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短文两篇》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短文两篇》同步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02 11:20:39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短文两篇》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答案】B
【知识点】陋室铭;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A、C、D三项朗读节奏停顿正确。B朗读节奏停顿有误,“苔痕上/阶绿”应划分为“苔痕/上阶绿”。
【点评】句子的停顿要坚持两个原则:(1)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语的完整性。(2)意义原则:即根据语意停顿,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还要坚持五个规律即①主谓之间要停顿②动宾(动补)之间要停顿③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要停顿④发语词和关联词之间要停顿⑤古今异义词之间要停顿。平时注意多读多练,养成熟练地语感。
2.下面对《陋室铭》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B.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C.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D.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答案】B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陋室铭
【解析】【分析】A、C、D三项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正确。B对选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因为“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屋主人品德高尚。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阅读和分析能力。
3.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晋陶渊明独爱菊 无独有偶
B.香远益清 精益求精
C.陶后鲜有闻 屡见不鲜
D.宜乎众矣 因地制宜
【答案】B
【知识点】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仅仅,只;单,一个。B更加。C少;稀奇。D应当;合适。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4.(2017八上·成都开学考)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的“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即自己也有向古名贤学习的愿望和决心。
B.刘禹锡诸葛亮和扬雄,他们都具有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住在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草堂中的杜甫,也可以说是他们的同类。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象征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志洁行廉,仪态端庄,美名远扬。
D.《爱莲说》写菊、写牡丹是为了衬莲,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答案】A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爱莲说;陋室铭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课文的理解把握能力。
A“自己也有向古名贤学习愿望和决心”对课文理解不正确。明显拔高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考点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答题时要仔细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要细心体会选项词语的表述是否得当。
5.下列句子中的“之”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 B.莲,花之君子者也
C.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答案】D
【知识点】爱莲说;常用文言虚词
【解析】【分析】该项中的“之”没有实在意义,取消句子独立性。其他三项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点评】初中课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古文中部分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其中“之”字,比较常见,也很重要,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它的意思和用法十分灵活多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从中找规律进行总结,以更好的掌握虚词“之”的意义及用法。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除了驾驶员要有熟练的驾驶技术、丰富的驾驶经验之外,汽车本身的状况,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
B.帮助家境不好的孩子上大学,是我们应该做的,况且这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我们一定要帮助她圆大学梦。
C.说到人才培养,人们往往想到要学好各门课程的基础理论,而对与这些理论密切相关的逻辑思维训练却常常被忽视。
D.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身患重病的工人的女儿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对青少年观众很有教育意义。
【答案】B
【知识点】陋室铭;不合逻辑;表意不明
【解析】【分析】A项设置了不合逻辑类语病,“汽车本身的状况”可能好也可能坏,属于两方面情况,而“保证行车安全”是一方面情况,二者不能呼应。C项属于结构混乱类语病,前半部分的主语是“人们”,最后一个分句出现了“被”字,反客为主,主语被偷换成了“与这些理论密切相关的逻辑思维训练”,去掉“被”,应是“人们对训练忽视”;。D项设置了表意不明类语病,一个身患重病的工人的女儿”有歧义。而利用多重定语和数字生出歧义,也是表意不明类语病常用设题手法。故选B。
【点评】考查学生病句修改的能力。
7.下列加线词在句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有仙则名。名:名气
B.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馨:香气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鸿儒:博学的人
D.无案牍之劳形 劳形:身体劳累
【答案】C
【知识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名”应为“出名,有名”;“馨”应为“品德高尚”;“劳形”应为“使……劳累身体”。故选C。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8.(2020七下·宜宾期末)阅读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自古人知贵兰①,不待楚之逐臣②而后贵之也。兰甚似君子:生于深山薄丛③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④,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⑤,不见⑥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⑦与萧艾⑧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⑨,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⑩也。
(节选自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注)①贵兰:以兰花为贵。②楚之逐臣:即屈原。③薄丛:贫瘠的丛林。④见杀:被摧残,遭受摧残。⑤闷:烦忧,烦闷。⑥不见:不被人知道。⑦平居:平时。⑧萧艾:也叫艾蒿,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有香气,可入药。⑨蔼然:香气芬芳的样子。⑩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生于深山薄丛之中
B.濯清涟而不妖 康肃笑而遣之
C.可爱者甚蕃 兰甚似君子
D.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和对相关知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表明了作者要退隐山林、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才华的人生态度。
B.甲文的莲花和乙文的兰花,生长环境虽有区别,但都有高洁、纯朴的品质。
C.甲文批判了菊和牡丹的傲然超脱;乙文则赞美了萧艾和兰花的清香宜人。
D.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②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
【答案】(1)C
(2)B
(3)①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者(或:隐士)。②(兰花)在遭受迅猛的雪霜摧残后,来年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
【知识点】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的;B.表转折,却/表修饰;C.很,十分;D.更加/好处,益处;故选C。
(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A.甲文赞美了莲花洁身自好的品质,未曾表明了作者要退隐山林、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才华;选项错误。C.甲文批判牡丹追逐荣华,不是批判牡丹傲然超脱,乙文也没有赞美了萧艾的清香宜人;选项错误。D.乙文画波浪线文字意思是兰花虽然含着香味形状美好,但平时与萧艾没有什么两样,故断句为“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选项错误。故选B。
(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谓:认为;之:的;隐逸:隐居避世;也:表判断语气。见:被;杀:摧残;来岁:来年。
故答案为:⑴C⑵B
⑶ ①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者(或:隐士)。②(兰花)在遭受迅猛的雪霜摧残后,来年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
【点评】⑴一词多义是文言文阅读的主要考点之一。考查方式为解释或辨析,题型以填空和选择为主。对于这类题目的解答,一要靠平时的积累,将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现象进行归纳,并理解记忆。二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判断。
⑵要在翻译文言文的基础上,分析理解甲乙两文,比较两文的异同,对选项一一比对。
⑶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
【附参考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乙:自古人们就以兰花为贵,并不是等到屈原赞兰花之后,人们才以它为贵的。兰花和君子很相似: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在遭受雪霜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就是所说的避世而内心无忧,不被任用而内心无烦闷。兰花虽然含着香味形状美好,但平时与萧艾没有什么两样。一阵清风吹来,他的香气芬芳,远近皆知,这就是所说的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9.阅读《陋室铭》,完成各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惟吾德馨 (只)
B.可以调素琴 (协调)
C.阅金经 (指佛经)
D.无丝竹之乱耳 (使……乱,扰乱)
(2)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当今物质生活非常丰富,你是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趣的?
【答案】(1)B
(2)运用类比,拿“陋室”与古代贤人的居室比较,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像古代名贤一样具有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示例:当今物质生活日益丰富,我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要保持节俭的生活态度,追求精神文明。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ACD理解正确。B“调”这里是弹奏的意思。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旧居来对比自己的陋室,有引诸葛亮与扬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运用类比,指出此室可以与古代名贤的居室比美。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说明自已也有他们一样的德操与才能。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不仅说明了陋室不陋,又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高洁傲岸的志趣与抱负。据此分析概括答题即可。
(3) 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那么这物质非常丰富的当今时代,我们有保持高尚的节操,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要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故答案为:⑴ B
⑵ 运用类比,拿“陋室”与古代贤人的居室比较,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像古代名贤一样具有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⑶ 示例:当今物质生活日益丰富,我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要保持节俭的生活态度,追求精神文明。
【点评】⑴此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的解释要求准确并符合语言环境,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积累、背诵,尤其注意课下注释中出现的词语,必须重点记忆,答题时可按记忆回答。课下注释中没有的词语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
⑵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然后认真研读所给内容,辨明其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最后围绕中心论点或本段论点,并结合这种论证方法本身的特点,分析其作用。
⑶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联系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自己的看法,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1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东坡先生墓志铭(节选)
苏 辙
予兄子瞻,谪居海南。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明年,舟至淮、浙。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
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祐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泽及鸟兽   
②以书属辙曰   
③辄能语其要   
④疾时文之诡异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文 忠 惊 喜 以 为 异 人 欲 以 冠 多 士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
【答案】(1)恩泽,恩惠;同“嘱”,嘱托;总是;厌恶,憎恨
(2)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3)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大家都叹息流泪。
【知识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通假字;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属”属于通假字,“疾”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2)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再根据句意及句子的语法结构断句。这句话的大意是:欧阳修又惊又喜,认为他是奇才,打算在众多士子中把他取为第一。。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讣:死讯。闻:传播。贤:贤者。愚:愚人。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大家都叹息流泪。
故答案为:⑴恩泽,恩惠;同“嘱”,嘱托;总是;厌恶,憎恨
⑵ 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⑶ 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大家都叹息流泪。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附参考译文】
东坡先生墓志铭(节选)
家兄苏子瞻,贬官居住在海南岛。四年春正月,当今天子登基,施恩天下,恩泽遍及鸟兽。夏六月,家兄受命渡海向北返回。第二年,乘船到淮、浙之地。秋七月,因病在毗陵去世。吴越的百姓,在集市上相聚而哭,当地的君子在家祭奠,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大家都叹息流泪。几百个太学生,相继到慧林寺院施饭给僧人。唉!当世文豪殒没,年轻人还敬慕谁呢?家兄刚得病时,写信嘱托我说:“如果我死了,把我葬在嵩山下,你替我写墓志铭。”我拿着信哭着说:“我哪忍心替我兄长写墓志铭!”
家兄十岁时,父亲到外地宦游,母亲亲自教授他诗书。他听到古今盛衰的历史,总能说出其中的要义。家兄也发奋努力,有用世之志。母亲高兴地说:“我有个好儿子。”等到成人,他通晓经史,每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嘉祐二年,欧阳修主持礼部进士考试,厌恶当时浮华不实的文风,想办法改变这种情况。梅圣俞当时参与这件事,得到家兄写的《论刑赏》,拿给欧阳修看。欧阳修又惊又喜,认为他是奇才,打算在众多士子中把他取为第一。
三、现代文阅读
11.阅读林清玄的《清净之莲》一文,回答问题。
①偶尔在人行道上散步,忽然看到从街道延伸出去,在极远极远的地方,一轮夕阳正挂在街的尽头,这时我会想:如此美丽的夕阳实在是预示了一天即将落幕。
②偶尔在某一条路上,见到木棉花叶落尽的枯枝,深褐色的孤独地站在街旁,有一种萧索的姿势,这时我会想:木棉又落了,人生看美丽木棉花的开放能有几回呢?
③偶尔在路旁的咖啡座,看绿灯亮起,一位衣着素朴的老妇,牵着衣饰绚如春花的小孙女,匆匆地横过马路,这时我会想:那年老的老妇曾经是花一般美丽的少女,而那少女则有一天会成为牵着孙女的老妇。
④偶尔回到家里,打开水龙头要洗手,看到喷涌而出的清水,急促地流淌,突然使我站在那里,有了深深的颤动,这时我想着:水龙头流出来的好像不是水,而是时间、心情,或者是一种思绪。
⑤偶尔在山中的小池塘里,见到一朵红色的睡莲,从泥沼的浅池上昂然抽出,开出了一个美丽的音符,仿佛无视于外围的染着,这时我会想:呀!呀!究竟要怎么样的历练,我们才能像这一朵清净之莲呢?
⑥偶尔我们也是和别人相同地生活着,可是我们让自己的心平静如无波之湖,我们就能以明朗清澈的心情来照见这个无边的复杂的世界,在一切的优美、败坏、清明、污浊之中都找到智慧。我们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一切烦恼都会带来觉悟,而一切小事都能使我们感知它的意义与价值。
⑦在人间寻求智慧也不是那样难的,最要紧的是,使我们自己有柔软的心,柔软到我们看到一朵花中的一片花瓣落下,都使我们动容颤抖,知悉它的意义。
⑧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包容;唯其柔软,我们才能精致;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超拔自我,在受伤的时候甚至能包容我们的伤口。
⑨柔软心是大悲心的芽苗,柔软心也是菩提心的种子,柔软心是我们在俗世中生活,还能时时感知自我清明的泉源。
⑩那最美的花瓣是柔软的,那最绿的草原是柔软的,那最广大的海是柔软的,那无边的天空是柔软的,那在天空自在飞翔的云,最是柔软的!
⑾我们的心柔软,可以比花瓣更美,比草原更绿,比海洋更广,比天空更无边,比云还要自在。柔软是最有力量的,也是最恒常的。
⑿且让我们在卑湿污泥的人间,开出柔软清净的智慧之莲吧!(有删选)
(1)作者以“清净之莲”为题有何好处?
(2)读了文章第⑤段后,你想到了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哪两句话?在作者看来,怎样才能做一株“清净之莲”呢?请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回答。
(3)请你说说对第⑥段划线句子的理解。并请联系自己学习或生活中的一个事例来加以说明。
(4)“最要紧的是,使我们自己有柔软的心,柔软到我们看到一朵花中的一片花瓣落下,都使我们动容颤抖,知悉它的意义。”真正的大师,总是怀着一颗悲悯的心,以大智大慧的胸怀来怜悯同情苦海中的世人、甚至一花一木。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你对这种悲悯情怀的理解。
【材 料】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 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我还有点自知之明,我注定是一个渺小的人,也甘于如此,我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这一棵古藤的灭亡在我心灵中引 起的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 ——季羡林《幽静悲剧》
【答案】(1)作者由清净之莲引起了对于人生的思考,同时清净之莲也比喻人的内心的纯净、柔软,以此为题,既点明了题旨,又引发读者的想象。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柔软”
(3)示例:烦恼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平稳自己的心态,要学会从负面影响中找寻努力前行的动力。要善于观察感悟一切小事的意义与价值,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有意义有价值。
(4)( 不设统一答案,要点:尊重生命、众生平等)悲悯情怀绝不是“没出息”,而是对生命尊重的一种表现,不管这生命是动物,还是植物,它们与人类都是一 样的,是平等的,人没有理由凌驾于一切生物之上。悲悯情怀就是怀着一颗敬畏的心看待一切生物,对他们遭遇的一切都感同身受地来体验。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分析】
(1)注意文中作者发表感慨的句子,比如最后一句“且让我们在卑湿污泥的人间,开出柔软清净的智慧之莲吧!”理解作者用“清净之莲”来比喻人的内心。要用评价语“突出中心”“点明题旨”等。
(2)抓住段中“从泥沼的浅池上昂然抽出,开出了一个美丽的音符,仿佛无视于外围的染着”一句联想《爱莲说》中的内容即可作答。
(3)理解作者此句所蕴含从“小事”中汲取经验教训增长智慧的道理,举自己生活中一小事而让自己有所收获的例子即可。
(4)从对贫弱的同情对生命的关怀这个角度理解““悲悯情怀”的含义即”。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短文两篇》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下面对《陋室铭》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B.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C.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D.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3.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晋陶渊明独爱菊 无独有偶
B.香远益清 精益求精
C.陶后鲜有闻 屡见不鲜
D.宜乎众矣 因地制宜
4.(2017八上·成都开学考)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的“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即自己也有向古名贤学习的愿望和决心。
B.刘禹锡诸葛亮和扬雄,他们都具有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住在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草堂中的杜甫,也可以说是他们的同类。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象征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志洁行廉,仪态端庄,美名远扬。
D.《爱莲说》写菊、写牡丹是为了衬莲,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5.下列句子中的“之”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 B.莲,花之君子者也
C.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除了驾驶员要有熟练的驾驶技术、丰富的驾驶经验之外,汽车本身的状况,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
B.帮助家境不好的孩子上大学,是我们应该做的,况且这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我们一定要帮助她圆大学梦。
C.说到人才培养,人们往往想到要学好各门课程的基础理论,而对与这些理论密切相关的逻辑思维训练却常常被忽视。
D.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身患重病的工人的女儿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对青少年观众很有教育意义。
7.下列加线词在句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有仙则名。名:名气
B.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馨:香气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鸿儒:博学的人
D.无案牍之劳形 劳形:身体劳累
二、文言文阅读
8.(2020七下·宜宾期末)阅读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自古人知贵兰①,不待楚之逐臣②而后贵之也。兰甚似君子:生于深山薄丛③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④,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⑤,不见⑥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⑦与萧艾⑧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⑨,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⑩也。
(节选自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注)①贵兰:以兰花为贵。②楚之逐臣:即屈原。③薄丛:贫瘠的丛林。④见杀:被摧残,遭受摧残。⑤闷:烦忧,烦闷。⑥不见:不被人知道。⑦平居:平时。⑧萧艾:也叫艾蒿,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有香气,可入药。⑨蔼然:香气芬芳的样子。⑩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生于深山薄丛之中
B.濯清涟而不妖 康肃笑而遣之
C.可爱者甚蕃 兰甚似君子
D.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和对相关知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表明了作者要退隐山林、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才华的人生态度。
B.甲文的莲花和乙文的兰花,生长环境虽有区别,但都有高洁、纯朴的品质。
C.甲文批判了菊和牡丹的傲然超脱;乙文则赞美了萧艾和兰花的清香宜人。
D.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②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
9.阅读《陋室铭》,完成各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惟吾德馨 (只)
B.可以调素琴 (协调)
C.阅金经 (指佛经)
D.无丝竹之乱耳 (使……乱,扰乱)
(2)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当今物质生活非常丰富,你是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趣的?
1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东坡先生墓志铭(节选)
苏 辙
予兄子瞻,谪居海南。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明年,舟至淮、浙。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
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祐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泽及鸟兽   
②以书属辙曰   
③辄能语其要   
④疾时文之诡异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文 忠 惊 喜 以 为 异 人 欲 以 冠 多 士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
三、现代文阅读
11.阅读林清玄的《清净之莲》一文,回答问题。
①偶尔在人行道上散步,忽然看到从街道延伸出去,在极远极远的地方,一轮夕阳正挂在街的尽头,这时我会想:如此美丽的夕阳实在是预示了一天即将落幕。
②偶尔在某一条路上,见到木棉花叶落尽的枯枝,深褐色的孤独地站在街旁,有一种萧索的姿势,这时我会想:木棉又落了,人生看美丽木棉花的开放能有几回呢?
③偶尔在路旁的咖啡座,看绿灯亮起,一位衣着素朴的老妇,牵着衣饰绚如春花的小孙女,匆匆地横过马路,这时我会想:那年老的老妇曾经是花一般美丽的少女,而那少女则有一天会成为牵着孙女的老妇。
④偶尔回到家里,打开水龙头要洗手,看到喷涌而出的清水,急促地流淌,突然使我站在那里,有了深深的颤动,这时我想着:水龙头流出来的好像不是水,而是时间、心情,或者是一种思绪。
⑤偶尔在山中的小池塘里,见到一朵红色的睡莲,从泥沼的浅池上昂然抽出,开出了一个美丽的音符,仿佛无视于外围的染着,这时我会想:呀!呀!究竟要怎么样的历练,我们才能像这一朵清净之莲呢?
⑥偶尔我们也是和别人相同地生活着,可是我们让自己的心平静如无波之湖,我们就能以明朗清澈的心情来照见这个无边的复杂的世界,在一切的优美、败坏、清明、污浊之中都找到智慧。我们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一切烦恼都会带来觉悟,而一切小事都能使我们感知它的意义与价值。
⑦在人间寻求智慧也不是那样难的,最要紧的是,使我们自己有柔软的心,柔软到我们看到一朵花中的一片花瓣落下,都使我们动容颤抖,知悉它的意义。
⑧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包容;唯其柔软,我们才能精致;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超拔自我,在受伤的时候甚至能包容我们的伤口。
⑨柔软心是大悲心的芽苗,柔软心也是菩提心的种子,柔软心是我们在俗世中生活,还能时时感知自我清明的泉源。
⑩那最美的花瓣是柔软的,那最绿的草原是柔软的,那最广大的海是柔软的,那无边的天空是柔软的,那在天空自在飞翔的云,最是柔软的!
⑾我们的心柔软,可以比花瓣更美,比草原更绿,比海洋更广,比天空更无边,比云还要自在。柔软是最有力量的,也是最恒常的。
⑿且让我们在卑湿污泥的人间,开出柔软清净的智慧之莲吧!(有删选)
(1)作者以“清净之莲”为题有何好处?
(2)读了文章第⑤段后,你想到了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哪两句话?在作者看来,怎样才能做一株“清净之莲”呢?请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回答。
(3)请你说说对第⑥段划线句子的理解。并请联系自己学习或生活中的一个事例来加以说明。
(4)“最要紧的是,使我们自己有柔软的心,柔软到我们看到一朵花中的一片花瓣落下,都使我们动容颤抖,知悉它的意义。”真正的大师,总是怀着一颗悲悯的心,以大智大慧的胸怀来怜悯同情苦海中的世人、甚至一花一木。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你对这种悲悯情怀的理解。
【材 料】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 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我还有点自知之明,我注定是一个渺小的人,也甘于如此,我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这一棵古藤的灭亡在我心灵中引 起的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 ——季羡林《幽静悲剧》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陋室铭;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A、C、D三项朗读节奏停顿正确。B朗读节奏停顿有误,“苔痕上/阶绿”应划分为“苔痕/上阶绿”。
【点评】句子的停顿要坚持两个原则:(1)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语的完整性。(2)意义原则:即根据语意停顿,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还要坚持五个规律即①主谓之间要停顿②动宾(动补)之间要停顿③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要停顿④发语词和关联词之间要停顿⑤古今异义词之间要停顿。平时注意多读多练,养成熟练地语感。
2.【答案】B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陋室铭
【解析】【分析】A、C、D三项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正确。B对选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因为“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屋主人品德高尚。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阅读和分析能力。
3.【答案】B
【知识点】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仅仅,只;单,一个。B更加。C少;稀奇。D应当;合适。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4.【答案】A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爱莲说;陋室铭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课文的理解把握能力。
A“自己也有向古名贤学习愿望和决心”对课文理解不正确。明显拔高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考点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答题时要仔细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要细心体会选项词语的表述是否得当。
5.【答案】D
【知识点】爱莲说;常用文言虚词
【解析】【分析】该项中的“之”没有实在意义,取消句子独立性。其他三项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点评】初中课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古文中部分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其中“之”字,比较常见,也很重要,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它的意思和用法十分灵活多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从中找规律进行总结,以更好的掌握虚词“之”的意义及用法。
6.【答案】B
【知识点】陋室铭;不合逻辑;表意不明
【解析】【分析】A项设置了不合逻辑类语病,“汽车本身的状况”可能好也可能坏,属于两方面情况,而“保证行车安全”是一方面情况,二者不能呼应。C项属于结构混乱类语病,前半部分的主语是“人们”,最后一个分句出现了“被”字,反客为主,主语被偷换成了“与这些理论密切相关的逻辑思维训练”,去掉“被”,应是“人们对训练忽视”;。D项设置了表意不明类语病,一个身患重病的工人的女儿”有歧义。而利用多重定语和数字生出歧义,也是表意不明类语病常用设题手法。故选B。
【点评】考查学生病句修改的能力。
7.【答案】C
【知识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名”应为“出名,有名”;“馨”应为“品德高尚”;“劳形”应为“使……劳累身体”。故选C。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8.【答案】(1)C
(2)B
(3)①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者(或:隐士)。②(兰花)在遭受迅猛的雪霜摧残后,来年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
【知识点】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的;B.表转折,却/表修饰;C.很,十分;D.更加/好处,益处;故选C。
(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A.甲文赞美了莲花洁身自好的品质,未曾表明了作者要退隐山林、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才华;选项错误。C.甲文批判牡丹追逐荣华,不是批判牡丹傲然超脱,乙文也没有赞美了萧艾的清香宜人;选项错误。D.乙文画波浪线文字意思是兰花虽然含着香味形状美好,但平时与萧艾没有什么两样,故断句为“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选项错误。故选B。
(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谓:认为;之:的;隐逸:隐居避世;也:表判断语气。见:被;杀:摧残;来岁:来年。
故答案为:⑴C⑵B
⑶ ①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者(或:隐士)。②(兰花)在遭受迅猛的雪霜摧残后,来年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
【点评】⑴一词多义是文言文阅读的主要考点之一。考查方式为解释或辨析,题型以填空和选择为主。对于这类题目的解答,一要靠平时的积累,将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现象进行归纳,并理解记忆。二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判断。
⑵要在翻译文言文的基础上,分析理解甲乙两文,比较两文的异同,对选项一一比对。
⑶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
【附参考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乙:自古人们就以兰花为贵,并不是等到屈原赞兰花之后,人们才以它为贵的。兰花和君子很相似: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在遭受雪霜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就是所说的避世而内心无忧,不被任用而内心无烦闷。兰花虽然含着香味形状美好,但平时与萧艾没有什么两样。一阵清风吹来,他的香气芬芳,远近皆知,这就是所说的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9.【答案】(1)B
(2)运用类比,拿“陋室”与古代贤人的居室比较,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像古代名贤一样具有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示例:当今物质生活日益丰富,我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要保持节俭的生活态度,追求精神文明。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ACD理解正确。B“调”这里是弹奏的意思。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旧居来对比自己的陋室,有引诸葛亮与扬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运用类比,指出此室可以与古代名贤的居室比美。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说明自已也有他们一样的德操与才能。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不仅说明了陋室不陋,又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高洁傲岸的志趣与抱负。据此分析概括答题即可。
(3) 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那么这物质非常丰富的当今时代,我们有保持高尚的节操,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要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故答案为:⑴ B
⑵ 运用类比,拿“陋室”与古代贤人的居室比较,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像古代名贤一样具有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⑶ 示例:当今物质生活日益丰富,我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要保持节俭的生活态度,追求精神文明。
【点评】⑴此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的解释要求准确并符合语言环境,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积累、背诵,尤其注意课下注释中出现的词语,必须重点记忆,答题时可按记忆回答。课下注释中没有的词语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
⑵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然后认真研读所给内容,辨明其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最后围绕中心论点或本段论点,并结合这种论证方法本身的特点,分析其作用。
⑶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联系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自己的看法,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10.【答案】(1)恩泽,恩惠;同“嘱”,嘱托;总是;厌恶,憎恨
(2)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3)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大家都叹息流泪。
【知识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通假字;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属”属于通假字,“疾”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2)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再根据句意及句子的语法结构断句。这句话的大意是:欧阳修又惊又喜,认为他是奇才,打算在众多士子中把他取为第一。。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讣:死讯。闻:传播。贤:贤者。愚:愚人。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大家都叹息流泪。
故答案为:⑴恩泽,恩惠;同“嘱”,嘱托;总是;厌恶,憎恨
⑵ 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⑶ 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大家都叹息流泪。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附参考译文】
东坡先生墓志铭(节选)
家兄苏子瞻,贬官居住在海南岛。四年春正月,当今天子登基,施恩天下,恩泽遍及鸟兽。夏六月,家兄受命渡海向北返回。第二年,乘船到淮、浙之地。秋七月,因病在毗陵去世。吴越的百姓,在集市上相聚而哭,当地的君子在家祭奠,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大家都叹息流泪。几百个太学生,相继到慧林寺院施饭给僧人。唉!当世文豪殒没,年轻人还敬慕谁呢?家兄刚得病时,写信嘱托我说:“如果我死了,把我葬在嵩山下,你替我写墓志铭。”我拿着信哭着说:“我哪忍心替我兄长写墓志铭!”
家兄十岁时,父亲到外地宦游,母亲亲自教授他诗书。他听到古今盛衰的历史,总能说出其中的要义。家兄也发奋努力,有用世之志。母亲高兴地说:“我有个好儿子。”等到成人,他通晓经史,每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嘉祐二年,欧阳修主持礼部进士考试,厌恶当时浮华不实的文风,想办法改变这种情况。梅圣俞当时参与这件事,得到家兄写的《论刑赏》,拿给欧阳修看。欧阳修又惊又喜,认为他是奇才,打算在众多士子中把他取为第一。
11.【答案】(1)作者由清净之莲引起了对于人生的思考,同时清净之莲也比喻人的内心的纯净、柔软,以此为题,既点明了题旨,又引发读者的想象。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柔软”
(3)示例:烦恼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平稳自己的心态,要学会从负面影响中找寻努力前行的动力。要善于观察感悟一切小事的意义与价值,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有意义有价值。
(4)( 不设统一答案,要点:尊重生命、众生平等)悲悯情怀绝不是“没出息”,而是对生命尊重的一种表现,不管这生命是动物,还是植物,它们与人类都是一 样的,是平等的,人没有理由凌驾于一切生物之上。悲悯情怀就是怀着一颗敬畏的心看待一切生物,对他们遭遇的一切都感同身受地来体验。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分析】
(1)注意文中作者发表感慨的句子,比如最后一句“且让我们在卑湿污泥的人间,开出柔软清净的智慧之莲吧!”理解作者用“清净之莲”来比喻人的内心。要用评价语“突出中心”“点明题旨”等。
(2)抓住段中“从泥沼的浅池上昂然抽出,开出了一个美丽的音符,仿佛无视于外围的染着”一句联想《爱莲说》中的内容即可作答。
(3)理解作者此句所蕴含从“小事”中汲取经验教训增长智慧的道理,举自己生活中一小事而让自己有所收获的例子即可。
(4)从对贫弱的同情对生命的关怀这个角度理解““悲悯情怀”的含义即”。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