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6节 透镜和视觉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6节 透镜和视觉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0.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6-04-21 09:11:41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6节 透镜和视觉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对于凸透镜特点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中央比边缘厚
B.两个焦点与透镜中心的距离相等
C.有一个实焦点和一个虚焦点
D.把光源放在焦点上可得到平行光线
2.小柯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观察到光屏上的像总是倒立的.他想:若让烛焰左右晃动,像将如何。于是,他正对光具座刻度尺,轻吹蜡烛,在光屏上可看到(  )
A.像上下抖动
B.像跟没吹时一样
C.像左右晃动,烛焰左偏时,像也左偏
D.像左右晃动,烛焰左偏时,像却右偏
3.利用图示凸透镜成像情景制成的光学设备是(  )
A.投影仪 B.照相机 C.放大镜 D.潜望镜
4.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蜡烛、透镜、光屏位置如图乙时,在光屏上可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的焦距是30cm
B.图乙中烛焰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像
C.照相机成像特点与图乙中所成像的特点相同
D.保持凸透镜、光屏位置不变,将蜡烛远离凸透镜,烛焰仍可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先用焦距为10cm的透镜甲进行实验,在透镜右侧的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缩小的实像.接下来不改变发光体和凸透镜的位置,改用焦距为20cm的透镜乙继续进行实验.下列情形可能发生的是
A.光屏向右移,能接收到清晰缩小的实像
B.光屏向左移,能接收到清晰放大的实像
C.光屏向左移,能接收到清晰缩小的实像
D.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接收不到清晰的像
6.下列实例利用了光的反射的是
A.开凿隧道时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
B.用潜望镜观察水面上的情况
C.用放大镜看细小的物体
D.用棱镜分解太阳光
7.某同学为了探究“视力矫正”原理,利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装置做了以下试验.如图所示,光屏上得到的是模糊的倒立实像,他将一个眼镜片放在凸透镜和烛焰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清晰了.他移走眼镜片,稍微将光屏远离凸透镜,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片是(  )
A.远视眼镜片,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远视眼镜片,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C.近视眼镜片,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D.近视眼镜片,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8.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
B.当u=12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当u=20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处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应用这一成像原理的是(  )
A.潜望镜 B.放大镜 C.照相机 D.投影仪
10.有一物体,放在离凸透镜20cm的地方,在另一侧的光屏上呈现了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现将物体移到离透镜10cm的地方,移动另一侧光屏,在光屏上能呈现(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等大的实像 D.不成像
11.把一只点燃的烛放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前16cm处,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调节光屏的位置可找到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这个像是图中的(  )
A. B. C. D.
12.小夏用如图中的凸透镜探究成像规律,在如图的四个实验情景中,能够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像的是

A. B. C. D.
13.小明在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后,为进一步了解“视力矫正”的原理,移动蜡烛,先让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如图所示,然后他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了不同类型的眼镜片,关于本次实验现象正确的是

A.放置眼镜片之前,蜡烛在图示位置,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B.放置眼镜片之前,蜡烛在图示位置,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缩小的虚像
C.将远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使光屏靠近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
D.将近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使光屏靠近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
14.将一个凸透镜正对太阳,在距凸透镜2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将一个物体放在此透镜前40cm处,则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等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1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下列光学仪器中,利用了这一原理的是(  )

A.潜望镜 B.照相机 C.投影仪 D.放大镜
二、填空题
16.人的眼睛是一种“神奇的照相机”关于眼睛,请你填写下面的问题:
(1)如图所示中    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它能将光线    (填“会聚”或“发散”)在视网膜上,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    。
(2)人眼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    、    的    像。眼睛与普通照相机的不同之处是    。
(3) 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大约是    cm,叫做明视距离。某人视力正常,当他用平面观察自己的脸部时,应当把镜子拿到离眼睛    cm处最为合适。
17.如图是被水环绕的国家大剧院的照片.从远处看,大剧院和水中的倒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鸭蛋”,这是光的   现象(选填“反射”或“折射”),所成的像是一个    像(选填“虚”或“实”)
18.大厦玻璃幕墙反射强光刺眼是由于光的    反射造成的,凸透镜可以用来矫正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
19.在水边拍摄的照片上,建筑物在水中的“倒影”看起来比建筑物本身“暗”一些,主要是因为建筑物反射的光射到水面时,有一部分发生了    进入水中;拍摄该照片的照相机镜头相当于    透镜,这种透镜对光线具有    作用,可用来矫正    (填“近”或“远”)视眼
20.凸透镜对光有   作用,凹透镜对光有   作用。(填“会聚”或“发散”)
三、探究题
21.如图1甲所示,小华同学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线,凸透镜的另一侧放一张白纸,移动凸透镜,白纸上得到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出光斑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为30cm,接着把凸透镜、蜡烛、光屏依次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图1乙所示。
(1)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
(2)实验时,小华把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一条直线上,点燃蜡烛,调整烛焰中心、凸透镜光心和光屏中心,使它们大致在同一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   。
(3)如图2所示的情景表明,   影响像的倒正。
22.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实验操作规范。在图示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1)这个像的成像原理与   (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相同。若将蜡烛向右移动少许,则应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像的大小比刚才的像要   些。
(2)再在凸透镜左侧附近放置一凹透镜(图中未画出),这时需要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3)为了粗测凸透镜的焦距,小明上午第二课下课后,将凸透镜与水平地面平行放置,调节凸透镜到地面的距离,直至地面上出现一个最小的亮点,小明认为此点就是凸透镜焦点的位置。旁边的同学却告诉他,这个亮点不是凸透镜的焦点位置,其理由是:   。
23.小明进行“视力的矫正”探究活动,他将自己戴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甲)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缩小倒立的清晰实像,拿开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了。
(1)小明为了使光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在不移动光屏和凸透镜位置的前提下,他该   ;如果他不戴眼镜看书,应该将书   (填“靠近”或“远离”)眼睛;
(2)如图(乙)所示的四幅小图中,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的是   图,其矫正做法是   图。
四、综合题
24.透镜是重要的光学元件,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
(1)焦距标志着透镜对光的   。
(2)荣荣小组用如图所示的甲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通过实验依次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倒立放大的实像、正立放大的虚像,并总结出成像规律。据此判断实验中物距是如何选取的?
   
(3)同学们用凸透镜正对太阳光的办法点燃酒精棉。
① 放好酒精棉后,移动凸透镜直至太阳光经透镜后在酒精棉上形成   的光斑。
② 若在同样环境下,放好酒精棉,选用图示中哪个凸透镜更容易点燃酒精棉,说明理由(忽略光从透镜传播到酒精棉过程中的能量损失)。
   
25.人类和某些动物的眼睛像一架照相机.眼球内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我们看物体时,是通过睫状肌的伸缩来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使不同远近的物体都能在像距相同的视网膜上生成清晰的倒立的实像,如图所示。
眼睛与照相机不同的是: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焦距来获得清晰的像,普通照相机是通过改变像距使像变得清晰。
(1)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_____。
A.快门 B.光圈 C.镜头 D.胶片
(2)眼睛的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_____。
A.快门 B.光圈 C.镜头 D.胶片
(3)如图的眼睛存在哪类视力问题?哪种透镜能对它进行矫正?   、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
【解析】【分析】中间比边缘厚的透镜是凸透镜,凸透镜的球面的球心的连线是主光轴,凸透镜的几何中心是光心,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是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焦距。
【解答】:A.凸透镜是指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从凸透镜的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两个焦点与透镜中心的距离相等,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凸透镜的两个焦点都是实焦点,故C不正确,符合题意;
D.由于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焦点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的折射,就会变为平行光线射出,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凸透镜所成实像都是倒立的-----像与成像物体的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解答】小柯正对光具座轻吹蜡烛时,烛焰会左右摆动,由于凸透镜所成的实像与成像物体上下颠倒、左右相反,烛焰向右偏时,像向左偏。
故答案为:D
3.【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
u>2f,f<v<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2f>u>f,v>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
【解答】解:观察图可知,物距为20cm,像距为17cm,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物距大于像距,则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是照相机的原理.
故选B.
4.【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解:A、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汇聚于点F,点F即为此透镜的焦点,从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即为焦距,则透镜的焦距为30cm﹣20cm=10cm,故本选项错误;
B、图乙中,物距u=15cm,像距v=30cm,像距大于物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图乙中烛焰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本选项正确;
C、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故本选项错误;
D、因为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所以将蜡烛远离凸透镜,保持凸透镜、光屏位置不变,则在光屏上不能成清晰的像,要想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B.
【分析】(1)根据凸透镜对光线的折射作用知: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然后可知其焦距;
(2)根据图中表示的焦距与物距,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以确定成像的性质.
(3)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4)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
5.【答案】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解:用焦距为10cm的透镜甲进行实验时,在透镜右侧的光屏上得到清晰缩小的实像,说明发光体在透镜甲左侧大于20cm远的地方(即二倍焦距以外),光屏在透镜甲右侧10~20cm远的地方(即一、二倍焦距之间).若不改变发光体和凸透镜的位置,改用焦距为20cm的透镜乙继续进行实验时,发光体在透镜乙的焦点以外,一定能在透镜乙右侧焦点以外,即距离透镜乙右侧大于20cm的某处,得到一个实像,所以将光屏向右移,一定能接收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的实像,这个实像可能是缩小的,也可能是等大的、放大的.故选A.
故选A
【分析】首先根据题意“先用焦距为10cm的透镜甲进行实验,在屛上得到清晰缩小的实像”可确定物距与焦距的关系,然后再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来确定调节光屏的方法.f<u<2f,在屛上得到清晰倒立、放大的实像
6.【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解答】解:A、开凿隧道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是利用光沿直线传播.故A错误;
B、如图所示:因潜望镜内部装有两块平面镜,因此潜望镜利用了光的反射改变了光的传播方向,且平面镜成等大正立的虚像,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现象,而且是镜面反射,故B正确;
C、用放大镜看细小的物体,属于凸透镜成像,是光的折射现象.故C错误.
D、棱镜分解太阳光是光的色散现象,属于光的折射,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潜望镜内部各安装一个平面镜,两块平面镜互相平行,都跟水平方向成45度角,物体通过两次反射使下面的一方就可以看到上面的物体的虚像.
(3)光的折射现象:由物体发出的光透过不同介质时,会发生折射,使光路发生改变,因此我们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
7.【答案】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解:由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光屏上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物距应大于2倍焦距,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但光屏上得到的是模糊的倒立实像,说明像距不合适,由稍微将光屏远离凸透镜,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可知像距太远了,所以当将一个眼镜片放在凸透镜和烛焰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清晰,说明该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因此是远视眼镜片.
故选A.
【分析】①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能使光线的会聚点推迟延后;
②近视眼是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需佩戴凹透镜.
8.【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解:A、u=v=2f,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如图,u=v=2f=16cm 时,所以f=8cm.A错误.
B、当u=12cm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B错误.
C、当u=20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C错误.
D、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凸透镜的物距大于焦距,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D正确.
故选D.
【分析】(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一般用来求凸透镜的焦距.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
(2)当物距大于焦距时,凸透镜成实像.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
9.【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解:A、潜望镜是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制成的.故A错误.
B、放大镜是根据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虚像的原理制成的,故B错误.
C、照相机是根据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此时像距小于物距.故C错误.
D、由图知,像距大于物距,所以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投影仪都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摄像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当u=f时,无像.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是平行的,没有会聚点.
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并且要知道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成的像越小;物距越小,像距越大,成的像越大.
10.【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解:(1)当物距为20cm时,在凸透镜另一侧光屏上能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2f>20cm>f,即20cm>f>10cm.
(2)当物体移到离透镜10cm处时,u<f,能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但光屏上不能成像.
故选D.
【分析】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首先根据物距和焦距的关系解不等式,求出焦距.然后根据物距和焦距的关系判断凸透镜的成像情况.
11.【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解:把一只点燃的烛放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前16cm处,符合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像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A、物像上下不颠倒.故A错误.
B、物像上下颠倒,左右相反,并且是放大的像.故B正确.
C、物像是缩小的像,故C错误;
D、物像上下颠倒,左右相反,是缩小的像.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凸透镜成像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凸透镜成倒立的像,物像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12.【答案】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解:由题图可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A、由图可知,u=15cm,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30cm>2f,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像,故A正确.
B、由图可知,u=15cm,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而图中v=15<2f,因此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像,故B错误.
C、由图可知,u=27cm,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f<v<2f,而图中v>2f,因此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像,故C错误.
D、由图可知,u=7cm,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可以在光屏上承接.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1)要解决此题,首先明确焦距大小,其次是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f<v<2f.
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
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实像可以在光屏上承接,虚像不能
13.【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解:AB、由图知,物距大于2f,像距小于物距,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A错误,B错误;
C、远视镜片是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所以远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像将提前会聚,使光屏靠近透镜,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C正确;
D、近视镜片是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所以近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像将延迟会聚,使光屏远离透镜,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D错误.
故选C.
【分析】(1)根据像距和物距的大小关系,来判断成像的特点;
(2)远视镜是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3)近视镜是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14.【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解:将一个凸透镜对准太阳光,可在距透镜20cm的地方得到一个最小亮点,所以凸透镜的焦距f=20cm.
一个物体放在这个透镜前40cm处,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故选C.
【分析】(1)根据阳光聚焦方法得到焦距:太阳光射到地球上是平行光,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会聚后得到凸透镜的焦点.
(2)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15.【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解:A、潜望镜是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制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照相机、摄像机根据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个原理制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由图知,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实像,幻灯机、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故C符合题意.
D、放大镜是根据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虚像的原理制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摄像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当u=f时,无像.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是平行的,没有会聚点.
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16.【答案】晶状体;会聚;底片;倒立;缩小;实;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而照相机的焦距是一定的,可以调节镜头伸缩来改变像距;;25;12.5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1)根据眼睛的构造来分析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其中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
(2)人的眼睛相当于一架微型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镜头,视网膜上所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眼睛与普通照相机的不同之处在于焦距不变而像距改变;
(3)平面镜成像时是物距与像距相等的,且成等大正立的虚像。
【解答】(1)人的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当看物体时,将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胶片.
(2)照相机成像是成缩小倒立的实像,人的眼球也是如此,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而且视网膜到晶状体的距离即像距是不变的,照相机是焦距是一定的,可以调节镜头伸缩改变像距。
(3)正常人眼睛的看物体最清晰、最不容易疲劳的距离即为明视距离为25厘米;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是相等的,如能清晰看到镜中的像,就必须人到像的距离为25厘米,
那么人到镜的距离为人到像距离的一半,即为12.5厘米。
故答案为:(1)晶状体;会聚;底片;(2)倒立;缩小;实;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而照相机的焦距是一定的,可以调节镜头伸缩来改变像距;(3)25;12.5
17.【答案】反射;虚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平静的水面相当于一面镜子,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所成的是物体的虚像.
【解答】解:由于平静的水面相当于一面镜子,由于光的反射,剧院在水中成一等大的虚像,所以从远处观看大剧院和水中的倒影形成一个完整的“鸭蛋”;故答案为:反射;虚.
18.【答案】镜面;远视
【知识点】镜面反射与漫反射;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解答】解:大厦玻璃幕墙反射强光刺眼是由于光的镜面反射造成的光污染,
由于人的眼睛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变弱,经过晶状体的折射后,近处的物体的像没有成在视网膜上,而是成在了视网膜的后面,这说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在下降,这是远视眼.为了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就需要对光线提前会聚一下,所以戴一个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加以矫正.
故答案为:镜面;远视.
【分析】(1)平行光线照射到光滑的物体表面发生反射,反射光线仍然是平行的,称为镜面反射;
(2)根据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以及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即可解答.
19.【答案】折射;凸;会聚;远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
【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成的像是虚像,是由光的反向延长线形成的虚像.
光射到水面时,一部分光线发生了反射,另一部分发生了折射而进入水中.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解答】解:物体的亮暗取决于物体上的光进入人眼的多少.
建筑物在湖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光射到水面时,一部分光线发生了反射,另一部分发生了折射而进入水中,所以湖水的“倒影”看起来比建筑物本身“暗”一些.
照相机的镜头是凸透镜,利用了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远视是由于晶状体聚光能力变弱,使得像成在视网膜之后,由此可知凸透镜可以用来矫正远视眼.
故答案为:折射;凸;会聚;远
20.【答案】会聚;发散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
【解析】【解答】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的对光有发散作用。
【分析】透镜可以分为两种,即凸透镜和凹透镜。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即使原来的光线更靠近主光轴;凹透镜的对光有发散作用,即使原来的光线更远离主光轴。
21.【答案】(1)30cm
(2)使烛焰清晰的像能承接在光屏的中心
(3)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1) 在白纸上得到的亮点即为凸透镜的焦点,焦距指的是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由此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30cm;(2)当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实像时,成的像要用光屏来承接,所以要调整凸透镜、光屏、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以保证物体的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心;(3)照相机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此时物距距离凸透镜较远.放大镜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此时物体距离凸透镜较近;由此可知,凸透镜成像的倒正应该与物体到透镜的距离有关,严格的说成像的倒正情况取决于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分析】(1)题目中的操作方法是一种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平行光聚焦法,亮点为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为就焦距;(2)调整凸透镜、光屏、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物体的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心;(3)利用凸透镜两次成像的倒正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两者的不同,即可确定凸透镜成像的倒正与什么因素有关。
22.【答案】(1)照相机;右;大
(2)右
(3)凸透镜没有正对太阳光放置(太阳光没有平行于主光轴入射到凸透镜上)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1)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是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是像距;
如图,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
当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时,只向右移动蜡烛,要使光屏上再次出现一个明亮清晰的像,可以向右移动光屏,才能再一次成像,并且此时的像比刚才的像大;(2)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靠近凸透镜时,使光线发散,像会聚在光屏的后方,像距增大,在光屏上要得到清晰的像,光屏要远离凸透镜;(3)太阳光可以近似看为平行光源,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太阳光经凸透镜后将会聚在焦点.所以把光屏置于另一侧,改变光屏与凸透镜间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光斑便为焦点.测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便是焦距。
【分析】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两种判断方法:根据物距和焦距的关系,根据物距和像距的关系;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
23.【答案】(1)将蜡烛靠近透镜移动;靠近
(2)A;C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解答】(1)拿走眼镜后,就是近视眼的成因: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要想成清晰的像,应减小物距;(2)近视眼是由于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是A图,近视要用凹透镜来矫正,是C图。
【分析】近视眼是由于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近视要用凹透镜来矫正。
24.【答案】(1)折射本领
(2)由远及近的选取u>10cm,5cm<f<2f和u<5cm三个范围,且每个范围收集至少三组数据
(3)①最小最亮;②选乙透镜,因为乙透镜比甲透镜的面积大,在相同的时间内,接收到的光能多,使酒精棉获得的内能增多,温度升高的快,容易达到燃点被点燃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如透镜其焦距越大,对光的偏折就越小,透镜焦距越小,对光的偏折就越大,因此焦距标志着透镜对光的折射本领;(2)甲的透镜f=5cm,由远及近的选取u>10cm,5cm<f<2f和u<5cm三个范围,且每个范围收集至少三组数据;(3)①凸透镜正对太阳光时,平行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经凸透镜折射后得到最小最亮的点是凸透镜的焦点,在此处放上酒精棉,酒精棉会被点燃;
②选乙透镜,因为乙透镜比甲透镜的面积大,在相同的时间内,接收到的光能多,使酒精棉获得的内能增多,温度升高的快,容易达到燃点被点燃。
【分析】掌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25.【答案】(1)C
(2)D
(3)近视眼;凹透镜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掌握眼睛的视物原理及近视眼的矫正办法。
【解答】(1)眼睛的晶状体是一个焦距可调凸透镜,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故选C;(2)正常眼睛成的像在视网膜上,所以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胶片,故选D;(3)观察上图可以发现,晶状体把光线会聚到了视网膜的前方,说明晶状体的曲度变大,是近视眼,需要用凹透镜进行矫正。
1 / 1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6节 透镜和视觉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对于凸透镜特点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中央比边缘厚
B.两个焦点与透镜中心的距离相等
C.有一个实焦点和一个虚焦点
D.把光源放在焦点上可得到平行光线
【答案】C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
【解析】【分析】中间比边缘厚的透镜是凸透镜,凸透镜的球面的球心的连线是主光轴,凸透镜的几何中心是光心,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是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焦距。
【解答】:A.凸透镜是指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从凸透镜的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两个焦点与透镜中心的距离相等,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凸透镜的两个焦点都是实焦点,故C不正确,符合题意;
D.由于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焦点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的折射,就会变为平行光线射出,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小柯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观察到光屏上的像总是倒立的.他想:若让烛焰左右晃动,像将如何。于是,他正对光具座刻度尺,轻吹蜡烛,在光屏上可看到(  )
A.像上下抖动
B.像跟没吹时一样
C.像左右晃动,烛焰左偏时,像也左偏
D.像左右晃动,烛焰左偏时,像却右偏
【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凸透镜所成实像都是倒立的-----像与成像物体的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解答】小柯正对光具座轻吹蜡烛时,烛焰会左右摆动,由于凸透镜所成的实像与成像物体上下颠倒、左右相反,烛焰向右偏时,像向左偏。
故答案为:D
3.利用图示凸透镜成像情景制成的光学设备是(  )
A.投影仪 B.照相机 C.放大镜 D.潜望镜
【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
u>2f,f<v<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2f>u>f,v>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
【解答】解:观察图可知,物距为20cm,像距为17cm,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物距大于像距,则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是照相机的原理.
故选B.
4.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蜡烛、透镜、光屏位置如图乙时,在光屏上可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的焦距是30cm
B.图乙中烛焰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像
C.照相机成像特点与图乙中所成像的特点相同
D.保持凸透镜、光屏位置不变,将蜡烛远离凸透镜,烛焰仍可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解:A、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汇聚于点F,点F即为此透镜的焦点,从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即为焦距,则透镜的焦距为30cm﹣20cm=10cm,故本选项错误;
B、图乙中,物距u=15cm,像距v=30cm,像距大于物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图乙中烛焰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本选项正确;
C、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故本选项错误;
D、因为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所以将蜡烛远离凸透镜,保持凸透镜、光屏位置不变,则在光屏上不能成清晰的像,要想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B.
【分析】(1)根据凸透镜对光线的折射作用知: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然后可知其焦距;
(2)根据图中表示的焦距与物距,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以确定成像的性质.
(3)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4)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
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先用焦距为10cm的透镜甲进行实验,在透镜右侧的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缩小的实像.接下来不改变发光体和凸透镜的位置,改用焦距为20cm的透镜乙继续进行实验.下列情形可能发生的是
A.光屏向右移,能接收到清晰缩小的实像
B.光屏向左移,能接收到清晰放大的实像
C.光屏向左移,能接收到清晰缩小的实像
D.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接收不到清晰的像
【答案】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解:用焦距为10cm的透镜甲进行实验时,在透镜右侧的光屏上得到清晰缩小的实像,说明发光体在透镜甲左侧大于20cm远的地方(即二倍焦距以外),光屏在透镜甲右侧10~20cm远的地方(即一、二倍焦距之间).若不改变发光体和凸透镜的位置,改用焦距为20cm的透镜乙继续进行实验时,发光体在透镜乙的焦点以外,一定能在透镜乙右侧焦点以外,即距离透镜乙右侧大于20cm的某处,得到一个实像,所以将光屏向右移,一定能接收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的实像,这个实像可能是缩小的,也可能是等大的、放大的.故选A.
故选A
【分析】首先根据题意“先用焦距为10cm的透镜甲进行实验,在屛上得到清晰缩小的实像”可确定物距与焦距的关系,然后再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来确定调节光屏的方法.f<u<2f,在屛上得到清晰倒立、放大的实像
6.下列实例利用了光的反射的是
A.开凿隧道时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
B.用潜望镜观察水面上的情况
C.用放大镜看细小的物体
D.用棱镜分解太阳光
【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解答】解:A、开凿隧道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是利用光沿直线传播.故A错误;
B、如图所示:因潜望镜内部装有两块平面镜,因此潜望镜利用了光的反射改变了光的传播方向,且平面镜成等大正立的虚像,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现象,而且是镜面反射,故B正确;
C、用放大镜看细小的物体,属于凸透镜成像,是光的折射现象.故C错误.
D、棱镜分解太阳光是光的色散现象,属于光的折射,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潜望镜内部各安装一个平面镜,两块平面镜互相平行,都跟水平方向成45度角,物体通过两次反射使下面的一方就可以看到上面的物体的虚像.
(3)光的折射现象:由物体发出的光透过不同介质时,会发生折射,使光路发生改变,因此我们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
7.某同学为了探究“视力矫正”原理,利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装置做了以下试验.如图所示,光屏上得到的是模糊的倒立实像,他将一个眼镜片放在凸透镜和烛焰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清晰了.他移走眼镜片,稍微将光屏远离凸透镜,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片是(  )
A.远视眼镜片,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远视眼镜片,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C.近视眼镜片,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D.近视眼镜片,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答案】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解:由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光屏上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物距应大于2倍焦距,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但光屏上得到的是模糊的倒立实像,说明像距不合适,由稍微将光屏远离凸透镜,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可知像距太远了,所以当将一个眼镜片放在凸透镜和烛焰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清晰,说明该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因此是远视眼镜片.
故选A.
【分析】①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能使光线的会聚点推迟延后;
②近视眼是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需佩戴凹透镜.
8.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
B.当u=12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当u=20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解:A、u=v=2f,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如图,u=v=2f=16cm 时,所以f=8cm.A错误.
B、当u=12cm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B错误.
C、当u=20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C错误.
D、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凸透镜的物距大于焦距,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D正确.
故选D.
【分析】(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一般用来求凸透镜的焦距.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
(2)当物距大于焦距时,凸透镜成实像.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
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处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应用这一成像原理的是(  )
A.潜望镜 B.放大镜 C.照相机 D.投影仪
【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解:A、潜望镜是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制成的.故A错误.
B、放大镜是根据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虚像的原理制成的,故B错误.
C、照相机是根据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此时像距小于物距.故C错误.
D、由图知,像距大于物距,所以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投影仪都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摄像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当u=f时,无像.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是平行的,没有会聚点.
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并且要知道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成的像越小;物距越小,像距越大,成的像越大.
10.有一物体,放在离凸透镜20cm的地方,在另一侧的光屏上呈现了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现将物体移到离透镜10cm的地方,移动另一侧光屏,在光屏上能呈现(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等大的实像 D.不成像
【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解:(1)当物距为20cm时,在凸透镜另一侧光屏上能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2f>20cm>f,即20cm>f>10cm.
(2)当物体移到离透镜10cm处时,u<f,能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但光屏上不能成像.
故选D.
【分析】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首先根据物距和焦距的关系解不等式,求出焦距.然后根据物距和焦距的关系判断凸透镜的成像情况.
11.把一只点燃的烛放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前16cm处,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调节光屏的位置可找到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这个像是图中的(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解:把一只点燃的烛放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前16cm处,符合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像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A、物像上下不颠倒.故A错误.
B、物像上下颠倒,左右相反,并且是放大的像.故B正确.
C、物像是缩小的像,故C错误;
D、物像上下颠倒,左右相反,是缩小的像.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凸透镜成像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凸透镜成倒立的像,物像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12.小夏用如图中的凸透镜探究成像规律,在如图的四个实验情景中,能够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像的是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解:由题图可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A、由图可知,u=15cm,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30cm>2f,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像,故A正确.
B、由图可知,u=15cm,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而图中v=15<2f,因此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像,故B错误.
C、由图可知,u=27cm,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f<v<2f,而图中v>2f,因此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像,故C错误.
D、由图可知,u=7cm,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可以在光屏上承接.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1)要解决此题,首先明确焦距大小,其次是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f<v<2f.
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
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实像可以在光屏上承接,虚像不能
13.小明在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后,为进一步了解“视力矫正”的原理,移动蜡烛,先让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如图所示,然后他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了不同类型的眼镜片,关于本次实验现象正确的是

A.放置眼镜片之前,蜡烛在图示位置,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B.放置眼镜片之前,蜡烛在图示位置,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缩小的虚像
C.将远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使光屏靠近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
D.将近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使光屏靠近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
【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解:AB、由图知,物距大于2f,像距小于物距,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A错误,B错误;
C、远视镜片是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所以远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像将提前会聚,使光屏靠近透镜,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C正确;
D、近视镜片是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所以近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像将延迟会聚,使光屏远离透镜,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D错误.
故选C.
【分析】(1)根据像距和物距的大小关系,来判断成像的特点;
(2)远视镜是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3)近视镜是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14.将一个凸透镜正对太阳,在距凸透镜2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将一个物体放在此透镜前40cm处,则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等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解:将一个凸透镜对准太阳光,可在距透镜20cm的地方得到一个最小亮点,所以凸透镜的焦距f=20cm.
一个物体放在这个透镜前40cm处,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故选C.
【分析】(1)根据阳光聚焦方法得到焦距:太阳光射到地球上是平行光,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会聚后得到凸透镜的焦点.
(2)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1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下列光学仪器中,利用了这一原理的是(  )

A.潜望镜 B.照相机 C.投影仪 D.放大镜
【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解:A、潜望镜是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制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照相机、摄像机根据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个原理制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由图知,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实像,幻灯机、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故C符合题意.
D、放大镜是根据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虚像的原理制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摄像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当u=f时,无像.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是平行的,没有会聚点.
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二、填空题
16.人的眼睛是一种“神奇的照相机”关于眼睛,请你填写下面的问题:
(1)如图所示中    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它能将光线    (填“会聚”或“发散”)在视网膜上,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    。
(2)人眼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    、    的    像。眼睛与普通照相机的不同之处是    。
(3) 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大约是    cm,叫做明视距离。某人视力正常,当他用平面观察自己的脸部时,应当把镜子拿到离眼睛    cm处最为合适。
【答案】晶状体;会聚;底片;倒立;缩小;实;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而照相机的焦距是一定的,可以调节镜头伸缩来改变像距;;25;12.5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1)根据眼睛的构造来分析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其中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
(2)人的眼睛相当于一架微型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镜头,视网膜上所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眼睛与普通照相机的不同之处在于焦距不变而像距改变;
(3)平面镜成像时是物距与像距相等的,且成等大正立的虚像。
【解答】(1)人的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当看物体时,将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胶片.
(2)照相机成像是成缩小倒立的实像,人的眼球也是如此,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而且视网膜到晶状体的距离即像距是不变的,照相机是焦距是一定的,可以调节镜头伸缩改变像距。
(3)正常人眼睛的看物体最清晰、最不容易疲劳的距离即为明视距离为25厘米;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是相等的,如能清晰看到镜中的像,就必须人到像的距离为25厘米,
那么人到镜的距离为人到像距离的一半,即为12.5厘米。
故答案为:(1)晶状体;会聚;底片;(2)倒立;缩小;实;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而照相机的焦距是一定的,可以调节镜头伸缩来改变像距;(3)25;12.5
17.如图是被水环绕的国家大剧院的照片.从远处看,大剧院和水中的倒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鸭蛋”,这是光的   现象(选填“反射”或“折射”),所成的像是一个    像(选填“虚”或“实”)
【答案】反射;虚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平静的水面相当于一面镜子,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所成的是物体的虚像.
【解答】解:由于平静的水面相当于一面镜子,由于光的反射,剧院在水中成一等大的虚像,所以从远处观看大剧院和水中的倒影形成一个完整的“鸭蛋”;故答案为:反射;虚.
18.大厦玻璃幕墙反射强光刺眼是由于光的    反射造成的,凸透镜可以用来矫正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
【答案】镜面;远视
【知识点】镜面反射与漫反射;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解答】解:大厦玻璃幕墙反射强光刺眼是由于光的镜面反射造成的光污染,
由于人的眼睛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变弱,经过晶状体的折射后,近处的物体的像没有成在视网膜上,而是成在了视网膜的后面,这说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在下降,这是远视眼.为了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就需要对光线提前会聚一下,所以戴一个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加以矫正.
故答案为:镜面;远视.
【分析】(1)平行光线照射到光滑的物体表面发生反射,反射光线仍然是平行的,称为镜面反射;
(2)根据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以及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即可解答.
19.在水边拍摄的照片上,建筑物在水中的“倒影”看起来比建筑物本身“暗”一些,主要是因为建筑物反射的光射到水面时,有一部分发生了    进入水中;拍摄该照片的照相机镜头相当于    透镜,这种透镜对光线具有    作用,可用来矫正    (填“近”或“远”)视眼
【答案】折射;凸;会聚;远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
【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成的像是虚像,是由光的反向延长线形成的虚像.
光射到水面时,一部分光线发生了反射,另一部分发生了折射而进入水中.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解答】解:物体的亮暗取决于物体上的光进入人眼的多少.
建筑物在湖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光射到水面时,一部分光线发生了反射,另一部分发生了折射而进入水中,所以湖水的“倒影”看起来比建筑物本身“暗”一些.
照相机的镜头是凸透镜,利用了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远视是由于晶状体聚光能力变弱,使得像成在视网膜之后,由此可知凸透镜可以用来矫正远视眼.
故答案为:折射;凸;会聚;远
20.凸透镜对光有   作用,凹透镜对光有   作用。(填“会聚”或“发散”)
【答案】会聚;发散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
【解析】【解答】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的对光有发散作用。
【分析】透镜可以分为两种,即凸透镜和凹透镜。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即使原来的光线更靠近主光轴;凹透镜的对光有发散作用,即使原来的光线更远离主光轴。
三、探究题
21.如图1甲所示,小华同学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线,凸透镜的另一侧放一张白纸,移动凸透镜,白纸上得到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出光斑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为30cm,接着把凸透镜、蜡烛、光屏依次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图1乙所示。
(1)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
(2)实验时,小华把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一条直线上,点燃蜡烛,调整烛焰中心、凸透镜光心和光屏中心,使它们大致在同一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   。
(3)如图2所示的情景表明,   影响像的倒正。
【答案】(1)30cm
(2)使烛焰清晰的像能承接在光屏的中心
(3)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1) 在白纸上得到的亮点即为凸透镜的焦点,焦距指的是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由此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30cm;(2)当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实像时,成的像要用光屏来承接,所以要调整凸透镜、光屏、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以保证物体的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心;(3)照相机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此时物距距离凸透镜较远.放大镜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此时物体距离凸透镜较近;由此可知,凸透镜成像的倒正应该与物体到透镜的距离有关,严格的说成像的倒正情况取决于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分析】(1)题目中的操作方法是一种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平行光聚焦法,亮点为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为就焦距;(2)调整凸透镜、光屏、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物体的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心;(3)利用凸透镜两次成像的倒正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两者的不同,即可确定凸透镜成像的倒正与什么因素有关。
22.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实验操作规范。在图示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1)这个像的成像原理与   (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相同。若将蜡烛向右移动少许,则应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像的大小比刚才的像要   些。
(2)再在凸透镜左侧附近放置一凹透镜(图中未画出),这时需要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3)为了粗测凸透镜的焦距,小明上午第二课下课后,将凸透镜与水平地面平行放置,调节凸透镜到地面的距离,直至地面上出现一个最小的亮点,小明认为此点就是凸透镜焦点的位置。旁边的同学却告诉他,这个亮点不是凸透镜的焦点位置,其理由是:   。
【答案】(1)照相机;右;大
(2)右
(3)凸透镜没有正对太阳光放置(太阳光没有平行于主光轴入射到凸透镜上)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1)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是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是像距;
如图,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
当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时,只向右移动蜡烛,要使光屏上再次出现一个明亮清晰的像,可以向右移动光屏,才能再一次成像,并且此时的像比刚才的像大;(2)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靠近凸透镜时,使光线发散,像会聚在光屏的后方,像距增大,在光屏上要得到清晰的像,光屏要远离凸透镜;(3)太阳光可以近似看为平行光源,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太阳光经凸透镜后将会聚在焦点.所以把光屏置于另一侧,改变光屏与凸透镜间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光斑便为焦点.测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便是焦距。
【分析】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两种判断方法:根据物距和焦距的关系,根据物距和像距的关系;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
23.小明进行“视力的矫正”探究活动,他将自己戴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甲)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缩小倒立的清晰实像,拿开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了。
(1)小明为了使光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在不移动光屏和凸透镜位置的前提下,他该   ;如果他不戴眼镜看书,应该将书   (填“靠近”或“远离”)眼睛;
(2)如图(乙)所示的四幅小图中,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的是   图,其矫正做法是   图。
【答案】(1)将蜡烛靠近透镜移动;靠近
(2)A;C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解答】(1)拿走眼镜后,就是近视眼的成因: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要想成清晰的像,应减小物距;(2)近视眼是由于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是A图,近视要用凹透镜来矫正,是C图。
【分析】近视眼是由于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近视要用凹透镜来矫正。
四、综合题
24.透镜是重要的光学元件,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
(1)焦距标志着透镜对光的   。
(2)荣荣小组用如图所示的甲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通过实验依次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倒立放大的实像、正立放大的虚像,并总结出成像规律。据此判断实验中物距是如何选取的?
   
(3)同学们用凸透镜正对太阳光的办法点燃酒精棉。
① 放好酒精棉后,移动凸透镜直至太阳光经透镜后在酒精棉上形成   的光斑。
② 若在同样环境下,放好酒精棉,选用图示中哪个凸透镜更容易点燃酒精棉,说明理由(忽略光从透镜传播到酒精棉过程中的能量损失)。
   
【答案】(1)折射本领
(2)由远及近的选取u>10cm,5cm<f<2f和u<5cm三个范围,且每个范围收集至少三组数据
(3)①最小最亮;②选乙透镜,因为乙透镜比甲透镜的面积大,在相同的时间内,接收到的光能多,使酒精棉获得的内能增多,温度升高的快,容易达到燃点被点燃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如透镜其焦距越大,对光的偏折就越小,透镜焦距越小,对光的偏折就越大,因此焦距标志着透镜对光的折射本领;(2)甲的透镜f=5cm,由远及近的选取u>10cm,5cm<f<2f和u<5cm三个范围,且每个范围收集至少三组数据;(3)①凸透镜正对太阳光时,平行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经凸透镜折射后得到最小最亮的点是凸透镜的焦点,在此处放上酒精棉,酒精棉会被点燃;
②选乙透镜,因为乙透镜比甲透镜的面积大,在相同的时间内,接收到的光能多,使酒精棉获得的内能增多,温度升高的快,容易达到燃点被点燃。
【分析】掌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25.人类和某些动物的眼睛像一架照相机.眼球内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我们看物体时,是通过睫状肌的伸缩来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使不同远近的物体都能在像距相同的视网膜上生成清晰的倒立的实像,如图所示。
眼睛与照相机不同的是: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焦距来获得清晰的像,普通照相机是通过改变像距使像变得清晰。
(1)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_____。
A.快门 B.光圈 C.镜头 D.胶片
(2)眼睛的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_____。
A.快门 B.光圈 C.镜头 D.胶片
(3)如图的眼睛存在哪类视力问题?哪种透镜能对它进行矫正?   、   。
【答案】(1)C
(2)D
(3)近视眼;凹透镜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掌握眼睛的视物原理及近视眼的矫正办法。
【解答】(1)眼睛的晶状体是一个焦距可调凸透镜,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故选C;(2)正常眼睛成的像在视网膜上,所以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胶片,故选D;(3)观察上图可以发现,晶状体把光线会聚到了视网膜的前方,说明晶状体的曲度变大,是近视眼,需要用凹透镜进行矫正。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