层较浅;甲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解析】【解答】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1)碘是固体,汽油是液体,所以碘是溶质,汽油是溶剂;(2)①碘被汽油溶解,碘分子在下层聚集下层色较深上层较浅;②由于溶液是均一的所以甲图正确.
【分析】根据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和溶质、溶剂的判断方法作答即可.
25.某化学探究小组的同学在学习《溶液》这一单元时,进行了一系列探究活动并进行相关归纳,请你作为其中一员,参与他们的探究.
(1)【活动一】小红对“物质溶于水是否都能形成溶液?”进行探究.选取如下生活用品.
生活用品有:①氯化钠;②植物油;③蒸馏水;④冰块;⑤蔗糖;仪器任选.
通过该探究活动,小红得出结论:有的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如上述物质中     放入水中就能形成溶液(填“序号”)
(2)【活动二】小明以“物质溶于水后液体的温度是否改变?”为课题进行探究,其用品和操作示意图如图:
实验目的 探究下列物质溶解前后体温变化变化情况
实验用品 药匙、烧杯、玻璃棒、温度计、水、氢氧化钠、氯化钠、硝酸铵
操作过程
图示③中的操作存在一处错误,应改正为    .
(3)经老师指出原因后,小明同学又重新做了三次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的实验,三次实验得出相同的结果,该结论为    .
【答案】(1)①⑤
(2)用玻璃棒搅拌
(3)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升高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解析】【解答】【活动一】(1)根据题意可知,氯化钠、蔗糖溶于水都能形成溶液,所以本题答案为:①⑤;
【活动二】(2)用玻璃棒搅拌不能用温度计搅拌;(3)氢氧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氯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不变,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所以物质溶于水能吸热或放热;
【分析】【活动一】(1)物质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活动二】(2)根据搅拌要用玻璃棒;(3)根据三种物质溶于水,有的放热,有的吸热,有的温度不变考虑;
1 / 1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4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60℃时,KNO3的溶解度为110g.在60℃时,将60g KNO3投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
A.54.5% B.37.5% C.52.4% D.47.5%
2.将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蔗糖溶液稀释到5%,需加入水的质量为(  )
A.10g B.50g C.90g D.100g
3.把100mL10%的氯化钠溶液稀释50倍,稀释后溶液中的溶质质量(  )
A.减少50倍 B.增加50倍
C.不变 D.减少5倍
4.治疗腹泻时,医生建议使用糖盐水辅助治疗.将适量蔗糖和食盐加入一定量温开水中,搅拌使之完全溶解既得糖盐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蔗糖和食盐在温开水中比在凉开水中溶解的快
B.糖盐水是蔗糖和氯化钠的水溶液
C.糖盐水可为人体补充水、糖类、无机盐
D.糖盐水一定是饱和溶液
5.下列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  )
A.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汽油洗去油污的原理是乳化
C.蒸发食盐水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用酒精灯持续加热,直到蒸干为止
D.气体的溶解度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6.长期放置在敞口容器内的饱和食盐水,在保持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发现容器底部有少量晶体出现,这说明(  )
A.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B.溶剂质量减少,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C.溶液中溶剂、溶质的质量均未改变
D.溶液比原来要浓一些
7.做完实验后的玻璃试管中常附着难清洗的物质,下列清洗方法错误的是(  )
A.内壁有CaCO3的试管用稀盐酸清洗
B.内壁有碘的试管用酒精清洗
C.内壁有二氧化锰的试管用清水清洗
D.内壁有植物油的试管用洗洁精清洗
8.生活中的洗涤问题大都与化学知识有关.下列洗涤方法错误的是(  )
A.氢氧化钠洗涤手上的油污 B.汽油洗涤手上的油污
C.用洗洁精清洗油腻的餐具 D.稀硫酸洗涤铁制品表面的铁锈
9.下列过程中,有一个去污原理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用洗涤剂洗去餐具上的油脂
B.用酒精除去附着在试管内壁的碘
C.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D.用热水洗去附着在烧杯底部的硝酸钾
10.浊液区别于其他分散系最本质的特征是(  )
A.外观浑浊不清 B.浊液没有丁达尔现象
C.不稳定 D.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
11.化学源于社会又服务于社会,通过化学的学习,你是否对身边的物质有了新的认识,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
A.泥水 B.硬水 C.矿泉水 D.生理盐水
12.溶液、乳浊液在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农业上常把一些不溶于水的农药配成悬浊液来喷洒使用
B.通常在溶液里进行的化学反应比固体间的反应要快
C.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污属于乳化
D.食物里的营养成分经消化后变成溶液,易被人体吸收
13.能和水形成乳浊液的调味品是(  )
A.味精 B.白糖 C.麻油 D.食盐
14.绍兴老酒很受人们青睐,以下有关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老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和水,有一定的颜色,是乳浊液
B.老酒选用优质糯米发酵而成,发酵要利用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是有性生殖
C.老酒在贮存过程中,乙醇等物质挥发,酒精度下降,是利用了乙醇的化学性质
D.老酒越陈越醇,在老酒的陈化过程中,生成了一种有香味的酯,是化学变化
15.下列物质投入水中能形成浊液的是(  )
A.冰块投入水中 B.植物油滴入水中
C.二氧化碳通入水中 D.少量食盐撒入水中
二、填空题
16.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    .
17.6.5g锌与10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
(1)在100g稀硫酸中,溶质的化学式为    ,其质量为    ,溶剂的化学式为     ,其质量为    ;
(2)反应后溶质的化学式为    ,其质量为     ,溶剂的化学式为     ,其质量为    ;
(3)若锌与稀硫酸反应时,稀硫酸过量,则反应后溶质为    .
18.碘是紫黑色晶体,可以溶解在汽油中,形成紫红色溶液.
(1)碘的汽油溶液中,溶质是    .
(2)甲、乙、丙三个同学分别画出示意图,表示溶液中碘分子的分布(汽油分子没有画出).根据你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填“甲”“乙”或“丙”)的示意图符合溶液中溶质分散的实际情况.
19.概念图能清晰地反映概念之间的联系,如图表示溶液中部分概念的相互联系.请根据概念图回答:
(1)图中“A”是指    ;
(2)20℃时,将5克食盐放入盛有20克蒸馏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得到的是   溶液(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选填“饱和”或“不饱和”)
(3)我们将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时,分类依据的是   
20.    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
三、解答题
21.厨房有两瓶白色固体分别为食盐和蔗糖,请你选择合适的方法加以区分.
22.小明发现用汽油和洗涤剂都可以清洗掉衣服上的油污,你能否分别说出汽油和洗涤剂清洗油污的原理?
四、探究题
23. 氧化钙俗名生石灰,某同学针对氧化钙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1)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分离B中难溶物的操作Ⅰ叫   .
(2)如果要用实验证明C中不是水而是一种溶液,可以选择下列     (填序号)进行实验.
①稀盐酸 ②酚酞溶液 ③二氧化碳 ④氯化钠溶液
(3)操作Ⅱ是加入某种物质使无色澄清液出现白色固体,如果加入的是饱和碳酸钠溶液,白色固体的化学式是    ,如果加入的是固体氢氧化钠(全部溶解),白色固体的化学式是    .
24.碘是紫黑色晶体,可以溶解在汽油中,形成紫红色溶液.
(1)碘的汽油溶液中,溶剂是   ;
(2)甲、乙、丙三个同学分别画出下面的示意图,表示溶液中碘分子的分布(汽油分子没有画出).
①如果乙同学的示意图符合事实,应该观察到的现象    ;
②根据你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填甲、乙、丙)的示意图符合事实.
25.某化学探究小组的同学在学习《溶液》这一单元时,进行了一系列探究活动并进行相关归纳,请你作为其中一员,参与他们的探究.
(1)【活动一】小红对“物质溶于水是否都能形成溶液?”进行探究.选取如下生活用品.
生活用品有:①氯化钠;②植物油;③蒸馏水;④冰块;⑤蔗糖;仪器任选.
通过该探究活动,小红得出结论:有的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如上述物质中     放入水中就能形成溶液(填“序号”)
(2)【活动二】小明以“物质溶于水后液体的温度是否改变?”为课题进行探究,其用品和操作示意图如图:
实验目的 探究下列物质溶解前后体温变化变化情况
实验用品 药匙、烧杯、玻璃棒、温度计、水、氢氧化钠、氯化钠、硝酸铵
操作过程
图示③中的操作存在一处错误,应改正为    .
(3)经老师指出原因后,小明同学又重新做了三次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的实验,三次实验得出相同的结果,该结论为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解答】由60℃时,KNO3的溶解度为110 g知此温度下50 g水中最多溶解55g KNO3固体,所以形成的是这一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则溶质质量分数=×100%=52.4%.
故选C.
【分析】由60℃时,KNO3的溶解度为110 g知此温度下50 g水中最多溶解55g KNO3固体.
2.【答案】D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
【解析】【解答】设要加水的质量为x,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则100g×10%=(100g+x)×5% ,x=100g.
故选:D.
【分析】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3.【答案】C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
【解析】【解答】稀释前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小,但溶质的总质量不会改变,改变的是溶剂的质量.
故选C.
【分析】对于溶液来说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利用此知识进行解题即可.
4.【答案】D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解答】A、水的温度越高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越快,A正确;
B、糖盐水是食盐和糖同时溶于水形成的水溶液,B正确;
C、糖盐水中含有水、糖类和无机盐,C正确;
D、饱和溶液指一定温度下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在这一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糖盐水可能还能溶解糖或食盐,有可能不能溶解,所以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有可能是饱和溶液,故D不正确.
故答案选D.
【分析】A、根据水的温度越高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越快分析;
B、根据糖盐水是食盐和糖同时溶于水形成的水溶液分析;
C、根据糖盐水中含有水、糖类和无机盐分析;
D、根据饱和溶液指一定温度下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在这一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分析.
5.【答案】D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
【解析】【解答】A、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故A错误;
B、汽油洗去油污的原理是溶解,而不是乳化,故B错误;
C、蒸发食盐水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用酒精灯持续加热,当出现大量晶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预热将剩余的水蒸干,故C错误;
D、气体的溶解度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A、根据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进行解答;
B、根据汽油洗去油污的原理是溶解进行解答;
C、根据蒸发的注意事项进行解答;
D、根据气体的溶解度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进行解答.
6.【答案】B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
【解析】【解答】由于析出晶体需通过温度改变或减少溶剂两种方式的一种,由于是恒温状态下完成,故温度不变,析出晶体只能通过减少溶剂的方式完成,有题干知因是敞口水分会不断蒸发减少,容器底部有少量晶体出现,说明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故选B.
【分析】在保持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温度不变物质的溶解度就不会变化,因析出晶体需要具备温度改变或减少溶剂两种方式或其一,则析出晶体时肯定是溶剂量减少导致的.
7.【答案】C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A、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氯化钙易溶于水,能用盐酸清洗,正确;
B、碘能溶于酒精,故内壁有碘的试管用酒精清洗,正确;
C、二氧化锰不溶于水,内壁有二氧化锰的试管不能用清水清洗,错误;
D、洗洁精对油污具有乳化作用,内壁有植物油的试管用洗洁精清洗,正确;
故选C.
【分析】根据已有的物质的性质确定清洗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8.【答案】A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解析】【解答】A、氢氧化钠能与油脂反应,氢氧化钠溶液能去除油污,但是氢氧化钠有强腐蚀性,不能用来洗去手上的油污,洗涤方法错误;
B、汽油能溶解油污,所以可以用汽油来洗去手上的油污,洗涤方法正确;
C、洗洁精除油污主要利用的是乳化作用,所以可以用洗洁精清洗油腻的餐具,洗涤方法正确;
D、稀硫酸能与铁锈反应,所以可以用稀硫酸洗涤铁制品表面的铁锈,洗涤方法正确.
故选A.
【分析】A、根据氢氧化钠有强腐蚀性分析;
B、根据汽油能溶解油污分析;
C、根据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分析;
D、根据稀硫酸能与铁锈反应分析.
9.【答案】A
【知识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解析】【解答】A、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可洗去餐具上的油脂;
B、酒精能溶解碘,可用酒精除去附着在试管内壁的碘,利用的是溶解原理;
C、汽油能溶解油污,可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利用的是溶解原理;
D、用热水洗去附着在烧杯底部的硝酸钾,利用的是溶解原理;
故A选项利用的去污原理与其他三个不同.
故选:A.
【分析】A、根据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酒精能溶解碘,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汽油能溶解油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硝酸钾易溶于水,进行分析判断.
10.【答案】D
【知识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解析】【解答】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即浊液区别于其他分散系最本质的特征为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
故选:D.
【分析】根据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11.【答案】A
【知识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解析】【解答】A、泥沙不溶于水,不能与水形成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泥水不属于溶液,故选项正确;
B、硬水是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等溶于水,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C、矿泉水是微量的矿物质等物质溶于水,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D、生理盐水是氯化钠溶于水,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故选A.
【分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本质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据此分析判断.
12.【答案】C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解析】【解答】A、不溶于水的农药和水混合配成的是悬浊液,所以农业上常把一些不溶于水的农药配成悬浊液来喷洒使用,故A正确;
B、在溶液里反应物接触的更加充分,所以在溶液里进行的化学反应比固体间的反应要快,故B正确;
C、汽油能溶解油污,所以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污属于溶解,形成的是溶液,故C错误;
D、食物里的营养成分经消化后变成溶液,易被人体吸收,故D正确.
故选:C.
【分析】A、根据不溶于水的农药和水混合配成的是悬浊液进行解答;
B、根据在溶液里反应物接触的更加充分进行解答;
C、根据汽油能溶解油污进行解答;
D、根据食物里的营养成分经消化后变成溶液,易被人体吸收进行解答.
13.【答案】C
【知识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解析】【解答】A、味精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故A错误;
B、白糖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故B错误;
C、麻油是小液滴,分散在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是乳浊液.故C正确;
D、食盐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不溶性的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是悬浊液;小液滴分散在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是乳浊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
14.【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解析】【解答】A、酒精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A错;
B、老酒选用优质糯米发酵而成,发酵要利用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是无性生殖,故B错;
C、酒精挥发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老酒越陈越醇,在老酒的陈化过程中,乙醇被氧化可生成乙酸,乙酸和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具有香味的乙酸乙酯,是化学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不溶性的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是悬浊液;不溶性的小滴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是乳浊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15.【答案】B
【知识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解析】【解答】A、冰块放入水中,是纯净物水,故不为溶液,也不是浊液,故选项错误;
B、植物油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是浊液,故选项正确;
C、二氧化碳通入水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D、食盐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故选B.
【分析】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它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只有被分散的物质在水中是可溶的,二者混合后才会形成溶液.反之,则形成的为浊液.
16.【答案】×100%;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溶质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故答案为:×100%,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分析】本题考查基础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以及公式的转化运用.
17.【答案】H2SO4;9.8g;H2O;90.2g;ZnSO4;16.1g;H2O;90.2g;H2SO4、ZnSO4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
【解析】【解答】设硫酸质量为x,生成硫酸锌质量为y,
Zn+H2SO4═ZnSO4+H2↑,
65 98  161
6.5g x  y

x=9.8g,y=16.1g,
(1)在100g稀硫酸中,溶质的化学式为H2SO4,其质量为9.8g,溶剂的化学式为H2O,其质量为90.2g;
(2)反应后溶质的化学式为ZnSO4,其质量为16.1g,溶剂的化学式为H2O,其质量为90.2g;
(3)若锌与稀硫酸反应时,稀硫酸过量,则反应后溶质为H2SO4、ZnSO4.
故填:H2SO4,9.8g,H2O,90.2g;ZnSO4,16.1g,H2O,90.2g;H2SO4、ZnSO4.
【分析】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根据锌的质量可以计算硫酸、硫酸锌的质量,进一步可以计算溶剂水的质量.
18.【答案】碘;甲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
【解析】【解答】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1)碘是固体,汽油是液体,所以碘是溶质,汽油是溶剂;
(2)由于溶液是均一的所以甲图正确;
故答案为:(1)碘;(2)甲.
【分析】根据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和溶质、溶剂的判断方法作答即可.
19.【答案】溶质;不饱和;溶质质量分数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
【解析】【解答】(1)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所以图中“A”是指溶质;
(2)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20℃时,将5克食盐放入盛有20克蒸馏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只能溶解7.2g,得到的是不饱和溶液;
(3)溶液的浓、稀是由溶质质量分数的不同决定的.
故答案为:(1)溶质;(2)不饱和;(3)溶质质量分数.
【分析】(1)根据溶液的组成进行分析;
(2)根据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进行分析;
(3)根据溶液的浓、稀是由溶质质量分数的不同决定的进行分析.
20.【答案】水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
【解析】【解答】水、汽油、酒精等均可以作溶剂,其中水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
故答案为:水.
【分析】根据最常用的溶剂是水,进行分析解答.
21.【答案】方法一:各取少量固体品尝,甜的为蔗糖,咸的为食盐;方法二:各取少量固体分别溶于水,测其导电性,导电的为食盐,不导电的为蔗糖.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解析】【解答】方法一:各取少量固体品尝,甜的为蔗糖,咸的为食盐;方法二:各取少量固体分别溶于水,测其导电性,导电的为食盐,不导电的为蔗糖.
【分析】可从食盐与糖形成的溶液后的性质解决,糖水甜,盐水咸,溶液的导电性也不同.
22.【答案】汽油清洗油污,是利用了溶解原理;用洗涤剂清洗油污,是利用了乳化作用.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解析】【解答】用汽油洗去油污是利用汽油能溶解油污来达到目的,利用的是溶解原理;洗涤剂中有乳化剂,具有乳化作用,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故用洗涤剂洗油污是利用了洗涤剂的乳化作用.
故答案为:汽油清洗油污,是利用了溶解原理;用洗涤剂清洗油污,是利用了乳化作用.
【分析】用汽油洗去油污是利用汽油能溶解油污来达到目的,利用的是溶解原理;洗涤剂中有乳化剂,具有乳化作用,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故用洗涤剂洗油污是利用了洗涤剂的乳化作用.
23.【答案】(1)CaO+H2O=Ca(OH)2;过滤
(2)②③
(3)CaCO3;Ca(OH)2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解答】(1)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过滤可以将不溶物分离,所以分离B中难溶物的操作Ⅰ叫过滤;
(2)酚酞遇碱变红色,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会生成碳酸钙沉淀,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没有明显现象,氯化钠不会与氢氧化钙反应,故选②③;
(3)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会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所以加入的是饱和碳酸钠溶液,白色固体的化学式是CaCO3,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加入的是固体氢氧化钠(全部溶解),白色固体的化学式是Ca(OH)2.
故答案为:(1)CaO+H2O=Ca(OH)2,过滤;
(2)②③;
(3)CaCO3,Ca(OH)2.
【分析】(1)根据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过滤可以将不溶物分离进行分析;
(2)根据酚酞遇碱变红色,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会生成碳酸钙沉淀进行分析;
(3)根据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会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进行分析.
24.【答案】(1)汽油;
(2)碘分子在下层聚集下层色较深上层较浅;甲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解析】【解答】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1)碘是固体,汽油是液体,所以碘是溶质,汽油是溶剂;(2)①碘被汽油溶解,碘分子在下层聚集下层色较深上层较浅;②由于溶液是均一的所以甲图正确.
【分析】根据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和溶质、溶剂的判断方法作答即可.
25.【答案】(1)①⑤
(2)用玻璃棒搅拌
(3)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升高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解析】【解答】【活动一】(1)根据题意可知,氯化钠、蔗糖溶于水都能形成溶液,所以本题答案为:①⑤;
【活动二】(2)用玻璃棒搅拌不能用温度计搅拌;(3)氢氧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氯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不变,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所以物质溶于水能吸热或放热;
【分析】【活动一】(1)物质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活动二】(2)根据搅拌要用玻璃棒;(3)根据三种物质溶于水,有的放热,有的吸热,有的温度不变考虑;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